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t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手工业发展、古代商品经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古代历史考查的热点。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具有面广、题型全的特点。在内容上既考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史,又考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改革,以及经济思想、经济上的主张等。
  
  [考点分析]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先进科技的推动,引进外来技术与品种,注意对外交流学习。
  2.表现: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具的改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农作物的培植和推广。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作物种植的推广有南北交流的趋势,以及边地与内地交流的趋势加强。③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典型题例]
  
  例1 (2005年全国文综卷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答1~3题。
  1.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
  A.成都平原 B.河北平原
  C.渭河平原D.淮河流域
  2.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
  简析:本组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生产工具改进的识记和理解。特别注意水利工程示意图。
  答案:1.D; 2.C; 3.C。
  
  [考点分析]
  
  二、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能推行休养生息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2.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推行,隋、唐朝前期发展,唐朝天宝年间瓦解。
  3.更名田:清朝康熙帝于1669年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实行更名田。
  (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
  (2)两汉的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3)租庸调制
  ①隋朝的租调制和以庸代役制度。在赋役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②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A.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B.作用:a.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b.保障了政府赋税收人,巩固了府兵制。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4)两税法:唐中后期
  A.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B.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b.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C.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实质上是纳钱代役和按田亩征税。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改革
  A.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B.作用:这是我国赋役史上一次重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推行
  A.内容: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B.作用:人头税被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结论:纵览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有: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发展,直至取消人头税。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应反映。
  
  [典型题例]
  
  例2(2005年文综天津卷)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简析:本题考查对早期赋税制度税亩制(初税亩)的含义的理解。
  答案:A。
  
  [考点分析]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概况
  1.原因: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基本上与农业发展的原因相同。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要特别注意的是手工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2.概况:①古代麻、丝、绵织业发展情况。②冶铸业、青铜制造业、冶铁业、陶瓷业、漆器业的发展情况。
  
  [典型题例]
  
  例3(2006年江苏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简析:本题旨在考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识记。
  答案:C。
  [考点分析]
  
  五、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原因: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基本相同。还要注意的是古代商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的情况下,才会有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二)古代商业发展概况(两汉、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的商业部分已不作考试要求)
  1.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被后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为货币。商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2.春秋战国: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的郢等。
  3.隋唐:商业较前代更繁荣,商人足迹遍及全国。隋铸五铢钱,唐通行开元通宝。城市有固定的“市”,政府设官管理。市有邸店、柜坊。唐后期出现夜市,农村有定期的草市;城市兴旺。商业中心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
  4.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市场扩大,出现全国性的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商品经济延伸到时农村。
  (三)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1.两汉:向东,中国与朝鲜、日本保持着贸易往来。向西,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加强了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向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保持经贸往来。安息是丝绸之路的中间站,欧洲的大秦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关系密切。
  2.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外贸,唐同朝鲜、日本、东南亚和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非各地都有贸易往来。
  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海外贸’易。
  (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前提条件、标志、缓慢发展的表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典型题例]
  
  例4 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简析:首先明确题干材料表明的含义是明朝中后期农村人口“去农而改工商者”越来越多;其次再现史实确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么是商品经济发达还是资本主义萌芽呢?与题干材料含义结合思考即可。
  答案:C。
  
  [考点分析]
  
  六、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南方气候、土壤、水利条件好。
  2.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南宋: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
  3.启示: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今天西部开发战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问题。
  
  [典型题例]
  
