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搜神记》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作者干宝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和写作视角塑造了众多带有时代烙印和映射当时历史文化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女神、女妖还是女鬼,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书中关于人鬼恋的描述尤其精彩。本文就主要探讨女鬼形象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其所展现的富有进步意义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搜神记》;女鬼;历史意义
文学创作始终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年代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变化以及主要上流思潮的影响,带有时代烙印。《搜神记》的故事创作虽然有作家干宝的主观创作意图,但其对故事情节的整体设定乃至于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都无不真实体现着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及社会生活中的残酷现实。尤其是他对中国女鬼形象的深刻思想塑造,更是我们可以窥探当时中国社会复杂现实和真实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女鬼墓中陪葬品所体现的汉代历史上的厚葬之风
关于厚葬,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董永》篇中就已经有了叙述,董永作为一介贫民,家境贫寒,为了履行一个孝子的职责,必须厚葬其父,因此卖身求取一万两的钱以厚葬其父。叙事的情节更替不仅阐释了屋漏偏逢夜雨的辛酸,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汉代人对待人类死亡的郑重态度:事死如生。董永只是一介贫民,但其实作为一个孝子,父亲去世后的丧葬绝不可以敷衍了事,社会习俗风气对于丧葬行为有着太大的影响。《搜神記》中关于汉代厚葬的记载不止“董永”的一个故事,干宝笔下塑造的一个个女鬼夫人形象同样地也能直接映射体现出汉代的一种厚葬遗风。《紫玉》篇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段叙述:“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驸马都尉》中记载有:“妃有所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向有怀疑耳,乃遣其舍人为其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寝而不见枕。”《汉谈生》:“以一珠袍与之。”《崔少府墓》:“女抱儿还充,又与金鋺。”这些从墓穴中流落到人间的物件个个价值不凡,“紫玉”是吴王夫差的女儿,《驸马都尉》故事中雍州城外的坟墓中的女子是秦闵王的女儿,《汉谈生》故事中的女子为睢阳王的女儿,《崔少府墓》中的女子出身最为低下,但也是崔少府的女儿,个个墓中藏品珍贵自不待言。不要说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家极尽奢华之能事,就是连董永这样的社会小角色,在丧事的处理过程中也必须要尽力而为的。虽然不见得董永能够有多么贵重的陪葬品,但是一个丧葬的费用也足够让今人咂舌。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从《搜神记》中干宝叙述的丧葬就可以看出厚葬在秦汉时期盛行的程度。
二、时代制度下贫民士大夫的社会心态——求取捷径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俟解》中云:“世之所谓鬼神之状者,仿佛乎人之状。所谓鬼神之情者,推之以凡近之情。”关于人类与鬼之恋的真实故事也就是对封建社会时期男女自由相结合遭到强力阻挠及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特殊历史阶段时期汉族士人的心理特征的真实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古代士族阶级制度,统治阶级中逐渐产生许多贵族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政治现实,高门士族控制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士族与其他寒门之士界限分明。士族地主非常重视婚、宦、望,因为这三者是士族保持其贵族地位的主要依据,寒门世家庶族作为平民世家要想真正踏上这条宦途之路是极为艰难的,而和贵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几乎是不大有可能的。寒门青年学子常常是出外读书游学,寻求事业翻身的大好时机,如《紫玉》(卷十六)之韩重“学于齐、鲁之间,三年乃归。”《搜神记》中的人鬼相恋之故事,不但使寒门得以与士族通婚成为现实,而且轻而易举,寒门之士似未费吹灰之力,生前是豪门大族之千金的女鬼主动投怀送抱,后又通过馈赠使男子或获得巨大的财富,或为其进入仕宦铺平道路。因而异常森严的门第等级亦刺激此类故事的创作。
三、汉末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发
