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于2007年10月25~28日在海宁一中举行,这是我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之后举办的第一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其作用与意义之大不言而喻。通过本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大致了解了目前我省高中思想政治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观摩了七位教师开设的高二《文化与生活》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的教学,由衷地为他们精心的准备和表演而喝彩,为他们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但精彩中有遗憾,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挖掘、教学设计的思维逻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文化课的文化味等上。本文谨以笔者微薄之力,阐述一下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深入关注高中思想
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施。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欠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建构知识思维实际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予以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单从中华文化自身讲授,说不清、道不明,教学效果不佳。此结论的得出,基于笔者以下考虑:观察与分析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必须借助于他种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佐证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结论。说某种文化(或文明)“源远流长”,这是说某种文化(或文明)的起源、发祥时间久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每一个现代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上溯到古老文化的源头,现代文化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灵光”,都蕴涵着古老文化的“文化基因”。世界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其文化“源”都非常久“远”,但唯独中华文化得以“流长”,其他三大古老文化并没有传承延续下来,她们不是被湮灭,就是被同化,已找不到古老文化的影子。唯有我们中华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正因为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传承的中断、消失与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才凸显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长寿”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的“夭折”而言的。没有现代其他文化的“源短”或“断源”,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没有其他古老文化的“中断”与“消失”,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流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否则就难以有说服力,这是由文化的史实内容所决定的,也是我们认知和建构此类知识的思维方法所要求的。但可惜的是,这次七位开课教师有四五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中外古老文化比较中认知、建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二、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思路不合逻辑
纵观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七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他(她)们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程序上做得不够完好。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先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后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辉煌历程。从表面看起来,这是对教材编写逻辑的一个大胆处理和教学内容呈现程序的一点“创新”;但细心想一想,实则犯了一个错误——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与建构知识的思维逻辑。请大家不要忘记:知识的认知与建构过程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高一层次的知识是建立在低一层次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尚未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前提下,怎能先去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呢?这如同医生尚未知晓病人病情,却先去诊断病人的病因一样,必会闹出笑话,酿成不良后果!这反映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教材处理和认知与建构知识时还存在思维逻辑稚嫩的毛病,难免颠倒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明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这次七位教师上课时,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原因来讲,笔者认为这犯了典型的科学性错误。见证讲证据,原因讲动力;证据讲证明事物存在的史实依据,动力则讲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不同的概念。依本次上课者的逻辑,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因为有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才使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离开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不能记载下来并传承延续至今,所以,“汉字和史书典籍”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粗看起来,上述观点似乎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首先,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怎能用来说明自己文化“长寿”的原因?这在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像一颗枝繁叶茂、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汉字和史书典籍就像她的树干与年轮,她们只是大树有多高和大树有多少年龄的见证,但不能成为大树之所以长得这样高、活得这样久的原因。一种文化的“长寿”秘诀和动力原因,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发现,在文化的生命力根源上才能找到。难道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其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其次,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说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不假,但如果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则不通。世界历史上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也都有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她们不能“长寿”?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当然记载不了文化,也使文化传承延续不了;但有了文字就一定使文化传承和延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次有一位参赛教师上课时,用“余秋雨发现的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一个秘密是汉字”的话引导学生,目的是想说明汉字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笔者没有拜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方面的书籍,但既便余秋雨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学术上仍是可以商榷的。以笔者之见,教材把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而非作为原因,是非常科学的。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过程,但决不是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过程的原因。为此,我们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地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四、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探究分析不充分
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因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教材不可能把它们都囊括进去,只能突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版本教材因为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内容体例、呈现方式、叙述逻辑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内外资源,有条件的还可帮助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次七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时,有五位教师只局限于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重要原因,而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延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等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单薄,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原来就这么简单。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高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目已经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个重要原因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分析,整合探究教材的前后内容,补充以下答案内容:是强盛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造就了强盛的中华文化,由此决定了入侵的外来文化无法取代、同化和毁灭中华文化;恰恰相反,反而被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同化和吸纳,并使其积极成分转化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至今仍得以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总之,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强盛是不可分离的,强盛的民族政治与经济,必然造就胸怀博大、开放文明的伟大文化。