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正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当代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取向。课堂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需要我们加深对“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课堂的认识。
  “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课堂的两种取向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伴着学生一起前行的过程。有两种样态:一种,教师在前,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另一种,教师相信学生有前行的愿望与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往前走,当学生前行方向出现较大偏差时,教师跑到学生前面引一引、指一指、带一带,然后又退到学生中间,或者在学生的后面,甚至做在路边为学生鼓掌的人。这两种课堂样态,正是对“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课堂的形象描述与直观勾勒。
  华中师范大学陈佑清教授指出,教师讲授中心课堂,按其实际表现有两种形态:极端的讲授中心课堂和改进的讲授中心课堂。前者的典型表现是,教师严格支配、控制课堂中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教师的行为尤其是系统讲授行为成为课堂的绝对中心甚至全部的行为,教师主要从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期望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组织不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也不是依靠学生自身的能动活动。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被动、服从的,缺乏独立学习的时空和能动的学习行为。这样的课堂,典型特征是“满堂讲”“满堂灌”。这样的课堂,也曾被称作“填鸭式”,在受到批评之后逐步改造,形成了改进的讲授中心课堂。如,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的参与,注重让学生自学,教师讲授中贯穿学习动机激发、提问、讨论等。不过,在改进的讲授中心课堂中,学生的能动学习活动及其在教学时空占用上,仍未成为课堂教学的本体或中心。从整体上来看,仍然是教师及其行为为本体、为中心。
  日本学者稻川三郎分析并总结了三种课堂。第一种课堂,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中近乎强制式地灌输教科书内容。教师站在讲台上,近似表演独角戏。第二种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有所改变。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勇气。另外,在教学中还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等。乍一看,这种教学感觉很新鲜,但是,教师依然手握着缰绳,学生还是被操纵着跟随教师走。第三种课堂,主体是每位学生,学生在教学的最前沿,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导、帮助。学生完全自立,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學习。显然,第一种课堂,第二种课堂,都是“教为中心”的课堂,第三种课堂,即“学为中心”的课堂。
  “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课堂,是两种不同取向。也就是说,在课堂中,看见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关注的是“教”还是“学”?课堂,是教师完成了预设方案还是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充满挑战的转型
  当我们提出“教学,谁为中心?”这个问题时,很多老师做出的回答都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然而,走进课堂反观实践,不难发现,行动表达与口头作答却不一致。
  以数学课堂为例,不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得较多的还是“怎么教”的问题。如我们熟悉的“复习准备、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流程,从头到尾突出的是教师“教”的设计。
  再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几乎是相当多的数学课堂的“标配”。课中,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了吗?思考了吗?教师总怕学生出错,总怕学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总想着搀扶学生,于是,学生慢慢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丧失了独立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
  课中,教师对学生说,同桌间讨论讨论;或者说,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接着就“讨论”“交流”起来了。不过,教师是否真正到学生中间去关注一下,学生是怎样讨论的?学生是怎样交流的?“甩手掌柜”式的教学处理,是否就这样任其自由发展呢?学生“讨论”时,教师在干什么?
  课中,学生汇报时,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完全正确,教师内心大喜,表扬与赞赏,毫不吝啬。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汇报是否与自己预设一致。当学生都说尽“教师的预设想法”之后,教师也就收手了。如果,这时学生还有其他想法,也就是教师预设之外的想法,教师还会让学生继续交流下去吗?教师是否觉得学生没完没了呢?如果一位学生表达的想法出错了,教师会继续让学生表达下去还是会打断这位学生的想法呢?如果这位学生的出错之处在教师预设之中,教师会怎样处理?倘若这位学生的出错之处是教师意料之外呢?当几位学生连续作答,却非教师所预设时,教师会怎么办?继续追问、引导或给予提示,直至学生说出教师所预想的答案?
  综观课堂,在预设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发生冲突时,教师主要依据教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教师苦心经营,“师本位”地以自己的思路推进课堂运行,一般也就拽着、牵着、赶着学生走。过度的“教”的设计,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课堂是否真正做到“学为中心”,教师的实践行为和言说的“理念”是否保持一致?这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审视与追问。关于课堂,我们太多地在想:教师如何教?是否应该转换思路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学?能否让学生主动地学、个性化地学、创造性地学?
