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历届高考的必考题、也是学生丢分比较严重的环节。本文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学生答题现状出发,对实词解释、文言翻译等文言文释义题进行技巧性地破解,希望对考生应考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文言 实词 翻译 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是历届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环节。新课标全国卷中这部分的试题主要包括:实词解释、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翻译四种题型。其中实词解释、翻译重在对文言文释义。由于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使用率的下降,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通常只能了解其大意,很难进一步作出准确的解释。因此,实词解释以及文言文翻译也就成了学生心里的痛点。其实,任何一类考题都有其应对技巧,这里,我们来简要探讨一下。
一、实词解释题
这道题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每个选项对相应的文言词语做出了解释,要求判断出错误的选项。如果我们平时有适量的文言词汇储备,处理起来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可是,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词汇的缺乏降低了他们对文言实词的准确判断力,加大了做题难度。要把握住这部分的分数,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
1.代入、排除法。首先将答案给出的解释带入原句中,看看能否解释的通,有些选项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被剔除了。再把这句话放入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逻辑一致,表述连贯。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D选项“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的解释为“失职”。若作这样的理解,则原句解释为“考察官员的失职情况,朝廷的议论多倾向于萧燧。”这就背离了原文对主人公的定位,可见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空缺”。面对空缺的职位,大家都有意于萧燧,正体现了其正直、受认可的一面。
2.“对文”关照法。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句经常出现,处在对称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一致,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前后语句结构的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2012年石家庄质检二B项“贼果至,旗举伏发。”“伏”的解释可以从句式结构的角度做出判断。“旗举伏发”是并列结构,“举”、“发”是动词,“旗”、“伏”都应为名词,而选项给出的解释是“隐匿”,违背了并列结构对词性的要求,可以判断选项解释错误。应理解为“伏兵”。
3.成语渗透法。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下来的,在用词方面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合理利用现有成语也是开启实词解释题的一把钥匙。2011年山东卷B选项“泽命不渝,信也。”“渝”给出的解释是“坚持”。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矢志不渝”,则这道题可以迎刃而解,“渝”应解释为“改变”。
总之,在处理实词解释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迁移,灵活应考。
二、文言翻译题
翻译题考察的是我们真实的文言功底。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信”是首要的,必须确保翻译出来的文字忠实于原文。要本着“字字落实”的原则,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漏译,绝不能仅凭大意草草翻译。在此基础上,确保译文没有常见的语病问题,做到语句通畅,即“达”。“雅”则是对翻译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从文采角度的进一步提升。应对翻译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实词。首先要有一定的文言储备量。脱离了这个前提,翻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要多注意积累实词、固定句式等。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等情况。2012年全国大纲卷“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其中“设备”一词为古今异义词,根据语境,考虑到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逻辑上的推理自然应是选将防备,所以“设备”应解释为“设防”。
2.注意重要虚词。熟练掌握常见虚词“乃”、“其”、“且”、“若”、“为”、“以”、“因”、“于”、“则”、“之”、“何”、“而”等的义项,准确判断在不同语境中的释义。注意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以“其”字为例,分别有表现猜测、商量、祈使、反问等多种语气的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正确使用。
3.理顺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式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整顺序,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使它成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判断句、被动句要体现出句式的特点并掌握其标志性的结构和词语。还有一些语句,其中的被动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才能做出判断。2012年山东卷“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涉及到对省略句、被动句的考察,需要将省略的人物以及被动意思体现出来。翻译为“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赖。”
4.直接组词。考试中可能会遇见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结合语境试着用它直接组一个现代汉语里的词语,往往也是难题的一种破解之法。如2012年四川卷“磨砻淬厉”一句, “磨”、“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字眼,可以尝试直接用来组成“磨练”、“激励”等词。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要注意发扬易处不丢分,难处多争分的精神。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沉下心来字字破解,翻译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文言文试题一样可以成为我们的加分环节。
