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采用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平罗县的先锋村和远景村为例,从平罗回汉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及生活常用语方面出发,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平罗回汉方言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总结两种方言在接触当中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平罗方言 语言接触 横向比较研究
宁夏平罗县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回汉杂居县,人口近31万,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平罗方言是兰银官话的次方言之一,平罗回汉人民都说汉语方言。但在平罗方言内部,由于历史及宗教原因,平罗回汉两种民族的人群在说汉语时,有一些差异,在两种方言的接触当中,也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本文采用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实践调查来揭示平罗县回汉方言的差异和不同语言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一、平罗话语音系统
(一)平罗话有23个声母(含零声母)
p布帮并 p‘怕盘旁 m门麻明 f非敷奉 v微窝外
t到端定 t‘太同透 n纽女娘 l路吕来
k跪贵敢 k‘开葵去 x灰回话
ʨ精经见 ʨ‘清欺群 ɕ修休心
tʂ知庄章 tʂ‘彻穿昌 ʂ声书审 ʐ闰软日
ʦ增争钻 ʦ‘曹醋初 s僧生苏
ø而言远[1]
(二)有32个韵母
i衣地急 u木出绿 y欲居虚
ɿ 资次思
ʅ 支痴师
ɯ给去黑
a 爬他耳 ia架跨北 ua花夸瓜
ə波河色 iə野接铁 uə活过国 yə确绝药
ɛ爱盖债 uɛ怪快帅
ɔ 袄桃烧 iɔ腰焦条
ei倍妹脆 uei桂葵灰
əu欧斗丑 iəu油秀球
æ̃安胆三 ɪæ̃烟间连 uæ̃官宽欢 yæ̃冤捐宣
aŋ党桑刚 iaŋ央良讲 uaŋ光筐荒
əŋ根庚农 iŋ心星林 uəŋ东红魂 yŋ云群穷[2]
(三)有3个声调
阴平44 高低边安天方粗婚飞开伤三
阳平53 穷寒才徐文房古比体五买老
去声13 (回)
213(汉)近厚盖汉共岸急缺月麦局合[3]
二、平罗回汉方言语音差异
(一)回汉在44调和53调上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13调和213调上。回族主要用的是13调,汉族主要用213调,但有时候会出现回汉混用的现象,疑是语言接触产生的影响。
1.回族用13调时汉族用213调
月yə13(回)——yə213(回)
半pan13(回)——pan13(回)
后xou13(回)——xou213(回)
2.回汉用一个调时
在ʦai213(回)——ʦai213(汉)
活xuo213(回)——xuo213(汉)
倍pei213(回)——pei213(汉)
(二)回族有卷舌元音[ər],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都读[ər],如:儿尔而耳二。而汉族发这些音时,音比较短,无卷舌音,只是会把音节之间的音拉长。
麦穗儿 mia13suər13——mia213suər13
针尖儿 tʂən44ʨier——tʂən44ʨier44
毛虫儿mɔ53tʂ‘uər——mɔ53tʂ‘uər53
儿 ər53——a53
而ər53——a53
二ər53——a53
俺an r53——a213 mə0
(三)汉语方言的单字字音拖的较长,汉族人发音时会把发音部位放在口腔后部,比如喉部,而回族人发音多在口腔前部发音。但发音声母无区别。在连字组里,汉语词尾的字音汉族人发音比回族人发音轻。
如单字:
抽tʂou44 初ʦu44 粗ʦu44
时tʂʅ53 体ti53 锄tʂu53
是tʂʅ13(回)——tʂʅ213(汉)
偏p‘ian44 才tsai53
弟ti13(回)——ti213(汉)
识tʂʅ13(回)——tʂ ʅ213(汉)
滴ti13(回)——ti213(汉)
通常回族人把后鼻音发成前鼻音,除[aɳ]组外,其余后鼻音尾韵母均合入前鼻音尾韵母,即庚=根[kən44],巾=斤[tɕɪɳ53],红=魂[xuən53],穷=群[tɕyn53]。而汉族人发音恰恰与此相反。
如单字:
尊ʦuən44(回)——ʦuəŋ44(汉)
婚xuən44(回)——xuəŋ44(汉)
