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一首童歌拉开了80后漫长的人生之旅。
又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完成了小学的加减乘除。
当郑智化拄着双拐高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咬着牙开始挤破脸上的那几颗青春痘了;一首《心太软》,我们懵懂地牵起同桌的手,只为放学后能一起追赶因为抄袭她的作业而错失的2路公交车;当《同桌的你》轻轻哼起时,我们发现中学时那个撩拨你心的她,被称之为初恋;在楼道里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时,才知道原来这样可以换取美女们的暗送秋波和班主任破空而来的黑板擦;伴随《无地自容》中电吉他的梭罗,我们恍然发现并不硬挺的胡须悄然爬上嘴边。
当迷笛音乐节中“扭曲机器”沙哑的嗓音撕裂夜空时,才感慨我们已入而立之年,青春已逝。
80后这一拨人可谓是经历文化变迁最激烈的一代。当然,这里所谓的文化变迁并非惊天动地的时代变革,而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并揉和的时期,思想上的变化激烈万分,如要提供佐证来说明他们如何纠结,那真是五花八门而又面面俱到。从缠着女同学跳皮筋儿到任天堂的“魂斗罗”;从稻草编扎的架子上的糖葫芦到必胜客中的超级至尊披萨;从胶底儿的回力运动鞋到乔丹签名的耐克;从清一色小平头和马尾辫儿到高高翘起的大中分等等,真是举不胜举。这一中一西的成长方式,让这一代人在学习、放弃、揉和、接受中反复徘徊,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线索便是音乐,它最容易让人记住,也最容易唤起我们的某段回忆。偏偏又在盛夏即将到来时赶上了迷笛音乐节,当会场中的第一声鼓点敲起时,曾经东奔西跑地抢购打口磁带和打口碟的一幕又从琐碎的青春记忆里被翻出来,没想到一场盛大的摇滚音乐盛会却牵出了淡淡消失的年华。
向往自由与不羁
说起摇滚乐就要从80后这一代人讲起,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经历了摇滚乐在中国的变迁。说起音乐节,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想必说起这个名字大部分80后都是耳熟能详的,那画满了街头喷绘的围栏、钢筋脚手架搭建的巨大舞台、远处庞大的宿营地和泥地中撒野的肌肉猛男,无不牵挂着80后这些向往真正自由的人们。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早的一届是在美国纽约附近的贝塞尔举办,采用“和平与音乐”为主题,开始当天恶劣的天气和拥挤的人群使现场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嬉皮聚会,充满了叛逆、向往理想和自由的嬉皮精神,就是这样令人难忘的盛况持续了三届,相隔2~3年才会举办一次,而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说得清下一届到底何时开始,也许就是这样的随机,这样的不可预测才一直牵挂着人们的心。
当然这样的景象作为80后的我们是不可能去经历的,只有在街边的小店里,在满是英文的打口碟中去仔细搜寻,如果你运气好或许能淘到正版的VCD。说到打口VCD那也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产物了,在这之前只有打口的磁带,当我们为了那些港台明星追得头昏眼花之时,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的海报冲进视野,令当时的少年们眼前一亮,原来还有如此这般的唱法和表演,比那些港台粤语中的恩恩爱爱要更加刺激神经,于是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星。随后,一批中国摇滚乐队开始兴起,在经过无数次的“走穴”表演后,这些穿着皮裤仔靴的长发青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名气,所以就有了1994年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上演的这一幕——何勇说“香港的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外没有人会唱歌”!就这样,中国摇滚乐在香港唱响,拉开了中国摇滚乐的序幕。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追问,是什么让摇滚如此深入人心,回答是简单的——我们向往自由和不羁。
