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宣布,继续面向县级及以下学校实施该校2013年自主招生的“圆梦计划”,但是,该计划诞生之初最引人瞩目的“三代无大学生”规定已被删除。
一年前,部分高校推出了各自的“圆梦计划”,试图为贫困家庭考生多开一扇通往名牌大学的门。一年过去了,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多招几个寒门学子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教育改革需要走向深层次。
人大版“圆梦计划”
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圆梦计划”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高中三年须在县及县以下中学就读,且必须为应届农村户口考生。在删除了“三代无大学生”条件的同时,“圆梦计划”提高了成绩门槛,平时学业成绩由排名前10%提高到前5%。具有推荐资格的学生须向所在中学提出申请,并由中学校长实名向人大推荐。2011年底,福建省学生胡国贡因为家里没出过大学生而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的录取机会。他表示:“非常幸运。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取消了下一年度入学学生家里没有大学生的规定,我要是2013年毕业的话,可能就得不到这个机会了。我会努力学习证明自己的能力,为寒门学子争一口气。”
“圆梦计划”是纪宝成主政时,在2011年底推出的一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主招生优惠计划。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考试资格的考生无需参加该校自主招生初试,直接参加复试。获得预录资格的考生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参加高考,如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批录取控制线,学校将予以录取。学校还将资助获得“圆梦计划”考试资格、家中经济确有困难考生的考试费用。
“圆梦计划”推出后,因限定“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条件引发热议。有人肯定其意在让“寒门能出贵子”;也有人质疑“很雷人”。面对“雷人”的质疑,中国人民大学的解释是:“限定在县及县以下地区高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为了让最弱势和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受益。”中国人民大学这一措施是考虑到在招生比例越来越高的名校自主招生面前,自农村地区的贫困考生很吃亏——由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弱,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具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解释并不被社会接受。同样来自农村的家长也提出该计划不公平——“圆梦计划”本身已经面对县以下农村学校,再在这些基层农村学生里划分阶级阶层,是人为制造矛盾。户籍在城镇的家长则质疑说,如果说官二代、富二代更多进入大学是血统论,那么穷三代被特殊照顾不也是血统论吗?在非议声中,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去掉了三代内没有大学生的规定。
北大版“圆梦计划”
2011年,北京大学应共青团广东省委的邀请,推出了自己的“圆梦计划”。在2011年5月和2012年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两次面向广东省遴选符合相关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进入北京大学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参加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取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电子注册资格。
北京大学是共青团广东省委推出“圆梦计划”的第一个合作高校,主办方有意将北京大学的“圆梦计划”项目打造成示范项目,兼具探索性、示范性、导向性、可复制性。在2011年该项目招收了100名学生,2012年扩大到150名。
进入北京大学100项目的学员可以主修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还将学习党团知识和进行社会工作能力培训。学习方式除了网上远程教育 面授的形式,主办方还提供共青团的培训场所作为第二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是学成毕业后,主办方都为学员提供学习保障和就业支持,并将他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入选北京大学“圆梦计划”项目的学员学费全免。对北京大学来说,参加这个合作得到的收获不只是2011年的100名和2012年的150名免费学生,还有第一年4168名和第二年超过万人的远程教育缴费生。
共青团广东省委开创的“圆梦计划”旨在探索门槛较低、成本较低、学习便捷、有效提高文化素养的高等教育模式,定向帮助农民工得到国内名校的高等教育机会。有意参加这个项目的广东省内农民工统一向共青团广东省委报名,被录取的学员免费,没有被录取的学员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减免学费就读的机会。其带来的数以千计的缴费生则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名校的认同和合作。
网络教育新渠道
在和北京大学的合作带来了4168名缴费学院之后,2011年9月广东省发布的扩大版“圆梦计划”招收了89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广东省内的合作高校学习。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实施的这个公益项目,重点资助在粤务工青年参加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历教育。2011年秋季招生的名额为1万名,在北京大学之后,参与学校新增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
由于招生数量多、社会影响好,各方面均很满意,在201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资助1万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读高等学校”列入2012年全省10件民生实事,继续大力支持“圆梦计划”的开展。2012年广东省有超过45000人报名参与“圆梦计划”,其中,超过39000人通过审核入学全国10余所高校。
