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字化已经成为创新环境的必由之路,也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模式。本文就数字化环境对教育和创新的影响展开了深入剖析,明确把数字化环境作为创新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对高职学生基于数字化的创新能力突破进行了策略探讨。
关键词:数字化;创新能力;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5-0022-04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其重要表征为:全球化趋势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国际界限消失,资本与劳务流动增加,网络贸易成为经济主体。报告还预测,国家竞争力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与知识人才的培养。
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趋势,创新成为民族独立和崛起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温家宝总理日前在考察教育时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并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数字化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的现状与误区
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方式,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现实。数字化环境基于数字化及衍生发展的网络化、智能化,为工业化、全球化的大规模客户定制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协作创新平台,并成为深入影响当前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也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必然特征和发展趋势。就像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所说的,既得知识体系已经无法因应新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知识典范。
1.面向教育创新的数字化核心特征
数字化是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发展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体现,也因为其双向、对等的交互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因此在以资讯为价值载体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生存状态。数字化是创新的基础平台和必要手段,也是激励创新思维的重要工具。在数字环境下,更加容易实现创新思维和想象的表现(如虚拟现实技术)、更有助于激励创新思想的交流和智力风暴的发挥(如网络协同技术)。
数字化作为一种“沉浸其中”的虚拟存在,具有与一般环境完全不同的特征:
(1)开放:数字化环境提供的资讯来自全球任何角落,为任何一个接入者提供了均等开放的机会,包括上传、下载,以及以网站、网页、BLOG等多种形式以个人的意愿组织实施资讯的供给、分享和服务。
(2)离散:数字资讯以非系统化、非集约化的原生态离散形式存在,并没有被权威加工,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取向被自然淘汰。
(3)协同:数字化环境创造了协同交互模式,包括云计算的组织模式,让网络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协同。
(4)对等:任何接入在数字化环境中都以节点的形式出现,是公平和对等的角色。这对于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个接入都意味着尊重和贡献。个性化发展得以彰显,也因此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维基经济。
(5)服务:数字化环境本身作为一种信息服务产品,其构建的原理和技术无不充满着基于服务的设计理念和实现策略,最为典型的便是日前流行的SOA(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服务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工业革命的价值核心。
(6)创新: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协同,任何一个创新的理念,哪怕只是两行计算机代码都可以通过协同被采用或放大,并通过对等加工得以实现创新价值。创新不再受困于物理资源的窘迫、个体力量的不足以及技术流程的繁冗复杂。
2.国外利用数字化推动教育创新成效斐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连线》杂志专栏作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因其著作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深刻描画了数字化环境下的世界而备受推崇。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界深入研究了数字化环境对人类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改变,并努力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近十几年来,美国教育最重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基本实现了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转变,并因此获得了包括维基经济在内的丰厚红利。在美国,引领时代发展的数字化不仅成为学生创新的必要基础,也成为学生引导和发展创新志趣、突破传统专业局限和知识藩篱的重要途径,并在短短数年间就形成多元化创新联盟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数字化和教学与创新实践已经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共生关系。
3.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也走过一段时间的误区,学生素质和教育的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外,还有许多自身发展的问题:
(1)高职教育自身定位不清晰,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不明确。既像是本科大学的简化版本,又像是初级劳动训练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培养目标的含糊,特别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2)高职的教学设计缺乏能力本位的统筹,课程安排设置细碎而繁杂。为了保证学生因应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细,同时为保证课程系统的完备严密,又造成课程按照多重圆周的方式设计,受教的学生常常是“顿顿炒现饭,顿顿吃不熟”,无法提升其专业能力。
(3)以课本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模式无法紧跟数字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种传统知识载体的课本在面临知识范围扩大、技术迅猛发展、资讯大量井喷的现时代,却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往往其记载的知识已经过时。
(4)由于教师缺乏终生学习的有效机制,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造成所教授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低下,更缺乏把握时代发展新动向、运用新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视野和能力。
(5)高职教育往往以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为己任,但是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全球化的视角,无法促进学生积极面对近在身边的全球化浪潮,面对新工业革命的创新活动显得无能为力和措手不及。