东汉末年,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的社会主体价值意识更加自觉,个性性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张扬。魏晋以来的世风人情,更进一步地表现为人们普遍蔑视儒家礼法,顺乎社会自然,适情任性。在《搜神记》的婚恋故事中,女性们的形象格外生动,正在于这些时代女性多样地表现和突出较为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与历史传奇色彩。这些现代女性自觉地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与幸福婚姻,在社会家庭与人际社会中不断展现个人才能与提高见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现代女性的一种精神风貌。例如卷十六《紫玉》这一悲剧爱情故事,吴王夫差之女紫玉因为不得如愿以偿嫁给心仪的男子,郁结而亡。三年后,韩重归来,已经为鬼的妻子紫玉不再受任何礼法上的约束,终于再次破墓而出,与韩重二人完成了一次夫妻之礼。《王道平妻》中与道平有婚约之女因结婚嫁给他人后“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因不能与爱人结合而忧思过重去世。道平归来后在其坟前大声哭诉,女魂自己从墓出,问平:“何处而来?良久契阔。与君誓为夫妇,抱以终身。父母强逼,乃出聘刘祥,已经三年。日夕忆君,结恨致死,乖隔幽途。然念君宿念不忘,再求相慰。妾身未损,可以再生,还为夫妇。且速开冢破棺,出我即活。”这一段话其实说的是一个女鬼在墓前诉说自己的痴情,三年的时间日夜苦苦等待,熬干了自己的一腔心血,奔赴黄泉,女子死后其魂魄依然在那里等待道平的归来,可见女鬼的痴情,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女子为了努力捍卫自己的自由爱情而正在做的一种抗争:她们只是希望自己可以自主地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一段婚姻,死后依然在为自由和谐的爱情抗争和努力。在《搜神记》这些婚恋爱情故事中,女性对她的理想婚姻爱情与现实婚姻的强烈追求,成为这些婚恋故事的一个主旋律。这些年轻女性在婚恋家庭关系中始终一直处于主动者的地位,正是这个时代女性重自由意识、重独立个性彰显的具体呈现。
四、小结
干宝对于人鬼恋的描写以及女鬼形象的塑造是《搜神记》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对女鬼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文人创作对于时代的重要性和责任性,通过干宝笔下的女鬼形象,我们不难证实,厚葬之风在汉代愈演愈烈,且随着士族制度的确立以及政治的腐败昏暗,贫民士大夫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在经学影响下女性思想的逐渐开放。因此可见,《搜神记》中女鬼形象的塑造有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对于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历史现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晋) 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张更桢.《“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第28卷第4期.
[5]孙嘉慧.《搜神记》人鬼恋故事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6]徐晓元.《搜神记》中婚恋故事的社会文化解读[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第33卷第6期.
作者简介:
张婷(1995—),女,汉族,甘肃天水,在读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搜神记》;女鬼;历史意义
文学创作始终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年代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受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明变化以及主要上流思潮的影响,带有时代烙印。《搜神记》的故事创作虽然有作家干宝的主观创作意图,但其对故事情节的整体设定乃至于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都无不真实体现着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及社会生活中的残酷现实。尤其是他对中国女鬼形象的深刻思想塑造,更是我们可以窥探当时中国社会复杂现实和真实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女鬼墓中陪葬品所体现的汉代历史上的厚葬之风
关于厚葬,干宝在《搜神记》卷一《董永》篇中就已经有了叙述,董永作为一介贫民,家境贫寒,为了履行一个孝子的职责,必须厚葬其父,因此卖身求取一万两的钱以厚葬其父。叙事的情节更替不仅阐释了屋漏偏逢夜雨的辛酸,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汉代人对待人类死亡的郑重态度:事死如生。董永只是一介贫民,但其实作为一个孝子,父亲去世后的丧葬绝不可以敷衍了事,社会习俗风气对于丧葬行为有着太大的影响。《搜神記》中关于汉代厚葬的记载不止“董永”的一个故事,干宝笔下塑造的一个个女鬼夫人形象同样地也能直接映射体现出汉代的一种厚葬遗风。《紫玉》篇中曾经有这样的一段叙述:“临出,取径寸明珠以送重。”《驸马都尉》中记载有:“妃有所闻,悲泣不能自胜,然向有怀疑耳,乃遣其舍人为其发冢,启柩视之,原葬悉在,唯寝而不见枕。”《汉谈生》:“以一珠袍与之。”《崔少府墓》:“女抱儿还充,又与金鋺。”这些从墓穴中流落到人间的物件个个价值不凡,“紫玉”是吴王夫差的女儿,《驸马都尉》故事中雍州城外的坟墓中的女子是秦闵王的女儿,《汉谈生》故事中的女子为睢阳王的女儿,《崔少府墓》中的女子出身最为低下,但也是崔少府的女儿,个个墓中藏品珍贵自不待言。不要说这些有权有势的人家极尽奢华之能事,就是连董永这样的社会小角色,在丧事的处理过程中也必须要尽力而为的。虽然不见得董永能够有多么贵重的陪葬品,但是一个丧葬的费用也足够让今人咂舌。厚葬之风愈演愈烈,从《搜神记》中干宝叙述的丧葬就可以看出厚葬在秦汉时期盛行的程度。
