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作文创新的含义。
创新作文,就是在突破束缚,拓展思路,不拘一格的思维环境下,写出在思想感情上,或在语言形式上,或在行文结构上富于个性或者透发新意的作文。比如说,从人类生存、历史演变,从科学进步、文化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突破思维定势,以新视角观察、以新理念思考来展示新发现、阐述新见解。
创新作文历来非常适合人类最前沿的审美趣味,所以它很受人们的欢迎。高考中的创新作文焕发的是青年学生所特有的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的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年高考中凡是满分作文,一般说来都各有其创新的地方,所以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学习创新作文的一些知识、方法,进行适量的创新作文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考作文创新的策略。
1.提出新颖的见解。
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看过的,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不常见的见解。
(1)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尝试》这个题目,许多人或写尝试游泳、或写尝试尝试骑自行车、或写尝试打工、或写尝试做饭,等等,都很一般化,容易与别人雷同。有位考生却从尝试接受继父的感情,弥合继父和家庭变故带来的创伤上立意,就写出了人间真情,做到了立意创新。
真正的创新作文,它的观点应该是别致的、独创的、有深度的,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有一则这样的材料:“有人认为人生的哲理是: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谈自己的心愿。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中都是一片叫好,说为人处世的确如此,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处理事情要泰然;对是非荣辱要淡泊一些、豁达一些。等等。这些同学的观点完全顺着材料走,所不同的是将材料的意思翻译一番而已。这样写,也不能说有错,但是,缺少了“创意”这个亮点。有一个同学提出与此不一样的观点:“凡事要顺其自然,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儒家思想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也知道爱拼才会赢,成功需要拼搏进取,怎么能安然若命呢?学生的成绩掉队,能顺其自然吗?再说到‘泰然“淡然’,诸葛亮曾写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励,可他自己做得到吗?刘备去他的茅庐才三次,就把他那颗建功立业的心说动了,屁颠屁颠地跑出来辅弼刘备,他‘淡泊’不了;明知阿斗扶不起来,他还要硬撑,写几次《出师表》以明志,结果‘致远’未得,倒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这样的立意既没有离开材料,又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2)逆向思考,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反弹琵琶出新意”。如《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的立意即有这个特点:“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可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立意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当然,反弹琵琶是不能超越社会的合理制度和人类的公共道德的。
(3)力避传统,独辟蹊径。对传统的观点,如能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有一考生在其《促织,促织》作文中,在立意上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的精神,山河为之动,金石为之开的力量。”这种极有个性的见解,这种拒绝传统的见解,即为创新。
2.选用新鲜的材料。
(1)从社会生活中来。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关爱自然,通过报刊、电视或走出课堂等方式,不断开拓素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章品味。
比如写“和谐”话题的作文,如果选用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类材料,即显普通。如果能通过对目前世界上日益猖狂的恐怖活动、反复恶化的巴以局势、一再挫伤亚洲人民感情的日本首相等国际热点材料进行分析来谈和谐,既显新鲜又显大气。
(2)从校园生活中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悉心体察,深入开掘,就能摘到真情的花朵。家长会,应该是校园里一件平常的事情,但有一个同学却有独到的感受:
学校熙熙攘攘。有的家长是干部,西装革履,满面红光;有的家长是老板,头颅高昂,说话大气;有的家长是农民,衣料粗糙,甚至有的衣扣掉光,胸膛袒露……忽然听到有同学笑道:“真是粗俗,丢人现眼。”我又是惊讶,又是难过。因为我感觉到等级意识已悄然潜入了校园。总有人认为读书人就一定高雅;总有人认为没有读书的人,就一定低俗;有的人认为买菜时讨价还价的就是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特点本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呢?我们为什么老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呢?做人还是俗一些吧,不要盲目把自己抬高,不要死守自己的标准。
(3)从家庭生活中来: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应该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如一篇《母亲残损的手》,写“我”第一次仔细地看母亲的手,写出了“我”那沉重的愧疚之意和真挚的感恩情怀。
(4)从家乡生活中来: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蘸情感笔墨的点染,就会放谢出夺目的光彩。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割不断的乡思——榨粉》,文中写的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榨粉,以及榨粉与故乡人的生活感情。显得异常是真实、通俗、引人、感人。
3.设计新巧的构思。
记叙文的新巧构思法:
(1)横向剪辑法。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报刊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如高考满分作文《四幕剧》,就是通过横向剪辑、体现作者构思精巧的。
