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品质。但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学生对文言文越学越怕,不少学生感叹:文言文,想说爱你不容易。那么,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呢?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文章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及多种词类活用。这些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老师读一遍很难过关。如《陈涉世家》、《出师表》、《核舟记》,如果不能很好的预习,那么教师上课就更难得心应手。
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集体预习。如《观潮》一课“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一句,句子比较长,如果教师不教给学生将“每岁”、“京尹”断开,将“出浙江亭”放在一起读,那么这个句子学生就无法读懂。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让学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把自主阅读的理念引入文言文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方式,把自主阅读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中来,注重整体阅读效果。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之后,教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你觉得柳宗元描绘的小石潭景色如何?”学生一致认为小石潭水清、石奇、境幽,很美。教师这时可以接着问:“你认为小石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便很快答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并说出理由。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的答案进行归纳:文中描绘的景物都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与众不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的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明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就是新课标指出的“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积累,做到举一反三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这一个环节,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先试译课文,在这过程中要杜绝学生使用教辅资料,只能使用字词典,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自己的积累,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只有这样坚持做下去,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才能学会总结,有所积累。
如《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可以先让学生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如《论语十则》中有“温故而知新”,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学生在积累了“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哪种意思。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了。
四、做好复习工作,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那么就很容易遗忘。在学习后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教师可以按照“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复习。如复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抽背,然后让学生默写关键字、词、句、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再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再进行提问,如“文中可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最后,可让学生每人出一份试题并相互交叉进行测试。利用这种方法复习,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如果这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还很难吗?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文言文这种文体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文章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使动句式、意动句式、省略句式及多种词类活用。这些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老师读一遍很难过关。如《陈涉世家》、《出师表》、《核舟记》,如果不能很好的预习,那么教师上课就更难得心应手。
在布置学生预习时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课文和疏通文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集体预习。如《观潮》一课“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一句,句子比较长,如果教师不教给学生将“每岁”、“京尹”断开,将“出浙江亭”放在一起读,那么这个句子学生就无法读懂。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检查,让学生能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把自主阅读的理念引入文言文教学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方式,把自主阅读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中来,注重整体阅读效果。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
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之后,教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你觉得柳宗元描绘的小石潭景色如何?”学生一致认为小石潭水清、石奇、境幽,很美。教师这时可以接着问:“你认为小石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便很快答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并说出理由。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的答案进行归纳:文中描绘的景物都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与众不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的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明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就是新课标指出的“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积累,做到举一反三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这一个环节,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先试译课文,在这过程中要杜绝学生使用教辅资料,只能使用字词典,结合书下的注释以及自己的积累,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只有这样坚持做下去,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才能学会总结,有所积累。
如《曹刿论战》中有“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故”的意思是“原因,缘故”。可以先让学生找找本课中“故”还有哪几种意思,本文中还有一个“故逐之”,“所以”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如《论语十则》中有“温故而知新”,其中“故”的意思是“旧的,从前的”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中有“桓侯故使人问之”,其中“故”是:故意、特意的意思;可见“故”在古文中就有四种意思之多。学生在积累了“故”的四种意思之后,在新的古文语境中,就可以试译,看哪一种意思放进具体语境中最适合,就可以采用哪种意思。这样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了。
四、做好复习工作,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那么就很容易遗忘。在学习后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教师可以按照“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复习。如复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抽背,然后让学生默写关键字、词、句、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再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再进行提问,如“文中可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文章的主旨。最后,可让学生每人出一份试题并相互交叉进行测试。利用这种方法复习,不仅可以牢固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如果这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还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