陈tʂən53(回)——tʂəŋ53(汉)
平p‘iən53(回)——p‘iəŋ53(汉)
神tʂən53(回)——tʂən53(汉)
人 ʐən53(回)——ʐən53(汉)
龙luən53(回)——luəŋ53 (汉)
文ɯən53(回)——ɯən53(汉)
云iuən53(回)——iuən53(汉)
而ər53(喉部发音)(回)——æ53(汉)
用yn53(回)——yoŋ53(汉)
如词组:
明天miən53t‘ian44(回)——miən53t‘ian0(汉)
丫头ia44t‘ou(t‘ou音调介于44调与0调之间)(回)——ia44t‘ə0(汉)
(四)回族单字音多数为13调,汉族单字音多为213调。但当单字出现在词语开头时,回汉字音均为213调。
如单字:
贵kuei13——kuei213 岸an13——an213
话xua13——xua213 辣la13——la213
到tau13——tau213 太t‘ai13——t̕ai213
怕p‘a13——p‘a213 绕ʐau13——ʐau213
醋ʦu13——ʦu213 认ʐən13——ʐən13
故ku13——ku213 色ʦə13——ʦə213
如词组:
“发大水”中的“大”,回族单字发音为ta13音,但在该词中,它发ta213音;
“碎砖头”中的“碎”,回族单字发音为tsuei13,但在该词中,它发tsuei213音;
“热水”中的“热”,回族单字发音为ʐə13,但在该词中,它发ʐə13音;
“石灰”中的“石”,回族单字发音为ʂʅ13,但在该词中,它发ʂɿ213音;
“立冬”中的“立”,回族单字发音为li13,但在该词中,它发li213音;
“拜年”中的“拜”,回族单字发音为pai13,但在该词中,它发pai213音;
“大后年”中的“大”,回族单字发音为ta13,但在该词中,它发ta213音;
“月初”中的“月”,回族单字发音为yə13,但在该词中,它发yə213音;
(五)词尾汉族多发轻声,回族的多有音调。如:
晚上ɯan213ʂaŋ53(回)——ɯan213ʂʅ0(汉)
早上ʦau213ʂaŋ53(回)——ʦau213ʂʅ0(汉)
地上ti213ʂaŋ44(回)——ti213ʂʅ0(汉)
辣子lᴀ213ʦə13(回)——lᴀ213ʦɿ0(汉)
李子li213tsə53(回)——li213tsɿ0(汉)
三、平罗回汉方言词汇差异
(一)汉语方言词汇的不同
菜辣子(回)——大辣子(汉)
萝菝(谐音)干(回)——萝卜干(汉)
晚上(回)——晚歇(汉)
鸡娃子(ʦə0)(回)——鸡娃娃(汉)
鸟鸟子(ʦə0)(回)——鸟(汉)
老哇(回)——老喔(汉)
姑姑等(回)——臭姑姑(汉)
怎地(回)——怎么样/好不好(汉)
(二)在称呼姓加单字的人名时,回族人加“子”或“仔”,汉族人不在人名后加“子”。称呼三字或三字以上的人名时,回族人和汉族人都不加“子”。如:马斌(子)、李宁(子)、王霞(子)、陈晓(子)、张新(子)、丁艳(子)、马晓燕、金立冬、马玉林肖等等。
在词尾的“子”,回族人多读为tsə13,汉族人多读为tsi0。如:
麦子mia213 ʦə13——mia213 ʦɿ0
辣子la213ʦə13——la213ʦɿ0
杏子xən213 ʦə13——xən213 ʦɿ0
柿子ʂʅ213ʦə13——ʂʅ213ʦɿ0
鸭子ia213ʦə13——ia213ʦɿ13
猴子xou53ʦə0——xou53ʦɿ0
(三)由于宗教及生活习惯等影响,回汉两族在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回族人说而汉族不说的主要有:
都 陕潘 tu44ʂæ̃ p‘æ̃ 星期一
歇 陕潘 ɕiə44ʂæ̃ p‘æ̃ 星期二
头潘陕潘 t‘ou53 p‘æ̃ 44 ʂæ̃ p‘æ̃ 星期三
正潘陕潘 ʦən13 p‘æ̃ 44 ʂæ̃ p‘æ̃ 星期四
主 麻 tʂu53ma 星期五,聚礼日
陕 潘 ʂæ̃53p‘æ̃ 星期六
安 拉 æ̃44la44 真主
伊 玛 尼 i13ma44m 信仰
尔 德 ər44ti 节日,也只开斋节
乜 贴 nie53t‘iə 心愿;举意
阿 斯 麦 ər44sɿmia13 宇宙,天空
别 玛 勒 piə53ma44r 疾病
油香、馓子、汤瓶、吊罐、无常、口还、盖碗茶、举意、叩头等等。
汉族人说,回族不说的词语主要有:伢猪、脚猪、草猪、猪仔、猪肘子、扫墓、烧纸、敬酒、拜年、磕头等等。
四、平罗回汉方言的语法差异
(一)回族方言词语后缀常加“子”,而汉族方言中此种情况较少,但也有加的。如:
擀杖子(回)——擀杖(汉)
瓶瓶子(回)——瓶瓶(汉)
鸡娃子(回)——鸡娃娃(汉)
小衣裳(ʂaŋ0)子(回)——小衣裳(ʂʅ0)(汉)
麻雀子(回)——麻雀雀(汉)
(二)回族方言中普通词语后缀“子(ʦɿ0)”和“子(ʦə0)”同义,在称呼人名时,“子(ʦɿ0)”“仔(ʦai0)”和“子(ʦə0)”同义,可以用其中任何一个,而不会对词语本身有什么影响。但在汉族方言中,只用“子(ʦɿ0)”作后缀。如:盆子、桶子、狗娃子、蚊子、麻雀子、橘子等等。其中的“子”既可读作ʦɿ0,也可读作ʦə0。
