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数学、培养能力,持续长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阶段的老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一开始通常都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可以在新课伊始带领学生尝试先读数学课本,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图画、算式,阅读课本中的文字,来让学生描述课本上的内容传递了什么信息,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 然后告诉学生们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中可以先了解要学的内容有哪些,弄清自己已经读懂的部分,把还没读懂的内容带到课堂上跟老师及同学开展探究讨论. 只有学生们知道了预习应该做些什么,预习作业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思维能力地不断提高,老师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通过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进一步弄清课本中出现的新术语,尝试初步理解概念、定律中的关键词语. 这时可以开始布置一两个有思考性的预习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回答,使学生在预习中进一步培养自学的能力,对学生逐步明确听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课堂有效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对审题习惯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对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灵活机动地选择更为合理优化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质量与速度有极大帮助.
1. 圈画法
学生可以边读题,边对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画,以迅速找出题中的核心信息,明确题目究竟要我们做什么.
2. 图示法
当学生读完题,对文字背后所描述的数量关系依然模糊不清时,可以根据题目意思画出线段图,把文字转变成图形,来帮助学生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3.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会学生通过观察题型,找出题目的特点,弄清其中的算理关系,正确运用各种定律、性质,使解题准确简便.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的保证,也是寻求正确解题方法的基础条件,需要老师们花大力量去培养.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终究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愿思考、爱思考的习惯,继而培养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探求数学本质的较高数学素养.
如:学“圆的认识”时,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观察圆规画圆的过程,研究圆规画圆的原理,找出用圆规画出的圆决定了圆一定有什么样的特征?(圆心到圆周的距离一定相等……)通过以上的发现思考如果不借助圆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画一个指定的圆?从而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思考中寻找事物的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如:老师展示学生想到的或生活中各种奇妙的画圆的方法:如用一根毛线一端绑上粉笔,固定另一端,旋转带笔的一端画成一个圆. 提问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画成圆?这种方法画圆是如何利用以上工具来确定画圆的各部分要素?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过程,提供思考依据,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形成有据、有理、有序的思考模式.
最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我们在许多的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时间不足而草草收场. 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们新颖灵活的解题方式,通常都要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才会逐渐清晰并形成结论. 如果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即将形成思考结果时掐断时间,往往会使前期的思考过程功亏一簣,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思考进程,对思考的时间恰当把握,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尽情地呈现个人的见解,充分地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等. 相比于独立完成和书写工整来说,自觉检查更为重要. 它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习惯,却也是最难监控的一个环节. 许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书写也十分工整,就是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不会检查,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检查作业不用教,会做就应该会检查. 其实不然,检查也需要示范. 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共同经历一次检查的过程,教会学生检查的步骤,重新读题,重新计算,检查单位答案等细节. 其次是没有体验到检查作业带来的成就感. 当孩子检查出作业中的错题时,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如允许减轻弹性作业,赞赏其认真检查的方法好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检查作业的快乐,从而培养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当然,良好的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的严格要求、示范引导、反复训练,才能是逐步养成的. 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给孩子提供长效发展的空间.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预习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一开始通常都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可以在新课伊始带领学生尝试先读数学课本,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图画、算式,阅读课本中的文字,来让学生描述课本上的内容传递了什么信息,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 然后告诉学生们刚才我们经历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中可以先了解要学的内容有哪些,弄清自己已经读懂的部分,把还没读懂的内容带到课堂上跟老师及同学开展探究讨论. 只有学生们知道了预习应该做些什么,预习作业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作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思维能力地不断提高,老师可以慢慢放手让学生通过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进一步弄清课本中出现的新术语,尝试初步理解概念、定律中的关键词语. 这时可以开始布置一两个有思考性的预习问题,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回答,使学生在预习中进一步培养自学的能力,对学生逐步明确听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课堂有效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对审题习惯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对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灵活机动地选择更为合理优化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质量与速度有极大帮助.
1. 圈画法
学生可以边读题,边对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圈画,以迅速找出题中的核心信息,明确题目究竟要我们做什么.
2. 图示法
当学生读完题,对文字背后所描述的数量关系依然模糊不清时,可以根据题目意思画出线段图,把文字转变成图形,来帮助学生完成对题目的理解.
3.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会学生通过观察题型,找出题目的特点,弄清其中的算理关系,正确运用各种定律、性质,使解题准确简便.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学生对题意的正确理解的保证,也是寻求正确解题方法的基础条件,需要老师们花大力量去培养.
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学习过程终究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 教师要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愿思考、爱思考的习惯,继而培养学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并探求数学本质的较高数学素养.
如:学“圆的认识”时,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并观察圆规画圆的过程,研究圆规画圆的原理,找出用圆规画出的圆决定了圆一定有什么样的特征?(圆心到圆周的距离一定相等……)通过以上的发现思考如果不借助圆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画一个指定的圆?从而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思考中寻找事物的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找到思考的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如:老师展示学生想到的或生活中各种奇妙的画圆的方法:如用一根毛线一端绑上粉笔,固定另一端,旋转带笔的一端画成一个圆. 提问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画成圆?这种方法画圆是如何利用以上工具来确定画圆的各部分要素?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通过观察实际操作过程,提供思考依据,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隐藏在现象下的本质,形成有据、有理、有序的思考模式.
最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我们在许多的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探究活动因时间不足而草草收场. 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们新颖灵活的解题方式,通常都要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才会逐渐清晰并形成结论. 如果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即将形成思考结果时掐断时间,往往会使前期的思考过程功亏一簣,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的思考进程,对思考的时间恰当把握,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尽情地呈现个人的见解,充分地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等. 相比于独立完成和书写工整来说,自觉检查更为重要. 它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数学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习惯,却也是最难监控的一个环节. 许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书写也十分工整,就是没有检查作业的习惯.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不会检查,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检查作业不用教,会做就应该会检查. 其实不然,检查也需要示范. 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共同经历一次检查的过程,教会学生检查的步骤,重新读题,重新计算,检查单位答案等细节. 其次是没有体验到检查作业带来的成就感. 当孩子检查出作业中的错题时,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表扬和鼓励,如允许减轻弹性作业,赞赏其认真检查的方法好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检查作业的快乐,从而培养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当然,良好的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的严格要求、示范引导、反复训练,才能是逐步养成的. 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给孩子提供长效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