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民军队打响第一枪那天起,英勇善战就成了这支部队的主打歌。这支日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当时主要由物质极度贫乏的工人和农民阶层组成,“徒步化”是其最大特点:部队机动、作战、运输武器装备,完全靠人力。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行程2万5千里,靠的全是“铁脚板”。“小米加步枪”形象地说明了徒步化军队的主要装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已经更名为解放军的部队由“铁脚板”实现了“骡马化”,历程30年。步兵仍靠步行作战,指挥员靠乘马,重武器装备靠畜力运载,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是一支“骡马化”军队的标志。从“骡马化”到“摩托化”的历程也大约是30年。“摩托化”使解放军战场的快速机动能力发生历史性巨变,解放军靠“铁脚板”追赶敌人汽车轮子的作战方式和千军万马沙场奔腾的场面永远成为历史。摩托化使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解放军的历史上消失。
1984年4月,一个新鲜的称呼“机械化”集团军诞生。短短的时间内,“机械化”部队数量超过“摩托化”部队。从摩托化到机械化,解放军走了20年。随着武器升级换代,尖端高科技应用于武器装备,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崭露头角。世界范围内战争样式发生质变,全军掀起“学习高科技”的热潮。部队开展了20年的攻击性训练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防御性训练: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简称“三打三防”的军事训练已经滞后于新的战争样式。三打三防也与时俱进升级成“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的“新三打三防”。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在20年前,解放军大军区以下单位还没有计算机。信息化这个概念对当时的军人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来自总装备部的消息,截至2007年5月,全军军、师、旅、团全部配备了计算机,甚至不少连队都有自己的“微机房”,旅以上建制部队训练中心设有计算机模拟训练室。信息时代来了,一条看不见的“信息高速公路”铺在解放军五公里训练场旁边。“信息化”开始密集地出现在媒体上,成为官兵生活中绕不过去的一个词。一场场军演,信息化是关键词。50年国庆大阅兵,数字化部队首次亮相。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要求,“英勇善战”是其一。学习高科技、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出杀手铜核潜艇、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装备,当年的“铁脚板”部队奔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在英勇善战的强军之路上。
【骑兵】(1928年4月)
生长于1928年4月的骑兵给一支军队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以致若干年后,空军的飞行大队都以“空中轻骑兵”为美誉。1985年之前,全军师、团、营、连都有军马和马厩,当兵赶马车在当时司空见惯。高高的草垛是军营的象征,营指挥员没有指挥车,配备乘马,团里有专门为军马看病的军马所,大军区后勤部编有军马部,全军在新疆和内蒙古还建有许多繁殖马匹的军马场。1985年解放军裁军100万,走上精兵之路,以步兵军改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的同时,取消了“骡马化”,全部实现“摩托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从此消失,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担负影视片的拍摄等任务。人民解放军靠“铁脚板”追赶敌人汽车轮子的作战方式只能在日后热播的军旅电视剧里才能看到。
【小米加步枪】(1936年)
小米加步枪已经成为条件艰苦的代名词,代表一个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年代。1936年后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抗击侵华日军的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由于没有当权政府的各种补给。吃的自己种,穿的自己制作。毛泽东的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感慨这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步枪”是指抗击日军所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相当落后,又名日式卡子枪,打一枪拉一下的那种。小米十步枪=红军的主要装备和食物供给物。
【三打三防】(1960年代)
【新三打三防】(1990年代)
“三打三防”即:解放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以“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目。“三打三防”训练是中央军委、总部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变化,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训练要求。广大指战员通过“三打三防”训练,提高了打击来犯之敌的能力和现代化条件下的防护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各项战备工作的落实,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谓“新三打三防”,即人民解放军于1990年代末开展的以“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为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目。“新三打三防”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做好军事准备,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军事训练新要求,是对原“三打三防”训练的继承和发展。
