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13日,四川成都,隨着课间铃声一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学生在农场排队领取农具。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该校留出20亩地供学生耕种,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把“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
该学院认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城市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安逸,使得学生普遍娇气,通过农场劳动,能使他们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自2006年起,便开设了这门特殊的“种田”课程,要求每个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总计两个学分的劳动课,才能毕业。至今所有学生都顺利地通过了该课程,还没有出现在此课程中挂科的学生。
1. 追求务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除了有指点江山的风发意气,还要有踏实务实的优良作风,这是人之根本。只有摒弃眼高于顶、拈轻怕重、夸夸其谈的学院习气,方知成功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
2. 知行合一。理论知识的确很重要,但更需要实践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知识之花才能璀璨绽放,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间接经验”和“二手知识”。与其苍白讲述韭菜与麦子的差别,不如现场观摩、亲身实践,不能让书本与现实遥遥相望。知识不应该是空洞单调的,还可以是生动鲜活、充满乐趣的。
3. 锻造精神。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劳动的背后,是人格的锻炼与升华。教育是人的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顽强的意志、坚持的品质、团队精神等,不应只是教育的副产品。
4. 改革需要接地气。落后的高校教育积弊已久,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开设种田课,把农场耕作作为劳动教育课,创新了教育模式、评价标准,更是对填鸭式教学的改变,做到了高校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5. 重形式,更要重效果。形式固然重要,效果才是目的。锦城学院从形式上解决了知行合一的问题,更应该从效果上采取措施,真正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知识,锻造精神。
校园有农田,学生成农夫,想要挣学分就来刨地吧!毫无疑问,锦城学院的这种挑战给了我们一大借鉴:大学、课程、大学生,接地气,才能更给力!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个人转型的伏笔。事实却是,大学生求职梦想化,毕业失业化,头顶光环,职位难寻。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尝试。现实需要改变,改变需要务实。锦城学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教育从人出发,更新观点、思路,改变评价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俞敏洪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中提到,好大学应该定位四个角色:人才之地、研究之堂、素养之处、温馨之家。市场决定需求,这是颠扑不破的规律,所以,人才培养要立足现实,不能脱离社会,以假、大、空来断层生活。不管是输入还是输出,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实处。大学要有大学的魅力,大学生要有大学生的风采,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融入现实。
希望这些改变不只是喧嚣一时的田园乐,而应是社会悠扬欢快的主旋律!
片段以小见大,从“大学”和“大学生”切入,围绕当今教育现象,针对现实进行分析、反省,明确“务实”之重要性,再深入拓展、反复强调,观点突出,主旨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