(2)纵向连缀法。以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为“红线”,巧妙地缀上就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地拓展文章丰富的内涵,使文章形成强烈的纵向穿透力。如《父亲的军大衣》,以“军大衣”为线,穿起了“救命之衣、温暖之衣和爱心之衣”三颗事件珍珠,把父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3)设置悬念法。就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
(4)巧置误会法。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文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
(5)视角变换法。“减负”成了老话题,人们已不感兴趣,有位作者就变换了一个角度,写书房物品的“减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巧于语言的运用。
写作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体现于语言的创造性之上的。语言运用是最灵活、最没有定律的,语言运用的巧妙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与多方面的才能。这里所说只能是其中的两个方面。
(1)引用出“创新”。
引用共有三种方法:直引、变引和翻引。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可以学我的绘画方法,但是完全模仿我的画而没有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在作文中直引别人的语言虽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它一般不容易让阅读者产生创新的感觉,而变引和翻引是很适合透出“创新”意味的。
变引。对使用者的审美眼光和变通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拿来”,留存原味,又要演绎,化出新意,可谓旧瓶装新酒。变引在选定的语言环境中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达效果。如:
①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风帆,是那春泥护花的片片落红。
②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它可以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它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它可以是照玉壶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离别友人的挥手之间;它可以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绿在崔颢寻寻觅觅的乡关。
这两段变引化用经典词句,或撷取名句精髓,或剪取意境神韵,恰当整合,新旧一体,兼容古今,语言典雅,读来赏心悦目。不难看出,变引是一处集修养与智慧于一身的修辞方式,它能立竿见影地使语言升格。
翻引。顾名思义,翻新引用,即对引文的原文本进行改造,使其意思正好与、原文本相反。翻引又叫反引、反用等。且看以下一例:
温室里长不出大树,暖房里养不出劲松,天下父母们,切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要苦孩子。
这一处翻引,将流行语翻新,给人既似曾相识而又另有新意的感觉。翻引,实质是一种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机智与变通,提升了文章思维和语言的层次,常使文章平中见奇,平地生风。
(三)高考作文创新的例文及评说
1.记叙类
【例文】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
当他逝去的时候
陕西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缶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我,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他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我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闻鸡起舞,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但为了燕国的百姓,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
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荆轲上前,心平气和地翻着地图,一点一点地向后翻着。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
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
【评析】
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老素材写出了新鲜,想像合理、形象。
(1)尽管荆轲的故事广为人知,在高考中也被许多考生使用过,但本文的切入点新奇,仍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作者对荆轲这一人物及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想像是丰富的、具体的、合理的。创新作文常常是和想像并存的。
2.议论类
【例文】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黑龙江考生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闲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评析】
本文同样是一篇有创新特色的高考作文。
1.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名人的读书方法,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线索,串起各个名人的读书方法,中心突出。
2.布局精巧。作者跳出了一般文章的形式,以列举名人读书的方式来构思文章,并佐以自己的感想,有独创的意味。
我们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作文,并不是要求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并不是鼓励离奇、荒诞、随意。创新作文离不开积累,离不开生活,所以,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对知识的扩展、积累,才是创新作文的源泉。