【国庆阅兵】(19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举行过十三次国庆阅兵。其中1949年到1959年每年举行一次,1984年国庆和1999年国庆各举行一次。国庆阅兵激起很多青年从戎的热情。对外国庆阅兵是“门面”,展现国家形象“壮军威”,体现着国家的尊严,传达一种威慑的力量。对内国庆阅兵是“窗口”,展现部队建设成就,人们通过阅兵了解军队。历次国庆阅兵为军队拉来大批拥趸。提及中国军人,人们可能最先想到国庆阅兵时的严整军容和军人的飒爽英姿。由士兵组成的直线、方块图案,由军靴踏击地面发出的脚步声,最能激起民族的自豪感。历次国庆阅兵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成就,极大的振奋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地毯式轰炸】(1990年代以前)
黑压压的轰炸机群迎面扑来,冰雹般的炸弹倾泻而下,这种地毯式轰炸场景在现代战争中很难再有机会出现。随着人民空军装备、战术水平能力的提高,现在的空袭作战中,小编队远程突击、防区外精确打击,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主要作战方式。曾经广泛应用的地毯式轰炸,多采取临空投弹方式,利用消耗大量弹药来实现打击效果。随着航空弹药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现代防空兵器性能的发展,实施地毯式轰炸一方不仅要考虑作战的弹药成本,还必须要考虑本身轰炸机的安全问题。往日地毯式轰炸是以量求效,今天“点穴式”打击是以质谋效,这种从滥轰狂炸的“量”变到精确摧毁的“质”变,体现了以较小代价谋求最大效益正成为现代作战追求的目标。
(文/空军指挥学院学者 马权)
【三代战机】(1990年代初)
1990年代初,苏—27飞机正式装备人民空军,“三代战机”这个名词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第三代战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其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十几年来,人民空军又相继装备了苏30、歼-10等先进战机,这些战机机载武器的性能有了空前的进步,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能力,大多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精确制导导弹或炸弹,多数具备了发射后不管和主动寻敌的优势作战功能,人民空军的攻防作战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整体跃升。
(文/空军指挥学院学者马权)
【“近海防御”海军战略】(1980年代中期)
1985年底,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的“海军战略”问题。1986年1月25日,在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他再次提出要确立“海军战略”,以适应我军战略转变中海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概括为“近海防御”。“近海防御”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即海军的作战海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主要将是第一岛链和沿该岛链的外沿海区,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区。“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提出,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其后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对海军未来海上作战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文/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学者李杰)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行程2万5千里,靠的全是“铁脚板”。“小米加步枪”形象地说明了徒步化军队的主要装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已经更名为解放军的部队由“铁脚板”实现了“骡马化”,历程30年。步兵仍靠步行作战,指挥员靠乘马,重武器装备靠畜力运载,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是一支“骡马化”军队的标志。从“骡马化”到“摩托化”的历程也大约是30年。“摩托化”使解放军战场的快速机动能力发生历史性巨变,解放军靠“铁脚板”追赶敌人汽车轮子的作战方式和千军万马沙场奔腾的场面永远成为历史。摩托化使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解放军的历史上消失。
1984年4月,一个新鲜的称呼“机械化”集团军诞生。短短的时间内,“机械化”部队数量超过“摩托化”部队。从摩托化到机械化,解放军走了20年。随着武器升级换代,尖端高科技应用于武器装备,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崭露头角。世界范围内战争样式发生质变,全军掀起“学习高科技”的热潮。部队开展了20年的攻击性训练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和防御性训练: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简称“三打三防”的军事训练已经滞后于新的战争样式。三打三防也与时俱进升级成“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的“新三打三防”。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在20年前,解放军大军区以下单位还没有计算机。信息化这个概念对当时的军人来说如同无字天书。来自总装备部的消息,截至2007年5月,全军军、师、旅、团全部配备了计算机,甚至不少连队都有自己的“微机房”,旅以上建制部队训练中心设有计算机模拟训练室。信息时代来了,一条看不见的“信息高速公路”铺在解放军五公里训练场旁边。“信息化”开始密集地出现在媒体上,成为官兵生活中绕不过去的一个词。一场场军演,信息化是关键词。50年国庆大阅兵,数字化部队首次亮相。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提出要求,“英勇善战”是其一。学习高科技、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造出杀手铜核潜艇、数字化部队和数字化装备,当年的“铁脚板”部队奔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在英勇善战的强军之路上。
【骑兵】(1928年4月)