(6)高职教育缺乏对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往往只停留在就业率的百分比上,却没有将让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提升纳入培养目标,造成学生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面临着经济危机后势在必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将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形势发展,调整认识,大胆改革,甚至是进行颠覆式的教育改革,这就需要认真思索数字时代的发展策略,并借助数字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数字化推动高职教育的变革创新以及发展对策
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没有数字化却是万万不能的。数字化的创新,因大量使用数字技术而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因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断超越人类极限;因构建于网络平台而更具全球意义;因突出反映个性特征而更具适切性与有效性,并极大程度地迎合和改变了新时期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思维习惯。因此,传统书本型的、师生授受的牵引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用,数字化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突破的解决方案。
1.数字化已成为教育创新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推手
(1)数字化提供开放、对等和充足的创新资源。
数字化提供“随时、即刻、任何、充分”的开放数字资源,通过这样随手即得的数字化环境,最新、动态、详实、和直观便捷的数字化知识如同我们随时呼吸的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并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成分。
(2)离散的资讯体系改变知识传递和迁移模式。
基于数字化的知识体系更广泛地依存于非系统性的资讯信息文本,大量的网络资讯被包括引擎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数字技术手段或平台链接形成了庞杂的知识系统。它所提供和搭建的交互、协同平台改变了知识迁移和衍生的途径和范围,环境封闭、资源有限和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在数字化的冲击下,走向了环境开放、资源无限、多元交互、平等互惠的方式。
(3)多元开放的系统驱使学习模式和习惯改变。
基于超文本的链接和基于搜索引擎的知识抓取,让知识的索求者往往得到出乎意料的惊喜,激发了创新的灵感,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去粗取精、重塑知识逻辑的能力。知识的传递载体不再依存于经典教材,知识的迁移也不再是透过严密规范的逻辑管道单向推挤到受众,学习者按需汲取和自我组织知识,并再造适度知识范围内的逻辑体系。
(4)对等的协同交互重塑了教与学、师与生关系。
作为知识掌握者和学术权威者的教师在数字化提供的庞大知识、信息面前,被迫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坛,成为在一群自由发挥其勃勃志趣和无限创意的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知道解决问题途径却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协同者,从一个球场裁判转身为练习场边的教练,甚至只是一个手里捏着规则簿的对等球员,而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们一再强调的教学相长才真正得以落实。
(5)创新和协作平台激发新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模式。
数字化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氛围,既是创新实践输入和输出的对象系统,也是创新实践的诱因和成果。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维基经济的出现。维基经济展示了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传统规则的,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也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模式的认识。
(6)数字化促进以服务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新发展。
大规模协作的支撑,也因为其广泛的参与性,改变了传统的专业限制。数字化提供的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符合了数字时代的新工业革命构建“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制造模式”要求。在对等的数字环境中,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切换以及角色对象的双重性不仅有助于情感的互通、知识的集成,也更能塑造学习者的服务意识,这些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团队协同合作不足等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人格塑造、职业素质培养。
(7)数字化推动和支撑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发展。
因为维基经济收益而不断滋生的创新又加速推动了数字化资源的爆炸式发展,固定思维和静态知识已经很难维系创新的需要,学科和专业的界限越来越含糊,而面向行业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也往往需要内容更丰富的知识和跨度更广泛的技术集成,以知识融合与学科交叉为特征的集成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职业能力的半衰期缩短,职业转换多元多变,工作中学习和学习中工作成为个人职业延续、发展和提升的必然。
2.通过数字化推动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突破的策略探索
通过并基于数字化环境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践行有助于学生技能提升、创新发展和创业引导的教学改革,并有针对性地塑造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1)重新思考和深入认识,确立数字化在创新能力提升和终身教育实现中的核心和支撑要素地位。必须摒弃过去只是将数字化环境简单理解为数字校园或者电子图书馆等工具化的浅薄认识,将数字化应用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作为能力本位(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中重要的职业迁移能力的基石。
(2)加强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打破以专业和系部界定的割据式资源划分,以面向行业应用的大专业群营造适应创新能力的数字化环境,包括系统配套的软硬件、适应创新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情景构建,以及以游戏竞技为活动机制的创新教育行动范式,并将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责任心和关怀心等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的提升纳入其中。
(3)加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将数字化应用作为年轻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具备数字化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师资配置团队中为专业数字化应用提出适当比例以更新师资。并在教学中鼓励教师主动调整课堂角色,积极建立师生合作创新的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资讯的实时性、便利性和信息的海量,推动教师学习模式的改变和终身学习的实现。
