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协同研究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探讨了协同研究培养模式特征。提出了“导师主导,学生主体,协同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意义。
【关键词】协同研究 理工科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研究生培养,但近年来的大学教育普及化以及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致研究生太多,研究生导师面临着科研与考核工作负荷和压力,导师兼顾不过来。同时目前理工科研究生的教学中,导师的主体性偏高,学生定位于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许多高校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革新、探索和研究。例如导师团队模式,通过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力量整合、通力协作实现的研究生的培养。例如合作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合作培养人才。例如小导师角色的提出,小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学术和科研两个方面,协助导师与研究生进行沟通,协调和解决科研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对师生互动的关注,从以往的“学徒制”、“导师制”向“学生是主体,导师是主导”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摒弃传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一对多的单向驱动模式,着手分析导师和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乃至整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二、协同研究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
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以协同研究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手段,以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为途径,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在协同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导师和研究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导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导师、学生、整个团队三方面来进行分析。(1)导师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导师的学术作风、治学态度、道德素养等对研究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专业素养的形成,文献阅读、比较、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大胆突破等方面有绝对主导作用。各高校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约束和监督,有的成立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进行会议的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进行检查,有的通过专门制定指导手册的形式对指导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定。(2)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要主动的完善自身的各种能力,学术与为人同一个道理。研究生应该具备持续的辨识能力,有效的实干能力,过硬的研究能力,高尚的自我修养,善于表达的沟通能力,甚至作为未来的优秀人才,还应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3)团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依托和基石。单一的从导师或者研究生方面来提出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这是都不能脱离整个团队单独存在的个体。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主导和主体的角色交流,研究生之间的资源贡献,不同梯队之间的传帮带,以上种种,对于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协同研究的研究生教学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协同研究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必要性
四、结束语
协同研究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突破以往一对多的导师绝对主体且主导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对多的广播式(如图1)向网状的团队关系(如图2)发展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主导和主体的角色交流,研究生之间的资源贡献,不同梯队之间的传帮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导师主导,学生主体,协同研究”。从思想导向和制度上,明确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任务和工作;在人才培养上,从专业方向、技术能力、个人特点等多方面考量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应扮演的适合的角色,逐渐形成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集体凝聚力的有梯队的良性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协同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整个团队内所有成员的互动,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完善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水准。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团队形成良性循环。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主动、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依据,并为研究生自主、互动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宋英明,周剑良等. 协同创新环境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3):261-262
[2]李明忠,焦运红.论理工科硕士生协助导师的可持续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8(16):72-75
【关键词】协同研究 理工科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尽管各高校都很重视研究生培养,但近年来的大学教育普及化以及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致研究生太多,研究生导师面临着科研与考核工作负荷和压力,导师兼顾不过来。同时目前理工科研究生的教学中,导师的主体性偏高,学生定位于被动的接收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许多高校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革新、探索和研究。例如导师团队模式,通过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力量整合、通力协作实现的研究生的培养。例如合作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合作培养人才。例如小导师角色的提出,小导师的主要职责包括学术和科研两个方面,协助导师与研究生进行沟通,协调和解决科研中面临的问题。例如对师生互动的关注,从以往的“学徒制”、“导师制”向“学生是主体,导师是主导”的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摒弃传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一对多的单向驱动模式,着手分析导师和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乃至整个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二、协同研究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
目前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以协同研究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手段,以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为途径,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在协同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导师和研究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导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导师、学生、整个团队三方面来进行分析。(1)导师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导师的学术作风、治学态度、道德素养等对研究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专业素养的形成,文献阅读、比较、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大胆突破等方面有绝对主导作用。各高校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导师的指导能力进行约束和监督,有的成立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进行会议的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进行检查,有的通过专门制定指导手册的形式对指导过程中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定。(2)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主体,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要主动的完善自身的各种能力,学术与为人同一个道理。研究生应该具备持续的辨识能力,有效的实干能力,过硬的研究能力,高尚的自我修养,善于表达的沟通能力,甚至作为未来的优秀人才,还应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3)团队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依托和基石。单一的从导师或者研究生方面来提出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这是都不能脱离整个团队单独存在的个体。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主导和主体的角色交流,研究生之间的资源贡献,不同梯队之间的传帮带,以上种种,对于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协同研究的研究生教学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协同研究为导向的理工科研究生培养必要性
四、结束语
协同研究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突破以往一对多的导师绝对主体且主导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对多的广播式(如图1)向网状的团队关系(如图2)发展迈出历史性的一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在团队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主导和主体的角色交流,研究生之间的资源贡献,不同梯队之间的传帮等各个环节中,体现“导师主导,学生主体,协同研究”。从思想导向和制度上,明确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任务和工作;在人才培养上,从专业方向、技术能力、个人特点等多方面考量每个成员在团队中应扮演的适合的角色,逐渐形成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能动性和集体凝聚力的有梯队的良性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协同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整个团队内所有成员的互动,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完善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水准。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使研究生团队形成良性循环。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学生主动、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依据,并为研究生自主、互动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宋英明,周剑良等. 协同创新环境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3):261-262
[2]李明忠,焦运红.论理工科硕士生协助导师的可持续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8(1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