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与学生对话——平等首席
1.做忠实的听众。平等对话,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者的姿态认真倾听学生的侃侃而谈,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自由地探究、感悟、体验和成长。2.做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友好相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获得主动接纳,自然融入其中。此时,教师既是群体中的一员,又是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实时关注学生成长状态,给予相应指导帮助。3.做出色的主持。教师要学习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把握文本作者的心弦,把握整个课堂的脉动,把握学生情感的律动,于两可处设疑,在关键处点拨,以自己的智慧点击学生的思维和激情,让他们大胆地说、勇敢地演、尽情地读、舒畅地写,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互助并进
1.思维风暴。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得两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对话的“思维场”。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小猪、小牛、小猴,他们谁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最好?学生根据各自意见分成三个组踊跃争辩,智慧火花尽现。“小猪组”说:“小猪磨面粉、做食品,既动脑又动手,非常好。而且如果种子下了地,万一遇上灾害,不是白扔到地里了吗?”“小牛组”说:“只挥霍不节俭,只会让自己坐吃山空。小牛节俭过日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小猴组”说:“小猴以自己的勤劳,用一颗麦粒换来满囤麦子,他是最聪明的、最棒的!”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场平等对话、合作学习呀!
2.情境体验。语文学科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架设起沟通联系生活的纽带和桥梁,关注并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如教学《井》一课时,我构建了“媒体访谈”的生活情境。以记者实地采访为经,以群众接受访谈为纬,引导学生“走入——走处——走入”文本。记者:“老乡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听说这儿家家都有井,我想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采访问题:(1)这口井是什么时候凿成的?(2)家里平时用井水吗?(3)井水的水质如何?(4)这口井的水还有什么特点?(5)用着这口井里的水,你想到些什么?
通过对五个采访问题的问答,唤起了学生关于井的兴趣和体验,有利于深化对文本情境内涵的理解感悟。
三、师生与教材对话——创意生成
1.在空白处生成。空白是作者写作过程中,通过艺术方式给读者留下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些空白处往往是师生超越教材、有效生成之处。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描述了船长皮埃尔在妻子已经死亡、小艇在即将发生的海啸中可能遇难之际的表现。文章写道:“此时,他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耳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利用这个空白,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生成一个生动丰满的船长形象:他既是无畏的英雄,更是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可敬的朋友,达到了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很好超越。
2.在疑问处批判。我们倡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如《恐龙》一文,旧版教材中曾认为鱼龙和翼龙都是恐龙,后来一位学生写信给教材出版社,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充分的辩驳依据,指出这两种“龙”都不是恐龙。出版社收到其来信,经过仔细查考,认同了这位学生的观点,并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修改。这位学生的做法就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
3.在矛盾处探究。看似矛盾或有悖常理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理解文章意蕴内涵的良好切入点。如《黄果树》一课最后有一处看似有悖常理之处:介绍黄果树瀑布远处的塑像景观。这好像与课文的主题无关的内容,为何要写呢?我抓住这个矛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了这里对生命塑像的间接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瀑布的无穷魅力。
平等对话,是教育理念的时代演进,是对教育规律的根本遵循,也是对个体成长的充分尊重。这样的课堂生机无限、精彩迭出,营造了温馨惬意的和谐时空,构筑了互助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编辑 张晓楠
1.做忠实的听众。平等对话,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以欣赏者的姿态认真倾听学生的侃侃而谈,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营造宽松的环境氛围,让他们自由地探究、感悟、体验和成长。2.做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友好相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获得主动接纳,自然融入其中。此时,教师既是群体中的一员,又是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实时关注学生成长状态,给予相应指导帮助。3.做出色的主持。教师要学习谈话节目中的主持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把握文本作者的心弦,把握整个课堂的脉动,把握学生情感的律动,于两可处设疑,在关键处点拨,以自己的智慧点击学生的思维和激情,让他们大胆地说、勇敢地演、尽情地读、舒畅地写,在语文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互助并进
1.思维风暴。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得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得两种思想。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对话的“思维场”。如教学《三袋麦子》时,我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小猪、小牛、小猴,他们谁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最好?学生根据各自意见分成三个组踊跃争辩,智慧火花尽现。“小猪组”说:“小猪磨面粉、做食品,既动脑又动手,非常好。而且如果种子下了地,万一遇上灾害,不是白扔到地里了吗?”“小牛组”说:“只挥霍不节俭,只会让自己坐吃山空。小牛节俭过日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小猴组”说:“小猴以自己的勤劳,用一颗麦粒换来满囤麦子,他是最聪明的、最棒的!”这是多么精彩的一场平等对话、合作学习呀!
2.情境体验。语文学科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应架设起沟通联系生活的纽带和桥梁,关注并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如教学《井》一课时,我构建了“媒体访谈”的生活情境。以记者实地采访为经,以群众接受访谈为纬,引导学生“走入——走处——走入”文本。记者:“老乡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听说这儿家家都有井,我想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采访问题:(1)这口井是什么时候凿成的?(2)家里平时用井水吗?(3)井水的水质如何?(4)这口井的水还有什么特点?(5)用着这口井里的水,你想到些什么?
通过对五个采访问题的问答,唤起了学生关于井的兴趣和体验,有利于深化对文本情境内涵的理解感悟。
三、师生与教材对话——创意生成
1.在空白处生成。空白是作者写作过程中,通过艺术方式给读者留下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些空白处往往是师生超越教材、有效生成之处。如《印度洋上生死夜》描述了船长皮埃尔在妻子已经死亡、小艇在即将发生的海啸中可能遇难之际的表现。文章写道:“此时,他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耳边轻轻地说着:‘亲爱的,原谅我……’”利用这个空白,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生成一个生动丰满的船长形象:他既是无畏的英雄,更是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可敬的朋友,达到了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很好超越。
2.在疑问处批判。我们倡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如《恐龙》一文,旧版教材中曾认为鱼龙和翼龙都是恐龙,后来一位学生写信给教材出版社,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充分的辩驳依据,指出这两种“龙”都不是恐龙。出版社收到其来信,经过仔细查考,认同了这位学生的观点,并对教材内容作了相应修改。这位学生的做法就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
3.在矛盾处探究。看似矛盾或有悖常理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入理解文章意蕴内涵的良好切入点。如《黄果树》一课最后有一处看似有悖常理之处:介绍黄果树瀑布远处的塑像景观。这好像与课文的主题无关的内容,为何要写呢?我抓住这个矛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了这里对生命塑像的间接描写,更加深刻地表现了瀑布的无穷魅力。
平等对话,是教育理念的时代演进,是对教育规律的根本遵循,也是对个体成长的充分尊重。这样的课堂生机无限、精彩迭出,营造了温馨惬意的和谐时空,构筑了互助共生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