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诗人的语言简练高超,无论是绝句还是歌赋,总是用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手法表达内心情感,意境深远。琵琶这件乐器盛行于唐朝,描写琵琶音乐的诗词也大多在此时期,具有时代的音乐色彩,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代表,吴冠中先生根据此诗作创作的琵琶曲《诉》也成为文曲的经典之作,可见诗乐的结合描绘出不同的色彩。本文从描写琵琶音乐的诗词出发,将文字赏析与音乐相融,主要选了三首较为经典的关于琵琶的诗词作品来分析其音乐色彩。
【关键词】:诗词;琵琶音乐;色彩
一、诗词、琵琶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对于华夏民族文化上的影响甚为深远,意义重大。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屈原的《楚辞》,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儒家孔子积极提倡音乐并将音乐作为“六艺”之一传授。到了盛唐时期,此时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同时诗词大量涌现,文人墨客及其诗作也达到了顶峰,其中不乏《琵琶行》《昭君出塞》等此类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成为人们吟诵的佳作。诗词讲究押韵、意境,是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寓理等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方式。从小学习诗词不难发现其特点有言短意长、语言优美、简洁到位、句读清晰、用字精确、斟酌深入等,不会多一句无用的话,便可准确的阐述诗人的“内心戏”。
那么,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呢?古时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像李清照这样的稀有才女外,女子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女性也需要抒情达意,既然写不了那就弹吧。琵琶,是一件弹拨乐器,外形呈梨型,有四根弦,音色清脆悦耳。琵琶二字中的“王王”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的碰击声”,这件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它优美的形状曲线与古时的女子相结合,便非常完美的呈现古典美,十分相乘、柔美,所以女性便可以通过弹琵琶来表情达意。琵琶音乐在古代发展的很好,如果一首歌曲只有歌词或只有曲调旋律,都是不完整的;其次,词曲应当配合得当,向着共同的主题思想前进。如果词的韵味很深,但曲调很轻松甚至搞怪,就容易显得词不搭调,看起来或听上去都很滑稽别扭。同样的,琵琶音乐应当与诗词主旨相同,或者说围绕诗词主题来创作、演奏。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无论是提笔诗词歌赋,还是抚琴弄音,它们都是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充满色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按照中国的传统,“红白事”就表现的非常明确,婚假喜事用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愉悦的情绪色彩;丧葬用黑白色,将人带入一种凄凉悲痛的氛围。同时,场景不同采用的音乐也不相同,这里说的音乐主要区别就在于节奏的快慢。节奏快,情绪高,色彩鲜艳明亮,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欢快积极的情绪;节奏慢,情绪低,色彩暗淡低沉,表达的则是哀愁消极。因此,色彩早已不再是仅属于美术学的理论了,更不仅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了,音乐与色彩的结合可以反映不同的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诗词、音乐与色彩的结合,足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诗词让音乐更具文化内涵、情感丰富,音乐使诗词生动形象,它们的色彩流淌于心间,流淌于世界,也使色彩更有魅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诗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
从古至今,描写琵琶的诗词占据一定的篇幅,而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且令人印象深刻、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不多,这里列举出其中三种琵琶音乐色彩。
1.月光色——白居易《琵琶行》与《诉》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写琵琶的诗句是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引用吴厚元老先生对本诗的理解: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诗人以精炼生动的文字,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悲惨的遭遇,同时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感叹。可以联想在朦胧的月光下,诗人与琵琶女在琵琶如珠落玉盘的琴声中,二人相互倾诉,描绘琵琶音色和凄凉、温婉曲调的同时,表达着各自内心的情感,体现了歌唱性。其次,月亮这一意象在诗词中通常寄托着思念之情,本诗中的月亮是作为清冷的物象出现,月亮、月色给人清冷之感,月色的渲染巧妙地营造出清冷意境,使全诗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的抒情氛围之中。《琵琶行》在艺术方面,成功地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秋风萧瑟的自然景物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因此,以柔和中又带凄婉的月色为代表,用作这首关于琵琶诗词的中心思想及情感较为贴切。
2.驼色——王翰《凉州词》