(4)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建设协作学习型组织。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建立共同实践的协同创新型教学。进一步明确创新实践中的“知”与“行”、“智”与“能”的关系,改变传统的程式化知识实践或实验为个性化技能和研习,并由此构造主动设计下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实践活动框架,并建立案例引导和仿照式的案例库,其核心在于提供数字化创新的能力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
(5)积极推进以数字化环境为支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建、跨系跨专业的主题开放化、体裁自由式的协作创新活动,开展各类学生自组织的师生团队竞技、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机会发挥潜力。
(6)加速基于数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面向行业的课程群集替代单一的课程,全面重塑课程体系。一方面,将数字化作为高职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并改变和再造、优化教学流程,将惯常放置在高年级、作为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技术提前到第一学年,主要以面向行业应用组织专业群开发适用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逐步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的资讯平台加速课程更新。
(7)强化基于数字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在校高职师生协作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在我国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低下、迫切需要数字创新能力的时机,利用学校较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技术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人才技能培训和产学研项目。
(8)做好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改革的配套工作,加强宣传引导,避免因为数字化教育的高投入而加深教育的不公平,做好对贫困生在数字资源和条件建设方面的资助,不断强化协作精神以有效克服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疏离,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四、结束语
诚如诺贝尔得主、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先生针对已经发展相对健全的台湾教育进行省思时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急速转变,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改变,许多原来重复操作或是例行性的工作已经完全被聪明的机器所取代,想要以传统的一技之长一辈子安身立命的环境也渐渐消失。”新的数字化环境却以日新月异的面貌不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支撑和促进着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推动着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突破,也为终身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环境压力与心理诱因。
数字化已经成为与我们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现实,面临新时期的巨大机遇和严重挑战,应认清数字化对创新活动深入和积极的影响,通过主动适应和积极改革,借助数字化推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突破和提升,使其具有适应现实和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并为发展其终身教育和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加)泰普斯科特、(英)威廉姆斯著,何帆、林季红译.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李远哲.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DB/OL].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 html.
(编辑:杨馥红)
关键词:数字化;创新能力;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5-0022-04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其重要表征为:全球化趋势加快,竞争压力加剧,国际界限消失,资本与劳务流动增加,网络贸易成为经济主体。报告还预测,国家竞争力将取决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与知识人才的培养。
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趋势,创新成为民族独立和崛起的永恒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温家宝总理日前在考察教育时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并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二、数字化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能力的现状与误区
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改变了我们生存的方式,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现实。数字化环境基于数字化及衍生发展的网络化、智能化,为工业化、全球化的大规模客户定制生产和服务提供了协作创新平台,并成为深入影响当前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也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必然特征和发展趋势。就像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所说的,既得知识体系已经无法因应新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新的知识典范。
1.面向教育创新的数字化核心特征
数字化是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而发展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体现,也因为其双向、对等的交互模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因此在以资讯为价值载体的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生存状态。数字化是创新的基础平台和必要手段,也是激励创新思维的重要工具。在数字环境下,更加容易实现创新思维和想象的表现(如虚拟现实技术)、更有助于激励创新思想的交流和智力风暴的发挥(如网络协同技术)。
数字化作为一种“沉浸其中”的虚拟存在,具有与一般环境完全不同的特征:
(1)开放:数字化环境提供的资讯来自全球任何角落,为任何一个接入者提供了均等开放的机会,包括上传、下载,以及以网站、网页、BLOG等多种形式以个人的意愿组织实施资讯的供给、分享和服务。
(2)离散:数字资讯以非系统化、非集约化的原生态离散形式存在,并没有被权威加工,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受众的取向被自然淘汰。
(3)协同:数字化环境创造了协同交互模式,包括云计算的组织模式,让网络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协同。
