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慕尼黑艺术与戏剧大学音乐教育系主任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原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译著的《音乐教育学导论》于日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问世。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是奥地利人。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的他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粗通日语、汉语。著者在其所积淀深厚的日尔曼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继而又接受了美国、中国、土耳其、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他所具备的良好文化素养及其渊博的知识是该书能突破单一传统文化藩篱的重要条件。
这一装祯质朴、内容精炼、译文流畅的文本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了世界音乐教育领域中各专业方向发展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书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反映了作者深刻哲思,而曾游笈美、德、奥等国的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作者创作本意的透彻解析与睿智表述更使读者们能正确、深刻地领悟该书的创作精髓。
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部分立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为第二、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着眼于音乐教育学领域,为第三部分提供了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基础。而第三部分则涉足于具体的音乐教育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就此引荐了诸多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与人类学、教育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之始,作者以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案例为论据,提出音乐在最大范围内满足了人类性情的需要,既有调节身心的作用,也是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的桥梁,强调了音乐教育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紧接着,作者锁定音乐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和方法等实质性问题,并就此展开论述。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教育干预不仅仅影响音乐能力,而且影响到整个人格、生活哲学以及一般生活态度”。针对音乐教育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功能,人们有必要对此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心理学与医学等相关领域,并需要借助于这两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概述。
第二部分由“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听力、感知与演绎”、“多元审美教育”、“奥尔夫”、“科达伊”、“新趋势:音乐、整体观和有效利用”等五个小节组成。其中第一节为之后四个小节的论断定下了根本基调。作者在第一节中强调了音乐体验活动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活动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建立联系的关键点,更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基本环节。作者由此而得出了“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的观点。在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中的听力、感知与演绎的重要性,较深刻地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多元审美教育理念的价值,介绍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奥尔夫、科达伊教育体系,并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三部分共九小节。其中第一小节结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阐述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此后的八个小节是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课堂音乐课教案,结合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一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我国已出版的其他音乐教育类论著相比,该书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比较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始末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著者基于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国际化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现状,分别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它面向全球教育发展,站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聚焦全球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力求结合音乐教育实践来传播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促进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提升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品位。
与此同时,著者还对音乐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书中既囊括了对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荐,对国外音乐教育手段、音乐教学实践的介绍,又兼顾了对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推出了堪与国际教育理论界对话的学术成果。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著者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创作始末,这一研创方式成为该书最大亮点。
就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而言,目前投放市场的音乐教育学论著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单一国家、单一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论著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也仍然是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而如本书一样采用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手法的论著却寥若晨星。因此,该书的这一研创思路和对比较研究手段的灵活且广泛的运用无疑将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者起到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音乐教育研究进程中新旧知识碰撞力度不够、研究思路受束、研究手段单一的局面。
二、斗量筲计的多学科信息
拥有数学、音乐教育和心理学等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的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其研究领域兼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其广博的知识使得著者能游刃有余地将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之中。著者敏锐地把握了国际教育、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将此运用到应用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因此,该书的写作思路并没有拘泥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单一范畴之内,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个人类学的研究背景下,对其开展“拉网式”的研究工作,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领域,增强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融与互动。
事实上,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将音乐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关注的对象,而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和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鉴于此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提出,要实现有效教学目的,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视野,不仅要不断增长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全面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提升教育品位。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更是大力倡导教师增大阅读量,了解各种学习的理论,开阔个人视野。他提出,衡量教育有效性标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量。最新提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靠传授,而靠感悟和默化。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三尺讲台下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态度难能可贵
本书所采用的中英文版本并存于同一体的出版形式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十分鲜见。而这一出版的形式恰恰反映了该书翻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严肃谨慎,对读者负责以及充分尊重原著的态度。
音乐文献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文理解能力、汉语表述能力、音乐修养、文学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本专业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应原著需求在进行思想转型后,重塑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着手二次创作。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对待同一著作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表述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内涵的领悟程度。而本书翻译者所采用的这一形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差异性的出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和挖掘外文原著的内在价值。这一举措也为我国音乐文献翻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寻的新思路,将音乐翻译界所倡导的“尊重原著”的指导思想落到了实处。
品书如品茗,茗香耐人寻。《音乐教育学导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育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其睿智语句中所蕴藏的魅力如同留于唇齿之间的茗香,令人回味无穷。