(三)语气词“了”在回族方言中读作“咧liə”或“唡lia”,而在汉族方言中读作“了”或“啦”。当地流传的方言差异顺口溜是:“回民说话唡着捏,汉民说话啦着捏”。如:
做完咧/唡(回)——做完了/啦(汉)
成功咧/唡(回)——成功了/啦(汉)
走咧/唡(回)——走了/啦(汉)
吃完咧/唡(回)——吃完了/啦(汉)
挨打咧/唡(回)——挨打了/啦(汉)
五、回汉两种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相互影响
“食”“在”“或”“被”等字音,在回族方言中本来应该发13调,但是因受汉族方言影响,现发213调。调查材料里还有很多例子,现不再一一例举。
六、回汉方言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据《平罗县志》,“清康熙初年,……固原、同心、灵武、吴忠等地的回族人民大批迁入平罗县,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的村庄……”[4]其中灵沙乡迁入的多为吴忠人,因此灵沙人说话有吴忠口音,不同于汉族的方言。
(二)伊斯兰教的传播。“回回在其东迁过程初期,语言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分在回回中日益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习惯以汉语言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5]这说明,在回汉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回族语言受汉族语言影响,回族人逐渐开始说汉语,并加入了本民族——伊斯兰教的文化成分,使得回族方言不同于汉族方言。
七、结语
宁夏回汉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是:
普通话55调变为44调
普通话的51调变为13调(回)和213调(汉)
普通话的214和35调换为方言的51调
有个别字音不适用于该规律,另当别论。
作为一个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回族人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成分。本文正是以回汉方言差异为出发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上一一做了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出平罗回汉方言的差异及两种方言相互之间的影响。希望为宁夏平罗方言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并对宁夏平罗方言及回族文化的研究有所帮助。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注 释:
[1]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2页。
[2]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3页。
[3]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4页。
[4]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54页。
[5]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平罗县志编纂委员会.平罗县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79.
[4]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刘迎胜.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J].中国文化研究(冬
之卷),2003.
[7]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8]杨万宝.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9]李如龙.汉语方言研究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丁惟汾.方言音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5.
