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秋时节,一场秋雨使得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气温骤降到10度左右。然而记者走在金黄色的白蜡树树叶飘落满地的街道上,却感受着这里的火热的新气象:漂亮整齐的富民安居楼,遍布社区的体育健身器材,比比皆是健步走的人们,以及广场上打太极拳的各族群众……
10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塞外江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启动。新疆体育局为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和喀拉托别乡各送去5万元的体育经费以及气排球架、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尼勒克县的群众、教师、学生为大家表演了健身操、武术、第九套广播操、现代舞,新疆体育三下乡工作团为当地群众和师生表演了航模、三人篮球、康乐气排球及摔跤项目,并与当地的农牧民、学生进行交流比赛,并为他们提供现场的专业指导。10月9日,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三下乡”工作团从乌鲁木齐启程,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为农牧民送去体育器材、进行体育表演、传授体育技能。此行,由50人组成的工作团在两天的时间里先后为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喀拉托别乡,新源县塔勒德镇、阿热勒托别镇,巩留县巩留镇、东买里乡。
第二故乡的甜蜜生活
早晨7:00,个子不高、体态微胖,但精神矍铄的罗海云大爷都会准时沿着唐布拉路和文化路慢走半个小时,不管是炎热的三伏天还是寒冷的隆冬他从未间断过。晨跑过后,他便背上球杆赶去老干局门球场打球。1953年,罗海云随父母从甘肃来到新疆伊犁,这一待就是60年,这里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年69岁的罗大爷喜欢上体育还是在10年前退休以后,由于退休前担任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副镇长,繁忙的工作让他远离体育锻炼,每年镇上组织的几次农牧民运动会他也只是看客而已。直到退休前,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一度纠缠着他,令他痛苦不已。退休后,他加入了成立5年的县老年门球队。由于罗大爷热情外向,现在是尼勒克县老年活动中心自管委员会会长兼县门球队队长,负责全县老年人门球、台球、乒乓球项目的开展。刚开始,县里只有老干局院内一个门球场地,后来加入门球队的人越来越多,县政府又在军马场建了一个门球场地,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罗海云说,“门球比赛让老年人学会密切配合,遇到困难互相鼓劲。当有队员挥杆打出漂亮球时,其他队员们为其鼓掌喝彩,队员们相互之间也建立了起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每逢遇到队员生病住院,罗海云都会带队前往关心,送去团队的关怀和祝福。
罗海云的队伍曾经获得过伊犁州二等奖。今年,球队获得了有六个县参加的门球比赛的三等奖。尼勒克县门球1998年成立,最初有27人组成。这两年,因为队里一部分老同志去世,还有另一部分搬到伊宁市居住,现在队里只剩下18个人了。罗海云告诉记者,通过他和队友的宣传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加入到队伍中来。
民富体育兴
充满青春活力的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村民叶尔兰向记者细数着他的业余生活。如今,每到周五下午,他都没有随老人们赶往村里的清真寺做礼拜,而是换上干净的运动服,赶往村文体活动室参加村里每天举办的“精英”台球挑战赛。比赛采用单局制,谁输谁下,让他感觉既刺激又过瘾。多尔布津村的“精英”台球挑战赛虽然没有真正“大师”杯里的耀眼明星,就连比赛现场也是吵吵嚷嚷的,然而这里造就的村民自己的土“明星”却能成为当地年轻人谈论的主角,大家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尼勒克镇由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1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重镇。然而在上个世纪,全镇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中就有3075个贫困户。而如今,在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的推动下,2013年尼勒克镇强势推进五项富民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45元,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蜕变。
农牧民富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也多了,随处可见在健身器材上、篮球场上,乒乓球台上,台球桌上锻炼的各族群众。每年在镇上、村里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农牧民运动会让村镇改变了许多,百姓观念更新了。去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少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人多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礼让和谐的人多了。“举办农牧民运动会,特别是拔河、排球、篮球项目让农民们多了交流,激发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观念。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年担都任农运会篮球裁判的王洪仁如是说。
体育民生工程提供好去处
尼勒克镇的变化历历在目,不仅在农牧民的欢声笑语里,他们强健的体魄也显露无遗。近几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的“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工程和体育民生工程的支持下镇健身广场和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完善。
前来看体育表演的查干阿门村村民帕尔哈提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记者,他弟弟和表哥都是因为染上吸毒盗窃进了监狱,就是因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好逸恶劳,最后被社会上的“二流子”带坏的。他说,以前村里没有办公室,没有活动场所,小青年们扎堆打牌、吸毒赌博、打架斗殴是常事,现在村里有了体育活动室,大家闲了就来打球、下棋。每逢农闲时节,村队文化活动室成了农牧民群众闲暇之余娱乐的好去处,那些丑恶现象少多了。如今,县老干局和县文体局还不定期派人到村文化活动室为村民教学排球、篮球、足球、摔跤和健身操,为农闲的农牧民群众送上了体育大餐。
尼勒克县委副书记、县长努尔卡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投资1.5亿元建设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主体完工,并建设完成乡镇级健身广场8个,全县79个村队均建起了文化体育活动室。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实现100%全覆盖,全县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海燕介绍,截止2013年,新疆共建设了64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9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这些体育设施让农牧民朋友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体育生活的快乐,享受全民健身的成果。