生长于1928年4月的骑兵给一支军队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以致若干年后,空军的飞行大队都以“空中轻骑兵”为美誉。1985年之前,全军师、团、营、连都有军马和马厩,当兵赶马车在当时司空见惯。高高的草垛是军营的象征,营指挥员没有指挥车,配备乘马,团里有专门为军马看病的军马所,大军区后勤部编有军马部,全军在新疆和内蒙古还建有许多繁殖马匹的军马场。1985年解放军裁军100万,走上精兵之路,以步兵军改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的同时,取消了“骡马化”,全部实现“摩托化”。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从此消失,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骑兵营和几个骑兵连,担负影视片的拍摄等任务。人民解放军靠“铁脚板”追赶敌人汽车轮子的作战方式只能在日后热播的军旅电视剧里才能看到。
【小米加步枪】(1936年)
小米加步枪已经成为条件艰苦的代名词,代表一个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年代。1936年后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抗击侵华日军的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由于没有当权政府的各种补给。吃的自己种,穿的自己制作。毛泽东的名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感慨这个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步枪”是指抗击日军所使用的武器,这种武器相当落后,又名日式卡子枪,打一枪拉一下的那种。小米十步枪=红军的主要装备和食物供给物。
【三打三防】(1960年代)
【新三打三防】(1990年代)
“三打三防”即:解放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以“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为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目。“三打三防”训练是中央军委、总部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环境的变化,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训练要求。广大指战员通过“三打三防”训练,提高了打击来犯之敌的能力和现代化条件下的防护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各项战备工作的落实,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所谓“新三打三防”,即人民解放军于1990年代末开展的以“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为内容的军事训练课目。“新三打三防”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做好军事准备,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军事训练新要求,是对原“三打三防”训练的继承和发展。
【国庆阅兵】(19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举行过十三次国庆阅兵。其中1949年到1959年每年举行一次,1984年国庆和1999年国庆各举行一次。国庆阅兵激起很多青年从戎的热情。对外国庆阅兵是“门面”,展现国家形象“壮军威”,体现着国家的尊严,传达一种威慑的力量。对内国庆阅兵是“窗口”,展现部队建设成就,人们通过阅兵了解军队。历次国庆阅兵为军队拉来大批拥趸。提及中国军人,人们可能最先想到国庆阅兵时的严整军容和军人的飒爽英姿。由士兵组成的直线、方块图案,由军靴踏击地面发出的脚步声,最能激起民族的自豪感。历次国庆阅兵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成就,极大的振奋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地毯式轰炸】(1990年代以前)
黑压压的轰炸机群迎面扑来,冰雹般的炸弹倾泻而下,这种地毯式轰炸场景在现代战争中很难再有机会出现。随着人民空军装备、战术水平能力的提高,现在的空袭作战中,小编队远程突击、防区外精确打击,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主要作战方式。曾经广泛应用的地毯式轰炸,多采取临空投弹方式,利用消耗大量弹药来实现打击效果。随着航空弹药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现代防空兵器性能的发展,实施地毯式轰炸一方不仅要考虑作战的弹药成本,还必须要考虑本身轰炸机的安全问题。往日地毯式轰炸是以量求效,今天“点穴式”打击是以质谋效,这种从滥轰狂炸的“量”变到精确摧毁的“质”变,体现了以较小代价谋求最大效益正成为现代作战追求的目标。
(文/空军指挥学院学者 马权)
【三代战机】(1990年代初)
1990年代初,苏—27飞机正式装备人民空军,“三代战机”这个名词立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第三代战机普遍采用了复合材料,大推重比的涡扇发动机,适合机动空战的机翼,具有下视能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头盔瞄准具等。其水平起降和垂直机动性,加速性,最大过载,作战半径,远距离探测能力,全向攻击能力,电子对抗能力等均有了大幅度提高。十几年来,人民空军又相继装备了苏30、歼-10等先进战机,这些战机机载武器的性能有了空前的进步,超视距发射使用的空对空导弹改善了抗地面杂波干扰的性能和灵敏度,具备了上射和下射能力,大多能兼顾对地攻击任务,可携带各种精确制导导弹或炸弹,多数具备了发射后不管和主动寻敌的优势作战功能,人民空军的攻防作战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整体跃升。
(文/空军指挥学院学者马权)
【“近海防御”海军战略】(1980年代中期)
1985年底,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的“海军战略”问题。1986年1月25日,在海军党委扩大会议上,他再次提出要确立“海军战略”,以适应我军战略转变中海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概括为“近海防御”。“近海防御”战略属于区域防御型战略,即海军的作战海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主要将是第一岛链和沿该岛链的外沿海区,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区。“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提出,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其后海军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与此同时,对海军未来海上作战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
(文/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学者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