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数学的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松懈,也必须长久的坚持下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学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自主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也在持续降低,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数学基础很差,因而导致了入校学生的数学素质处于整体偏下的水平。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文化知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都是一般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在之前的数学考试及升学考试中的失败,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2.學生的自卑心理严重。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由于自卑的心理,下课后也不愿意去问老师或同学,害怕受到嘲笑。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会感到上数学课很痛苦,长久下来,他们怕解题,怕动脑筋、在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便产生了无能为力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所以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副沉重的负担,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但是由于生源的因素以及学生惧怕数学的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够独立完成等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
4.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一部分高职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没有升入本科院校,对专业选择不够慎重,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职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在原来大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删减,降低了难度和深度,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不能很好地与高职专业相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用处所在,因此普遍感到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由于缺少学习动机而产生学习困难,导致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缺乏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以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好了,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企图依赖教师划重点过关。
二、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可以简单划分为针对工科专业的工程类数学和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类数学。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数学的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松懈,也必须长久的坚持下去。通过调查,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课程地位困惑的现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但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目前,片面的理解对数学的“够用为度”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不清楚学习数学对于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更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丢置一边。学生也困惑,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2.教学方法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任课教师很少将现代的教学手段用到教学课堂上。数学课堂教学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教学内容上,现有的高职教材大部分还是偏重知识传授,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视较少。特别是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脱节,学生在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学运算时理解不到位。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缺少参与互动的环节,所以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不关注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的人数偏少,老师由于负担又偏重,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合学生,难以开展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另外许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用型的要求。还有兼职教师存在均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限时笔试,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缺点在于让原本基础欠佳的学生在考试中失分较多,因而使其对数学学习更消极,更缺乏信心。项目组成员认为应该让数学的考核多元化,有卷面的笔试、小论文、实验报告等,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比较薄弱。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我管制能力,数学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思维又比较活跃,具有比较丰富的想像力,希望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笔者认为,各任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学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生动有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开拓视野,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多视角。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学课程
近几年来,随着自主招生比例的扩大,使得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逐年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也在持续降低,其中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数学基础很差,因而导致了入校学生的数学素质处于整体偏下的水平。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文化知识基础差。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都是一般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在之前的数学考试及升学考试中的失败,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阴影,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2.學生的自卑心理严重。高职学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有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由于自卑的心理,下课后也不愿意去问老师或同学,害怕受到嘲笑。久而久之,这一部分学生会感到上数学课很痛苦,长久下来,他们怕解题,怕动脑筋、在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便产生了无能为力无从下手的心理状态。所以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副沉重的负担,长期处于困惑、苦恼或失望之中,最终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的自我否定,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但是由于生源的因素以及学生惧怕数学的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够独立完成等等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
4.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一部分高职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没有升入本科院校,对专业选择不够慎重,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另一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职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在原来大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下删减,降低了难度和深度,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不能很好地与高职专业相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用处所在,因此普遍感到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由于缺少学习动机而产生学习困难,导致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缺乏学习成就感,从而形成了学习的恶性循环。有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以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好了,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试企图依赖教师划重点过关。
二、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可以简单划分为针对工科专业的工程类数学和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类数学。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它不仅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通过数学的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的学习不能松懈,也必须长久的坚持下去。通过调查,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利于教学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课程地位困惑的现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任务,但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目前,片面的理解对数学的“够用为度”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不清楚学习数学对于培养“实用性、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更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丢置一边。学生也困惑,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2.教学方法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任课教师很少将现代的教学手段用到教学课堂上。数学课堂教学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教学内容上,现有的高职教材大部分还是偏重知识传授,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视较少。特别是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脱节,学生在专业学习,实际工作中遇到数学运算时理解不到位。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缺少参与互动的环节,所以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不关注教学效果。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师的人数偏少,老师由于负担又偏重,没有时间去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合学生,难以开展教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另外许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锻炼,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用型的要求。还有兼职教师存在均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考核方式基本都是限时笔试,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缺点在于让原本基础欠佳的学生在考试中失分较多,因而使其对数学学习更消极,更缺乏信心。项目组成员认为应该让数学的考核多元化,有卷面的笔试、小论文、实验报告等,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平时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比较薄弱。一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基本的自我管制能力,数学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思维又比较活跃,具有比较丰富的想像力,希望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笔者认为,各任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学文化的内容,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有生动有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开拓视野,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