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使苏南迅速崛起,也提供了一种农村发展的模式。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流动,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由于其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强化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对新农村建设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分析了苏南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接着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了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分析了苏南乡镇企业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特点,最后给出了这种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流动;农村社区
一、苏南模式与多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从当地的区位特点出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当时的武进市为代表,创造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这种模式成就了苏锡常明星城市,尽管后来受到了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挑战,但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业化发展,这是空前的创举。在前工业化社会,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有力的基层政权是组织农民建设现代工业的动力源,集体经济的道路,也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诸多优点。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表现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经济责任,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其次,企业必须做到遵纪守法,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
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首先必须要做到自己的行为,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社会构成危害。
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投资不足或无力投资,这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二)多镇企业的社会责任
马克斯韦伯按照“财富、权力、声望”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描述,从社会学角度看,创业行为实际就是一个社会阶层试图进行纵向流动的努力。他们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追求财富,权力和声望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个地位,乡镇企业的行为也更应该符合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积极承担起慈善责任。目前苏南地区的“先富参政”就是试图发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探索。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它与其所在社区的互动上,它是其所处社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整台了社区资源,维护丁社会的稳定。同时,它们也常常是社区危害的制造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其它产业的冲击,2004年江苏常州的“铁本事件”就给了我们莫大的警示。
三、苏南模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内部的个性化是比较明显的。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双扇型发展格局。本文所要论述的是一个传统的苏南模式,即旧苏南模式,相比较新苏南形成的人为因素,小苏南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原因。小苏南得益于上海的强力辐射,商品经济的观念比江苏其他地区更早普及,同时,地处长江三角中下游平原的富饶的鱼米之乡,人口密集度高,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苏南乡镇企业产生背景分析
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由于地少人多,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生存,需要从家庭副业和乡土工业中获得补充收入,因此,乡土工业的重要性在于:乡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使原来存在于土地中的矛盾得以暂时消减并不对农村经济构成威胁。一旦乡土工业崩溃,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解体,中国农村中各种潜在的矛盾便会显露和公开激化。
可见,多镶企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它的社会功能远胜于经济功能。当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至少,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中国乡镇企业的“社区性”与“政治性”特征
很多研究学者指出,“社区性”和“政治性”是我国乡镇集体企业与其它国家农村工业的显著差异之所在。社区的发展,是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多镇企业同多村社医的相互经济支持特征;二是指乡镇企业对乡村社区的社会归属特征。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亦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乡村基层政权与多镇企业发展,日常运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指乡镇企业运用其经济筹码介入基层政权的运作。
“苏南模式”曾经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初期,主要就是建立在社区共有制基础之上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简明的概括,即“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俸,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為主要手段,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述两种概括典型凸显了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与社区性。即使在旧苏南模式解体后,先富参政仍然是农村社区整合的一个手段。
四、苏南模式的总结与推广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及发展新趋势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它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基本由同质性的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社会。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呈现出了很多特点: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农村社区具有多元类型,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农村地区表现极为突出,而农村的发展又以工业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农村社区家庭功能比较突出,血缘、地缘关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业缘关系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建立在农村社区之上的乡镇企业就是孕育干这种农村社区之中,它的大多数资源都来自当地的农村社区,因此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尽管农村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土地集中化和社区城市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农村职业分化,但是人口的就业方式仍然是倾向于参加地区性的工业生产。离土不离乡显然是乡镇企业的魅力所在,但是这种魅力恰恰限制了乡镇企业规模——农村社区的人口不如城市那么密集,只依靠当地显然无法使企业获得较高质量的竞足的人力资源。
(二)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借鉴
杰弗里蒂蒙斯创业需要观点认为,人们创业主要受三种需求的激励:对成就的需求,对权力的需求和对归属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确切地给出了企业家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动机。对于苏南企业家而言,其创业动机更多地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江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物质背景,由此导致了价值观的变化,其中所孕育的开放姿态和商品经济灵魂则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持。苏南创业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重任在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与时俱进、不甘人后”的荣誉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利益观以及和政府“相互支撑、和谐共进”的地位观等。这些文化特征是苏南文化的体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对其他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个地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机制,并且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必须要适应当地环境的发展,不同地区模式的差异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发展模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方式,环境和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可变性。尽管在乡镇企业策源地的江苏,多镇企业正在退出历史,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但是在中国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模式依然是可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苏北宿迁县耿车乡开创了一种在我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从目前中国农村的现实来看,发展乡镇企业并充分发挥其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企业;社会责任;社会流动;农村社区