昼,平静与和谐
随着流行文化的逐渐渗透,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演化,窦唯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汪峰解散了“鲍家街43号乐队”走向了流行;周晓欧向演艺界转型,从此摇滚乐重新转向了地下。于此同时,懵懂的80后也开始步入而立之年,少了当年的那些锐气变得更加成熟,或许也是更加圆滑吧!正是因为这些文化上的坎坷,使得地下摇滚乐更加疯狂,由欧美的朋克、重金属、死亡等唱法中不断汲取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野性。这一次的迷笛音乐节就是他们再一次在大家眼前爆发的时刻。
迷笛音乐节是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每年都有几十支国内外的专业乐队自愿免费地参加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观众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今年依然如此。当你看到巨大的停车场里那拥挤的车流时,当宿营地已经再没有空余接纳宿营观众时,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就不难想象了。本届迷笛音乐节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样,为远道而来的观众提供了较为宽敞的宿营地,只是在表演开始当天就变得人满为患,搭建的帐篷一顶挨着一顶,如果玩得疲惫不堪那响彻夜空的呼噜声将成为另一种刺激耳膜的乐曲。紧挨着宿营地的就是本届音乐节的表演场地,本届音乐节共分为唐、宋、清、孩子、MINI等舞台,分别在音乐节的三天内连续上演,观众可以根据手中的节目单去寻找不同舞台上表演的乐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拥挤的人流不停地在舞台间奔走。各个省市的歌迷会制作标语鲜明的大旗,从远处看去就像古代兵戎相见的情景,面对如此激情澎湃的盛会,这样的感觉也是在所难免的。白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会场,不少有经验的观众只为那些压轴乐队而来,他们会在帐篷里悠哉地等待,不时的还会拿出精心准备的食物来一次野外聚餐,当然这里是不允许生火做饭的。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参加者多为80后的年轻父母,他们带着孩子,甚至带着家人来参加这样的盛会,只为在平淡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释放的理由,这就是80后,在逆流中依然会保持自我的一代人。看到这里当然少不了那些奇装异服的嬉皮士,不过本土出生的嬉皮们远没有欧美的前辈那样花哨,只是在穿着和发型上做了做文章,毕竟保守的国土孕育不了太过激进的自由理念,即便是文化符号相互纠结的80后也无法如此招摇。
夜,地下的疯狂
晚霞刚过,随着巨蟹座乐队震慑人心的歌声开始,疯狂的摇滚盛会开始步入高潮。人们随着主唱撕裂耳膜般的表演开始涌动起来,也许是太过兴奋,人群开始相互冲撞,不过这并不是恶意的挑衅,只是一种压抑已久的宣泄。灯光压暗,人群暗涌,在表演间歇会听见大会的喇叭里不停出现寻人启事,就连启事中呼叫对方的这段话也充满了嬉皮的味道“世事突变,枭雄四起,替天行道”,原来会场中飘扬着一面黄黑色大旗。
夜晚让音乐节变得更加激情四射,随着MINI舞台Bubble Beatz打击乐组合从破铜烂铁中提炼而来的节奏感强烈的音符响起时,这里又聚集了更多的人群,大家随着铿锵有力的音符舞动着,似乎摇滚之夜在这里分裂开来,形成了两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宣泄愤怒的摇滚世界,一个是舞动脚步释放压力的世界。迷笛音乐节第一天的压轴重戏就是“扭曲的机器”,在80后主唱梁良登台演唱后全场沸腾,出现了万人附和的场面,与此同时,激烈的肢体碰撞愈演愈烈,沸腾的会场变得愈加不可收拾,远远望去所有人都在奋力地蹦跳着,释放着燃烧的激情。《回到地下》,似乎用这首歌来结束第一天的表演再适合不过,也恰恰表达了摇滚乐在中国的境况。同时代的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默契,打火机的火苗一个个不约而同地亮起,直到照亮整个夜空,或悲或喜,或只为纪念曾经的辉煌。
