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考查热点。它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艰难曲折的发展、近代社会存在的几种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内容。
  
  【考点分析】
  
  一、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在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方面现代化的开端
  要掌握好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评价。
  1.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加剧)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官僚地主阶级(洋务派)改革图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而在内外交困形势下,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要维护其统治地位,也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2.洋务运动的内容:可分为四部分,即举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留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自强”口号下举办军事工业和在“求富”口号下举办民用工业。
  3.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其他原因还有:列强不真心支持,洋匠挟技勒索;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洋务派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组织领导不力。
  4.评价
  (1)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设备;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或多或少地增强了国防能力;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轻视工商业的传统的封建理论;为西学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消极作用: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而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典型题例】
  例1 (200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洋务运动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有关选项都可在课本中找到。洋务派筹划海防,所建立的几支海军的重要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答案:C
  
  【考点分析】
  二、近代社会存在的几种社会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
  1.几种主要的社会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相互关系: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都不断地瓦解着自然经济;外商企业及洋务企业刺激和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上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近代后期形成的官僚资本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控制国民经济,严重摧残、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典型题例】
  例2 (2006年全国文综卷I)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简析:本题第1问主要考查考生结合地图对两次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情况的了解,很显然所考内容已与地理科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综合科的学科渗透。第2问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考查相关的基础知识,更着重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及运用材料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创新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如通商口岸的开放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等积极作用。
  答案:(1)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2)双重影响: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成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考点分析】
  三、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对工业化的探索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开的《资政新篇》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在当时根本无法实行。
  (2)地主阶级
  ①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最终未实现富强的目的。
  ②19世纪末,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定国是诏》,开始了百日维新。
  (3)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
  ②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百日维新中,采取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创造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立邮政局,裁撤驿站等措施。
  ③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并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④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倡导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
  (4)中国共产党
  ①在土地革命中,提出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同时,大力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②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恢复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总方针。
  
