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有数学思想、形成数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不斷激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采取多鼓励和多表扬,不管学生说得对还是错都要给学生鼓励、表扬,从而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激情,同时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捕捉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幼小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的花蕾,要在民主平等这块创新教育的土壤中不断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我们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等方式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尽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如何使学生会创造呢?
一是利用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亲手做实验 。
二是利用学生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升华,就可以形成一种英文称为“taste”的东西,这里暂译为“品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三是利用学生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我们明白,勤奋只是成为天才的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身体条件和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四是利用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
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六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1) (1600-1600×20%)÷1600×20%÷5 (2) 5×[1600÷(1600×20%)]-5 (3) [1600×(1-20%)]÷(1600×20%÷5) (4) (1-20%)÷(20%÷5) (5) 5÷20%-5
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
四、学生体验创新乐趣
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要较多的占用课堂时间,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只有创新科学才有进步,技术才能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创新的萌芽时期。他们的创新与见解尽管显得那么的不完善、粗糙,有时甚至表现得是那样稚嫩,但教师要一往情深地去关爱孩子们这些难能可贵的创新苗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欢迎学生提出自己与别人或与书本不同的看法,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良好环境、气氛,克服那种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采取多鼓励和多表扬,不管学生说得对还是错都要给学生鼓励、表扬,从而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激情,同时对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一定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要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的动力,激起更强的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应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善于捕捉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激励、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点燃学生幼小心灵中创新的火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的花蕾,要在民主平等这块创新教育的土壤中不断进行“培土、浇水、施肥”,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学家在论述教学活动本质特征时所阐述的那样:“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
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我们教师通过层层设疑等方式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自己主观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能力,在这个范畴之内所形成的方法、设想(尽管早被前人所认识的)等,就是学生的创造。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学习数学,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同学们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
如何使学生会创造呢?
一是利用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亲手做实验 。
二是利用学生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升华,就可以形成一种英文称为“taste”的东西,这里暂译为“品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三是利用学生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我们明白,勤奋只是成为天才的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身体条件和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
四是利用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有志在各领域成大器的人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
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六是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某修路队计划修一条长1600米的公路,前5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了算式:(1) (1600-1600×20%)÷1600×20%÷5 (2) 5×[1600÷(1600×20%)]-5 (3) [1600×(1-20%)]÷(1600×20%÷5) (4) (1-20%)÷(20%÷5) (5) 5÷20%-5
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
四、学生体验创新乐趣
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同学们用不同的画面在百格图中表示50%,风格各异。教室四周贴满了同学们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着、品味着、评论着。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要较多的占用课堂时间,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赢得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