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章 武三年,刘备夷陵兵败后急火攻心,大病不起。自觉命将不久的他将诸葛亮和李严召至榻前,临终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共同辅佐幼主刘禅继承大统。
实际上,虽然同时受托,但李严的地位从来就不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刘备为何不一碗水端平,让两人地位相当,或者说,刘备为何找一个地位同诸葛亮差距极大的人同时受托,这里面的帝王心思我们很难揣测,只看受托后的李严和诸葛亮政治地位有多大差距。
提起丞相、宰相,许多人心中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详细说来,宰相和丞相并不相同,丞相是具体官职,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丞相无权,不能叫宰相,大权在握,虽无丞相之名,也可称宰相。唐朝时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宋朝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衔的官员,都是宰相。
虽然同为宰相,诸葛亮和后世的“侍郎”“平章事”可不一样,诸葛亮的权柄要大得多。这里面当然有刘备托孤的因素,但是具体到人事制度上,诸葛亮有一个后世宰相不具备的权力:开府治事。
开府治事,四个字读起来简单,却意味着皇权政治中最高权力所在,拥有开府治事权力的宰相甚至可以同皇帝分庭抗礼。《辞源》中解释开府为:开建府署,辟置僚属。开府之后的宰相不但有自己的官府衙门,还能自己任命政府官员。
要知道,政治权力的行使靠两个要素支撑,一是财政权,一是人事权。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要点,就能控制官僚系統。古人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这个“要”就是一手抓钱,一手抓人。抓不住钱,地方坐大,离心离德,管不了人,军阀割据,烽烟四起。
开府治事,意味着宰相可以通过人事任命的方式组建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班子。毫无疑问,开府治事的宰相才是政府首脑,皇帝都无权对政务说三道四。
实际上,汉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的事都是宰相说了算。汉初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公都开府治事,同朝称宰。三公里面又尤以丞相权重。这种政治架构下,皇权十分弱小。遇到没有追求的君主还好,一旦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皇权和相权就会发生冲突。汉武帝时,皇权、相权的冲突来了个大爆发。当时丞相田蚡大权独揽,官员任命全出自裁。汉武帝满腔怒火,也只能说:你的官封完了没有,我的人还排着号呢!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后世,自然是田蚡篡权无疑,但在当时,却是丞相分内,无可非议,反而是汉武帝的做法不守规矩。
为了摆脱相权桎梏,汉武帝通过提高尚书台地位来抗衡相府。尚书台原来是皇帝秘书机构,经过汉武帝改革,成了国家政务部门。大事小情越过相府,经尚书台裁决,宰相地位一落千丈。
曹操篡汉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开相府,架空皇帝名正言顺,汉献帝有苦说不出。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却不开府,虽然加录尚书事后也能把政务一把抓,但总是和理想中的君臣关系差了一截。永安托孤后,刘禅同意诸葛亮开府,就是给了诸葛亮全权处理政府的名分。
相比之下,李严地位就低多了。受托之后,诸葛亮返回成都,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却留在了永安,这一远一近决定了李严无法触及权力核心,时间一长,自然被政治中心抛弃。
对于开府治事,李严一直是抱有幻想的。建兴八年,诸葛亮西征,要求李严出兵汉中,李严借机要挟诸葛亮。在信中,李严说曹魏托孤大臣司马懿、陈群同时开府,暗示自己也要开府治事。同为顾命大臣,不考虑李严的人品和执政能力,这个要求不算高。最后诸葛亮和李严各让一步,封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
对年幼的刘禅和功勋卓著的诸葛亮来说,这种宰相负责制的政治架构无疑是很好的。刘禅曾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的意思很明确,诸葛亮你来做政府首脑,我做国家元首,政府的事我不管,祭祀仪式上我出面就好。