本届迷笛音乐节是迷笛学校成立20年的一次盛会,按时间推算20年前正是8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不断涌入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时刻。如今摇滚重新走入地下,那这20年的历程同样也是80后在精神世界撒野的摇滚时代。
又在“学习雷锋好榜样”中完成了小学的加减乘除。
当郑智化拄着双拐高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咬着牙开始挤破脸上的那几颗青春痘了;一首《心太软》,我们懵懂地牵起同桌的手,只为放学后能一起追赶因为抄袭她的作业而错失的2路公交车;当《同桌的你》轻轻哼起时,我们发现中学时那个撩拨你心的她,被称之为初恋;在楼道里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时,才知道原来这样可以换取美女们的暗送秋波和班主任破空而来的黑板擦;伴随《无地自容》中电吉他的梭罗,我们恍然发现并不硬挺的胡须悄然爬上嘴边。
当迷笛音乐节中“扭曲机器”沙哑的嗓音撕裂夜空时,才感慨我们已入而立之年,青春已逝。
80后这一拨人可谓是经历文化变迁最激烈的一代。当然,这里所谓的文化变迁并非惊天动地的时代变革,而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并揉和的时期,思想上的变化激烈万分,如要提供佐证来说明他们如何纠结,那真是五花八门而又面面俱到。从缠着女同学跳皮筋儿到任天堂的“魂斗罗”;从稻草编扎的架子上的糖葫芦到必胜客中的超级至尊披萨;从胶底儿的回力运动鞋到乔丹签名的耐克;从清一色小平头和马尾辫儿到高高翘起的大中分等等,真是举不胜举。这一中一西的成长方式,让这一代人在学习、放弃、揉和、接受中反复徘徊,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线索便是音乐,它最容易让人记住,也最容易唤起我们的某段回忆。偏偏又在盛夏即将到来时赶上了迷笛音乐节,当会场中的第一声鼓点敲起时,曾经东奔西跑地抢购打口磁带和打口碟的一幕又从琐碎的青春记忆里被翻出来,没想到一场盛大的摇滚音乐盛会却牵出了淡淡消失的年华。
向往自由与不羁
说起摇滚乐就要从80后这一代人讲起,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经历了摇滚乐在中国的变迁。说起音乐节,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名字——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想必说起这个名字大部分80后都是耳熟能详的,那画满了街头喷绘的围栏、钢筋脚手架搭建的巨大舞台、远处庞大的宿营地和泥地中撒野的肌肉猛男,无不牵挂着80后这些向往真正自由的人们。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早的一届是在美国纽约附近的贝塞尔举办,采用“和平与音乐”为主题,开始当天恶劣的天气和拥挤的人群使现场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嬉皮聚会,充满了叛逆、向往理想和自由的嬉皮精神,就是这样令人难忘的盛况持续了三届,相隔2~3年才会举办一次,而至今也没有一个人说得清下一届到底何时开始,也许就是这样的随机,这样的不可预测才一直牵挂着人们的心。
当然这样的景象作为80后的我们是不可能去经历的,只有在街边的小店里,在满是英文的打口碟中去仔细搜寻,如果你运气好或许能淘到正版的VCD。说到打口VCD那也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产物了,在这之前只有打口的磁带,当我们为了那些港台明星追得头昏眼花之时,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的海报冲进视野,令当时的少年们眼前一亮,原来还有如此这般的唱法和表演,比那些港台粤语中的恩恩爱爱要更加刺激神经,于是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追星。随后,一批中国摇滚乐队开始兴起,在经过无数次的“走穴”表演后,这些穿着皮裤仔靴的长发青年开始有了自己的名气,所以就有了1994年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上演的这一幕——何勇说“香港的四大天王除了张学友外没有人会唱歌”!就这样,中国摇滚乐在香港唱响,拉开了中国摇滚乐的序幕。很多时候大家都在追问,是什么让摇滚如此深入人心,回答是简单的——我们向往自由和不羁。
昼,平静与和谐