《凉州词》是由唐代诗人王翰写的一首乐府诗,简短而意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词的大意为;葡萄和美酒装满了华丽的夜光杯,正想要畅饮时,马上的琵琶声急促的响起,仿佛号角般在催战。喝酒醉倒在沙场上了还请你不要见笑,古往今来奔赴战场的人又有几人能归来。本詩描写了诗人在边境和战士们戍守边关、萧瑟畅饮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边关将士的爱国情怀,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前两句中提到了葡萄、夜光杯、琵琶都是極具浓烈的边境色彩,第一句中写实的三个事物营造出一种塞外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氛围,很容易联想到战士们战罢回营,准备畅饮的情景。然而“欲饮”享受美酒盛宴时,琵琶声急促的响起,似乎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又似乎提醒着战事吃紧,琵琶声烘托了热烈氛围的同时也不乏紧张的感觉。琵琶在西域胡人中是人们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更容易想到这种场面中的琵琶声不再是“声声慢”了,音乐应当是激昂的、急促催人的,旋律紧张激昂、鼓舞士气,反映残酷战场的同时渲染一种热烈氛围,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借景抒情,从侧面反映了战争残酷、边境生活,但并不伤感,而是充满了乐观豪迈的情绪色彩。因此,这首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应当为驼色,它代表着沙场、西域、马匹所处的环境色彩,显得相得益彰。
3.红褐色——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诗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描写《昭君出塞》的作品,其中的描写琵琶的诗句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为千年以来琵琶一直作为胡地之音,曲中诉说的分明是满腔的怨与恨。诗人与昭君二人有相似之处,通过写昭君远嫁胡地,思乡的怨恨,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内心怀才不遇的悲叹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样,古时候琵琶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唱“胡语”的琵琶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这首诗中的琵琶音乐表达的是满腔幽怨、怨恨的情绪色彩,是恨嫁远方也是漂泊天涯的幽怨,是昭君出塞也是杜甫怀才不遇的怨恨,更是思念故土的悲叹。在美术色彩学中,这种情绪应当是偏消极的冷色调,红褐色比较接近。
综上来看,诗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十分丰富,琵琶音乐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在精炼的字眼中,音符跃然纸上,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仿佛在音乐世界中诵读诗词,而每一种颜色寓意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氛围,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结语
自古以来,诗人总是具备着浪漫、想象力、真诚、激情等素质,搭配琵琶优美凄婉的音色,便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如烟花般灿烂,又如彩虹般恬美。音乐需要与文化结合,方才显得有底蕴,令人记忆深刻,尤其是热爱音乐的我们,更应当多读诗书,多练习琴技,感受其中的魅力色彩,提高自身对音乐的表达。
【关键词】:诗词;琵琶音乐;色彩
一、诗词、琵琶音乐与色彩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对于华夏民族文化上的影响甚为深远,意义重大。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诗经》,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屈原的《楚辞》,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儒家孔子积极提倡音乐并将音乐作为“六艺”之一传授。到了盛唐时期,此时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同时诗词大量涌现,文人墨客及其诗作也达到了顶峰,其中不乏《琵琶行》《昭君出塞》等此类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成为人们吟诵的佳作。诗词讲究押韵、意境,是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寓理等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方式。从小学习诗词不难发现其特点有言短意长、语言优美、简洁到位、句读清晰、用字精确、斟酌深入等,不会多一句无用的话,便可准确的阐述诗人的“内心戏”。
那么,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呢?古时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讲求“女子无才便是德”,除了像李清照这样的稀有才女外,女子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女性也需要抒情达意,既然写不了那就弹吧。琵琶,是一件弹拨乐器,外形呈梨型,有四根弦,音色清脆悦耳。琵琶二字中的“王王”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的碰击声”,这件乐器最早出现在秦朝,它优美的形状曲线与古时的女子相结合,便非常完美的呈现古典美,十分相乘、柔美,所以女性便可以通过弹琵琶来表情达意。琵琶音乐在古代发展的很好,如果一首歌曲只有歌词或只有曲调旋律,都是不完整的;其次,词曲应当配合得当,向着共同的主题思想前进。如果词的韵味很深,但曲调很轻松甚至搞怪,就容易显得词不搭调,看起来或听上去都很滑稽别扭。同样的,琵琶音乐应当与诗词主旨相同,或者说围绕诗词主题来创作、演奏。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无论是提笔诗词歌赋,还是抚琴弄音,它们都是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充满色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按照中国的传统,“红白事”就表现的非常明确,婚假喜事用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愉悦的情绪色彩;丧葬用黑白色,将人带入一种凄凉悲痛的氛围。