(王蓉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
关键词:平罗方言 语言接触 横向比较研究
宁夏平罗县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回汉杂居县,人口近31万,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平罗方言是兰银官话的次方言之一,平罗回汉人民都说汉语方言。但在平罗方言内部,由于历史及宗教原因,平罗回汉两种民族的人群在说汉语时,有一些差异,在两种方言的接触当中,也有相互之间的影响。本文采用横向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实践调查来揭示平罗县回汉方言的差异和不同语言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一、平罗话语音系统
(一)平罗话有23个声母(含零声母)
p布帮并 p‘怕盘旁 m门麻明 f非敷奉 v微窝外
t到端定 t‘太同透 n纽女娘 l路吕来
k跪贵敢 k‘开葵去 x灰回话
ʨ精经见 ʨ‘清欺群 ɕ修休心
tʂ知庄章 tʂ‘彻穿昌 ʂ声书审 ʐ闰软日
ʦ增争钻 ʦ‘曹醋初 s僧生苏
ø而言远[1]
(二)有32个韵母
i衣地急 u木出绿 y欲居虚
ɿ 资次思
ʅ 支痴师
ɯ给去黑
a 爬他耳 ia架跨北 ua花夸瓜
ə波河色 iə野接铁 uə活过国 yə确绝药
ɛ爱盖债 uɛ怪快帅
ɔ 袄桃烧 iɔ腰焦条
ei倍妹脆 uei桂葵灰
əu欧斗丑 iəu油秀球
æ̃安胆三 ɪæ̃烟间连 uæ̃官宽欢 yæ̃冤捐宣
aŋ党桑刚 iaŋ央良讲 uaŋ光筐荒
əŋ根庚农 iŋ心星林 uəŋ东红魂 yŋ云群穷[2]
(三)有3个声调
阴平44 高低边安天方粗婚飞开伤三
阳平53 穷寒才徐文房古比体五买老
去声13 (回)
213(汉)近厚盖汉共岸急缺月麦局合[3]
二、平罗回汉方言语音差异
(一)回汉在44调和53调上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13调和213调上。回族主要用的是13调,汉族主要用213调,但有时候会出现回汉混用的现象,疑是语言接触产生的影响。
1.回族用13调时汉族用213调
月yə13(回)——yə213(回)
半pan13(回)——pan13(回)
后xou13(回)——xou213(回)
2.回汉用一个调时
在ʦai213(回)——ʦai213(汉)
活xuo213(回)——xuo213(汉)
倍pei213(回)——pei213(汉)
(二)回族有卷舌元音[ər],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都读[ər],如:儿尔而耳二。而汉族发这些音时,音比较短,无卷舌音,只是会把音节之间的音拉长。
麦穗儿 mia13suər13——mia213suər13
针尖儿 tʂən44ʨier——tʂən44ʨier44
毛虫儿mɔ53tʂ‘uər——mɔ53tʂ‘uər53
儿 ər53——a53
而ər53——a53
二ər53——a53
俺an r53——a213 mə0
(三)汉语方言的单字字音拖的较长,汉族人发音时会把发音部位放在口腔后部,比如喉部,而回族人发音多在口腔前部发音。但发音声母无区别。在连字组里,汉语词尾的字音汉族人发音比回族人发音轻。
如单字:
抽tʂou44 初ʦu44 粗ʦu44
时tʂʅ53 体ti53 锄tʂu53
是tʂʅ13(回)——tʂʅ213(汉)
偏p‘ian44 才tsai53
弟ti13(回)——ti213(汉)
识tʂʅ13(回)——tʂ ʅ213(汉)
滴ti13(回)——ti213(汉)
通常回族人把后鼻音发成前鼻音,除[aɳ]组外,其余后鼻音尾韵母均合入前鼻音尾韵母,即庚=根[kən44],巾=斤[tɕɪɳ53],红=魂[xuən53],穷=群[tɕyn53]。而汉族人发音恰恰与此相反。
如单字:
尊ʦuən44(回)——ʦuəŋ44(汉)
婚xuən44(回)——xuəŋ44(汉)
陈tʂən53(回)——tʂəŋ53(汉)
平p‘iən53(回)——p‘iəŋ53(汉)
神tʂən53(回)——tʂən53(汉)
人 ʐən53(回)——ʐən53(汉)
龙luən53(回)——luəŋ53 (汉)
文ɯən53(回)——ɯən53(汉)
云iuən53(回)——iuən53(汉)
而ər53(喉部发音)(回)——æ53(汉)
用yn53(回)——yoŋ53(汉)
如词组:
明天miən53t‘ian44(回)——miən53t‘ian0(汉)
