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无赖派”之比较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houka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垮掉的一代”,日本文坛上出现了“无赖派”。二者具有相似的颓废文学主张,前者以开鲁亚克等为代表,后者则以太宰治等为代表;二人的代表作《在路上》和《人间失格》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也是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社会上一些反传统权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写照。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无赖派”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所反映的美日文化上的不同。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无赖派 开鲁亚克 太宰治 《在路上》 《人间失格》
  二战之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许多作家或者粉饰现实,盲目吹捧美国的政治制度;或者钻进艺术的象牙塔,沉醉于艺术的细枝末节,工于形式。于是,美国文学史中便有了萧条沉寂的50年代。年轻一代看不惯这种粉饰现实的假道学,就开始向旧传统进行反叛和挑战,便诞生了“垮掉的一代”及其文学。二战的战败使整个日本社会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日本国民陷入了一段没有精神主体的状态之中。社会充斥着虚无颓废的思想,导致文学中也渗透着很多悲观绝望的气氛。在这种环境影响之下,以堕落的方式反抗传统和权威、挑战社会秩序的“无赖派”文学便发展起来了。美国“垮掉的一代”与日本“无赖派”具有相似的颓废文学主张,前者以开鲁亚克等为代表,后者以太宰治等为代表;二人的代表作《在路上》和《人间失格》中塑造的主人公都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也是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社会上一些反传统权威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写照。本文将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探讨美国“垮掉的一代”和日本“无赖派”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所反映的美日文化上的不同。
  一、“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文学特点的共性
  “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这两个名称分别是由杰克·克鲁亚克和太宰治最早提出来的。虽然这两个文学流派并不是真正如它们的名字一样,但从它们的名字中,我们也可看出其颓废堕落的一面,这也是它们的相同的文学主张和表现形式。“垮掉的一代”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敌对的、不可知的,人是孤独的,人生是痛苦的。无赖派作家认为“为了活下去,必须堕落”。《在路上》和《人间失格》分别是开鲁亚克和太宰治的自传性质的代表作,里面的主人公就充分体现了颓废堕落的“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文学特征。《在路上》的主人公迪安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他疯狂酗酒、吸食大麻、偷汽车、斗殴、侮辱国旗、欺诈……三次结婚两次离婚,一路漂泊游走,经常抛家弃子,过着一种及时行乐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人间失格》中的叶藏每天生活在谎言和堕落之中,他欺骗有夫之妇的酒馆女招待一起投河殉情,自己却被搭救起来后,照旧无赖般地活下去;与双拐的病腿药房女老板以及年近六旬的女佣人乱搞,最后被送进疯人院,成了一个“失去做人资格”的废物。
  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价值观也是“垮掉的一代”和“无赖派”的一个相同点。“垮掉的一代”也有其诗歌特征的译法,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派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堕落颓废的方式来表示抗议。“无赖”不仅有无用、无赖的意思,还含有反叛的意思。“无赖派”作家们也以他们堕落颓废的方式来反叛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和民族主义等人们眼中的主流文化与价值。小说中萨尔和迪安最集中的反抗对象是法律及执行法律的警察。他们的几次旅行无不与警察产生摩擦,开鲁亚克通过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美国国家权力在现实中狰狞的真面目。用迪安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犯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个人与国家抗衡的权威:“我一向待在少年感化院,我是个小流氓,为了显示权威——我偷汽车扬扬得意,那是表现自己地位的心理。”《人间失格》中引用的《鲁拜集》的诗说道:“难道只有我是一个异端之徒?……竟然忌讳肉体之乐,还禁止喝酒,穆斯塔法,我最讨厌那种虚伪!”这些描述赞美肉体之乐的诗句,表达出对传统思想的蔑视。
  二、“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文学特点差异
  美日因其不同的民族性格以及二战后两国的不同经济社会状况,就造成了“垮掉的一代”与“无赖派”的一些不同特点。日本战败的自卑心态使得“无赖派”作家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多为隐晦。日本“无赖派”的无赖思想和无赖行为是对现实社会黑暗混乱和世俗道德腐化堕落的反抗,是不满情绪的表现。而这种对于社会的不满,“无赖派”的作家不是正面地直接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以阐述,而是通过作品中无赖人物的言语表现出来,通过他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和谩骂侧面地间接地反映出来。
  美国人自负、开放的民族性格使“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方面较日本“无赖派”要直接、大胆得多。美国政府的商业化、物质化,“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针砭时弊地予以揭露。他们毫不避讳地谈及自己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的堕落生活。《在路上》则以叙述者萨尔回忆的方式记载了一些美国“垮掉派青年”的所作所为。他们大都目睹了二战的残酷和战后美国社会空前的压制人性的政治氛围,他们想反抗却无力,只能以各种颓废的消极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正是因为开鲁亚克真实而大胆的创作使得1957年《在路上》的发表引起了当时社会的轰动。