  例5(2005年江苏卷)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简析:六朝时只是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而且寺院经济非常兴盛;而城市中出现柜坊是唐朝的特征。因此,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农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部门,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夏、商、周三代农业有较大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者重视农业
  B.井田制的推行
  C.手工业的发展为其奠定基础
  D.集体耕作方式的采用
  2.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增收茶税反映了( )
  A.政府开始增收商业税
  B.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C.江南开始成为我国经济重心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魏、蜀、吴三国统治者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 )
  A.改变东汉后期的经济状况
  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
  D.军事斗争的需要
  我国手工业独具特色,冶铸、丝织、制瓷业等行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4~8题。
  4.春秋战国时期,比欧美早两千年以上的冶铸业的重要发明是( )
  A.青铜造型艺术 B.铸铁柔化技术
  C.平雕和浮雕技术D.金银错技术
  5.隋唐时期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道路的是( )
  A.唐三彩 B.秘色瓷 C.白瓷 D.彩陶
  6.“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
  A.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D.清朝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7.与唐朝相比,明朝主要工商业城市集中在江南地区,这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 B.国内市场扩大
  C.生产技术推广 D.政治中心东移
  8.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B.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C.北方创制出青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D.纸产量大增,代替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古代历史上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据此回答9~12题。
  9.西汉和唐的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了“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两代王朝建国初期分别采取了哪些富民政策( )
  A.休养生息 广开耳目
  B.力倡节俭 轻徭薄赋
  C.平抑物价 大兴文治
  D.休养生息 利存百姓
  10.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   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
  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
  12.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植棉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品征收重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25题。
  1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这两种现象分别出自春秋时期的( )
  A.齐国和鲁国 B.魏国和鲁国
  C.鲁国和楚国 D.齐国和楚国
  14.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
  A.限制人口流动 B.控制人口增长
  C.便于征收赋税 D.整顿社会秩序
  15.唐初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德宗以后改为两税法,两者的相同实质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16.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银两
  C.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D.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17.明代后期开始确定以白银为交纳赋税的主要形式,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18.纵观中国古代赋税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 )
  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
  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③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
  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过渡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9.明朝一条鞭法和唐朝的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
  20.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
  B.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
  C.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D.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21.明朝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
  C.刺激了冶铁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22.清初统治者奖励垦荒,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其共同作用是( )
  ①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③调整了生产关系 ④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3.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这实际上是( )
  A.封建赋税制度的一项变革
  B.封建国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C.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4.唐朝实行募兵制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作用是( )
  A.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保证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25.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演变反映出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势是( )
  A.由征收实物税转变为征收货币税
  B.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C.由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演变为按田亩征收
  D.阶级矛盾尖锐,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商业的繁荣。据此回答26~28题。
  26.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①产地分布广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③分工细,品种繁多 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外来风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7.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它反映的是盛唐时期( )
  A.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B.邢窑白瓷生产规模较大
  C.邢窑制瓷技术推广全国
  D.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28.与唐朝相比,明朝主要工商业城市集中在江南地区,这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 B.国内市场扩大
  C.生产技术推广 D.政治中心东移
  隋唐经济较为发达。据此回答29-31 。
  29.唐朝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唐朝后期扬州更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促使扬州繁盛的原因有( )①处于内外交通枢纽地位 ②有比较发达的手工业 ③江南物产的主要集散地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0.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于隋唐时期,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它就是( )
  A.钱庄 B.邸店 C.柜坊 D.交子
  31.唐朝诗歌里有“山火烧山田”、“终朝看火耕”,这些诗句表明( )
  A.农业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
  B.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到南方
  C.人们在寻求各种方式解决人地矛盾
  D.唐朝已开始破坏环境
  我国古代存在较为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特征。据此回答32~36题。
  32.有一中国显要贵族,吃着波斯枣,看着中亚舞,以高丽参养生,诵佛经以养性。此人最可能生活在( )
  A.西汉 B.西晋 C.南北朝 D.唐朝
  33.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共同之处有( )
  ①和日本、朝鲜交往频繁 ②陆路、海路并重 ③传播了中国的先进技术 ④政治经济制度被一些国家借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34.南宋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南宋造船业发达
  D.南宋时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35.郑和下西洋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明政府加强对外交往的一种手段
  C.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36.清朝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
  A.只希望官方获利
  B.防止不法商人与海外恶势力结合
  C.外商要求独占中国市场
  D.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37.(2005年广东卷)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38.(2004年全国卷Ⅲ)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②全国的政治、文 化中心 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9.(2003年广东卷)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A.农民家庭手工业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40.(2002年广东卷)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
  ①算赋 ②口赋 ③调 ④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1.(2002年春全国文综卷)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42.(2006年广东卷)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
  A.租庸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43.(2006年江苏卷)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44.(2006年上海卷)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 )
  A.北京至广州 B.扬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广州
  45.(2006年上海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46.(2004年广东卷)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47.(2005年江苏卷)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A.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B.寺院经济衰落
  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8.伴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主要是由于( )
  A.农耕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
  B.单位产量的提高
  C.社会动乱导致人口减少
  D.封建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49.以下是唐朝纳税户数和赋税收入表,对此表解释最为正确的是( )
  A.由于人口大幅度增长,国家赋税收入增加
  B.封建政府腐败,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中央赋税收入增长有限
  C.纳税面扩大,虽税额、税种不增加,但国家收入增长
  D.地主阶级腐败,地方官吏任意增加税额
  