邂逅恩师
在尼勒克县民族一中排球场,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教练帕丽旦带领自己的排球队前来与新疆康乐排球队展开了一场友谊比赛。比赛还没开始,现场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帕丽旦在新疆康乐排球队中看见了一个久违的身影,她的排球教练——王景芳。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帕丽旦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恩师王景芳,她热泪盈眶的看着已是满脸皱纹的老师,紧紧搂着她,向她倾诉着这些年来对王教练和在体校生活的思念。这对师徒当年一个是温文尔雅的青年,一个是含苞待放的少女,现如今双鬓都已生华发,令人唏嘘不已。今年48岁的帕丽旦是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排球班1985级学员,当时,年轻的王景芳教练是她的班主任,对待她们就像自己女儿一样,帕丽旦左手骨折时,王教练还到宿舍帮她洗衣服、叠被子,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提到当年的一幕幕生活、训练场景,她依然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这一场友谊赛也变成了师徒之间的特殊博弈,帕丽旦的队员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他们步伐灵活,进攻犀利,频频重扣,给新疆康乐排球队的老阿姨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康乐排球队队员毫不服老,积极跃身封堵。赛后,新疆康乐排球队的老队员们对这些小伙子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的技术赞不绝口,同时还给他们传授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动作。
新疆康乐排球队的女队员过去都曾今是新疆排球队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工作,现她们在大多数已退休。闲不住的她们又在聚集一起组织成立了新疆康乐排球队,在全疆普及新兴的气排球运动。2011年从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退休的王景芳现在已经57岁了,现在继续在为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发挥余热。
“体育三下乡”走过十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2004年,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指导,新疆的各级体育工作者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加快农牧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体育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体育局连续10年开展了“体育三下乡”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也提出:加快城乡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体质,努力提升新疆竞技体育水平。天山南北各族百姓对“体育三下乡”活动的认识也从最初的陌生,然后渐渐的熟悉,到现在的渴望、期盼,自治区体育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李光明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农牧区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6%以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牧民的健身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自治区体育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体育三下乡”活动,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广大农牧民身边。“体育三下乡”工作团深入基层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体育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凝聚力量做出了贡献。
据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祖龙·克里木介绍,自治区“体育三下乡”开展十年来,走进农村牧区,深入乡间地头,完善了健身设施,带来了健康理念。对于农牧民来说,精彩赛事来了,体育明星来了,科学的健身理念和知识也来了。共为全疆15个地(州、市),45个县(市、区),90个乡镇送去了价值600余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捐赠资金700余万元。组织了自治区体育局近800名优秀运动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下乡表演,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将体育魅力广为展现,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同时,派出的体质监测车共为9个地区的2800多名百姓进行了体质监测,撰写了3700多份的分析报告,对不同群体提出了针对性的健身建议。活动在群众体育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踏出了铿锵的足音。
记者手记
因自信释放灿烂笑容
再次走进伊犁,看到当地农牧民那一张张淳朴善良的面孔,记者感受到他们灿烂笑容中透出的自信和幸福。
很多像王洪仁、罗海云这样的老人,从风华正茂的支边青年到如今耄耋之年的老者,为祖国的屯垦戍边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如今,他们的子孙又在继续在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着贡献。虽然他们都已退休在家,但体育让他们焕发出了第二次青春,并且继续在为当地老年体育事业做着贡献。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听到太多华丽的辞藻去讲述自己过去的峥嵘岁月和蹉跎时光,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罗海云的话说就是,“我只是想让大家锻炼身体的同时多宣宣荒(新疆土话:聊天之意)”。当记者采访这些老人时,却引来了刚刚放学回家的几个小学女生,她们围了过来唧唧喳喳的向记者“炫耀”着各自的体育特长。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对参与体育的热情可见一斑,他们也代表了这里的生机勃勃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当地各族百姓体育意识的提高得益于当地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各部委和江苏省的对口支援下,犹如一股股春风吹绿了伊犁河沿岸,一排排富民安居房和体育场馆设施,让记者目睹着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当地各族群众更多地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健身观念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广场,走进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百日体育文化广场”等体育惠民工程也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是自治区确定的第三个民生年。自治区计划“十二五”期间实现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工程的“全覆盖”。届时,全疆2200多万各族群众都将享受到全民健身工程带来的实惠。