  对旧有的文学规律,“无赖派”和“垮掉的一代”都做了批判,但是对于新的秩序的探寻和创新的文学手法的提出等问题,两个流派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战后日本,在美军全面占领的社会秩序中,“无赖派”否定旧有的和现存的社会秩序,却又找不到建立新的秩序的途径和方法,便企图以虚无的行为来重建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同所谓的“秩序社会”相抵抗。在《人间失格》中主人公叶藏从小便看尽人情冷暖,感觉人生无意义,曾自杀却未成功,只能这样了无生气、百无聊赖地活着。给人一种毫无希望,毫无生命力的感觉。“垮掉的一代”代表的是当代发展的美国文学,它所表现的是美国式的开放人生,没有过多的道德和文化禁忌约束的自我表达。所以,“垮掉的一代”的作品虽然也如“无赖派”一样描写颓废生活,但是“垮掉派”作家的堕落是有一种积极意义的。“垮掉的一代”作品所描写的堕落是对充满物欲的社会的反抗,而这种不满情绪和反叛行为,正是针对美国战后社会变革所做出的主动回应。而在这些不满情绪中他们依然没有失去对人生的梦想,渴望能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存,他们探索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如同《在路上》他们向往美丽的自然风光,憧憬原始而美好的生活;他们从现代都市出发,离开那些冷漠悲苦的城市人和那些庸庸碌碌的现代文明人,因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机械复制打破了个体的完整性,摧残了原始的自然和人类的幸福,他们想用在路上这种不断追寻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其他文献
摘 要:诗,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不言而喻。每一位诗人,都将胸中激荡的特殊情怀挥洒于笔墨之间,并赋予诗生命的意义。诗,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对万物的惊叹,对生命的颂赞。马一浮一生可谓以诗为乐、与诗为伴,其足迹所至必有其提笔挥洒之处,自然“诗”便成为承载其毕生之思想的重要形式,而其诗之精华应于“以诗为教”的人生哲学处体现。“以诗为教”抑或“以教融诗”是马一浮对儒家文化中“教化”的具体阐释。  关键词:马一
摘 要:王安忆在其多年创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其中对亲情缺失下的女性刻画着墨众多。本文从亲情缺失叙事下的女性形象类型、女性追求、叙事意义来探讨王安忆作品中呈现的女性生存状态。  关键词:亲情缺失 女性形象 女性抉择 叙事意义  女性成为被言说的对象,并不断地成为创作的热潮。以王安忆为例,在她三十余年的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一系列生动饱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生活在城市底层,或是挣扎于城市边
【摘 要】通过归纳分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优势,本文从“介入课前—导入新课—切入重点—深入拓展—引入小结—进入精练”六个切入点,分析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高效整合,能促使历史教学的时空更加宽广,教学研究更加自信。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整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0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
摘 要:散文诗集《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内在自我的深刻体验与哲学反思。在流动的体验与反思中,旧的主体精神不断被消解,新的主体精神随之又不断生成,散文诗集《野草》蕴含着一条主体精神之发生的轨迹。通过分析《野草》的首篇《秋夜》和尾篇《一觉》里所描写的书斋、花园内的精神之发生,可以一窥这一主体精神之运动的逻辑起点与结点之间的应照。  关键词:《秋夜》 《一觉》 书斋 花园 主体精神  诗人张枣认为《野草
摘 要:作家选择人的生活某一镜像,进行聚焦放大,彰显人在苦难中挣扎的力量和决心,而且,作家对城乡生活画面交叠对比,寓示城市中的人们为了实现荣华富贵进行的人生抗争和在乡村的人们在生死边缘进行的人生挣扎,具有不同内涵,同时也寓示了城乡生存环境的差异。在情感态度倾向上,从希望到失望,作品透露出浓浓的悲凉意绪。寓示知识分子在与现实的关系中,应该采取拒绝还是依附的议题,引人深思。作家以密集的城乡个体生命镜像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的本科学生,我曾经担任过她们班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必修课老师,这几位都是班上认真听讲、热心提问的学生,当时对她们就有较深的印象。后来,她们准备申报学校的大创项目,请我做她们的指导教师,我欣然答应。项目申请下来后,就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我们也有过多次的交流和讨论。现在项目即将结题,她们也交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胡袤烟同学的论文将曾树生和庞家玉两个女性形象进行
摘 要:朵拉的微型小说集《自由的红鞋》从家庭伦理与两性情爱关系探索男权社会中女性个体的价值与尊严的缺失。以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两类形象对比,赞扬女性重构话语权、回归到自由的“人”的状态,显示出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朵拉避开了宏大叙事,而着意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情,将人性、人生、社会等纳入审美视域,显示出女性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朵拉 《自由的红鞋》 男权社会 女性主义  朵拉是马来
摘 要:抗战期间,巴金与靳以都将途径梧州的经历写成了散文。巴金既控诉了敌人的残暴,同时在细腻、冷静的观察中,充分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靳以则强化了散文作为战时宣传利器的功能,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与纪实性。从中,可以窥见二人抗战作品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巴金 靳以 散文 “梧州叙事” 抗战 体验  一  巴金与靳以因为是文坛密友之故,常被相提并论,但是一直存在将二人的创作风格做截然对立区分的误区。
横亘天际的凝重与晦暗被撕开了一道口子,从这裂痕里,生长出了一朵美丽的金红色花朵。   ——题记   城南的清晨,仿佛总要比别处的晚一些,因为晚,便也多了几分曙光般等待的希望。天空明明暗暗地折射着灯影,几缕缱绻的游云冉冉而行,月亮坠入不见底的河,星星垂眸惊动了舸。喧嚣散尽,摆渡人的呼声空寂寥落。我在河边走着,冰冷的河面上,晨雾迷蒙……   天际泛出一抹淡淡的蓝色,映着一朵灰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