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当今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创造思维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教师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框架的束缚,难免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启发学生大胆想像,唤起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必备素质。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相交时,对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R—r 三、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199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可先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然后教师把两圆放在黑板上缓慢地移动,一边演示,一边启发学生观察,从感性上直接认识了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造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了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靳玉乐 等 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 创新能力 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当今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创造思维的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教师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框架的束缚,难免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启发学生大胆想像,唤起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必备素质。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相交时,对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关系“R—r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良好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逐渐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例如,在教学“数的乘方”这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1999是多少?同学们开始时都表示不知道。这样,使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渴望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再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寻找“数的乘方”的运算规律,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紧张有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直观演示,激发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直观演示是一座桥梁,它能沟通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上课时,可先提出问题: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然后教师把两圆放在黑板上缓慢地移动,一边演示,一边启发学生观察,从感性上直接认识了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掌握新知识,并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造情境,提供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只带一块去行吗?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倍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由此引入了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达到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靳玉乐 等 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