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1联系生活找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集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自己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学校旗杆大约高( )米;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一个鸡蛋大约( )克等等。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并不神秘。
  2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认识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玩具“七巧板”出发,让学生仔细观察七巧板,在七巧板中找一找,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平面图形?哪个平面图形我们没有研究过?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并喜爱的事物——“七巧板”中很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七巧板”的介绍,也渗透了一种数学文化。
  3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简单组合”时,问题是:探索四个国家队一共要打多少场球?在四个选项上进行组合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选四个同学,让他们分别代表着四个国家队队员,进行乒乓球比赛,其余的学生分组在旁边观看,记录。这样,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化解难点,获取新知,积累经验。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去探索,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数学回归生活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回归生活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是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新时代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让人人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2004年9月第1版,陈旭远 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2]2005年11月第1版,刘娟娟著《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3]长春出版社出版《实践新课程》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禁毒形势日益严重地情况下,在青少年中开展禁毒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南苑小学紧跟时代步伐,以国学传统教育为依托,融入“珍爱生命”的元素,针对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禁毒专题活动,促进了学生禁毒行为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禁毒;“邪僻事,绝勿问” ;意识 ;珍爱生命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在今年的《2009年度世界毒品报告》指出,新型毒品的生产与消费正呈现上升趋势,毒品问题
期刊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迈向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爆炸”和加速更新,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改革也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而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能力、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而树立新的发展目标,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课时的矛盾相当突出,如何切实、有效、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实施素质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
期刊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温馨的季节,古竹中心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师德教育月”的学习活动。苏祝东书记到我校作动员报告,我认真参加了师德师风学习培训,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这次培训,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
期刊
德育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德育“四化”是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自从我担任了班主任以后才
期刊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说想象力是儿童的智慧财富。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依据教材的文本空间,通过灵动的训练,让学生的心灵翱翔在美好的课堂意境中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通过几年实践,我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美读文本,融情入境,激发想象  特级教师张田若曾经说过:“阅读教学
期刊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有效沟通能够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并且能够协调组织内成员及要素关系,使它们凝聚于组织目标之下。  有资料显示,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由此可见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师生间只有心心相通,师生距离才会拉近,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作为任课教师,由于时间所限,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效
期刊
当代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得文化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德育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认真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德育新途径。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德育工作,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
期刊
【摘要】学校、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积极向上,报效祖国。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难免会欠缺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关键词】感恩 人生观 价值观 感激  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性格都很独立,有自己的见解,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无可厚非。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期刊
1深入的了解学生,是"以生为本"激扬鲜活的教学生命力的前提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水平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时效性的采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真正的做到以生为本,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要深入的了解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1放下架子,拉下面子,以融入的心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生一起
期刊
问题的引出:初入初中,学生对于社会课的理解渐渐形成两种现象,一种认为社会课很乏味,社会课里的很多社会事件,需要用说教的形式给予诠释,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或暂且很难适应这样的诠释过程,常常只能以机械的办法死记硬背有关事件的元素(概念、大意、人物名称、等等)。用不了多久,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社会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萎退心理一旦形成,社会课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种感觉社会课很无奈。对于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