李佳烜 上海音乐学院07级音乐教育系研究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教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本书的作者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是奥地利人。身为欧洲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的他学贯中西,文理兼修,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捷克语,粗通日语、汉语。著者在其所积淀深厚的日尔曼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继而又接受了美国、中国、土耳其、德国等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熏陶。他所具备的良好文化素养及其渊博的知识是该书能突破单一传统文化藩篱的重要条件。
这一装祯质朴、内容精炼、译文流畅的文本以高屋建瓴之势,俯瞰了世界音乐教育领域中各专业方向发展特点,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书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反映了作者深刻哲思,而曾游笈美、德、奥等国的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作者创作本意的透彻解析与睿智表述更使读者们能正确、深刻地领悟该书的创作精髓。
全书一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为递进关系。第一部分立足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高度,为第二、三部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着眼于音乐教育学领域,为第三部分提供了音乐学与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基础。而第三部分则涉足于具体的音乐教育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就此引荐了诸多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教育实践案例。
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与人类学、教育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四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之始,作者以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案例为论据,提出音乐在最大范围内满足了人类性情的需要,既有调节身心的作用,也是情感、社会和精神领域之间的桥梁,强调了音乐教育在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紧接着,作者锁定音乐教育的目标、课程、学习和方法等实质性问题,并就此展开论述。他认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是:“教育干预不仅仅影响音乐能力,而且影响到整个人格、生活哲学以及一般生活态度”。针对音乐教育的这一极其重要的,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功能,人们有必要对此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讨论和研究。由于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教育实践活动,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心理学与医学等相关领域,并需要借助于这两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的支持。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全面、详尽的概述。
第二部分由“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听力、感知与演绎”、“多元审美教育”、“奥尔夫”、“科达伊”、“新趋势:音乐、整体观和有效利用”等五个小节组成。其中第一节为之后四个小节的论断定下了根本基调。作者在第一节中强调了音乐体验活动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活动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与音乐建立联系的关键点,更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音乐的基本环节。作者由此而得出了“以音乐活动为主导的音乐教育”的观点。在之后的几个小节中,作者分别论述了音乐教育中的听力、感知与演绎的重要性,较深刻地分析了音乐教育中多元审美教育理念的价值,介绍了在音乐教育领域中影响深远的奥尔夫、科达伊教育体系,并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进行了预测。
第三部分共九小节。其中第一小节结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阐述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此后的八个小节是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课堂音乐课教案,结合音乐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一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与我国已出版的其他音乐教育类论著相比,该书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比较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贯穿于本书始末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著者基于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成果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国际化视野中的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
现状,分别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它面向全球教育发展,站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聚焦全球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力求结合音乐教育实践来传播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促进音乐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提升音乐教育学科的理论品位。
与此同时,著者还对音乐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哲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书中既囊括了对国外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理念的引荐,对国外音乐教育手段、音乐教学实践的介绍,又兼顾了对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分析比较研究成果,推出了堪与国际教育理论界对话的学术成果。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著者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创作始末,这一研创方式成为该书最大亮点。
就我国的音乐教育领域而言,目前投放市场的音乐教育学论著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单一国家、单一地区的音乐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论著中所采用的研究手段也仍然是以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为主。而如本书一样采用纵、横交错的比较研究手法的论著却寥若晨星。因此,该书的这一研创思路和对比较研究手段的灵活且广泛的运用无疑将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学习者起到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音乐教育研究进程中新旧知识碰撞力度不够、研究思路受束、研究手段单一的局面。
二、斗量筲计的多学科信息
拥有数学、音乐教育和心理学等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的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先生其研究领域兼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其广博的知识使得著者能游刃有余地将多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于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之中。著者敏锐地把握了国际教育、音乐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将此运用到应用型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因此,该书的写作思路并没有拘泥于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的单一范畴之内,而是将研究对象置于整个人类学的研究背景下,对其开展“拉网式”的研究工作,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学科发展领域,增强了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融与互动。
事实上,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普遍存在着教师将音乐领域内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关注的对象,而对整个教育理论体系和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鉴于此状,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生导师王斌华教授提出,要实现有效教学目的,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拓宽视野,不仅要不断增长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以此来全面提高教学技能水平,提升教育品位。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更是大力倡导教师增大阅读量,了解各种学习的理论,开阔个人视野。他提出,衡量教育有效性标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量。最新提出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靠传授,而靠感悟和默化。由此可见,只有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三尺讲台下的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音乐文献翻译工作态度难能可贵
本书所采用的中英文版本并存于同一体的出版形式在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十分鲜见。而这一出版的形式恰恰反映了该书翻译者余丹红与张礼引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严肃谨慎,对读者负责以及充分尊重原著的态度。
音乐文献翻译研究工作涉及音乐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工作。翻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外文理解能力、汉语表述能力、音乐修养、文学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本专业的学术研究的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要应原著需求在进行思想转型后,重塑思考习惯,并在此基础上着手二次创作。由于译者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思维模式等多方面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对待同一著作不同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表述上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著内涵的领悟程度。而本书翻译者所采用的这一形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差异性的出现,有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和挖掘外文原著的内在价值。这一举措也为我国音乐文献翻译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探寻的新思路,将音乐翻译界所倡导的“尊重原著”的指导思想落到了实处。
品书如品茗,茗香耐人寻。《音乐教育学导论》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育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其睿智语句中所蕴藏的魅力如同留于唇齿之间的茗香,令人回味无穷。
李佳烜 上海音乐学院07级音乐教育系研究生,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研究所教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