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动性:一是要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二是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三是要求教师要加强示范,创设情境。这样,在循序渐进中,才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言文;能动性
就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很吃力。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也大都感觉到教授文言文很费劲。于是,我们自然的想弄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此,笔者特意对学生们进行了书面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①学生不想学(不感兴趣)占到31.2%;②学生不会学(不知如何学或学不得法)的占到33.7%;③学生畏难的(一遇到文言文就害怕)占到12.9%;……以上主要是从学生自身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当然,如果从我们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教师教得不得法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原因找到了,那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这主要也就是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那么,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或能动性)呢?
一、 整体把握,做到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会学生会“看”,为下一步学习从心理上、方法上做好准备。怎样“看”呢?这主要要把握住两点:第一点,主要是从整体层面上,让学生目测要学习的文言文的篇幅长短;第二点,主要从内容层面上,要有一个感性认识:(1)大体明白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2)文章难易度怎么样。弄清楚上述要求后,学生就要做出初步选择:(1)篇幅短的,第一次阅读就需要对文章进行通读;(2)篇幅较长的,就要分开读(一段一段的读;或者几段几段的读)。
比如,《童趣》(作者是清代沈复)这篇文言文:就篇幅而言,很短(总共4段,200字左右),学生通过目测,就能做出判断,从而确定是通读(笔者做过实验,如果用中速读一遍,大概要1分50秒),还是分读;就内容来看,学生从标题就能看出,课文涉及的是“童年之趣”,学习难度不会很大,从而心理上不会打退堂鼓,同时,还会产生兴趣和好奇——什么趣事呢?自己经历过没有啊?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且读一读”的急切心情。再比如,《〈论语〉十则》这篇文言文,段数太多,学生经过目测,就自然会做出不能再通读下去了,要分读效果会更好些。
二、 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读时要对有关疑问之处做出标记,比如圈点批注等等。
比如教学《〈论语〉十则》一课,笔者先给足量时间让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看谁找的问题有代表性或典型性。待学生们读完后,让学生同组内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之所在,要求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统一认识。
这里笔者重点强调的是,在学生“找”的过程之中,笔者适时引进竞争机制(看看都是谁找得速度快还又找得准确)。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因为得到教师的激励或者同学们的掌声,自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激发。
这样,通过学生找问题,提疑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明白了:①学生想学习什么;②难度在哪儿),很自然,这比我们教师直接给学生呈现要好得多(效果更好)。
(二)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这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把所在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有些词语的解释有争议(历来有多种解释),比如“三省”的解释。这时候教师最好只选一种,尽量不要对其作比较、作分辨。
三、 强化示范,创设情境,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一) 教师要做示范性朗读
學生自学后,对主要问题(比如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等等)已经有了足够认识和重视。但一篇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点很多,单靠学生去做,未必都能做得好。比如朗读,学生未必都能读得到位。这时,我们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当然也可借助录音)。在示范朗读前要给学生提出要求:一要注意生僻字的读音(不可读错);二要读准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比如有的字要读得响亮,不可随意增减字);三要读出感情来。
(二) 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还以教学《〈论语〉十则》一课为例子。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掌握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一个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的对这句话进行理解。
另外,在教读过程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最好是讲一些故事。比如,笔者就文章之中提到的一些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教师讲故事时,不宜用时过多。要做到用时少,就要讲得十分简明,最好用时不超过60秒钟。
以上是笔者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能给各位同仁一些启发,笔者就会感到万分的快意。当然,文言文教学没有也不该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云辉.“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年第11期第055页.
[2]赵军.“‘趣教’与‘乐学’的互相滋养”.《初中生世界》,2016年第11期第32页.
作者简介:
张梅,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
关键词:初中学生;文言文;能动性
就现代文和文言文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很吃力。与此同时,我们教师也大都感觉到教授文言文很费劲。于是,我们自然的想弄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此,笔者特意对学生们进行了书面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①学生不想学(不感兴趣)占到31.2%;②学生不会学(不知如何学或学不得法)的占到33.7%;③学生畏难的(一遇到文言文就害怕)占到12.9%;……以上主要是从学生自身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当然,如果从我们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教师教得不得法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原因找到了,那我们该如何去解决呢?笔者认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这主要也就是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那么,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怎样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或能动性)呢?
一、 整体把握,做到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会学生会“看”,为下一步学习从心理上、方法上做好准备。怎样“看”呢?这主要要把握住两点:第一点,主要是从整体层面上,让学生目测要学习的文言文的篇幅长短;第二点,主要从内容层面上,要有一个感性认识:(1)大体明白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2)文章难易度怎么样。弄清楚上述要求后,学生就要做出初步选择:(1)篇幅短的,第一次阅读就需要对文章进行通读;(2)篇幅较长的,就要分开读(一段一段的读;或者几段几段的读)。
比如,《童趣》(作者是清代沈复)这篇文言文:就篇幅而言,很短(总共4段,200字左右),学生通过目测,就能做出判断,从而确定是通读(笔者做过实验,如果用中速读一遍,大概要1分50秒),还是分读;就内容来看,学生从标题就能看出,课文涉及的是“童年之趣”,学习难度不会很大,从而心理上不会打退堂鼓,同时,还会产生兴趣和好奇——什么趣事呢?自己经历过没有啊?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且读一读”的急切心情。再比如,《〈论语〉十则》这篇文言文,段数太多,学生经过目测,就自然会做出不能再通读下去了,要分读效果会更好些。
二、 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要提醒学生读时要对有关疑问之处做出标记,比如圈点批注等等。
比如教学《〈论语〉十则》一课,笔者先给足量时间让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看谁找的问题有代表性或典型性。待学生们读完后,让学生同组内交流。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之所在,要求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统一认识。
这里笔者重点强调的是,在学生“找”的过程之中,笔者适时引进竞争机制(看看都是谁找得速度快还又找得准确)。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因为得到教师的激励或者同学们的掌声,自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激发。
这样,通过学生找问题,提疑问,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明白了:①学生想学习什么;②难度在哪儿),很自然,这比我们教师直接给学生呈现要好得多(效果更好)。
(二)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这主要是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把所在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有些词语的解释有争议(历来有多种解释),比如“三省”的解释。这时候教师最好只选一种,尽量不要对其作比较、作分辨。
三、 强化示范,创设情境,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一) 教师要做示范性朗读
學生自学后,对主要问题(比如重点字词句的理解等等)已经有了足够认识和重视。但一篇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点很多,单靠学生去做,未必都能做得好。比如朗读,学生未必都能读得到位。这时,我们教师可以做示范朗读(当然也可借助录音)。在示范朗读前要给学生提出要求:一要注意生僻字的读音(不可读错);二要读准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比如有的字要读得响亮,不可随意增减字);三要读出感情来。
(二) 教师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还以教学《〈论语〉十则》一课为例子。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大体掌握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一个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问题是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的对这句话进行理解。
另外,在教读过程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最好是讲一些故事。比如,笔者就文章之中提到的一些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里补充说明一点,教师讲故事时,不宜用时过多。要做到用时少,就要讲得十分简明,最好用时不超过60秒钟。
以上是笔者平时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如能给各位同仁一些启发,笔者就会感到万分的快意。当然,文言文教学没有也不该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云辉.“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吉林教育》,2010年第11期第055页.
[2]赵军.“‘趣教’与‘乐学’的互相滋养”.《初中生世界》,2016年第11期第32页.
作者简介:
张梅,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