10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塞外江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启动。新疆体育局为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和喀拉托别乡各送去5万元的体育经费以及气排球架、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尼勒克县的群众、教师、学生为大家表演了健身操、武术、第九套广播操、现代舞,新疆体育三下乡工作团为当地群众和师生表演了航模、三人篮球、康乐气排球及摔跤项目,并与当地的农牧民、学生进行交流比赛,并为他们提供现场的专业指导。10月9日,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三下乡”工作团从乌鲁木齐启程,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为农牧民送去体育器材、进行体育表演、传授体育技能。此行,由50人组成的工作团在两天的时间里先后为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喀拉托别乡,新源县塔勒德镇、阿热勒托别镇,巩留县巩留镇、东买里乡。
第二故乡的甜蜜生活
早晨7:00,个子不高、体态微胖,但精神矍铄的罗海云大爷都会准时沿着唐布拉路和文化路慢走半个小时,不管是炎热的三伏天还是寒冷的隆冬他从未间断过。晨跑过后,他便背上球杆赶去老干局门球场打球。1953年,罗海云随父母从甘肃来到新疆伊犁,这一待就是60年,这里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今年69岁的罗大爷喜欢上体育还是在10年前退休以后,由于退休前担任尼勒克县尼勒克镇副镇长,繁忙的工作让他远离体育锻炼,每年镇上组织的几次农牧民运动会他也只是看客而已。直到退休前,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一度纠缠着他,令他痛苦不已。退休后,他加入了成立5年的县老年门球队。由于罗大爷热情外向,现在是尼勒克县老年活动中心自管委员会会长兼县门球队队长,负责全县老年人门球、台球、乒乓球项目的开展。刚开始,县里只有老干局院内一个门球场地,后来加入门球队的人越来越多,县政府又在军马场建了一个门球场地,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罗海云说,“门球比赛让老年人学会密切配合,遇到困难互相鼓劲。当有队员挥杆打出漂亮球时,其他队员们为其鼓掌喝彩,队员们相互之间也建立了起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每逢遇到队员生病住院,罗海云都会带队前往关心,送去团队的关怀和祝福。
罗海云的队伍曾经获得过伊犁州二等奖。今年,球队获得了有六个县参加的门球比赛的三等奖。尼勒克县门球1998年成立,最初有27人组成。这两年,因为队里一部分老同志去世,还有另一部分搬到伊宁市居住,现在队里只剩下18个人了。罗海云告诉记者,通过他和队友的宣传已经有人陆陆续续加入到队伍中来。
民富体育兴
充满青春活力的尼勒克镇多尔布津村村民叶尔兰向记者细数着他的业余生活。如今,每到周五下午,他都没有随老人们赶往村里的清真寺做礼拜,而是换上干净的运动服,赶往村文体活动室参加村里每天举办的“精英”台球挑战赛。比赛采用单局制,谁输谁下,让他感觉既刺激又过瘾。多尔布津村的“精英”台球挑战赛虽然没有真正“大师”杯里的耀眼明星,就连比赛现场也是吵吵嚷嚷的,然而这里造就的村民自己的土“明星”却能成为当地年轻人谈论的主角,大家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尼勒克镇由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1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重镇。然而在上个世纪,全镇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中就有3075个贫困户。而如今,在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的推动下,2013年尼勒克镇强势推进五项富民产业,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45元,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蜕变。
农牧民富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也多了,随处可见在健身器材上、篮球场上,乒乓球台上,台球桌上锻炼的各族群众。每年在镇上、村里举办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农牧民运动会让村镇改变了许多,百姓观念更新了。去清真寺做礼拜的人少了,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人多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礼让和谐的人多了。“举办农牧民运动会,特别是拔河、排球、篮球项目让农民们多了交流,激发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观念。乡亲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年担都任农运会篮球裁判的王洪仁如是说。
体育民生工程提供好去处
尼勒克镇的变化历历在目,不仅在农牧民的欢声笑语里,他们强健的体魄也显露无遗。近几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的“环天山万里体育长廊”工程和体育民生工程的支持下镇健身广场和村级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完善。
前来看体育表演的查干阿门村村民帕尔哈提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记者,他弟弟和表哥都是因为染上吸毒盗窃进了监狱,就是因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好逸恶劳,最后被社会上的“二流子”带坏的。他说,以前村里没有办公室,没有活动场所,小青年们扎堆打牌、吸毒赌博、打架斗殴是常事,现在村里有了体育活动室,大家闲了就来打球、下棋。每逢农闲时节,村队文化活动室成了农牧民群众闲暇之余娱乐的好去处,那些丑恶现象少多了。如今,县老干局和县文体局还不定期派人到村文化活动室为村民教学排球、篮球、足球、摔跤和健身操,为农闲的农牧民群众送上了体育大餐。
尼勒克县委副书记、县长努尔卡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投资1.5亿元建设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主体完工,并建设完成乡镇级健身广场8个,全县79个村队均建起了文化体育活动室。行政村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已实现100%全覆盖,全县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发展。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海燕介绍,截止2013年,新疆共建设了64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9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了全覆盖。这些体育设施让农牧民朋友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体育生活的快乐,享受全民健身的成果。
邂逅恩师