(4)对等:任何接入在数字化环境中都以节点的形式出现,是公平和对等的角色。这对于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一个接入都意味着尊重和贡献。个性化发展得以彰显,也因此催生了新的经济模式——维基经济。
(5)服务:数字化环境本身作为一种信息服务产品,其构建的原理和技术无不充满着基于服务的设计理念和实现策略,最为典型的便是日前流行的SOA(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服务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工业革命的价值核心。
(6)创新:基于数字化环境的协同,任何一个创新的理念,哪怕只是两行计算机代码都可以通过协同被采用或放大,并通过对等加工得以实现创新价值。创新不再受困于物理资源的窘迫、个体力量的不足以及技术流程的繁冗复杂。
2.国外利用数字化推动教育创新成效斐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连线》杂志专栏作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因其著作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深刻描画了数字化环境下的世界而备受推崇。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西方教育界深入研究了数字化环境对人类生活、学习和思维的改变,并努力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近十几年来,美国教育最重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基本实现了传统教育向数字化教育的转变,并因此获得了包括维基经济在内的丰厚红利。在美国,引领时代发展的数字化不仅成为学生创新的必要基础,也成为学生引导和发展创新志趣、突破传统专业局限和知识藩篱的重要途径,并在短短数年间就形成多元化创新联盟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数字化和教学与创新实践已经形成了血肉相连的共生关系。
3.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也走过一段时间的误区,学生素质和教育的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外,还有许多自身发展的问题:
(1)高职教育自身定位不清晰,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不明确。既像是本科大学的简化版本,又像是初级劳动训练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培养目标的含糊,特别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
(2)高职的教学设计缺乏能力本位的统筹,课程安排设置细碎而繁杂。为了保证学生因应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细,同时为保证课程系统的完备严密,又造成课程按照多重圆周的方式设计,受教的学生常常是“顿顿炒现饭,顿顿吃不熟”,无法提升其专业能力。
(3)以课本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模式无法紧跟数字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种传统知识载体的课本在面临知识范围扩大、技术迅猛发展、资讯大量井喷的现时代,却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往往其记载的知识已经过时。
(4)由于教师缺乏终生学习的有效机制,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造成所教授的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低下,更缺乏把握时代发展新动向、运用新知识开展创新创业的视野和能力。
(5)高职教育往往以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为己任,但是却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全球化的视角,无法促进学生积极面对近在身边的全球化浪潮,面对新工业革命的创新活动显得无能为力和措手不及。
(6)高职教育缺乏对人才培养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往往只停留在就业率的百分比上,却没有将让学生接受终身教育、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提升纳入培养目标,造成学生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面临着经济危机后势在必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将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形势发展,调整认识,大胆改革,甚至是进行颠覆式的教育改革,这就需要认真思索数字时代的发展策略,并借助数字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数字化推动高职教育的变革创新以及发展对策
数字化不是万能的,但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没有数字化却是万万不能的。数字化的创新,因大量使用数字技术而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因广泛使用人工智能而不断超越人类极限;因构建于网络平台而更具全球意义;因突出反映个性特征而更具适切性与有效性,并极大程度地迎合和改变了新时期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思维习惯。因此,传统书本型的、师生授受的牵引式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用,数字化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突破的解决方案。
1.数字化已成为教育创新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推手
(1)数字化提供开放、对等和充足的创新资源。
数字化提供“随时、即刻、任何、充分”的开放数字资源,通过这样随手即得的数字化环境,最新、动态、详实、和直观便捷的数字化知识如同我们随时呼吸的空气一样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并成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成分。
(2)离散的资讯体系改变知识传递和迁移模式。
基于数字化的知识体系更广泛地依存于非系统性的资讯信息文本,大量的网络资讯被包括引擎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数字技术手段或平台链接形成了庞杂的知识系统。它所提供和搭建的交互、协同平台改变了知识迁移和衍生的途径和范围,环境封闭、资源有限和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在数字化的冲击下,走向了环境开放、资源无限、多元交互、平等互惠的方式。
(3)多元开放的系统驱使学习模式和习惯改变。
基于超文本的链接和基于搜索引擎的知识抓取,让知识的索求者往往得到出乎意料的惊喜,激发了创新的灵感,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去粗取精、重塑知识逻辑的能力。知识的传递载体不再依存于经典教材,知识的迁移也不再是透过严密规范的逻辑管道单向推挤到受众,学习者按需汲取和自我组织知识,并再造适度知识范围内的逻辑体系。
(4)对等的协同交互重塑了教与学、师与生关系。
作为知识掌握者和学术权威者的教师在数字化提供的庞大知识、信息面前,被迫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坛,成为在一群自由发挥其勃勃志趣和无限创意的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知道解决问题途径却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协同者,从一个球场裁判转身为练习场边的教练,甚至只是一个手里捏着规则簿的对等球员,而在这样的场合下,我们一再强调的教学相长才真正得以落实。
(5)创新和协作平台激发新的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模式。
数字化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氛围,既是创新实践输入和输出的对象系统,也是创新实践的诱因和成果。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维基经济的出现。维基经济展示了个体力量的上升是如何改变商业社会传统规则的,这种利用大规模协作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新方式,也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知识创造模式的认识。
