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垮掉的一代”,日本文坛上出现了“无赖派”。二者具有相似的颓废文学主张,前者以开鲁亚克等为代表,后者则以太宰治等为代表;二人的代表作《在路上》和《人间失格》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也是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社会上一些反传统权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写照。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无赖派”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所反映的美日文化上的不同。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无赖派 开鲁亚克 太宰治 《在路上》 《人间失格》
二战之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许多作家或者粉饰现实,盲目吹捧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者钻进艺术的象牙塔,沉醉于艺术的细枝末节,工于形式。于是,美国文学史中便有了萧条沉寂的50年代。年轻一代看不惯这种粉饰现实的假道学,就开始向旧传统进行反叛和挑战,便诞生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二战的战败使整个日本社会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日本国民陷入了一段没有精神主体的状态之中。社会充斥着虚无颓废的思想,导致文学中也渗透着很多悲观绝望的气氛。在这种环境影响之下,以堕落的方式反抗传统和权威、挑战社会秩序的“无赖派”文学便发展起来了。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无赖派”具有相似的颓废文学主张,前者以开鲁亚克等为代表,后者以太宰治等为代表;二人的代表作《在路上》和《人间失格》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也是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社会上一些反传统权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写照。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无赖派”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所反映的美日文化上的不同。
一、“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文学特点的共性
“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这两个名称分别是由杰克·克鲁亚克和太宰治最早提出来的。虽然这两个文学流派并不是真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但从它们的名字中,我们也可看出其颓废堕落的一面,这也是它们的相同的文学主张和表现形式。“垮掉的一代”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无赖派作家认为“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在路上》和《人间失格》分别是开鲁亚克和太宰治的自传性质的代表作,里面的主人公就充分体现了颓废堕落的“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文学特征。《在路上》的主人公迪安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他疯狂酗酒、吸食大麻、偷汽车、斗殴、侮辱国旗、欺诈……三次结婚两次离婚,一路漂泊游走,经常抛家弃子,过着一种及时行乐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人间失格》中的叶藏每天生活在谎言和堕落之中,他欺骗有夫之妇的酒馆女招待一起投河殉情,自己却被搭救起来后,照旧无赖般地活下去;与双拐的病腿药房女老板以及年近六旬的女佣人乱搞,最后被送进疯人院,成了一个“失去做人资格”的废物。
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价值观也是“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一个相同点。“垮掉的一代”也有其诗歌特征的译法,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派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堕落颓废的方式来表示抗议。“无赖”不仅有无用、无赖的意思,还含有反叛的意思。“无赖派”作家们也以他们堕落颓废的方式来反叛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民族主义等人们眼中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小说中萨尔和迪安最集中的反抗对象是法律及执行法律的警察。他们的几次旅行无不与警察产生摩擦,开鲁亚克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美国国家权力在现实中狰狞的真面目。用迪安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犯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个人与国家抗衡的权威:“我一向待在少年感化院,我是个小流氓,为了显示权威——我偷汽车扬扬得意,那是表现自己地位的心理。”《人间失格》中引用的《鲁拜集》的诗说道:“难道只有我是一个异端之徒?……竟然忌讳肉体之乐,还禁止喝酒,穆斯塔法,我最讨厌那种虚伪!”这些描述赞美肉体之乐的诗句,表达出对传统思想的蔑视。
二、“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文学特点差异
美日因其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二战后两国的不同经济社会状况,就造成了“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一些不同特点。日本战败的自卑心态使得“无赖派”作家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多为隐晦。日本“无赖派”的无赖思想和无赖行为是对现实社会黑暗混乱和世俗道德腐化堕落的反抗,是不满情绪的表现。而这种对于社会的不满,“无赖派”的作家不是正面地直接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阐述,而是通过作品中无赖人物的言语表现出来,通过他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和谩骂侧面地间接地反映出来。
美国人自负、开放的民族性格使“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方面较日本“无赖派”要直接、大胆得多。美国政府的商业化、物质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针砭时弊地予以揭露。他们毫不避讳地谈及自己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的堕落生活。《在路上》则以叙述者萨尔回忆的方式记载了一些美国“垮掉派青年”的所作所为。他们大都目睹了二战的残酷和战后美国社会空前的压制人性的政治氛围,他们想反抗却无力,只能以各种颓废的消极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因为开鲁亚克真实而大胆的创作使得1957年《在路上》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轰动。
对旧有的文学规律,“无赖派”和“垮掉的一代”都做了批判,但是对于新的秩序的探寻和创新的文学手法的提出等问题,两个流派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战后日本,在美军全面占领的社会秩序中,“无赖派”否定旧有的和现存的社会秩序,却又找不到建立新的秩序的途径和方法,便企图以虚无的行为来重建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同所谓的“秩序社会”相抵抗。在《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叶藏从小便看尽人情冷暖,感觉人生无意义,曾自杀却未成功,只能这样了无生气、百无聊赖地活着。给人一种毫无希望,毫无生命力的感觉。“垮掉的一代”代表的是当代发展的美国文学,它所表现的是美国式的开放人生,没有过多的道德和文化禁忌约束的自我表达。所以,“垮掉的一代”的作品虽然也如“无赖派”一样描写颓废生活,但是“垮掉派”作家的堕落是有一种积极意义的。“垮掉的一代”作品所描写的堕落是对充满物欲的社会的反抗,而这种不满情绪和反叛行为,正是针对美国战后社会变革所做出的主动回应。而在这些不满情绪中他们依然没有失去对人生的梦想,渴望能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存,他们探索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如同《在路上》他们向往美丽的自然风光,憧憬原始而美好的生活;他们从现代都市出发,离开那些冷漠悲苦的城市人和那些庸庸碌碌的现代文明人,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复制打破了个体的完整性,摧残了原始的自然和人类的幸福,他们想用在路上这种不断追寻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无赖派 开鲁亚克 太宰治 《在路上》 《人间失格》