一、苏南模式与多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从当地的区位特点出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当时的武进市为代表,创造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这种模式成就了苏锡常明星城市,尽管后来受到了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挑战,但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业化发展,这是空前的创举。在前工业化社会,政府具有最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强有力的基层政权是组织农民建设现代工业的动力源,集体经济的道路,也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诸多优点。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概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表现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经济责任,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其次,企业必须做到遵纪守法,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法和劳动保护法。
第三,伦理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企业首先必须要做到自己的行为,产品和服务不会对社会构成危害。
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很多地方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投资不足或无力投资,这就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本,企业应充分发挥资本优势。为发展社会事业,为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而对外捐助。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二)多镇企业的社会责任
马克斯韦伯按照“财富、权力、声望”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分层进行了描述,从社会学角度看,创业行为实际就是一个社会阶层试图进行纵向流动的努力。他们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目标,追求财富,权力和声望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个地位,乡镇企业的行为也更应该符合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积极承担起慈善责任。目前苏南地区的“先富参政”就是试图发挥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探索。
企业的社会责任通常体现在它与其所在社区的互动上,它是其所处社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整台了社区资源,维护丁社会的稳定。同时,它们也常常是社区危害的制造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其它产业的冲击,2004年江苏常州的“铁本事件”就给了我们莫大的警示。
三、苏南模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内部的个性化是比较明显的。新苏南模式是一种双扇型发展格局。本文所要论述的是一个传统的苏南模式,即旧苏南模式,相比较新苏南形成的人为因素,小苏南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原因。小苏南得益于上海的强力辐射,商品经济的观念比江苏其他地区更早普及,同时,地处长江三角中下游平原的富饶的鱼米之乡,人口密集度高,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苏南乡镇企业产生背景分析
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由于地少人多,农民单靠农业生产不足以维持生存,需要从家庭副业和乡土工业中获得补充收入,因此,乡土工业的重要性在于:乡土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使原来存在于土地中的矛盾得以暂时消减并不对农村经济构成威胁。一旦乡土工业崩溃,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解体,中国农村中各种潜在的矛盾便会显露和公开激化。
可见,多镶企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它的社会功能远胜于经济功能。当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至少,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三)中国乡镇企业的“社区性”与“政治性”特征
很多研究学者指出,“社区性”和“政治性”是我国乡镇集体企业与其它国家农村工业的显著差异之所在。社区的发展,是社区成员在政府机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一个过程。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多镇企业同多村社医的相互经济支持特征;二是指乡镇企业对乡村社区的社会归属特征。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亦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乡村基层政权与多镇企业发展,日常运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二是指乡镇企业运用其经济筹码介入基层政权的运作。
“苏南模式”曾经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初期,主要就是建立在社区共有制基础之上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简明的概括,即“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俸,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為主要手段,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上述两种概括典型凸显了乡镇企业的政治性与社区性。即使在旧苏南模式解体后,先富参政仍然是农村社区整合的一个手段。
四、苏南模式的总结与推广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及发展新趋势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它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基本由同质性的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社会。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呈现出了很多特点: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变,传统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农村社区具有多元类型,各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农村地区表现极为突出,而农村的发展又以工业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农村社区家庭功能比较突出,血缘、地缘关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业缘关系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建立在农村社区之上的乡镇企业就是孕育干这种农村社区之中,它的大多数资源都来自当地的农村社区,因此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影响和限制。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尽管农村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土地集中化和社区城市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农村职业分化,但是人口的就业方式仍然是倾向于参加地区性的工业生产。离土不离乡显然是乡镇企业的魅力所在,但是这种魅力恰恰限制了乡镇企业规模——农村社区的人口不如城市那么密集,只依靠当地显然无法使企业获得较高质量的竞足的人力资源。
(二)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借鉴
杰弗里蒂蒙斯创业需要观点认为,人们创业主要受三种需求的激励:对成就的需求,对权力的需求和对归属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更确切地给出了企业家创业的不同层次的动机。对于苏南企业家而言,其创业动机更多地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江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乡镇企业产生的物质背景,由此导致了价值观的变化,其中所孕育的开放姿态和商品经济灵魂则是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支持。苏南创业文化呈现出以下特征:“重任在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与时俱进、不甘人后”的荣誉观,“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利益观以及和政府“相互支撑、和谐共进”的地位观等。这些文化特征是苏南文化的体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对其他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个地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机制,并且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必须要适应当地环境的发展,不同地区模式的差异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发展模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方式,环境和条件的可变性决定了发展模式的可变性。尽管在乡镇企业策源地的江苏,多镇企业正在退出历史,民营企业不断发展,但是在中国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政府主导的乡镇企业模式依然是可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苏北宿迁县耿车乡开创了一种在我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为在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从目前中国农村的现实来看,发展乡镇企业并充分发挥其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