【关键词】文言 实词 翻译 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是历届高考的必考试题,也是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环节。新课标全国卷中这部分的试题主要包括:实词解释、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翻译四种题型。其中实词解释、翻译重在对文言文释义。由于文言文在现代社会使用率的下降,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通常只能了解其大意,很难进一步作出准确的解释。因此,实词解释以及文言文翻译也就成了学生心里的痛点。其实,任何一类考题都有其应对技巧,这里,我们来简要探讨一下。
一、实词解释题
这道题考查四个实词的含义,每个选项对相应的文言词语做出了解释,要求判断出错误的选项。如果我们平时有适量的文言词汇储备,处理起来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可是,对于更多的学生而言,词汇的缺乏降低了他们对文言实词的准确判断力,加大了做题难度。要把握住这部分的分数,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
1.代入、排除法。首先将答案给出的解释带入原句中,看看能否解释的通,有些选项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被剔除了。再把这句话放入语境中,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逻辑一致,表述连贯。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D选项“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的解释为“失职”。若作这样的理解,则原句解释为“考察官员的失职情况,朝廷的议论多倾向于萧燧。”这就背离了原文对主人公的定位,可见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应解释为“空缺”。面对空缺的职位,大家都有意于萧燧,正体现了其正直、受认可的一面。
2.“对文”关照法。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句经常出现,处在对称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一致,词义相近或相反。通过对前后语句结构的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2012年石家庄质检二B项“贼果至,旗举伏发。”“伏”的解释可以从句式结构的角度做出判断。“旗举伏发”是并列结构,“举”、“发”是动词,“旗”、“伏”都应为名词,而选项给出的解释是“隐匿”,违背了并列结构对词性的要求,可以判断选项解释错误。应理解为“伏兵”。
3.成语渗透法。很大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相承下来的,在用词方面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合理利用现有成语也是开启实词解释题的一把钥匙。2011年山东卷B选项“泽命不渝,信也。”“渝”给出的解释是“坚持”。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矢志不渝”,则这道题可以迎刃而解,“渝”应解释为“改变”。
总之,在处理实词解释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迁移,灵活应考。
二、文言翻译题
翻译题考察的是我们真实的文言功底。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信”是首要的,必须确保翻译出来的文字忠实于原文。要本着“字字落实”的原则,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漏译,绝不能仅凭大意草草翻译。在此基础上,确保译文没有常见的语病问题,做到语句通畅,即“达”。“雅”则是对翻译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从文采角度的进一步提升。应对翻译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定位实词。首先要有一定的文言储备量。脱离了这个前提,翻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要多注意积累实词、固定句式等。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等情况。2012年全国大纲卷“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其中“设备”一词为古今异义词,根据语境,考虑到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逻辑上的推理自然应是选将防备,所以“设备”应解释为“设防”。
2.注意重要虚词。熟练掌握常见虚词“乃”、“其”、“且”、“若”、“为”、“以”、“因”、“于”、“则”、“之”、“何”、“而”等的义项,准确判断在不同语境中的释义。注意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以“其”字为例,分别有表现猜测、商量、祈使、反问等多种语气的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要正确使用。
3.理顺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式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整顺序,使它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使它成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判断句、被动句要体现出句式的特点并掌握其标志性的结构和词语。还有一些语句,其中的被动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才能做出判断。2012年山东卷“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涉及到对省略句、被动句的考察,需要将省略的人物以及被动意思体现出来。翻译为“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宫室,很受亲近信赖。”
4.直接组词。考试中可能会遇见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结合语境试着用它直接组一个现代汉语里的词语,往往也是难题的一种破解之法。如2012年四川卷“磨砻淬厉”一句, “磨”、“厉”是我们较为熟悉的字眼,可以尝试直接用来组成“磨练”、“激励”等词。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要注意发扬易处不丢分,难处多争分的精神。只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沉下心来字字破解,翻译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文言文试题一样可以成为我们的加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