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长期以来,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形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时期,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寻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有的同学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时处理同学关系时会感觉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出现专制式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谐、民主,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专横等。不和睦的家庭更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阶段。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
2.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学生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成绩开始下降。
(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独立意识差,娇气,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耍态度,哭鼻子。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时时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便封闭了自己。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力的培养极有必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析学生受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教师不论承载了多重的负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应为教师减负,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先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师所承载的负荷大大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学校内部的种种评比、有些家长动辄告教师状,令教师时时感到心理紧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适当给教师松绑,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这样的呼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多些谅解,多些宽容。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在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中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进而快乐健康成长。
1.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特有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理解学生。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3.家庭教育中,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以积极引导。现在多数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没有意识到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需要家长及时转变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努力营造健康、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快乐成长的绿色空间。在这方面,学校要和家庭共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咨询案例,指导家长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4.社会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广泛、持久、复杂的影响。社会各界力量应多方面地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少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开通绿色网吧,禁止一些不健康的垃圾文化进入各网站,一些图书馆、展览馆、娱乐场所定期向中学生开放,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真正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进步的健康、合格的人才。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一)来自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中学时期,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有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学习的压力,表现出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记忆力下降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厌学心理;还有的在考试过程中出现考试焦虑,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二)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产生消极情绪,使得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多数中学生都希望能有知心朋友,在自己情感需要的情况下,寻求朋友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由于有的同学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有时处理同学关系时会感觉无所适从。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有的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甚至出现专制式教育,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谐、民主,导致孩子的性格孤僻、自私、专横等。不和睦的家庭更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中学阶段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的阶段。中学生要求独立的意识开始增强,不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但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他们总是孩子,对他们关爱有加,总是避免不了干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其形成很强的逆反心理。
2.早恋问题。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学生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成绩开始下降。
(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独立意识差,娇气,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耍态度,哭鼻子。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时时感到矮人一截;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便封闭了自己。因此,加强学生的耐挫力的培养极有必要。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分析学生受挫折的原因,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给教师宽松的教学环境,让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教师。教师不论承载了多重的负荷,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学生要充满信任,充满期待,用自己良好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社会应为教师减负,关心、理解教师的工作,使教师先拥有健康的心理。如今教师所承载的负荷大大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学校内部的种种评比、有些家长动辄告教师状,令教师时时感到心理紧张。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怎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因此,适当给教师松绑,给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多些这样的呼声,在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多些谅解,多些宽容。
(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多方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在思想品德课中,还应渗透到其他各科教学中。不仅学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社会也应多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让中学生从心理上得到呵护和关爱,进而快乐健康成长。
1.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突然出现的偶发事件,要学会冷处理,用宽容和关爱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让他们从心理危险的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教师能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异常表现,并及时疏导,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的日程中,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定期举办讲座、开办学生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等,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自学钻研,建立一支专业精、教育观念科学、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好、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发挥好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特有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有责任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主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多理解学生。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财富,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都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3.家庭教育中,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以积极引导。现在多数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没有意识到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需要家长及时转变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努力营造健康、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他们提供一个心灵快乐成长的绿色空间。在这方面,学校要和家庭共同合作,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介绍心理咨询案例,指导家长了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让他们真正健康、快乐成长。
4.社会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广泛、持久、复杂的影响。社会各界力量应多方面地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多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少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开通绿色网吧,禁止一些不健康的垃圾文化进入各网站,一些图书馆、展览馆、娱乐场所定期向中学生开放,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真正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全面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包括心理方面的。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进步的健康、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