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趁五一小长假,我们一行前往南丰县古竹村游览,赞叹其古建筑的众多,惊奇其民俗文化的坚持,又感慨其不可逆转的衰败,其曾经的辉煌和正在没落的现实,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久久不愿离去。
古竹古村坐落在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建村已有千年历史,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因其到处都是毛竹,故取名“古竹村”。因绝大部分村民姓刘,不能有竹无叶,故吸引了部分叶姓村民落户,有竹有叶,寓意繁荣。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竹村地处由赣入闽的要道上,加上当地崇尚读书,不乏经商从政者,所以风生水起,繁荣兴旺,豪宅祠堂众多。现有气势恢弘的古祠堂、饱经风霜的书院、幽静的古街、古老的进士亭、三教合一的明代古戏台、“武状元第”、古水井、古树及许多革命遗址。不少民居内保留有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匾额、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照壁及藻井,给人留下一份沉甸甸的印象。
进入村庄,你会发现四通八达的巷道都是卵石或青石板铺设,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的典型井溪百塘之水系,二街八巷。每户门前都有排水沟和水塘,都在一米左右,下小上大。天井将屋檐流下的雨水收入庭院内,通过青石板间的缝隙和方孔钱状的漏孔,导入“渗井”,再流入暗渠,通过暗渠汇入二条绕村而过的小溪,排出村外。
村中祠堂较多,有总祠、房祠、分祠之分。高大气派的“刘炳炎公祠”是总祠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粉墙灰瓦,有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没用一钉一铁。祠前有一座古井、罗汉松、银杏以及外廊,正厅两侧整个木壁雕刻着四个浑厚苍劲的“忠、孝、廉、节”大字。值得一提的分祠是刘梅居公祠,在宗族会举行的祭祀、节日庆祝活动时,利用该祠接待外来客人住宿、用餐,古竹村具备完善的接待功能,这也是当年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竹村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村后有一高山,形如笔架,亦称“笔架山”。山中有近千米城墙,城墙依山而建,分外墙和内墙,有三个隘口,防御三个方向,呈倒梯形,宽处不过一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顶有一“万龙古寺”,古寺与古城墙内外围抱,山中曾经人丁兴旺,还驻扎过军队,当地人称之为“万龙古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也曾两次入驻古竹,大量部队曾在此集合,许多墙壁上还留下红军书写的标语,让人联想起那血与火的岁月。
在古村西南,有一明朝古戏台。戏台前方悬着一横匾,草书“半入云”三字,取之杜甫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一语双关,既言曲声响彻云霄,又言戏台高耸入云。戏台正中挂一横匾,行书“神人以和”,典出《尚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古戏台为单檐斗拱榫卯结构,青砖灰瓦,戏台斗拱组成放射状,覆斗式八卦形,八边彩绘八仙图案,人物生动自然,色彩笔酣墨饱。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古竹村由于交通原因,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曾在清代就生活有4000多人的村庄,现在1000人都不到,常年在村中居住的更少,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仍然住在残存的建筑中。因保护不力,大部分古建筑呈自生自灭状态,曾是村里的骄傲的刘炳炎公祠,也是野草及膝,屋漏墙破,更多的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残垣断壁,东倒西歪,留下诸多感叹。唯有古戏台,坚韧的支持着文化的传承,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去“三帝宫”进香,迎送神像,十三举行唱戏,但凡有娶妻生子和考取功名的也会赞助一场戏,唯有这时,依稀能看到村庄昔日的繁荣。
古竹村,犹如一位经历了历史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村悠久的人文,追忆曾经的辉煌,感叹今日的没落,又似乎在提醒人们,如何保护好这些日渐衰败的古建筑?
古竹古村坐落在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建村已有千年历史,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因其到处都是毛竹,故取名“古竹村”。因绝大部分村民姓刘,不能有竹无叶,故吸引了部分叶姓村民落户,有竹有叶,寓意繁荣。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竹村地处由赣入闽的要道上,加上当地崇尚读书,不乏经商从政者,所以风生水起,繁荣兴旺,豪宅祠堂众多。现有气势恢弘的古祠堂、饱经风霜的书院、幽静的古街、古老的进士亭、三教合一的明代古戏台、“武状元第”、古水井、古树及许多革命遗址。不少民居内保留有许多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匾额、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照壁及藻井,给人留下一份沉甸甸的印象。
进入村庄,你会发现四通八达的巷道都是卵石或青石板铺设,村庄布局乃元代设计的典型井溪百塘之水系,二街八巷。每户门前都有排水沟和水塘,都在一米左右,下小上大。天井将屋檐流下的雨水收入庭院内,通过青石板间的缝隙和方孔钱状的漏孔,导入“渗井”,再流入暗渠,通过暗渠汇入二条绕村而过的小溪,排出村外。
村中祠堂较多,有总祠、房祠、分祠之分。高大气派的“刘炳炎公祠”是总祠堂,占地1000多平方米,粉墙灰瓦,有正、中、下三堂,中有四方天井,两边有回廊,布局层次分明,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没用一钉一铁。祠前有一座古井、罗汉松、银杏以及外廊,正厅两侧整个木壁雕刻着四个浑厚苍劲的“忠、孝、廉、节”大字。值得一提的分祠是刘梅居公祠,在宗族会举行的祭祀、节日庆祝活动时,利用该祠接待外来客人住宿、用餐,古竹村具备完善的接待功能,这也是当年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竹村也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村后有一高山,形如笔架,亦称“笔架山”。山中有近千米城墙,城墙依山而建,分外墙和内墙,有三个隘口,防御三个方向,呈倒梯形,宽处不过一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顶有一“万龙古寺”,古寺与古城墙内外围抱,山中曾经人丁兴旺,还驻扎过军队,当地人称之为“万龙古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也曾两次入驻古竹,大量部队曾在此集合,许多墙壁上还留下红军书写的标语,让人联想起那血与火的岁月。
在古村西南,有一明朝古戏台。戏台前方悬着一横匾,草书“半入云”三字,取之杜甫诗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一语双关,既言曲声响彻云霄,又言戏台高耸入云。戏台正中挂一横匾,行书“神人以和”,典出《尚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古戏台为单檐斗拱榫卯结构,青砖灰瓦,戏台斗拱组成放射状,覆斗式八卦形,八边彩绘八仙图案,人物生动自然,色彩笔酣墨饱。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古竹村由于交通原因,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曾在清代就生活有4000多人的村庄,现在1000人都不到,常年在村中居住的更少,只有老人、小孩和妇女,仍然住在残存的建筑中。因保护不力,大部分古建筑呈自生自灭状态,曾是村里的骄傲的刘炳炎公祠,也是野草及膝,屋漏墙破,更多的古建筑因年久失修,残垣断壁,东倒西歪,留下诸多感叹。唯有古戏台,坚韧的支持着文化的传承,每年阴历五月十二,村民去“三帝宫”进香,迎送神像,十三举行唱戏,但凡有娶妻生子和考取功名的也会赞助一场戏,唯有这时,依稀能看到村庄昔日的繁荣。
古竹村,犹如一位经历了历史沧桑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古村悠久的人文,追忆曾经的辉煌,感叹今日的没落,又似乎在提醒人们,如何保护好这些日渐衰败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