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美育因素 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文学、艺术、生活等形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培养学生崇尚美好事物的情趣,从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中学生处于思想和情感的完善阶段,有强烈的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语文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通过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教学过程,教师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新教材赋予教育者更多的审美客体,教师们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恰到好处地架设审美这座桥梁,创造出本真美好的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
  一、朗读文章,欣赏语言之美
  “言为心声”,人选语文教材的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文章多精妙绝伦,是表情达意的典范之作。有的朗朗上口,讲究韵律感,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文章结构别具匠心,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浓墨重彩展现某地风光,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感人至深的事迹,呈现出一种人文美。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恰当的修辞和优美的句子,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很形象,又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想欣赏文章的美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声地朗读。因为朗诵能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立体的印象。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郭沫若在诗里面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师在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后,应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刚开始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没把握好诗歌中的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的停顿。这一节是四句,每句都是三个节拍,但“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宛如真正走进美丽的“天街”。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应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方面感知材料,直至背诵,烂熟于心,充分咂摸优美的韵味,体味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课文内容蕴含了众多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进行生动的表演,或是展开绘声绘色地描述,都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对于学生而言,“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师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体验情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那充满感伤的旋律中,学生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这篇文章?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原因呢?”问题的提出,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让学生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父亲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有了这层认识,对父子情深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审美情感也得到全面激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三、利用媒介,创设美的氛围
  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媒介,设计施教程序,进入审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步骤,诱发受教育者的审美态度,使他们主动去感受、鉴赏、创造美。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师应该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在欣赏文章时,教师把氛围营造得恰如其分,就会牢牢地扣住学生的视听和心神,引起他们寻幽探微的兴趣,从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文章美的内涵。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学生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受到美的熏陶。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再现雷雨的情境,引导学生叙说自己看到、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才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如《观潮》一课,教师通过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插图、课件展现美;可以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利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美好的自身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
  四、营造氛围,形成“审美磁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和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生在各种压力下,极不情愿地学习,他们心理紧张、疲劳,进而产生厌烦、焦虑的情绪,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自然觉得毫无快乐可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二要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三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有许多名篇佳作,含有广博高深的文学底蕴。如果语文教师设计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内外的馆藏资源,如利用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与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等丰富的收藏;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语文的课本剧演出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像、录音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总而言之,教育者需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让学生们在毫无约束和压力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自然愉快地感受美的熏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养成健全的人格。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具有汉字的形美、意美,汉语言的音乐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特征,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绘制蔡元培校长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锦绣蓝图。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学校
  (责任编辑 黄蜀红)
其他文献
四平汽车改装公司去年3月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扶助下,整建制划归东风汽车集团,成为东风汽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实现利税480万元,比上年利税总额增长205%,
架着一副眼镜,带着温文尔雅的儒生气质,这是记者初见马宗义留下的印象。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既平实而又普通的中学教师,凭着他那满脑子的神思奇想,凭着他那股钻劲,用真情和爱感染了一
日本有一家三流旅馆,开业后生意一直不景气,顾客极少。老板无计可施,时刻等着关门了事。后来一个人指着旅馆后面一片空山地给老板出了个主意。次日,旅馆贴出一张海报:"亲爱的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从“易”处着眼,从“细”规划,敢于坚持,大胆突破,积极开展“修学旅行”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去”,放飞思想,亲近自然,强健体魄,拓宽视野,锻炼能力。如今,该活动
在数学范畴内,“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是指可以运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概念的教学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它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所以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应用,更要关注概念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一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是渐进性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学习、完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后,不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