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的哲学睿语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WD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慕尼黑艺术与戏剧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原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译著的《音乐教育学导论》于日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问世。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是奥地利人。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的他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粗通日语、汉语。著者在其所积淀深厚的日尔曼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继而又接受了美国、中国、土耳其、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他所具备的良好文化素养及其渊博的知识是该书能突破单一传统文化藩篱的重要条件。
  这一装祯质朴、内容精炼、译文流畅的文本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了世界音乐教育领域中各专业方向发展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书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反映了作者深刻哲思,而曾游笈美、德、奥等国的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作者创作本意的透彻解析与睿智表述更使读者们能正确、深刻地领悟该书的创作精髓。
  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部分立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为第二、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着眼于音乐教育学领域,为第三部分提供了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基础。而第三部分则涉足于具体的音乐教育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就此引荐了诸多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与人类学、教育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之始,作者以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案例为论据,提出音乐在最大范围内满足了人类性情的需要,既有调节身心的作用,也是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的桥梁,强调了音乐教育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紧接着,作者锁定音乐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和方法等实质性问题,并就此展开论述。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教育干预不仅仅影响音乐能力,而且影响到整个人格、生活哲学以及一般生活态度”。针对音乐教育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功能,人们有必要对此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心理学与医学等相关领域,并需要借助于这两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概述。
  第二部分由“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听力、感知与演绎”、“多元审美教育”、“奥尔夫”、“科达伊”、“新趋势:音乐、整体观和有效利用”等五个小节组成。其中第一节为之后四个小节的论断定下了根本基调。作者在第一节中强调了音乐体验活动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活动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建立联系的关键点,更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基本环节。作者由此而得出了“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的观点。在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中的听力、感知与演绎的重要性,较深刻地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多元审美教育理念的价值,介绍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奥尔夫、科达伊教育体系,并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三部分共九小节。其中第一小节结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阐述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此后的八个小节是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课堂音乐课教案,结合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一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我国已出版的其他音乐教育类论著相比,该书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比较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始末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著者基于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国际化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现状,分别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它面向全球教育发展,站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聚焦全球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力求结合音乐教育实践来传播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促进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提升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品位。
  与此同时,著者还对音乐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书中既囊括了对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荐,对国外音乐教育手段、音乐教学实践的介绍,又兼顾了对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推出了堪与国际教育理论界对话的学术成果。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著者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创作始末,这一研创方式成为该书最大亮点。
  就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而言,目前投放市场的音乐教育学论著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单一国家、单一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论著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也仍然是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而如本书一样采用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手法的论著却寥若晨星。因此,该书的这一研创思路和对比较研究手段的灵活且广泛的运用无疑将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者起到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音乐教育研究进程中新旧知识碰撞力度不够、研究思路受束、研究手段单一的局面。
  
  二、斗量筲计的多学科信息
  
  拥有数学、音乐教育和心理学等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的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其研究领域兼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其广博的知识使得著者能游刃有余地将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之中。著者敏锐地把握了国际教育、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将此运用到应用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因此,该书的写作思路并没有拘泥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单一范畴之内,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个人类学的研究背景下,对其开展“拉网式”的研究工作,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领域,增强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融与互动。
  事实上,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将音乐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关注的对象,而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和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鉴于此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提出,要实现有效教学目的,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视野,不仅要不断增长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全面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提升教育品位。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更是大力倡导教师增大阅读量,了解各种学习的理论,开阔个人视野。他提出,衡量教育有效性标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量。最新提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靠传授,而靠感悟和默化。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三尺讲台下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态度难能可贵
  