在尼勒克县民族一中排球场,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教练帕丽旦带领自己的排球队前来与新疆康乐排球队展开了一场友谊比赛。比赛还没开始,现场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帕丽旦在新疆康乐排球队中看见了一个久违的身影,她的排球教练——王景芳。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帕丽旦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恩师王景芳,她热泪盈眶的看着已是满脸皱纹的老师,紧紧搂着她,向她倾诉着这些年来对王教练和在体校生活的思念。这对师徒当年一个是温文尔雅的青年,一个是含苞待放的少女,现如今双鬓都已生华发,令人唏嘘不已。今年48岁的帕丽旦是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排球班1985级学员,当时,年轻的王景芳教练是她的班主任,对待她们就像自己女儿一样,帕丽旦左手骨折时,王教练还到宿舍帮她洗衣服、叠被子,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提到当年的一幕幕生活、训练场景,她依然历历在目,娓娓道来。 这一场友谊赛也变成了师徒之间的特殊博弈,帕丽旦的队员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他们步伐灵活,进攻犀利,频频重扣,给新疆康乐排球队的老阿姨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康乐排球队队员毫不服老,积极跃身封堵。赛后,新疆康乐排球队的老队员们对这些小伙子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的技术赞不绝口,同时还给他们传授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动作。
新疆康乐排球队的女队员过去都曾今是新疆排球队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不同工作,现她们在大多数已退休。闲不住的她们又在聚集一起组织成立了新疆康乐排球队,在全疆普及新兴的气排球运动。2011年从新疆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退休的王景芳现在已经57岁了,现在继续在为自己热爱的排球事业发挥余热。
“体育三下乡”走过十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2004年,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指导,新疆的各级体育工作者为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加快农牧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自治区体育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体育局连续10年开展了“体育三下乡”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上也提出:加快城乡社会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各族人民体质,努力提升新疆竞技体育水平。天山南北各族百姓对“体育三下乡”活动的认识也从最初的陌生,然后渐渐的熟悉,到现在的渴望、期盼,自治区体育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李光明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农牧区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6%以上。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农牧民的健身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自治区体育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体育三下乡”活动,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广大农牧民身边。“体育三下乡”工作团深入基层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普及体育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凝聚力量做出了贡献。
据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祖龙·克里木介绍,自治区“体育三下乡”开展十年来,走进农村牧区,深入乡间地头,完善了健身设施,带来了健康理念。对于农牧民来说,精彩赛事来了,体育明星来了,科学的健身理念和知识也来了。共为全疆15个地(州、市),45个县(市、区),90个乡镇送去了价值600余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捐赠资金700余万元。组织了自治区体育局近800名优秀运动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下乡表演,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将体育魅力广为展现,将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同时,派出的体质监测车共为9个地区的2800多名百姓进行了体质监测,撰写了3700多份的分析报告,对不同群体提出了针对性的健身建议。活动在群众体育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踏出了铿锵的足音。
记者手记
因自信释放灿烂笑容
再次走进伊犁,看到当地农牧民那一张张淳朴善良的面孔,记者感受到他们灿烂笑容中透出的自信和幸福。
很多像王洪仁、罗海云这样的老人,从风华正茂的支边青年到如今耄耋之年的老者,为祖国的屯垦戍边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如今,他们的子孙又在继续在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着贡献。虽然他们都已退休在家,但体育让他们焕发出了第二次青春,并且继续在为当地老年体育事业做着贡献。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记者并没有听到太多华丽的辞藻去讲述自己过去的峥嵘岁月和蹉跎时光,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用罗海云的话说就是,“我只是想让大家锻炼身体的同时多宣宣荒(新疆土话:聊天之意)”。当记者采访这些老人时,却引来了刚刚放学回家的几个小学女生,她们围了过来唧唧喳喳的向记者“炫耀”着各自的体育特长。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对参与体育的热情可见一斑,他们也代表了这里的生机勃勃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
当地各族百姓体育意识的提高得益于当地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各部委和江苏省的对口支援下,犹如一股股春风吹绿了伊犁河沿岸,一排排富民安居房和体育场馆设施,让记者目睹着发生在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当地各族群众更多地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健身观念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广场,走进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参加各种体育锻炼。“百日体育文化广场”等体育惠民工程也深受群众喜爱。
今年是自治区确定的第三个民生年。自治区计划“十二五”期间实现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工程的“全覆盖”。届时,全疆2200多万各族群众都将享受到全民健身工程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