丫头ia44t‘ou(t‘ou音调介于44调与0调之间)(回)——ia44t‘ə0(汉)
(四)回族单字音多数为13调,汉族单字音多为213调。但当单字出现在词语开头时,回汉字音均为213调。
如单字:
贵kuei13——kuei213 岸an13——an213
话xua13——xua213 辣la13——la213
到tau13——tau213 太t‘ai13——t̕ai213
怕p‘a13——p‘a213 绕ʐau13——ʐau213
醋ʦu13——ʦu213 认ʐən13——ʐən13
故ku13——ku213 色ʦə13——ʦə213
如词组:
“发大水”中的“大”,回族单字发音为ta13音,但在该词中,它发ta213音;
“碎砖头”中的“碎”,回族单字发音为tsuei13,但在该词中,它发tsuei213音;
“热水”中的“热”,回族单字发音为ʐə13,但在该词中,它发ʐə13音;
“石灰”中的“石”,回族单字发音为ʂʅ13,但在该词中,它发ʂɿ213音;
“立冬”中的“立”,回族单字发音为li13,但在该词中,它发li213音;
“拜年”中的“拜”,回族单字发音为pai13,但在该词中,它发pai213音;
“大后年”中的“大”,回族单字发音为ta13,但在该词中,它发ta213音;
“月初”中的“月”,回族单字发音为yə13,但在该词中,它发yə213音;
(五)词尾汉族多发轻声,回族的多有音调。如:
晚上ɯan213ʂaŋ53(回)——ɯan213ʂʅ0(汉)
早上ʦau213ʂaŋ53(回)——ʦau213ʂʅ0(汉)
地上ti213ʂaŋ44(回)——ti213ʂʅ0(汉)
辣子lᴀ213ʦə13(回)——lᴀ213ʦɿ0(汉)
李子li213tsə53(回)——li213tsɿ0(汉)
三、平罗回汉方言词汇差异
(一)汉语方言词汇的不同
菜辣子(回)——大辣子(汉)
萝菝(谐音)干(回)——萝卜干(汉)
晚上(回)——晚歇(汉)
鸡娃子(ʦə0)(回)——鸡娃娃(汉)
鸟鸟子(ʦə0)(回)——鸟(汉)
老哇(回)——老喔(汉)
姑姑等(回)——臭姑姑(汉)
怎地(回)——怎么样/好不好(汉)
(二)在称呼姓加单字的人名时,回族人加“子”或“仔”,汉族人不在人名后加“子”。称呼三字或三字以上的人名时,回族人和汉族人都不加“子”。如:马斌(子)、李宁(子)、王霞(子)、陈晓(子)、张新(子)、丁艳(子)、马晓燕、金立冬、马玉林肖等等。
在词尾的“子”,回族人多读为tsə13,汉族人多读为tsi0。如:
麦子mia213 ʦə13——mia213 ʦɿ0
辣子la213ʦə13——la213ʦɿ0
杏子xən213 ʦə13——xən213 ʦɿ0
柿子ʂʅ213ʦə13——ʂʅ213ʦɿ0
鸭子ia213ʦə13——ia213ʦɿ13
猴子xou53ʦə0——xou53ʦɿ0
(三)由于宗教及生活习惯等影响,回汉两族在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中,回族人说而汉族不说的主要有:
都 陕潘 tu44ʂæ̃ p‘æ̃ 星期一
歇 陕潘 ɕiə44ʂæ̃ p‘æ̃ 星期二
头潘陕潘 t‘ou53 p‘æ̃ 44 ʂæ̃ p‘æ̃ 星期三
正潘陕潘 ʦən13 p‘æ̃ 44 ʂæ̃ p‘æ̃ 星期四
主 麻 tʂu53ma 星期五,聚礼日
陕 潘 ʂæ̃53p‘æ̃ 星期六
安 拉 æ̃44la44 真主
伊 玛 尼 i13ma44m 信仰
尔 德 ər44ti 节日,也只开斋节
乜 贴 nie53t‘iə 心愿;举意
阿 斯 麦 ər44sɿmia13 宇宙,天空
别 玛 勒 piə53ma44r 疾病
油香、馓子、汤瓶、吊罐、无常、口还、盖碗茶、举意、叩头等等。
汉族人说,回族不说的词语主要有:伢猪、脚猪、草猪、猪仔、猪肘子、扫墓、烧纸、敬酒、拜年、磕头等等。
四、平罗回汉方言的语法差异
(一)回族方言词语后缀常加“子”,而汉族方言中此种情况较少,但也有加的。如:
擀杖子(回)——擀杖(汉)
瓶瓶子(回)——瓶瓶(汉)
鸡娃子(回)——鸡娃娃(汉)
小衣裳(ʂaŋ0)子(回)——小衣裳(ʂʅ0)(汉)
麻雀子(回)——麻雀雀(汉)
(二)回族方言中普通词语后缀“子(ʦɿ0)”和“子(ʦə0)”同义,在称呼人名时,“子(ʦɿ0)”“仔(ʦai0)”和“子(ʦə0)”同义,可以用其中任何一个,而不会对词语本身有什么影响。但在汉族方言中,只用“子(ʦɿ0)”作后缀。如:盆子、桶子、狗娃子、蚊子、麻雀子、橘子等等。其中的“子”既可读作ʦɿ0,也可读作ʦə0。
(三)语气词“了”在回族方言中读作“咧liə”或“唡lia”,而在汉族方言中读作“了”或“啦”。当地流传的方言差异顺口溜是:“回民说话唡着捏,汉民说话啦着捏”。如:
做完咧/唡(回)——做完了/啦(汉)