同时,场景不同采用的音乐也不相同,这里说的音乐主要区别就在于节奏的快慢。节奏快,情绪高,色彩鲜艳明亮,表达的大多是比较欢快积极的情绪;节奏慢,情绪低,色彩暗淡低沉,表达的则是哀愁消极。因此,色彩早已不再是仅属于美术学的理论了,更不仅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了,音乐与色彩的结合可以反映不同的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诗词、音乐与色彩的结合,足以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诗词让音乐更具文化内涵、情感丰富,音乐使诗词生动形象,它们的色彩流淌于心间,流淌于世界,也使色彩更有魅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诗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
从古至今,描写琵琶的诗词占据一定的篇幅,而出现在语文教科书上且令人印象深刻、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不多,这里列举出其中三种琵琶音乐色彩。
1.月光色——白居易《琵琶行》与《诉》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写琵琶的诗句是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引用吴厚元老先生对本诗的理解:唐代杰出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诗人以精炼生动的文字,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悲惨的遭遇,同时表达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感叹。可以联想在朦胧的月光下,诗人与琵琶女在琵琶如珠落玉盘的琴声中,二人相互倾诉,描绘琵琶音色和凄凉、温婉曲调的同时,表达着各自内心的情感,体现了歌唱性。其次,月亮这一意象在诗词中通常寄托着思念之情,本诗中的月亮是作为清冷的物象出现,月亮、月色给人清冷之感,月色的渲染巧妙地营造出清冷意境,使全诗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的抒情氛围之中。《琵琶行》在艺术方面,成功地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秋风萧瑟的自然景物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因此,以柔和中又带凄婉的月色为代表,用作这首关于琵琶诗词的中心思想及情感较为贴切。
2.驼色——王翰《凉州词》
《凉州词》是由唐代诗人王翰写的一首乐府诗,简短而意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词的大意为;葡萄和美酒装满了华丽的夜光杯,正想要畅饮时,马上的琵琶声急促的响起,仿佛号角般在催战。喝酒醉倒在沙场上了还请你不要见笑,古往今来奔赴战场的人又有几人能归来。本詩描写了诗人在边境和战士们戍守边关、萧瑟畅饮的生活情景,抒发了边关将士的爱国情怀,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前两句中提到了葡萄、夜光杯、琵琶都是極具浓烈的边境色彩,第一句中写实的三个事物营造出一种塞外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氛围,很容易联想到战士们战罢回营,准备畅饮的情景。然而“欲饮”享受美酒盛宴时,琵琶声急促的响起,似乎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又似乎提醒着战事吃紧,琵琶声烘托了热烈氛围的同时也不乏紧张的感觉。琵琶在西域胡人中是人们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更容易想到这种场面中的琵琶声不再是“声声慢”了,音乐应当是激昂的、急促催人的,旋律紧张激昂、鼓舞士气,反映残酷战场的同时渲染一种热烈氛围,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借景抒情,从侧面反映了战争残酷、边境生活,但并不伤感,而是充满了乐观豪迈的情绪色彩。因此,这首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应当为驼色,它代表着沙场、西域、马匹所处的环境色彩,显得相得益彰。
3.红褐色——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诗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描写《昭君出塞》的作品,其中的描写琵琶的诗句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意为千年以来琵琶一直作为胡地之音,曲中诉说的分明是满腔的怨与恨。诗人与昭君二人有相似之处,通过写昭君远嫁胡地,思乡的怨恨,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内心怀才不遇的悲叹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样,古时候琵琶是西域胡人的乐器,唱“胡语”的琵琶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这首诗中的琵琶音乐表达的是满腔幽怨、怨恨的情绪色彩,是恨嫁远方也是漂泊天涯的幽怨,是昭君出塞也是杜甫怀才不遇的怨恨,更是思念故土的悲叹。在美术色彩学中,这种情绪应当是偏消极的冷色调,红褐色比较接近。
综上来看,诗词中琵琶音乐的色彩十分丰富,琵琶音乐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在精炼的字眼中,音符跃然纸上,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仿佛在音乐世界中诵读诗词,而每一种颜色寓意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氛围,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结语
自古以来,诗人总是具备着浪漫、想象力、真诚、激情等素质,搭配琵琶优美凄婉的音色,便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如烟花般灿烂,又如彩虹般恬美。音乐需要与文化结合,方才显得有底蕴,令人记忆深刻,尤其是热爱音乐的我们,更应当多读诗书,多练习琴技,感受其中的魅力色彩,提高自身对音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