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增速研判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浅议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经济发展 增长 措施
在《读懂中国改革2》一书中,韦森所长一篇《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事实与韦森所长对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的论断是相吻合的。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就要面临一个长期的下行经济呢?今天,笔者想就自己的思考浅谈关于减缓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的几点对策。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中国经济增长25年来首次跌破 7%。1月19号,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最新数据676708 億元,增长 6.9%。2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首次跌破 7%,进入 6 时代。不管是国家的口风还是身边的经济气温,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以前那种12%、13%的火箭式增长时代已经过去,6 时代甚至5%,4%的“稳增速时代”会来临。
2.中国经济已从投资导向逐步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型,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引擎。纵观三大产业的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的增幅最小,发展空间逐步萎缩,但第三产业增幅持续扩大,突破8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已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消费作为稳增长主要力量的地位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国经济已从投资导向逐步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型,但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30年间GDP从1985年的9040亿到2015年是67万亿,翻了74倍。而在历经30多年的长足发展后,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对发展的约束性空间加大,粗发式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持续减缓,而地方债风险、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尤其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最为突出,这些经济现象都预示着国内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风险将不断增大,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措施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到经济计划之目标。在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增长了,却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不能形成平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解决。如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形成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态势?笔者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调控措施建议:
1.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从个人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整个国家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最大的成本,同时也是所有资本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要想打造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竞争力,人才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年,产能过剩是有目共睹的,制造业发展不再是从数量提升,应当是从质量技术上的创新提升,这样需要更新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当今经济下行,GDP增速放缓,笔者认为对个人发展来说,不仅不是个坏事,而且还有可能是个好事。人对外碰壁,才会开始对内看。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强调全民学习时代的开启,活到老,学到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通过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服务业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服务业尤其是基于信息科技和网络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联想、海尔、小米等一些中国品牌企业正在朝价值链上游移动,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全球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在新经济浪潮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大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基于高新技术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一方面开拓了新需求和新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缓解 “产能过剩”危机寻找新出口。
3.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挖掘市场行业潜力及消费需求,培育多层次、多渠道、跨行业、跨市场的“互联网+”项目,扩展经济发展空间。比如当下“晒跑”热,催生了相关体育APP客户端推陈出新,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体育用品、运动装备、线上线下马拉松赛事、旅行食宿等各类投资机会凸显,除了跑步产业链各个环节之外,一些新的产业概念(如健康概念、智能概念等)也带来了一些新盈利模式。可见互联网+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力量,使跑步这样传统体育项目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4.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道路探索,多方建立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执行额年均增幅40%以上,正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据2015全球服务外包大会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将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外包市场。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也是更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一方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深度服务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构建多渠道外包服务链,为企业的发展创建更大的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减缓中国经济下行的对策不是拉动物质内需,而是拉动精神内需,通过拉动教育培训的内需,服务品质的需要,“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需求以及服务外包项目的推动,把人们由过去对物质的需求转移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生产过剩的时代,这样的转移可以减少物质的生产和消费,把人们的需求从物质转移到精神来,可以起到转移部分人员到服务行业中来的效果,并把对社会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降低,以达到减少使用资源,而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宏观调控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促进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韦森.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M].读懂中国改革2,2014.
[2]迟福林.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王轶辰.发展服务外包要内外兼修[N].经济日报,2016-1-26
[4]温济聪.“跑”出来的投资风口[N].经济日报,2016-1-22
关键词:经济发展 增长 措施
在《读懂中国改革2》一书中,韦森所长一篇《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事实与韦森所长对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的论断是相吻合的。这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就要面临一个长期的下行经济呢?今天,笔者想就自己的思考浅谈关于减缓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趋势的几点对策。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中国经济增长25年来首次跌破 7%。1月19号,国家统计局公布GDP最新数据676708 億元,增长 6.9%。2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首次跌破 7%,进入 6 时代。不管是国家的口风还是身边的经济气温,我们都应该意识到,以前那种12%、13%的火箭式增长时代已经过去,6 时代甚至5%,4%的“稳增速时代”会来临。
2.中国经济已从投资导向逐步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型,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引擎。纵观三大产业的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一产业的增幅最小,发展空间逐步萎缩,但第三产业增幅持续扩大,突破8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已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消费作为稳增长主要力量的地位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国经济已从投资导向逐步向消费和服务驱动转型,但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30年间GDP从1985年的9040亿到2015年是67万亿,翻了74倍。而在历经30多年的长足发展后,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对发展的约束性空间加大,粗发式的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持续减缓,而地方债风险、房地产泡沫,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尤其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最为突出,这些经济现象都预示着国内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风险将不断增大,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措施
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的政策措施以调节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所以宏观调控是着重以整体社会的经济运作,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来达到经济计划之目标。在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然而,经济增长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经济增长了,却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不能形成平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中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解决。如何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形成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态势?笔者提出了以下的一些调控措施建议:
1.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从个人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整个国家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最大的成本,同时也是所有资本中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要想打造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竞争力,人才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年,产能过剩是有目共睹的,制造业发展不再是从数量提升,应当是从质量技术上的创新提升,这样需要更新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当今经济下行,GDP增速放缓,笔者认为对个人发展来说,不仅不是个坏事,而且还有可能是个好事。人对外碰壁,才会开始对内看。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强调全民学习时代的开启,活到老,学到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培训,不断提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通过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服务业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服务业尤其是基于信息科技和网络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联想、海尔、小米等一些中国品牌企业正在朝价值链上游移动,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全球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在新经济浪潮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大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基于高新技术而兴起的新型服务业态,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一方面开拓了新需求和新价值,另一方面,也为缓解 “产能过剩”危机寻找新出口。
3.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挖掘市场行业潜力及消费需求,培育多层次、多渠道、跨行业、跨市场的“互联网+”项目,扩展经济发展空间。比如当下“晒跑”热,催生了相关体育APP客户端推陈出新,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体育用品、运动装备、线上线下马拉松赛事、旅行食宿等各类投资机会凸显,除了跑步产业链各个环节之外,一些新的产业概念(如健康概念、智能概念等)也带来了一些新盈利模式。可见互联网+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发展力量,使跑步这样传统体育项目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培育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4.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道路探索,多方建立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国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执行额年均增幅40%以上,正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据2015全球服务外包大会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将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外包市场。服务外包作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也是更大的内需市场的优势,一方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深度服务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构建多渠道外包服务链,为企业的发展创建更大的发展平台。
综上所述,减缓中国经济下行的对策不是拉动物质内需,而是拉动精神内需,通过拉动教育培训的内需,服务品质的需要,“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需求以及服务外包项目的推动,把人们由过去对物质的需求转移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在生产过剩的时代,这样的转移可以减少物质的生产和消费,把人们的需求从物质转移到精神来,可以起到转移部分人员到服务行业中来的效果,并把对社会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降低,以达到减少使用资源,而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宏观调控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促进中国经济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韦森.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M].读懂中国改革2,2014.
[2]迟福林.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王轶辰.发展服务外包要内外兼修[N].经济日报,2016-1-26
[4]温济聪.“跑”出来的投资风口[N].经济日报,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