创新作文,就是在突破束缚,拓展思路,不拘一格的思维环境下,写出在思想感情上,或在语言形式上,或在行文结构上富于个性或者透发新意的作文。比如说,从人类生存、历史演变,从科学进步、文化发展的高度审视现实,突破思维定势,以新视角观察、以新理念思考来展示新发现、阐述新见解。
创新作文历来非常适合人类最前沿的审美趣味,所以它很受人们的欢迎。高考中的创新作文焕发的是青年学生所特有的青春活力和朝气蓬勃的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历年高考中凡是满分作文,一般说来都各有其创新的地方,所以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学习创新作文的一些知识、方法,进行适量的创新作文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考作文创新的策略。
1.提出新颖的见解。
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看过的,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不常见的见解。
(1)多角度思考,悟出新意。对作文命题多推敲、多琢磨,多想门径,在比较权衡中优胜劣汰,爆发出创新的火花。如《尝试》这个题目,许多人或写尝试游泳、或写尝试尝试骑自行车、或写尝试打工、或写尝试做饭,等等,都很一般化,容易与别人雷同。有位考生却从尝试接受继父的感情,弥合继父和家庭变故带来的创伤上立意,就写出了人间真情,做到了立意创新。
真正的创新作文,它的观点应该是别致的、独创的、有深度的,是作者反复思考的结晶。有一则这样的材料:“有人认为人生的哲理是: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谈自己的心愿。大多数同学的作文中都是一片叫好,说为人处世的确如此,凡事应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处理事情要泰然;对是非荣辱要淡泊一些、豁达一些。等等。这些同学的观点完全顺着材料走,所不同的是将材料的意思翻译一番而已。这样写,也不能说有错,但是,缺少了“创意”这个亮点。有一个同学提出与此不一样的观点:“凡事要顺其自然,我不赞成这种观点。儒家思想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也知道爱拼才会赢,成功需要拼搏进取,怎么能安然若命呢?学生的成绩掉队,能顺其自然吗?再说到‘泰然“淡然’,诸葛亮曾写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励,可他自己做得到吗?刘备去他的茅庐才三次,就把他那颗建功立业的心说动了,屁颠屁颠地跑出来辅弼刘备,他‘淡泊’不了;明知阿斗扶不起来,他还要硬撑,写几次《出师表》以明志,结果‘致远’未得,倒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这样的立意既没有离开材料,又表达了与众不同的观点,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2)逆向思考,萌发新意。逆向思维,就是从反面思考问题,“反弹琵琶出新意”。如《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的立意即有这个特点:“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都把诚信作为一个正人君子不可缺少的美德。可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诚不信也不为过。”立意别开生面,不落俗套,新颖别致。当然,反弹琵琶是不能超越社会的合理制度和人类的公共道德的。
(3)力避传统,独辟蹊径。对传统的观点,如能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往往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有一考生在其《促织,促织》作文中,在立意上化同情为赞美,变低沉为悲壮:“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着、奋斗、无畏无惧的精神,山河为之动,金石为之开的力量。”这种极有个性的见解,这种拒绝传统的见解,即为创新。
2.选用新鲜的材料。
(1)从社会生活中来。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关爱自然,通过报刊、电视或走出课堂等方式,不断开拓素材空间,提高思想水平和文章品味。
比如写“和谐”话题的作文,如果选用同学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类材料,即显普通。如果能通过对目前世界上日益猖狂的恐怖活动、反复恶化的巴以局势、一再挫伤亚洲人民感情的日本首相等国际热点材料进行分析来谈和谐,既显新鲜又显大气。
(2)从校园生活中来。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悉心体察,深入开掘,就能摘到真情的花朵。家长会,应该是校园里一件平常的事情,但有一个同学却有独到的感受:
学校熙熙攘攘。有的家长是干部,西装革履,满面红光;有的家长是老板,头颅高昂,说话大气;有的家长是农民,衣料粗糙,甚至有的衣扣掉光,胸膛袒露……忽然听到有同学笑道:“真是粗俗,丢人现眼。”我又是惊讶,又是难过。因为我感觉到等级意识已悄然潜入了校园。总有人认为读书人就一定高雅;总有人认为没有读书的人,就一定低俗;有的人认为买菜时讨价还价的就是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特点本就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呢?我们为什么老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呢?做人还是俗一些吧,不要盲目把自己抬高,不要死守自己的标准。
(3)从家庭生活中来:家庭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应该是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如一篇《母亲残损的手》,写“我”第一次仔细地看母亲的手,写出了“我”那沉重的愧疚之意和真挚的感恩情怀。
(4)从家乡生活中来:家乡的山水、风俗、人情、人文景观等,经过饱蘸情感笔墨的点染,就会放谢出夺目的光彩。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割不断的乡思——榨粉》,文中写的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榨粉,以及榨粉与故乡人的生活感情。显得异常是真实、通俗、引人、感人。
3.设计新巧的构思。
记叙文的新巧构思法:
(1)横向剪辑法。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报刊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如高考满分作文《四幕剧》,就是通过横向剪辑、体现作者构思精巧的。
(2)纵向连缀法。以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为“红线”,巧妙地缀上就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地拓展文章丰富的内涵,使文章形成强烈的纵向穿透力。如《父亲的军大衣》,以“军大衣”为线,穿起了“救命之衣、温暖之衣和爱心之衣”三颗事件珍珠,把父亲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3)设置悬念法。就是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的心理。