(6)数字化促进以服务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新发展。
大规模协作的支撑,也因为其广泛的参与性,改变了传统的专业限制。数字化提供的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符合了数字时代的新工业革命构建“以客户服务为核心的制造模式”要求。在对等的数字环境中,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切换以及角色对象的双重性不仅有助于情感的互通、知识的集成,也更能塑造学习者的服务意识,这些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过强、团队协同合作不足等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人格塑造、职业素质培养。
(7)数字化推动和支撑终身教育的实现和发展。
因为维基经济收益而不断滋生的创新又加速推动了数字化资源的爆炸式发展,固定思维和静态知识已经很难维系创新的需要,学科和专业的界限越来越含糊,而面向行业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也往往需要内容更丰富的知识和跨度更广泛的技术集成,以知识融合与学科交叉为特征的集成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职业能力的半衰期缩短,职业转换多元多变,工作中学习和学习中工作成为个人职业延续、发展和提升的必然。
2.通过数字化推动我国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突破的策略探索
通过并基于数字化环境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践行有助于学生技能提升、创新发展和创业引导的教学改革,并有针对性地塑造基于数字化环境的教育新模式迫在眉睫。
(1)重新思考和深入认识,确立数字化在创新能力提升和终身教育实现中的核心和支撑要素地位。必须摒弃过去只是将数字化环境简单理解为数字校园或者电子图书馆等工具化的浅薄认识,将数字化应用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将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作为能力本位(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中重要的职业迁移能力的基石。
(2)加强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打破以专业和系部界定的割据式资源划分,以面向行业应用的大专业群营造适应创新能力的数字化环境,包括系统配套的软硬件、适应创新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情景构建,以及以游戏竞技为活动机制的创新教育行动范式,并将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责任心和关怀心等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e)的提升纳入其中。
(3)加速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的建立。将数字化应用作为年轻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具备数字化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师资配置团队中为专业数字化应用提出适当比例以更新师资。并在教学中鼓励教师主动调整课堂角色,积极建立师生合作创新的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资讯的实时性、便利性和信息的海量,推动教师学习模式的改变和终身学习的实现。
(4)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建设协作学习型组织。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建立共同实践的协同创新型教学。进一步明确创新实践中的“知”与“行”、“智”与“能”的关系,改变传统的程式化知识实践或实验为个性化技能和研习,并由此构造主动设计下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实践活动框架,并建立案例引导和仿照式的案例库,其核心在于提供数字化创新的能力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
(5)积极推进以数字化环境为支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建、跨系跨专业的主题开放化、体裁自由式的协作创新活动,开展各类学生自组织的师生团队竞技、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机会发挥潜力。
(6)加速基于数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面向行业的课程群集替代单一的课程,全面重塑课程体系。一方面,将数字化作为高职学生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并改变和再造、优化教学流程,将惯常放置在高年级、作为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技术提前到第一学年,主要以面向行业应用组织专业群开发适用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逐步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数字化,利用数字化的资讯平台加速课程更新。
(7)强化基于数字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在校高职师生协作参与企业创新项目。在我国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低下、迫切需要数字创新能力的时机,利用学校较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技术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化人才技能培训和产学研项目。
(8)做好数字化环境下教学改革的配套工作,加强宣传引导,避免因为数字化教育的高投入而加深教育的不公平,做好对贫困生在数字资源和条件建设方面的资助,不断强化协作精神以有效克服数字化环境下的人际疏离,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四、结束语
诚如诺贝尔得主、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先生针对已经发展相对健全的台湾教育进行省思时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急速转变,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改变,许多原来重复操作或是例行性的工作已经完全被聪明的机器所取代,想要以传统的一技之长一辈子安身立命的环境也渐渐消失。”新的数字化环境却以日新月异的面貌不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支撑和促进着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推动着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突破,也为终身教育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环境压力与心理诱因。
数字化已经成为与我们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现实,面临新时期的巨大机遇和严重挑战,应认清数字化对创新活动深入和积极的影响,通过主动适应和积极改革,借助数字化推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突破和提升,使其具有适应现实和未来的职业迁移能力,并为发展其终身教育和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加)泰普斯科特、(英)威廉姆斯著,何帆、林季红译.维基经济学: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李远哲.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DB/OL].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 html.
(编辑:杨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