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沙和浮尘天气现象辨析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h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扬沙和浮尘2种天气现象的意义,从发生条件、天气背景、能见度观测、风速上游台站记录等方面对2种天气现象进行辨析,以为准确判辨扬沙和浮尘天气现象提供依据。
  关键词扬沙;浮尘;天气现象
  中图分类号X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6-0291-01
  
  2000年5月16日14∶00(以下简称“5.16”),海原县天气晴好,但天空混浊,相对湿度小而风力大,近地面大气中明显存在干质的视程障碍现象。当时气象站值班员根据习惯全天记为浮尘,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应记扬沙。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云除外)、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等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正确记录天气现象能给气象工作留下详实宝贵的资料,给气象、气候、天气预报等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分析素材[1]。上述5.16现象,问题虽小,但可促使观测员注意准确掌握天气现象间的重要区别与分辨要点,记录好每种天气现象。
  1扬沙与浮尘天气概念辨析
  1.12种现象属易混淆现象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扬沙、浮尘给出了定义:扬沙是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1.0 km,<10.0 km;浮尘是尘土、细沙均匀浮游在空中,水平能见度<10.0 km。从上述定义可知,2种现象同属一个性质,即都是尘沙在空中的悬浮,造成的视程障碍程度基本相同,在大气中造成的光、色、态等在人们视觉上有几乎相同的表现。
  1.2不同发生条件
  根据《规范》对扬沙和浮尘的定义,扬沙是在风较大的天气条件下吹起的当地或附近的尘沙,而浮尘是在无风或风较小的天气条件下,当地沙尘暴或扬沙后的尘沙或上层气流从远处带来的尘沙。这个补充概念,为观测员判定2种现象的区别,提供了操作依据。
  1.3不同天氣背景
  根据《规范》给出的成因区别,一般除了沙漠地区以外,当地或附近(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要使较大的风能吹起地面的尘沙,其天气背景条件是应有连续2~3 d以上或更长的晴好干燥天气,否则雨后放晴,地面潮湿,即使风较大,也难以出现扬沙天气。如果时有视程障碍现象,则可考虑是否为烟、霾或轻雾等天气现象[2]。
  1.4能见度观测
  2种天气都会出现干质的视程障碍现象。《规范》对水平能见度的定义:扬沙水平能见度≥10.0 km或<1.0 km,浮尘水平能见度<1.0 km。由此可见,二者在水平能见度上有共同的区域,所以根据水平能见度很难区别这2种天气现象。从2种现象的垂直能见度上分析:扬沙是由风将当地或附近的尘沙吹起而引起,往往呈现在尘沙堆积区的近地面低空中,它表现在垂直能见度上,低层较混浊,而上层混浊状况逐渐减弱,能见度影响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浮尘却是由上层气流传播或扬沙后生成,在垂直方向上的尘沙较均匀,由于物质的叠加作用,对垂直能见度的影响随低到高逐渐加重,能见度逐渐变差,所以可把垂直能见度的变化区别作为两者的分辨要点[3]。
  1.5风速区别
  风速大小是区别这2种现象的重要判断依据,但风速大小仅为定性概念。《规范》指出在陆地上刮4级以上风时,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由此可以认为,地面风力在4级或以上时,发生扬沙的可能性更大。而浮尘是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就说明了浮尘天气是无风或者风力很小。
  1.6上游台站的记录
  地面气象观测是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每一次的天气过程从发生、发展、消失所经过的路线中,当地的气象台站都有相应的记录。当某一天气过程从不同的台站经过时,上游台站和下游台站的记录除时间不同外,现象的种类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当观测员不能对某一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时,可以咨询上游台站,再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更准确的对天气现象进行记录[4]。
  2结论
  根据以上辨述,可对5.16天气现象探讨如下:
  5月16日l4∶00近地面混浊,水平能见度为4.5 km,相对湿度59%,表明为某一干质视程障碍现象。从天气背景条件上看,海原县5月2—16日连续l5 d里仅9日有0.2 mm降水,其余均为晴天,背景条件十分有利于扬沙天气发生。从风力分辨上看,当天从中午开始连续出现4级左右的风力,12∶22—12∶32最大平均风速达8.0 m/s,这种较大风速持续至21∶00以后。从能见度分辨上看,当天垂直能见度并未随水平能见度变差而变化,而是一直较为稳定。当天上游台站11∶00开始记录为扬沙天气现象。
  综合以上各种客观要素,可判定海源县2000年5月16日14∶00天气现象应为扬沙。
  3参考文献
  [1] 黄晓华,刘静,张莺,等.浮尘天气对十堰空气质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26(B12):43-44.
  [2] 许秦坤.超细粉尘的扬尘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08(9):149-151.
  [3] 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出源来自农田[J].中国减灾,2008(8):61.
  [4] 扬沙、沙尘暴与浮尘[J].化学分析计量,2008,17(6):76.
其他文献
摘要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而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对大埔县主要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与水稻螟虫发生期、世代数、发生量与发生范围的对比分析,提出加强螟虫预测预报、减少越冬虫源、科学治螟和改良水稻品种等对策。  关键词气象因素;水稻螟虫;发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7-0198-01    在水稻众多的
摘要就目前我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园林绿化;建设;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5.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229-01    1官本位主义的作用  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已经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官本位主义的思想主导下,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
摘要指出了速生丰产林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许昌市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然后对速生丰产用材林进行投资概算和效益分析。  关键词速生丰产林;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效益分析;河南许昌  中图分类号 S7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275-02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木材的
摘要阐述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并详述了设计内容,提出农业观光园应注重提升游览项目的品质和游赏性,增加游人参与性空间,使之成为寓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游览区。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48-02    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起初农场
摘要介绍了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曲病;发病症状;侵染循环;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5.111.4 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181-01    稻曲病是中、晚稻生产中常见病害之一,又叫丰产病。近年,稻曲病发生普遍且越发越重,如2004年江西修水、安义等县一季稻因稻曲病
摘要根据宜优673两年来示范田的表现,总结了宜优673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合理管水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要点,为该组合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杂交稻;宜优673;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187-01    宜优673是由福建省水稻所选育的杂交稻组
摘要从圃地选择与整理、基质配制及装袋、催芽播种、日常管理、嫁接、出圃等方面介绍了香榧容器育苗技术,以期指导香榧的繁育,提高其造林成活率。  关键词香榧;容器育苗;圃地选择;基质配制;嫁接  中图分类号S66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5-0191-01    香榧是优良的经济树种,近年来发展迅猛。生产上一般于春季造林,适宜时间在2月至3月上旬,由于正值新春佳节,造林
摘要通过对特大雷灾事件和农村防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农村防雷工作开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防雷;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气象部门依法履行防雷减灾行政管理职能以来,防雷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防雷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防雷法规规章进一步健全,防雷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雷电监测预警及防雷减灾技术不断走向成熟,防雷减灾的社会效益和经
摘要根据对园林生态保护的多年研究和实践,阐述了园林生态保护中使用的杀菌剂类型及常见杀菌剂的使用技术,对园林生态保护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园林;生态保护;杀菌剂;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8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8-0207-02    近年来,随着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建设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
摘要阐述了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对汉中地区马铃薯栽培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区的马铃薯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适应性;分析;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180-01    马铃薯又名洋芋,原产于秘魯和智利的高山地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17世纪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