(4)巧置误会法。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文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
(5)视角变换法。“减负”成了老话题,人们已不感兴趣,有位作者就变换了一个角度,写书房物品的“减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巧于语言的运用。
写作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体现于语言的创造性之上的。语言运用是最灵活、最没有定律的,语言运用的巧妙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与多方面的才能。这里所说只能是其中的两个方面。
(1)引用出“创新”。
引用共有三种方法:直引、变引和翻引。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可以学我的绘画方法,但是完全模仿我的画而没有创新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在作文中直引别人的语言虽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它一般不容易让阅读者产生创新的感觉,而变引和翻引是很适合透出“创新”意味的。
变引。对使用者的审美眼光和变通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既要“拿来”,留存原味,又要演绎,化出新意,可谓旧瓶装新酒。变引在选定的语言环境中常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达效果。如:
①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风帆,是那春泥护花的片片落红。
②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它可以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它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它可以是照玉壶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离别友人的挥手之间;它可以是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绿在崔颢寻寻觅觅的乡关。
这两段变引化用经典词句,或撷取名句精髓,或剪取意境神韵,恰当整合,新旧一体,兼容古今,语言典雅,读来赏心悦目。不难看出,变引是一处集修养与智慧于一身的修辞方式,它能立竿见影地使语言升格。
翻引。顾名思义,翻新引用,即对引文的原文本进行改造,使其意思正好与、原文本相反。翻引又叫反引、反用等。且看以下一例:
温室里长不出大树,暖房里养不出劲松,天下父母们,切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要苦孩子。
这一处翻引,将流行语翻新,给人既似曾相识而又另有新意的感觉。翻引,实质是一种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体现了思维的机智与变通,提升了文章思维和语言的层次,常使文章平中见奇,平地生风。
(三)高考作文创新的例文及评说
1.记叙类
【例文】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
当他逝去的时候
陕西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缶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我,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他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我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闻鸡起舞,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但为了燕国的百姓,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
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荆轲上前,心平气和地翻着地图,一点一点地向后翻着。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
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
【评析】
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老素材写出了新鲜,想像合理、形象。
(1)尽管荆轲的故事广为人知,在高考中也被许多考生使用过,但本文的切入点新奇,仍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作者对荆轲这一人物及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的想像是丰富的、具体的、合理的。创新作文常常是和想像并存的。
2.议论类
【例文】2006年高考优秀作文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
黑龙江考生
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唯书有真乐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借阅抄书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读书排遣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读书就猜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闲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像的能力。
列宁——批注读书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重视原著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评析】
本文同样是一篇有创新特色的高考作文。
1.选材精当,结构严谨。名人的读书方法,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文章始终以“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为线索,串起各个名人的读书方法,中心突出。
2.布局精巧。作者跳出了一般文章的形式,以列举名人读书的方式来构思文章,并佐以自己的感想,有独创的意味。
我们提倡写新颖、独特、有个性的作文,并不是要求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并不是鼓励离奇、荒诞、随意。创新作文离不开积累,离不开生活,所以,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对知识的扩展、积累,才是创新作文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