成功咧/唡(回)——成功了/啦(汉)
走咧/唡(回)——走了/啦(汉)
吃完咧/唡(回)——吃完了/啦(汉)
挨打咧/唡(回)——挨打了/啦(汉)
五、回汉两种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相互影响
“食”“在”“或”“被”等字音,在回族方言中本来应该发13调,但是因受汉族方言影响,现发213调。调查材料里还有很多例子,现不再一一例举。
六、回汉方言形成差异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据《平罗县志》,“清康熙初年,……固原、同心、灵武、吴忠等地的回族人民大批迁入平罗县,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的村庄……”[4]其中灵沙乡迁入的多为吴忠人,因此灵沙人说话有吴忠口音,不同于汉族的方言。
(二)伊斯兰教的传播。“回回在其东迁过程初期,语言为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分在回回中日益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习惯以汉语言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5]这说明,在回汉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回族语言受汉族语言影响,回族人逐渐开始说汉语,并加入了本民族——伊斯兰教的文化成分,使得回族方言不同于汉族方言。
七、结语
宁夏回汉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是:
普通话55调变为44调
普通话的51调变为13调(回)和213调(汉)
普通话的214和35调换为方言的51调
有个别字音不适用于该规律,另当别论。
作为一个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回族人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成分。本文正是以回汉方言差异为出发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上一一做了调查研究,并分析总结出平罗回汉方言的差异及两种方言相互之间的影响。希望为宁夏平罗方言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并对宁夏平罗方言及回族文化的研究有所帮助。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项目。)
注 释:
[1]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2页。
[2]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3页。
[3]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634页。
[4]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54页。
[5]见《平罗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平罗县志编纂委员会.平罗县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79.
[4]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翟时雨.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刘迎胜.回族语言800年发展史简要回顾[J].中国文化研究(冬
之卷),2003.
[7]戴庆厦.语言和民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8]杨万宝.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9]李如龙.汉语方言研究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丁惟汾.方言音释[M].济南:齐鲁书社,1985.
(王蓉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