二战之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许多作家或者粉饰现实,盲目吹捧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者钻进艺术的象牙塔,沉醉于艺术的细枝末节,工于形式。于是,美国文学史中便有了萧条沉寂的50年代。年轻一代看不惯这种粉饰现实的假道学,就开始向旧传统进行反叛和挑战,便诞生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二战的战败使整个日本社会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日本国民陷入了一段没有精神主体的状态之中。社会充斥着虚无颓废的思想,导致文学中也渗透着很多悲观绝望的气氛。在这种环境影响之下,以堕落的方式反抗传统和权威、挑战社会秩序的“无赖派”文学便发展起来了。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无赖派”具有相似的颓废文学主张,前者以开鲁亚克等为代表,后者以太宰治等为代表;二人的代表作《在路上》和《人间失格》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也是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社会上一些反传统权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写照。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无赖派”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所反映的美日文化上的不同。
一、“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文学特点的共性
“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这两个名称分别是由杰克·克鲁亚克和太宰治最早提出来的。虽然这两个文学流派并不是真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但从它们的名字中,我们也可看出其颓废堕落的一面,这也是它们的相同的文学主张和表现形式。“垮掉的一代”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无赖派作家认为“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在路上》和《人间失格》分别是开鲁亚克和太宰治的自传性质的代表作,里面的主人公就充分体现了颓废堕落的“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文学特征。《在路上》的主人公迪安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他疯狂酗酒、吸食大麻、偷汽车、斗殴、侮辱国旗、欺诈……三次结婚两次离婚,一路漂泊游走,经常抛家弃子,过着一种及时行乐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人间失格》中的叶藏每天生活在谎言和堕落之中,他欺骗有夫之妇的酒馆女招待一起投河殉情,自己却被搭救起来后,照旧无赖般地活下去;与双拐的病腿药房女老板以及年近六旬的女佣人乱搞,最后被送进疯人院,成了一个“失去做人资格”的废物。
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价值观也是“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一个相同点。“垮掉的一代”也有其诗歌特征的译法,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派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堕落颓废的方式来表示抗议。“无赖”不仅有无用、无赖的意思,还含有反叛的意思。“无赖派”作家们也以他们堕落颓废的方式来反叛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民族主义等人们眼中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小说中萨尔和迪安最集中的反抗对象是法律及执行法律的警察。他们的几次旅行无不与警察产生摩擦,开鲁亚克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美国国家权力在现实中狰狞的真面目。用迪安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犯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个人与国家抗衡的权威:“我一向待在少年感化院,我是个小流氓,为了显示权威——我偷汽车扬扬得意,那是表现自己地位的心理。”《人间失格》中引用的《鲁拜集》的诗说道:“难道只有我是一个异端之徒?……竟然忌讳肉体之乐,还禁止喝酒,穆斯塔法,我最讨厌那种虚伪!”这些描述赞美肉体之乐的诗句,表达出对传统思想的蔑视。
二、“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文学特点差异
美日因其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二战后两国的不同经济社会状况,就造成了“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一些不同特点。日本战败的自卑心态使得“无赖派”作家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多为隐晦。日本“无赖派”的无赖思想和无赖行为是对现实社会黑暗混乱和世俗道德腐化堕落的反抗,是不满情绪的表现。而这种对于社会的不满,“无赖派”的作家不是正面地直接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阐述,而是通过作品中无赖人物的言语表现出来,通过他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和谩骂侧面地间接地反映出来。
美国人自负、开放的民族性格使“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方面较日本“无赖派”要直接、大胆得多。美国政府的商业化、物质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针砭时弊地予以揭露。他们毫不避讳地谈及自己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的堕落生活。《在路上》则以叙述者萨尔回忆的方式记载了一些美国“垮掉派青年”的所作所为。他们大都目睹了二战的残酷和战后美国社会空前的压制人性的政治氛围,他们想反抗却无力,只能以各种颓废的消极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因为开鲁亚克真实而大胆的创作使得1957年《在路上》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轰动。
对旧有的文学规律,“无赖派”和“垮掉的一代”都做了批判,但是对于新的秩序的探寻和创新的文学手法的提出等问题,两个流派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战后日本,在美军全面占领的社会秩序中,“无赖派”否定旧有的和现存的社会秩序,却又找不到建立新的秩序的途径和方法,便企图以虚无的行为来重建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同所谓的“秩序社会”相抵抗。在《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叶藏从小便看尽人情冷暖,感觉人生无意义,曾自杀却未成功,只能这样了无生气、百无聊赖地活着。给人一种毫无希望,毫无生命力的感觉。“垮掉的一代”代表的是当代发展的美国文学,它所表现的是美国式的开放人生,没有过多的道德和文化禁忌约束的自我表达。所以,“垮掉的一代”的作品虽然也如“无赖派”一样描写颓废生活,但是“垮掉派”作家的堕落是有一种积极意义的。“垮掉的一代”作品所描写的堕落是对充满物欲的社会的反抗,而这种不满情绪和反叛行为,正是针对美国战后社会变革所做出的主动回应。而在这些不满情绪中他们依然没有失去对人生的梦想,渴望能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存,他们探索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如同《在路上》他们向往美丽的自然风光,憧憬原始而美好的生活;他们从现代都市出发,离开那些冷漠悲苦的城市人和那些庸庸碌碌的现代文明人,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复制打破了个体的完整性,摧残了原始的自然和人类的幸福,他们想用在路上这种不断追寻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