从开府治事一事上我们就能看出,李严政治地位完全无法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因地位尊崇而受托,李严是因受托而地位尊崇,两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受托后李严不断依仗托孤名分生事端,对诸葛亮处处掣肘,难免落得贬为平民的下场。
实际上,虽然同时受托,但李严的地位从来就不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刘备为何不一碗水端平,让两人地位相当,或者说,刘备为何找一个地位同诸葛亮差距极大的人同时受托,这里面的帝王心思我们很难揣测,只看受托后的李严和诸葛亮政治地位有多大差距。
提起丞相、宰相,许多人心中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详细说来,宰相和丞相并不相同,丞相是具体官职,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丞相无权,不能叫宰相,大权在握,虽无丞相之名,也可称宰相。唐朝时的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宋朝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衔的官员,都是宰相。
虽然同为宰相,诸葛亮和后世的“侍郎”“平章事”可不一样,诸葛亮的权柄要大得多。这里面当然有刘备托孤的因素,但是具体到人事制度上,诸葛亮有一个后世宰相不具备的权力:开府治事。
开府治事,四个字读起来简单,却意味着皇权政治中最高权力所在,拥有开府治事权力的宰相甚至可以同皇帝分庭抗礼。《辞源》中解释开府为:开建府署,辟置僚属。开府之后的宰相不但有自己的官府衙门,还能自己任命政府官员。
要知道,政治权力的行使靠两个要素支撑,一是财政权,一是人事权。只要掌握了这两个要点,就能控制官僚系統。古人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这个“要”就是一手抓钱,一手抓人。抓不住钱,地方坐大,离心离德,管不了人,军阀割据,烽烟四起。
开府治事,意味着宰相可以通过人事任命的方式组建对自己负责的工作班子。毫无疑问,开府治事的宰相才是政府首脑,皇帝都无权对政务说三道四。
实际上,汉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政府的事都是宰相说了算。汉初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公都开府治事,同朝称宰。三公里面又尤以丞相权重。这种政治架构下,皇权十分弱小。遇到没有追求的君主还好,一旦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皇权和相权就会发生冲突。汉武帝时,皇权、相权的冲突来了个大爆发。当时丞相田蚡大权独揽,官员任命全出自裁。汉武帝满腔怒火,也只能说:你的官封完了没有,我的人还排着号呢!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后世,自然是田蚡篡权无疑,但在当时,却是丞相分内,无可非议,反而是汉武帝的做法不守规矩。
为了摆脱相权桎梏,汉武帝通过提高尚书台地位来抗衡相府。尚书台原来是皇帝秘书机构,经过汉武帝改革,成了国家政务部门。大事小情越过相府,经尚书台裁决,宰相地位一落千丈。
曹操篡汉的第一件事就是重开相府,架空皇帝名正言顺,汉献帝有苦说不出。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官拜丞相,却不开府,虽然加录尚书事后也能把政务一把抓,但总是和理想中的君臣关系差了一截。永安托孤后,刘禅同意诸葛亮开府,就是给了诸葛亮全权处理政府的名分。
相比之下,李严地位就低多了。受托之后,诸葛亮返回成都,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却留在了永安,这一远一近决定了李严无法触及权力核心,时间一长,自然被政治中心抛弃。
对于开府治事,李严一直是抱有幻想的。建兴八年,诸葛亮西征,要求李严出兵汉中,李严借机要挟诸葛亮。在信中,李严说曹魏托孤大臣司马懿、陈群同时开府,暗示自己也要开府治事。同为顾命大臣,不考虑李严的人品和执政能力,这个要求不算高。最后诸葛亮和李严各让一步,封李严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
对年幼的刘禅和功勋卓著的诸葛亮来说,这种宰相负责制的政治架构无疑是很好的。刘禅曾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刘禅的意思很明确,诸葛亮你来做政府首脑,我做国家元首,政府的事我不管,祭祀仪式上我出面就好。
从开府治事一事上我们就能看出,李严政治地位完全无法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是因地位尊崇而受托,李严是因受托而地位尊崇,两人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受托后李严不断依仗托孤名分生事端,对诸葛亮处处掣肘,难免落得贬为平民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