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公民”“国际理解能力”“世界一流大学”等术语逐渐流行开来,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之一,这也充分突出了对“国际化”这一概念进行解析的必要性。许多著作、论文都在探讨这些术语,它们被用于世界或国内的大学排名中,许多国家的政策宣言和文本中也都会提及它们,但是这些术语的确切含义是模糊的。
“国际化大学”在这一类术语中是最新出现的,它从一开始便应用在国际高等教育排名中,如《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列出了2015年全球100所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学名单。此外,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最近发布了一项排名,介绍了237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情况。那么,怎样才算是一所国际化大学呢?这两家机构的大学排名或多或少都用到相同的量化据。THE所用的数据是国际学生、国际教职工、国际出版著作的数量。这与U-Multirank的4项指标(师生流动水平、国际教职工比率、国际博士生比率、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比例)是非常类似的。但是,量化一所“国际化高校”可能吗?两家机构是否可以仅仅用一小部分量化数据来衡量一所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一、国际化大学的定义
如果我们同意国际化是一个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过程,其本身并不是大学的目标的话,那么该怎样定义一所国际化高校的最终产出?如果不存在高校国际化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定义一所国际化高校的目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多伦多大学的简·奈特(Jane Knight)教授写了一篇题为《怎样才是一所国际化高校》的论文。简·奈特教授认为术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用的方法和模型。她将国际化高校分为3类,并且认为一所国际化高校应该有许多国际合作伙伴、国际学生、国际教职工以及多种国际合作活动。此外,国际化高校应该有许多的分校、研究中心、项目办公室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独立机构。
我赞同她的这一说法,许多机构都在用“国际化大学”这一术语,而我们应该分析这一术语的确切含义。但是,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提到国际化的国内维度,而且她所用的分类标准太宽泛,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怎样才算是国际化高校。同时,国际化也有它的负面影响,如大学可以很容易把自己归入某一分类标准,从而宣称自己是国际化高校。在我看来,第一类大学是有国际化合作的大学,第二类是国际化合作非常活跃的大学,第三类是国际化运作的大学。
二、对高校国际化的评估
除了THE 和U-Multirank外,欧洲高等教育认证联盟(ECA)也开发了大学国际化质量认证(CeQuInt)的评估项目。在2015年2月的巴黎会议上,欧洲委员会批准了第一批获得认证的试点项目资助,包括8个项目和2所高校。CeQuInt与THE和U-Multirank评估标准存在差异,CeQuInt明确表示其更加关注高校国际化质量,量化指标仅被用于展示与质量有关的趋势。CeQuInt采用的评估标准是自觉的国际化发展、行动方案、运行与管理,每一项标准下都被划分为更多的指标。CeQuInt会明确要求高校表明“国际化目标确实包括行动措施,并有助于提高项目质量”。CeQuInt评估以这种方式确保国际化不被当作目标本身,而是作为一种促进高校发展的方式。
世界上并不存在评估高校国际化质量以及国际化对教育总体水平贡献率的完美方法。我参与了CeQuInt评估标准的设计,这种评估对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认证标准更为严格。综合性大学在获得国际化认证前应该至少获得两个项目认证。与THE 和 U-Multirank相比,CeQuInt有助于高校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的关注。
未来,恐怕越来越多的大学会考虑将他们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国际化高校”,但却没弄明白怎样才算是国际化高校,他们肯定会用到像THE和U-Multirank之类的排名。大学不应该使用这些看似有吸引力却模糊的词汇,而应该关注如何提高大学质量。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术语涌现,我们阻止不了这种趋势,但至少可以看到CeQuInt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
“国际化大学”在这一类术语中是最新出现的,它从一开始便应用在国际高等教育排名中,如《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列出了2015年全球100所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学名单。此外,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最近发布了一项排名,介绍了237所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情况。那么,怎样才算是一所国际化大学呢?这两家机构的大学排名或多或少都用到相同的量化据。THE所用的数据是国际学生、国际教职工、国际出版著作的数量。这与U-Multirank的4项指标(师生流动水平、国际教职工比率、国际博士生比率、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比例)是非常类似的。但是,量化一所“国际化高校”可能吗?两家机构是否可以仅仅用一小部分量化数据来衡量一所大学的国际化水平?
一、国际化大学的定义
如果我们同意国际化是一个提高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过程,其本身并不是大学的目标的话,那么该怎样定义一所国际化高校的最终产出?如果不存在高校国际化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定义一所国际化高校的目标?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多伦多大学的简·奈特(Jane Knight)教授写了一篇题为《怎样才是一所国际化高校》的论文。简·奈特教授认为术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用的方法和模型。她将国际化高校分为3类,并且认为一所国际化高校应该有许多国际合作伙伴、国际学生、国际教职工以及多种国际合作活动。此外,国际化高校应该有许多的分校、研究中心、项目办公室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独立机构。
我赞同她的这一说法,许多机构都在用“国际化大学”这一术语,而我们应该分析这一术语的确切含义。但是,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提到国际化的国内维度,而且她所用的分类标准太宽泛,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怎样才算是国际化高校。同时,国际化也有它的负面影响,如大学可以很容易把自己归入某一分类标准,从而宣称自己是国际化高校。在我看来,第一类大学是有国际化合作的大学,第二类是国际化合作非常活跃的大学,第三类是国际化运作的大学。
二、对高校国际化的评估
除了THE 和U-Multirank外,欧洲高等教育认证联盟(ECA)也开发了大学国际化质量认证(CeQuInt)的评估项目。在2015年2月的巴黎会议上,欧洲委员会批准了第一批获得认证的试点项目资助,包括8个项目和2所高校。CeQuInt与THE和U-Multirank评估标准存在差异,CeQuInt明确表示其更加关注高校国际化质量,量化指标仅被用于展示与质量有关的趋势。CeQuInt采用的评估标准是自觉的国际化发展、行动方案、运行与管理,每一项标准下都被划分为更多的指标。CeQuInt会明确要求高校表明“国际化目标确实包括行动措施,并有助于提高项目质量”。CeQuInt评估以这种方式确保国际化不被当作目标本身,而是作为一种促进高校发展的方式。
世界上并不存在评估高校国际化质量以及国际化对教育总体水平贡献率的完美方法。我参与了CeQuInt评估标准的设计,这种评估对高校国际化水平的认证标准更为严格。综合性大学在获得国际化认证前应该至少获得两个项目认证。与THE 和 U-Multirank相比,CeQuInt有助于高校提高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质量的关注。
未来,恐怕越来越多的大学会考虑将他们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建设“国际化高校”,但却没弄明白怎样才算是国际化高校,他们肯定会用到像THE和U-Multirank之类的排名。大学不应该使用这些看似有吸引力却模糊的词汇,而应该关注如何提高大学质量。以后,还会有其他的术语涌现,我们阻止不了这种趋势,但至少可以看到CeQuInt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编辑 郭伟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