  “学为中心”:需要深入地认识
  “学为中心”,从字面理解,并没有什么困难。进一步认识“学为中心”,需要从重新认识“教学”的基本含义、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入手。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教”与“学”没有严格区别,其意一致。“教学”二字连用为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兑命》:“效学半”。孔颖达疏:“上学为教(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也就是说,教学即学习,是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自学和通过教人而学。
  当下,一般将教学界定为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活动构成的统一体。即教学过程是由教与学组成。不过,教与学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
  教与学是有差异的。学具有相对独立性,教是依存于学而存在的。学,可以靠个人独立完成,它是在个人的头脑中完成的。而教,至少须有另外一个人在场才能完成,它不是在单独一个人的头脑中就能完成的。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教只是引起、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的条件,但它不能代替学生经历和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或者占用学生独立、能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是手段,学是本体;教是条件,学是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教的质量,最终要通过学的质量来体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以学生已有知识和观念作为新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建构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相应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的活动。
  “学为中心”,是交还学生的学习权,是一种指导教学实践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不过,“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否定、排斥“教”。当“教”与“学”发生冲突时,我们需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修正教学过程,保证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为有机整合学生的需求、兼顾学生的差异、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又要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计划和实施“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教师要时时刻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否根据预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活动能否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等。由此来看,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是否作为一个“真实、完整的人”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得怎样。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中,依托教材设计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敢说、善思的品质,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注重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探究问题,突出中奖数和抽奖数的对比,使学生在“对话”中获得启发、不断思考,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基。  第一次:“猜想”中对话,找出比较量。教学伊始,笔者通过对话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顺利开启话题:“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老师在网上买了不少东西,你们
教师如何把解读文本所得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审美体验等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与学生共享呢?笔者结合执教的《爱如茉莉》,谈谈自己的思考。  细读——细微之处见真章。教师应从关键词句入手,推敲、咀嚼、品味言語中的韵致情调,触摸语言的脉搏心跳,在“我”与“角色”之间的互换中,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  《爱如茉莉》散发着一股清新淡雅的茉莉芬芳。读完全文,我们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相互体贴与照顾即是一
这里宝钗又将书启拿来,迎着灯亮儿翻覆看了一回,心下暗忖:莫非黛玉真是成了仙了,宝玉真是修的得了道了?若说梦境迷离,怎么又有这一封书子呢”又摸了摸自己的脸道:“莫非我还在梦中未醒?怎么又有莺儿点灯呢?”正然呆想,只听史湘云在旁边伸懒腰打哈息。忙回过头看时,只见湘云正在将醒未醒之时,手足并伸,几乎把被儿都登开了。宝钗心下猛省,忙推他道:“云妹妹,你醒醒儿!”湘云惊醒,睁眼一看,只见宝钗披衣拥被而坐,又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资源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这个单元的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进行描摹,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单元导语”要求“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
结合我校的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分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组近几年开始尝试分层教学,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分层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分层教学的案例研究  首先数学组借助自制的《高中数学学情调查表》,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状态等信息,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坚持“学习成绩为主要分层标准,影响
今年的暑假,我们全家人一起来到我们祖国的首都——北京。  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这次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八达岭长城。  在一路上想象着长城的雄伟壮丽,我兴奋极了,虽说我人在车上,可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长城。关于长城的故事,我听说了许多,也在课本上学了许多,可从没亲眼看见过,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一声喊叫才把我的心灵换回来:“看啊!长城。”我猛地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向窗外望去
2.“辖日”  这时,土司太太正楼上楼下叫人找我。  要是父亲在家,绝不会阻止我这一类游戏。可这几天是母亲在家主持一应事务,况就多少有些不同。最后,下人在果园里找到了我。这时,太阳正升上天空,雪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睛。我满手血污,在细细啃着小鸟们小小的骨头。我混同在一群满手满脸血污的家奴的孩子中间回到寨子里,看门狗嗅到了新鲜的血腥味而对着我们狂吠起来。进得大门,仰脸就看见母亲立在楼上,一张严厉的脸俯视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之一,每四年才颁发一次的低频率更是增加了该奖项的权威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已故
襄州形胜地,相许一楼雄。  春柳临江碧,新桃带雨红。  烟波何浩渺,雾霭竟朦胧。  千载紛纭事,闲情指顾中。
鄂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单线组元,课文内容和语文乐园相关内容紧紧围绕话题展开,语文知识能力训练内容呈现内隐、散点式表现形态,没有明显的系列。  统编教材采取“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将语文要素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型文本,安排必要知识。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为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在各个年级。  针对鄂教版教材与统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