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的解答历来是一个难点。主观性试题的类型很多,下面就其中几个主要的试题类型谈谈解题技巧和方法。
1.“是什么”类
这类题的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变化”。
例1.(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分析:“是什么”类简答题一般以图表形式出现。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图表标题和图表下的注。要运用对比的动态观点分析图表中的信息,既要“横向”看,又要“纵向”看,将图表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解答“是什么”类题目的诀窍。本题材料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着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试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为什么”类
这类题是对“为什么”的回答,设问中常出现“原因”、“理由”、“说明”、“阐明”、“阐释”、“分析”、“必要性”、“重要意义”之类的词语。对于这类题,首先应答出设问所涉及概念的含义;其次要答清设问所涉及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其根据和意义,有时也可答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解答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学、哲学后政治学,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例2.(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 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分析:本题以节能减排这一热点话题设置考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树立节能理念的原因相对容易,但仍有一些考生没有紧扣题意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3.“怎么样”类
这类题是对“怎么样”型问题的回答,即要求答出“怎样做”、“怎么办”、“措施”、“建议”等。高考试题常采用限制性设问的方式,即要求根据材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类试题的材料是寻找“措施”的唯一来源,答题时切忌闭门造车。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主体是党、国家、政府,还是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然后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中找“办法”。
例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右图)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分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但有的考生解答时缺乏针对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去找答案的意识;也有的考生只知道从教材中找答案,不知道从有关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的最新提法中找办法,不会提炼答案。因此导致得分不高。
参考答案:人大代表: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政协委员: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4.“体现”类
这类题的设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是怎样体现某一原理或观点的”,二是“……体现了哪些原理或观点”。这两种设问形式的共同点是原理必须与背景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挂钩。不同的是,对于“怎样体现”类试题,答题时要先阐述原理,然后分析材料;对于“体现哪些”类试题则是先叙述材料,然后指出或阐述原理。回答“体现哪些”类试题时,应先把所学教材知识点与材料相关内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出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再说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4.(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分析:试题取材于社会热点,材料列举了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举措,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将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与政府的举措相对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思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说明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即可。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例5.(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6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分析: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如看到设问中的“政府”就应该想到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等。另外,由于高考评卷是“踩点给分”,答题时要注意答案要点化、段落化,同时注意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①广东加速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②政府在履行职能中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产业转移,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S]
1.“是什么”类
这类题的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变化”。
例1.(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分析:“是什么”类简答题一般以图表形式出现。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特别注意图表标题和图表下的注。要运用对比的动态观点分析图表中的信息,既要“横向”看,又要“纵向”看,将图表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解答“是什么”类题目的诀窍。本题材料以表格的方式反映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变化,着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大事。试题切入点小,设问指向明确,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要能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则相反,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2.“为什么”类
这类题是对“为什么”的回答,设问中常出现“原因”、“理由”、“说明”、“阐明”、“阐释”、“分析”、“必要性”、“重要意义”之类的词语。对于这类题,首先应答出设问所涉及概念的含义;其次要答清设问所涉及的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其根据和意义,有时也可答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解答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学、哲学后政治学,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例2.(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只,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 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分析:本题以节能减排这一热点话题设置考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树立节能理念的原因相对容易,但仍有一些考生没有紧扣题意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3.“怎么样”类
这类题是对“怎么样”型问题的回答,即要求答出“怎样做”、“怎么办”、“措施”、“建议”等。高考试题常采用限制性设问的方式,即要求根据材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此类试题的材料是寻找“措施”的唯一来源,答题时切忌闭门造车。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主体是党、国家、政府,还是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然后从教材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中找“办法”。
例3.(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右图)
材料二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材料三 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知识,谈谈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如何履职。
分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职责,结合材料联系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但有的考生解答时缺乏针对给定材料反映的问题和不足去找答案的意识;也有的考生只知道从教材中找答案,不知道从有关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的最新提法中找办法,不会提炼答案。因此导致得分不高。
参考答案:人大代表: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通过行使提案权、审议相关议案以及表决相关决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质询、监督。政协委员:①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②积极提交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③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
4.“体现”类
这类题的设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是怎样体现某一原理或观点的”,二是“……体现了哪些原理或观点”。这两种设问形式的共同点是原理必须与背景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挂钩。不同的是,对于“怎样体现”类试题,答题时要先阐述原理,然后分析材料;对于“体现哪些”类试题则是先叙述材料,然后指出或阐述原理。回答“体现哪些”类试题时,应先把所学教材知识点与材料相关内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出教材中的相关原理,再说明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4.(2010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分析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分析:试题取材于社会热点,材料列举了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举措,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材料,将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与政府的举措相对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思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从而说明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基本原则即可。
参考答案: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三农”工作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体现了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体现了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政府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例5.(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第36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为推动粤东、粤西和粤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8年以来,广东省政府积极实施“双转移”(即把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出去和把山区劳动力转移进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发挥财政作用激励珠三角周边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初步形成了“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可喜局面。
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分析: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如看到设问中的“政府”就应该想到政府的性质、宗旨、基本原则、职能等。另外,由于高考评卷是“踩点给分”,答题时要注意答案要点化、段落化,同时注意保持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①广东加速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体现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府。②政府在履行职能中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控产业转移,履行了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组织农民技能培训,履行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