随着流行文化的逐渐渗透,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演化,窦唯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汪峰解散了“鲍家街43号乐队”走向了流行;周晓欧向演艺界转型,从此摇滚乐重新转向了地下。于此同时,懵懂的80后也开始步入而立之年,少了当年的那些锐气变得更加成熟,或许也是更加圆滑吧!正是因为这些文化上的坎坷,使得地下摇滚乐更加疯狂,由欧美的朋克、重金属、死亡等唱法中不断汲取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野性。这一次的迷笛音乐节就是他们再一次在大家眼前爆发的时刻。
迷笛音乐节是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创办的国内第一个原创音乐节,每年都有几十支国内外的专业乐队自愿免费地参加演出,更有几万狂热的观众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今年依然如此。当你看到巨大的停车场里那拥挤的车流时,当宿营地已经再没有空余接纳宿营观众时,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就不难想象了。本届迷笛音乐节像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样,为远道而来的观众提供了较为宽敞的宿营地,只是在表演开始当天就变得人满为患,搭建的帐篷一顶挨着一顶,如果玩得疲惫不堪那响彻夜空的呼噜声将成为另一种刺激耳膜的乐曲。紧挨着宿营地的就是本届音乐节的表演场地,本届音乐节共分为唐、宋、清、孩子、MINI等舞台,分别在音乐节的三天内连续上演,观众可以根据手中的节目单去寻找不同舞台上表演的乐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拥挤的人流不停地在舞台间奔走。各个省市的歌迷会制作标语鲜明的大旗,从远处看去就像古代兵戎相见的情景,面对如此激情澎湃的盛会,这样的感觉也是在所难免的。白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会场,不少有经验的观众只为那些压轴乐队而来,他们会在帐篷里悠哉地等待,不时的还会拿出精心准备的食物来一次野外聚餐,当然这里是不允许生火做饭的。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参加者多为80后的年轻父母,他们带着孩子,甚至带着家人来参加这样的盛会,只为在平淡的生活中给自己一个释放的理由,这就是80后,在逆流中依然会保持自我的一代人。看到这里当然少不了那些奇装异服的嬉皮士,不过本土出生的嬉皮们远没有欧美的前辈那样花哨,只是在穿着和发型上做了做文章,毕竟保守的国土孕育不了太过激进的自由理念,即便是文化符号相互纠结的80后也无法如此招摇。
夜,地下的疯狂
晚霞刚过,随着巨蟹座乐队震慑人心的歌声开始,疯狂的摇滚盛会开始步入高潮。人们随着主唱撕裂耳膜般的表演开始涌动起来,也许是太过兴奋,人群开始相互冲撞,不过这并不是恶意的挑衅,只是一种压抑已久的宣泄。灯光压暗,人群暗涌,在表演间歇会听见大会的喇叭里不停出现寻人启事,就连启事中呼叫对方的这段话也充满了嬉皮的味道“世事突变,枭雄四起,替天行道”,原来会场中飘扬着一面黄黑色大旗。
夜晚让音乐节变得更加激情四射,随着MINI舞台Bubble Beatz打击乐组合从破铜烂铁中提炼而来的节奏感强烈的音符响起时,这里又聚集了更多的人群,大家随着铿锵有力的音符舞动着,似乎摇滚之夜在这里分裂开来,形成了两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是宣泄愤怒的摇滚世界,一个是舞动脚步释放压力的世界。迷笛音乐节第一天的压轴重戏就是“扭曲的机器”,在80后主唱梁良登台演唱后全场沸腾,出现了万人附和的场面,与此同时,激烈的肢体碰撞愈演愈烈,沸腾的会场变得愈加不可收拾,远远望去所有人都在奋力地蹦跳着,释放着燃烧的激情。《回到地下》,似乎用这首歌来结束第一天的表演再适合不过,也恰恰表达了摇滚乐在中国的境况。同时代的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默契,打火机的火苗一个个不约而同地亮起,直到照亮整个夜空,或悲或喜,或只为纪念曾经的辉煌。
本届迷笛音乐节是迷笛学校成立20年的一次盛会,按时间推算20年前正是80后成长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化不断涌入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摇滚乐的巅峰时刻。如今摇滚重新走入地下,那这20年的历程同样也是80后在精神世界撒野的摇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