  【典型题例】
  例3 (2005年广东卷)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掌握。B、C两项是军事工业;D 项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项是民用工业。
  答案:A
  例4 (2005年辽宁综合卷)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结合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简要说明创办汉阳铁厂的原因及其主要作用。
  简析: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汉阳铁厂等。汉阳铁厂是旧中国少数重工业企业之一,它的创办从宏观上讲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经济结构的完善,从微观上讲促进了中国与钢铁有关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1)原因:为辅助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2)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或有利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考点分析】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政策和步骤等问题,找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基本内容有下列四个方面: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建国后,我国把中国的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区别对待。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改造政策。在政治上,保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力,把原来属于对抗性的资产阶级,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有偿地付给定息,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
  (3)在改造方法上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在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成功地创造了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初级形式,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
  (4)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典型题例】
  例5 (2005年上海卷)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简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97年以后,而我国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据此回答1~6题。
  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属于( )
  A.冶铁业 B.采矿业
  C.航运业 D.纺织业
  2.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
  A.其领导者是部分官僚地主
  B.沿用封建的生产管理方式
  C.主张“中体西用”,只局限于引进西方技术
  D.讲的多,实践的少
  3.从洋务运动后期所兴办的民用企业看,主要是为了解决举办军事工业中遇到的下列问题( )
  ①交通 ②燃料 ③通讯 ④资金 ⑤矿产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4.以下各项,与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不相符的是( )
  A.机器设备主要从西方引进
  B.生产不以赢利为目的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 作用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 )
  ①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 ②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抵制 ④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
  B.沿用资本主义的生产管理方式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D.建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体制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据此回答7~12题。
  7.在中国最先出现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 )
  A.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出现的手工工场
  B.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C.洋务企业
  D.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8.下列各项,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是( )
  A.鸦片战争后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B.洋务派举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C.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D.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9.下列各项有利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及发展壮大的有( )
  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②洋务派举办的近代企业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创办的近代企业 ④《马关条约》后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大规模投资建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新中国成立前,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C.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束缚
  D.领导阶级没有近代化的实际行动
  1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是中国大地出现的最早近代企业
  B.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
  D.主要资金来自民间,以重工业为主
  12.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初创时期,下列没有为这一时期近代化作出贡献的是( )
  A.无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官僚资产阶级 D.封建地主阶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据此回答13~18题。
  13.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势力扩张的是( )
  A.《南京条约》的协定关税
  B.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设备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外国资金、技术的依赖
  D.《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4.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有( )   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戊戌变法运动的有力推动④洋务企业陆续转为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 )
  A.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发展壮大
  B.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C.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使清政府扩大了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
  16.甲午战争后,促使中国人由单纯向西方学习“器物”发展到既学“器物”又学习政治制度的根本因素是( )
  A.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B.洋务派发生分化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7.下列对中国近代化有明显阻碍作用的是( )
  ①清政府顽固派的主张 ②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帝国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 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
  18.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与康、梁的维新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
  A.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主张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C.都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且没有付诸行动
  D.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爱国进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据此回答19~25题。
  19.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C.开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使全体国民平等、自由
  20.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及措施中,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是( )
  ①奖励和保护工商业 ②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③设立实业部,各省设实业公司 ④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对平均地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B.孙中山企图以此解决“贫富不均,劳资矛盾”,达到“家给人足”
  C.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D.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22.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B.推翻了清政府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D.民主共和制得以在中国确立
  23.下列举措,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是( )
  A.20世纪初清政府的所谓的“新政”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C.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告各友邦书》
  D.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24.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特点有( )
  ①时间短暂但很迅速 ②占据中国经济发展主导地位 ③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工业品大量出口 ④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合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25.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
  A.新文化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B.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
  发展
  C.十月革命的影响
  D.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近代化可谓复杂、艰难。据此回答26~31题。
  26.中国共产党在1931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 )
  A.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B.中国革命最终要解决农民问题
  C.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共产党代表广大农民利益
  27.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大规模侵华战争,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在沦陷区的主要经济掠夺方式有( )
  ①强占耕地 ②将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 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并滥发伪币 ④在工商业上实行专卖政策,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8.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 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 ③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阻碍与限制 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阻碍和促进的双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对地主阶级( )
  A.既联合又利用 B.既打击又联合
  C.既打击又依靠 D.既限制又联合
  30.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后的一切工作中心是( )
  A.建立新中国
  B.恢复和发展生产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解放全国人民
  D.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31.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雏形的是( )
  A.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近代后期,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经济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形式
  D.近代后期逐步建立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49~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据此回答32~42题。
  32.我国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最早来自( )
  ①没收的地主土地财产 ②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 ③接收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及其控制的海关 ④对私营的工商业实行的公私合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33.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是在( )
  A.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时
  B.新中国宣告成立时
  C.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时
  34.1949~1952年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和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这一阶段( )
  ①官僚资本企业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合理调整得到恢复发展 ③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纷纷建立,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④在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5.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所采取的经济措施不包括( )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
  C.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36.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在 农村的措施主要有( )
  ①开展土地改革,并保证农民对土地所有权 ②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③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④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37.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社会条件是( )
  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国家财政经济有了根本好转 ③经过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④“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8.“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把重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建设在东北地区,原因有( )
  ①抗战时期,东北为沦陷区,重工业破坏严重 ②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相邻 ③幅员辽阔,煤、铁、水力、森林等资源丰富④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基础比较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9.“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使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使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D.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40.与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同一时期建成的交通运输成就还有( )
  ①宝成、鹰厦铁路 ②武汉长江大桥 ③南京长江大桥 ④兰新铁路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41.下列对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要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
  B.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分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D.能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
  42.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誉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主要是( )
  A.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B.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企业在国营经济指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C.这种改造采取了自愿互利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D.把资本主义私营企业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从1956年开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据此回答43~50题。
  43.中共八大确定的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经济建设方针是正确的,下列事件明显违背了这一方针的是( )
  ①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炼钢铁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大跃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4.中共八大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主要因为是( )
  A.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提出了经济建设方针
  C.结合本国国情,适合中国实际
  D.为大跃进打下基础
  45.“左”倾思想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开始于( )
  A.《论十大关系》发表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46.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主要是( )
  A.“一大二公”严重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
  B.严重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C.规模过大,难以管理
  D.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难以促进生产发展
  4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出现严重反差的有( )
  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大跃进运动 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大炼钢铁运动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8.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总结经验,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B.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
  D.为在反右派斗争中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
  49.在“文革”动乱冲击下,从1966年到1968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 )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交通运输堵塞 ④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0.1975年4月,全国铁路平均日装车数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原因是( )
  A.“文革”中建成了成昆、湘黔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
  B.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充实生产第一线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D.邓小平全面整顿工作抓经济建设,并从铁路运输开始整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据此回答51~60题。
  5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一国两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2.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是因为全会( )
  A.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53.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A.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C.把农村土地按户分配给农民,长期不变
  D.农民有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
  54.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①土地公有为前提,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②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这种责任制最初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后来在全国推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5.最早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是在( )
  A.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时
  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2年中共十二大
  D.1987年中共十三大
  56.在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位置明显不在珠江三角洲的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5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
  A.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个体和私营经济作为补充的经济制度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C.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占绝对优势,集中经营管理的经济制度
  58.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意义有( )
  ①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②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现代化 ③有利于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 ④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城镇化进程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9.中共十三大规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三步是( )
  ①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③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④时间是21世纪中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0.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判断下列城市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
  ①北海 ②汕头 ③呼和浩特 ④泉州
  A.②①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④①③ D.②③①④
  