  50.下表(清代人口平均耕地变化表)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呈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B.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C.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
  D.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
  
  二、非选择题
  51.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的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懋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饷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摘自《晋商兴衰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山西的民风有什么变化。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诸皇亲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
  ——引自《唐大典·尚书户部》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线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人。产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征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恶者,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旧式。其田亩之税,卒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引自《旧唐书·卷——八》
  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引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以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引自《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3)材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
  (4)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所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其异同各说明了什么?53.(2003年春全国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历史上,秦在泾水流域的北面偏东区域开凿了郑国渠水利工程。在下列材料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 臣皆言秦王(赢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3)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54.(2005年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遑環)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環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55.以两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进步。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B 5.A 6.A 7.A 8.C
  9.B 10.B 11.A 12.C 13.A 14.C 15.B
  16.B 17.C 18.D 19.C 20.D 21.D 22.B
  23.C 24.D 25.B 26.B 27.B 28.A 29.C
  30.C 31.C 32.D 33.C 34.A 35.B 36.D
  37.B 38.D 39.A 40.A 41.D 42.A 43.C
  44.C 45.A 46.B 47.D 48.C 49.C 50.B
  
  二、非选择题
  51.答:(1)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晋商输边饷而获利。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若答“北方市场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亦可”)
  (2)由重农变为崇商,由尚简朴变为奢靡。(若答“从尚义、务学到经商逐利”亦可给分)
  (3)①晋商将经商所得用来置地置房,影响其事业的进一步扩大。②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不利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③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晋商发展的根本原因。
  (4)启示: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52.答:(1)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顺序不得有误)
  (2)特点:①征税标准以人丁为准(或:按丁征税)。②以征收实物为主(或:以实物税为主)。③纳庸代役。④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3)①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②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4)共同点:①都是货币税(或:均征收银两)。②都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不同点:一条鞭法即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把丁银摊丁入田,废除了人头税。相同点:说明明后期以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税制简单便捷。不同点: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或: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逐步松弛)。
  53.答:(1)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了先民的勤劳智慧。
  (2)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3)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
  54.答:(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史;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55.答:进步:两汉时创造了灵活多样的轮作、间作、套种方式,如南方的双季稻、汉水流域的稻麦轮作方法。隋唐时,江南地区地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两年三熟耕作制在南方推广。明清时,推广植棉,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还引进高产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提高粮食产量,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形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的立体农业雏形。
  认识:提高土地利用率,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值得现代农业借鉴。同时,古代在开垦土地时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现代农业中必须吸取教训。
其他文献
[热点材料]    1982年~2006年间,中央共发布八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
期刊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探究题,一题多问,答案灵活,采意得分,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表达”意愿。这对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探究题备受师生关注。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探究题及其特征    探究题其实就是一类开放性试题,放在试卷的最后,占分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选材新颖化。此类试题背景材料统统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学习生活中
期刊
例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  A.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国内经济形势  B.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C.某村村委会组织本村选民选举乡镇人大代表  D.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  分析:正确答案D。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只能是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如各级工作、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组织和宗
期刊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了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学生作文要达到发展等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把握文章拟题的艺术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可见拟一个好题,对文章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拟题:  1、修辞法  (1)比喻。例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小心这
期刊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旬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    古诗词中,有
期刊
A lad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o work and she saw a parrot on a perch in front of a net srot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重点点拨]    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等。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是其主要线索之一。    [考点分析]    一、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1
期刊
[考点学练]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二者相辅相成
期刊
[重点点拨]    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的和平友好交往自古以来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