  本书所采用的中英文版本并存于同一体的出版形式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十分鲜见。而这一出版的形式恰恰反映了该书翻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严肃谨慎,对读者负责以及充分尊重原著的态度。
  音乐文献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文理解能力、汉语表述能力、音乐修养、文学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本专业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应原著需求在进行思想转型后,重塑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着手二次创作。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对待同一著作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表述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内涵的领悟程度。而本书翻译者所采用的这一形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差异性的出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和挖掘外文原著的内在价值。这一举措也为我国音乐文献翻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寻的新思路,将音乐翻译界所倡导的“尊重原著”的指导思想落到了实处。
  品书如品茗,茗香耐人寻。《音乐教育学导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育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其睿智语句中所蕴藏的魅力如同留于唇齿之间的茗香,令人回味无穷。
  
  李佳烜 上海音乐学院07级音乐教育系研究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教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世纪前10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划,也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试图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广西桂北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为观测点,从农村音乐教育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一、16世纪:新教管风琴师身份与地位的确立    管风琴(organ)是欧洲一件具有历史悠久的键盘乐器,其历史可上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16世纪,伴随着欧洲新教的广泛传播,管风琴在新教仪式中也得到广泛运用,于是管风琴师成为新教的宗教活动中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的一个群体。  中世纪,教堂管风琴师并未取得重要的身份和地位,因为那时教堂音乐可由包括管风琴在内的多种乐器来演奏,其地位仅与唱诗班成员的地位比肩
本刊讯(记者 王娜娜 通讯员 薛维军)2018年5月26-28日,“全国幼教名师精品课展示暨游戏与游戏化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襄阳成功举办,全国13个省(市)500多名幼教代表参会。全国幼教專家应彩云、利津游戏创始人赵兰会,上海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宋燕、李文娟为参会教师做了精彩的报告,精品课展示精彩连连,教学研讨现场台上台下互动活跃,高潮迭起。  研讨会上,襄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陈兴明强调,
为进一步规范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统一办学思想,完善培养体制,加强各博士生培养单位及博士生导师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从博士生培养的现状中总结经验,分析博士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并寻找妥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音乐学博士生培养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音乐学博导论坛”于2007年4月10日至15日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江西三清山
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早年创作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等一系列作品已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作为一个作曲家,他从没有在自己成功的赞誉声中沉缅,即使长年担任着艺术院团繁重的领导工作,他创作的脚步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今虽已年届70,仍继续精心捧出一部又一部充满中国气派、民族神韵,令人意扬志激、心动神移的音乐作品,一次次让人领略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他的勤奋、
2008年5月11日,“国际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三家单位联合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学习与交流近年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宝贵经验,深入探讨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促进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音
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最伟大作曲家之一。在他去世后的三十年里,人们对他生平与创作的关注和研究仍然有增无减,有关他的论文与著作不计其数。从音乐理论的角度来看,已是研究得非常详尽了。而许多诸如他的人生观、政治立场、同现实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人格与性格等问题,在苏联时代政治封闭的情况下一直鲜为人知,人们掌握的大多都是官方发表的对当局有利的资料。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实施,意识形态开始解禁,大批
2007年1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呈上了以学院自身力量为主创演的蒙古题材歌剧《木雕的传说》。该剧的成功演出为乍寒的京城带来了一丝暖意,犹如春风拂面,这也令关心和关注民族歌剧发展的人们心生欣慰,同时又给那不甚了解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人们带来了一些迷惑与不解、惊诧与敬佩,仅凭一校之力怎能完成创演歌剧这等具有很大难度的工程?为了解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答案,更是为了听取
20世纪至今可以说是中国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而音乐创作的繁荣历来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的音乐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且有着强烈的时代性,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不同特色的音乐记印。20世纪以来,我国几代音乐家对形成、发展、成熟于农业文明时代的音乐艺术进行了深度、全面的梳理、总结,在继承前人丰厚积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发展。一百多年间,中国音乐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辛亥革命
反思是面对体验的灵魂自省,追问是面对真理的思性探源。中国“现代音乐”,自改革开放以降,以其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它给中国当代音乐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引发了创作与演奏、音乐与听众等不少问题。因此,从“新潮音乐”问题,到“国乐发展道路”问题,中国音乐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追问。  2007年6月15日,中央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和研究生会学术部共同举办了“现代音乐座谈会”(以下简称“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