二、时代制度下贫民士大夫的社会心态——求取捷径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俟解》中云:“世之所谓鬼神之状者,仿佛乎人之状。所谓鬼神之情者,推之以凡近之情。”关于人类与鬼之恋的真实故事也就是对封建社会时期男女自由相结合遭到强力阻挠及魏晋南北朝这一特定特殊历史阶段时期汉族士人的心理特征的真实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古代士族阶级制度,统治阶级中逐渐产生许多贵族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政治现实,高门士族控制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士族与其他寒门之士界限分明。士族地主非常重视婚、宦、望,因为这三者是士族保持其贵族地位的主要依据,寒门世家庶族作为平民世家要想真正踏上这条宦途之路是极为艰难的,而和贵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几乎是不大有可能的。寒门青年学子常常是出外读书游学,寻求事业翻身的大好时机,如《紫玉》(卷十六)之韩重“学于齐、鲁之间,三年乃归。”《搜神记》中的人鬼相恋之故事,不但使寒门得以与士族通婚成为现实,而且轻而易举,寒门之士似未费吹灰之力,生前是豪门大族之千金的女鬼主动投怀送抱,后又通过馈赠使男子或获得巨大的财富,或为其进入仕宦铺平道路。因而异常森严的门第等级亦刺激此类故事的创作。
三、汉末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发
东汉末年,儒家思想意识形态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人的社会主体价值意识更加自觉,个性性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张扬。魏晋以来的世风人情,更进一步地表现为人们普遍蔑视儒家礼法,顺乎社会自然,适情任性。在《搜神记》的婚恋故事中,女性们的形象格外生动,正在于这些时代女性多样地表现和突出较为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与历史传奇色彩。这些现代女性自觉地追求理想中的爱情与幸福婚姻,在社会家庭与人际社会中不断展现个人才能与提高见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现代女性的一种精神风貌。例如卷十六《紫玉》这一悲剧爱情故事,吴王夫差之女紫玉因为不得如愿以偿嫁给心仪的男子,郁结而亡。三年后,韩重归来,已经为鬼的妻子紫玉不再受任何礼法上的约束,终于再次破墓而出,与韩重二人完成了一次夫妻之礼。《王道平妻》中与道平有婚约之女因结婚嫁给他人后“经三年,忽忽不乐,常思道平,忿怨之深,悒悒而死”,因不能与爱人结合而忧思过重去世。道平归来后在其坟前大声哭诉,女魂自己从墓出,问平:“何处而来?良久契阔。与君誓为夫妇,抱以终身。父母强逼,乃出聘刘祥,已经三年。日夕忆君,结恨致死,乖隔幽途。然念君宿念不忘,再求相慰。妾身未损,可以再生,还为夫妇。且速开冢破棺,出我即活。”这一段话其实说的是一个女鬼在墓前诉说自己的痴情,三年的时间日夜苦苦等待,熬干了自己的一腔心血,奔赴黄泉,女子死后其魂魄依然在那里等待道平的归来,可见女鬼的痴情,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女子为了努力捍卫自己的自由爱情而正在做的一种抗争:她们只是希望自己可以自主地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一段婚姻,死后依然在为自由和谐的爱情抗争和努力。在《搜神记》这些婚恋爱情故事中,女性对她的理想婚姻爱情与现实婚姻的强烈追求,成为这些婚恋故事的一个主旋律。这些年轻女性在婚恋家庭关系中始终一直处于主动者的地位,正是这个时代女性重自由意识、重独立个性彰显的具体呈现。
四、小结
干宝对于人鬼恋的描写以及女鬼形象的塑造是《搜神记》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对女鬼形象的塑造显示了文人创作对于时代的重要性和责任性,通过干宝笔下的女鬼形象,我们不难证实,厚葬之风在汉代愈演愈烈,且随着士族制度的确立以及政治的腐败昏暗,贫民士大夫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在经学影响下女性思想的逐渐开放。因此可见,《搜神记》中女鬼形象的塑造有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对于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历史现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晋) 干宝著.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张更桢.《“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第28卷第4期.
[5]孙嘉慧.《搜神记》人鬼恋故事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6]徐晓元.《搜神记》中婚恋故事的社会文化解读[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第33卷第6期.
作者简介:
张婷(1995—),女,汉族,甘肃天水,在读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