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不充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世界史园地上独一无二的奇葩,这本身就足以引起各国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无限遐想;我国的文化,以其无穷的东方魅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民族存在之根基;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加深,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巩固我民族存在之根基,发扬光大我中华文化,已日益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国家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增设了《文化与生活》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教育。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我中华文化,再创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宗旨是如此,本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无穷魅力,探究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
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教师,多数的教学目标落在知识层面上,至于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体验、认知方法,特别是内心感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引导。如能在讲“古代辉煌的历程”时,充分地展示我们上溯殷周、下至明清辉煌壮丽的文化历史画卷,配以中华古筝和青铜编钟等音乐,再辅以教师娓娓道来的旁白,那将营造出一种多么浑厚、感人的文化氛围啊!在这里,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而且文化味十足。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令人十分遗憾。还如本课内容在讲到“中华文化的衰微和再创辉煌”时,理应向学生阐明:是夜郎自大、内忧外患导致中华文化的衰微;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新生,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由此自然得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未来!”的历史结论。可惜的是,这次七位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不多,使本节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佳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另外,多数教师在本课最后阶段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活动内容,但仍未能从民族的责任心、历史的责任感、国家的振兴等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仅从当地文化谈如何创造辉煌,所站高度又明显不够,终造成教学上的缺憾。
六、文化课的文化“味”不浓厚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方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本次省优质课所选高二《文化与生活》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题,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最能充分体现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特点。如何在文化课中上出“文化味”来?笔者仅以本课为例,与大家共同商讨。其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完全可以任取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无穷魅力,就能充分体现出“文化味”(参看笔者本文第5点提到的关于“古代辉煌的历程”教学设计)。其二,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亮点就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与重要标志——汉字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示“文化味”。在世界文字史上,汉字是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方块字”,她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载和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创造出世界文字史上一门特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汉字演变讲解其是如何记载和见证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同时,把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配以《高山流水》等中华古乐,创设出一种高雅怡情的文化氛围,就能最大程度上凸显文化课的“文化味”。假如教师本人有书法功底,不妨当场在课堂上即兴挥毫,必能为本节课的“文化味”添上浓郁的色彩。
上述问题和思考仅限于个人在本次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听课期间的所想所思,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免有个人的偏见与缺陷,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施。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欠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建构知识思维实际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予以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单从中华文化自身讲授,说不清、道不明,教学效果不佳。此结论的得出,基于笔者以下考虑:观察与分析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必须借助于他种文化(或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佐证某种文化(或文明)是否“源远流长”。没有比较,就难以得出结论。说某种文化(或文明)“源远流长”,这是说某种文化(或文明)的起源、发祥时间久远,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每一个现代的文化元素都可以上溯到古老文化的源头,现代文化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闪烁着古老文化的“灵光”,都蕴涵着古老文化的“文化基因”。世界历史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其文化“源”都非常久“远”,但唯独中华文化得以“流长”,其他三大古老文化并没有传承延续下来,她们不是被湮灭,就是被同化,已找不到古老文化的影子。唯有我们中华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传承延续了下来,中间没有中断。正因为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传承的中断、消失与历史上的“昙花一现”,才凸显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长寿”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的“夭折”而言的。没有现代其他文化的“源短”或“断源”,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源远”!没有其他古老文化的“中断”与“消失”,哪称得上我中华文化的“流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否则就难以有说服力,这是由文化的史实内容所决定的,也是我们认知和建构此类知识的思维方法所要求的。但可惜的是,这次七位开课教师有四五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在中外古老文化比较中认知、建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二、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思路不合逻辑
纵观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七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他(她)们在教材处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程序上做得不够完好。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先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后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辉煌历程。从表面看起来,这是对教材编写逻辑的一个大胆处理和教学内容呈现程序的一点“创新”;但细心想一想,实则犯了一个错误——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与建构知识的思维逻辑。请大家不要忘记:知识的认知与建构过程是有其内在规律可循的,高一层次的知识是建立在低一层次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尚未知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前提下,怎能先去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与原因呢?这如同医生尚未知晓病人病情,却先去诊断病人的病因一样,必会闹出笑话,酿成不良后果!这反映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教材处理和认知与建构知识时还存在思维逻辑稚嫩的毛病,难免颠倒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程序。