  二、非选择题
  
  61.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并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6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请回答:
  
  (1)简要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
  
  (3)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以及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6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人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朱镕基“新加坡讲座”
  回答:
  
  (1)材料一提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观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西部开发目标上各有何侧重?
  
  (4)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为何毛泽东把新的工业大部分摆在内地,邓小平则放在沿海?64.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经济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
  
  (3)第三次科技革命前期,中国为何没能抓住机遇?后期又是如何抓住机遇发展的?
  
  65.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它贯穿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有何弱点?
  
  (2)概述1949~1956年,中共在工业建设方面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和采取的重大举措。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工业体制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简要回答每次调整的主要内容。
  
  23.A 24.C 25.B 26.C 27.A 28.B 29.D 30.B 31.B 32.C 33.C 34.B 35.D 36.A 37.B 38.B 39.C 40.B 41.A 42.A 43.C 44.C 45.B 46.A 47.D 48.D 49.A 50.D 51.A 52.B 53.B 54.D 55.C 56.D 57.B 58.D 59.B 60.A
  
  二、非选择题
  
  61.答:(1)兴衰过程: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②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2)历史地位:①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它是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发展。
  62.答:(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
  (2)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和利润的刺激;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4)重工业发展缓慢。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无力投资于重工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矿产资源的掠夺。
  63.答:(1)近代以来,沿海地区受西方侵略时间早、程度深,自然经济解体快。近代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
  (2)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利用东部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的发展。
  (3)前者侧重于实现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需要,后者侧重于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50年代,两大阵营对峙,沿海局势紧张,从国防战略出发,工业发展重点放在内地。70年代后,中国国际环境改善。沿海在投资环境上具有明显优势,从迅速发展经济的战略出发,率先发展沿海经济,以此带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64.答:(1)资本主义侵华,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近代经济成分相继出现。
  (2)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展开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争夺,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又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客观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人,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3)前期:国共内战;新中国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国内“左”倾思想的影响。后期:改革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和技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65.答:(1)弱点:资金不足(投资少,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技术力量薄弱等。
  (2)重要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①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党的总任务是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②建国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与生产改革(开展增产节约、技术革新)。③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在进行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三大社会主义改造。④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尽快将中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调整内容: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②20世纪90年代起(党的十四大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其他文献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探究题,一题多问,答案灵活,采意得分,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表达”意愿。这对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探究题备受师生关注。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探究题及其特征    探究题其实就是一类开放性试题,放在试卷的最后,占分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选材新颖化。此类试题背景材料统统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学习生活中
期刊
例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  A.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国内经济形势  B.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C.某村村委会组织本村选民选举乡镇人大代表  D.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  分析:正确答案D。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只能是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如各级工作、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组织和宗
期刊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了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学生作文要达到发展等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把握文章拟题的艺术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可见拟一个好题,对文章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拟题:  1、修辞法  (1)比喻。例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小心这
期刊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旬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    古诗词中,有
期刊
A lad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o work and she saw a parrot on a perch in front of a net srot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重点点拨]    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等。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是其主要线索之一。    [考点分析]    一、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1
期刊
[考点学练]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二者相辅相成
期刊
[重点点拨]    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的和平友好交往自古以来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
期刊
[重点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考点分析]    一、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