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错误明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哪些?这次七位教师上课时,都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原因来讲,笔者认为这犯了典型的科学性错误。见证讲证据,原因讲动力;证据讲证明事物存在的史实依据,动力则讲事物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些是不同的概念。依本次上课者的逻辑,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因为有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才使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离开了汉字和史书典籍,我们的中华文化就不能记载下来并传承延续至今,所以,“汉字和史书典籍”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粗看起来,上述观点似乎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深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首先,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怎能用来说明自己文化“长寿”的原因?这在历史逻辑和思维逻辑上都是不成立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就像一颗枝繁叶茂、年代久远的参天大树,汉字和史书典籍就像她的树干与年轮,她们只是大树有多高和大树有多少年龄的见证,但不能成为大树之所以长得这样高、活得这样久的原因。一种文化的“长寿”秘诀和动力原因,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才能发现,在文化的生命力根源上才能找到。难道汉字和史书典籍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使它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其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又是什么?其次,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大作用。说汉字对传承中华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不假,但如果把汉字说成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则不通。世界历史上其他三大古老文化也都有过自己的文字,为什么她们不能“长寿”?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一种文化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字当然记载不了文化,也使文化传承延续不了;但有了文字就一定使文化传承和延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次有一位参赛教师上课时,用“余秋雨发现的中华文化‘长寿’的第一个秘密是汉字”的话引导学生,目的是想说明汉字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之一。笔者没有拜读过余秋雨先生这方面的书籍,但既便余秋雨先生说过类似的话,在学术上仍是可以商榷的。以笔者之见,教材把汉字和史书典籍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而非作为原因,是非常科学的。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过程,但决不是产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过程的原因。为此,我们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在教学设计中正确地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四、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探究分析不充分
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原因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教材不可能把它们都囊括进去,只能突出最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版本教材因为编写者对国家课程标准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其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内容体例、呈现方式、叙述逻辑等各有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和实际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和拓展课程内外资源,有条件的还可帮助学生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次七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时,有五位教师只局限于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重要原因,而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延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等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过于单薄,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原来就这么简单。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高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一目已经分析了政治和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就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一个重要原因上,而应当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与分析,整合探究教材的前后内容,补充以下答案内容:是强盛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造就了强盛的中华文化,由此决定了入侵的外来文化无法取代、同化和毁灭中华文化;恰恰相反,反而被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同化和吸纳,并使其积极成分转化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充分印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断,至今仍得以传承延续、发展壮大的强大生命力。总之,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强盛是不可分离的,强盛的民族政治与经济,必然造就胸怀博大、开放文明的伟大文化。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体现不充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世界史园地上独一无二的奇葩,这本身就足以引起各国人民的崇高敬意和无限遐想;我国的文化,以其无穷的东方魅力,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可以这样说,文化是民族之魂魄,是民族存在之根基;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更谈不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外来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加深,我国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反思,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巩固我民族存在之根基,发扬光大我中华文化,已日益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正因如此,国家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增设了《文化与生活》课程,以加强对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教育。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热爱我中华文化,再创我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课程宗旨是如此,本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更是如此。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体验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无穷魅力,探究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之奥秘。
此次参加省优质课评比的教师,多数的教学目标落在知识层面上,至于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历程的体验、认知方法,特别是内心感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引导。如能在讲“古代辉煌的历程”时,充分地展示我们上溯殷周、下至明清辉煌壮丽的文化历史画卷,配以中华古筝和青铜编钟等音乐,再辅以教师娓娓道来的旁白,那将营造出一种多么浑厚、感人的文化氛围啊!在这里,不仅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而且文化味十足。可惜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出现,令人十分遗憾。还如本课内容在讲到“中华文化的衰微和再创辉煌”时,理应向学生阐明:是夜郎自大、内忧外患导致中华文化的衰微;是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了新生,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由此自然得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未来!”的历史结论。可惜的是,这次七位教师在这方面投入不多,使本节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救中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佳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另外,多数教师在本课最后阶段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活动内容,但仍未能从民族的责任心、历史的责任感、国家的振兴等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仅从当地文化谈如何创造辉煌,所站高度又明显不够,终造成教学上的缺憾。
六、文化课的文化“味”不浓厚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点,方能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的开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成教育目的。本次省优质课所选高二《文化与生活》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课题,既是本章节的重点,也是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最能充分体现高二《文化与生活》课程特点。如何在文化课中上出“文化味”来?笔者仅以本课为例,与大家共同商讨。其一,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上独树一帜,我们完全可以任取其中的一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沐浴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与无穷魅力,就能充分体现出“文化味”(参看笔者本文第5点提到的关于“古代辉煌的历程”教学设计)。其二,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亮点就是:通过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与重要标志——汉字的演变过程充分展示“文化味”。在世界文字史上,汉字是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方块字”,她的产生和演变,不仅记载和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且创造出世界文字史上一门特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汉字演变讲解其是如何记载和见证中华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同时,把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配以《高山流水》等中华古乐,创设出一种高雅怡情的文化氛围,就能最大程度上凸显文化课的“文化味”。假如教师本人有书法功底,不妨当场在课堂上即兴挥毫,必能为本节课的“文化味”添上浓郁的色彩。
上述问题和思考仅限于个人在本次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听课期间的所想所思,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免有个人的偏见与缺陷,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