这个全国入学版的广东省“圆梦计划”以网络教学为主,为农民工大学生提供大学教育。在经费上采取“政府给一点、学校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帮一点、产业工人出一点”的形式,每名“圆梦计划”学生由广东省财政补助2000元,市级财政和社会募集资金统筹解决2000元,被录取学员只需支付1000元,就可接受2至3年的本科或大专层次继续教育。由于带来了大量生源,该计划得到了一些名校的积极合作。
韩永继是2011年入学的华南师范大学“圆梦计划”学生。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自己虽然向往大学学习生活,但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和途径。对于他这样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来说,根本不知道还有远程教育这种入学渠道,团系统组织的“圆梦计划”提供了入学机会也减免了学费,更重要的是把机会送到了自己面前。 全国性“寒门特招”
在各方面的带动之下,从2012年起,在国家层面也出现了“寒门特招”政策。
201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该专项计划是在原有计划安排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增加1万名用作专项计划。这多出来的1万个大学入学名额并没有侵占非贫困地区考生的录取机会。报考专项计划的学生必须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3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按照该计划,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为了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为贫困地区建设发展发挥作用,专项计划也做出一些特别的规定。如:专项生入学报到时不迁转户口,户籍暂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就业报到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工作所在地区;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对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初衷虽好但不乏异议
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的最大问题是把择优这个环节省略了。自主招生分为笔试和复试,“圆梦计划”参与者不参加笔试,只参加考察综合素质为主的复试,违背了高校招生要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漪表示,自主招生考试应加强科学性和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考试者的成绩分布梯度越多,区分度越高。于漪认为,自主招生不能只出偏题怪题,甚至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圆梦计划”)免于测试,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大学选材。自主招生考试太过随意会使得结果既不公平也不科学。自主招生考试必须尽量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学到什么水平,就检测到什么水平,不能不考察。招考内容要植根于教育的土壤。题目难度应在难、中、易阶段都有分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测验有较高的鉴别力。
于漪以自己当年的考试为例,她说:“我们当年考大学分数低得很,有的同学只考了30多分就被录取了。题目虽然很难,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有区分度的。现在的高考和自主招考的区分度都在下降。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面试等要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标准不统一,施行起来也比较随意。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对一小部分人免试,就完全不符合高校招生要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
对“寒门特招”的质疑一直存在。很多人担心,贫困县里未必都是穷学生——1万个名额均分到680个县,每个县不超过15人,这有限的名额很有可能被当地非官即富者的子女占用。更有人引用英国的案例表明,对贫困学生特招会害了他们。英国高校招生系统中普遍使用“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理念,在高校招生系统中照顾来自最穷困地区的考生,录取时不光看考试成绩,还把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作为考虑因素。英国有三分之二的一流高校都采用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已引起了英国教育监督部门的质疑。
英格兰教育及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局是英国教育监督当局,负责检查评估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看护教育质量。2012年10月,该机构负责人迈克·威尔肖(Sir Michael Wilshaw)指出:“对富家子弟和穷困学生采取两种入学标准的做法不可取。家境贫穷的考生不应该享受‘特殊照顾’,以低于富家子弟的考分被大学录取。”
威尔肖说,许多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参加特殊培训班,突击强化面试和交流技能;这样,在大学入学申请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表述水平就不会输给那些私校和文法学校的毕业生。威尔肖表示,降低穷考生的入学标准看上去是为他们好,实际上可能反而害了他们,并且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让贫困学生从投机取巧中受益,将来他们成长为社会骨干人物后,其所作所为将会导致社会不公。
一年前,部分高校推出了各自的“圆梦计划”,试图为贫困家庭考生多开一扇通往名牌大学的门。一年过去了,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多招几个寒门学子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教育改革需要走向深层次。
人大版“圆梦计划”
申请参加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圆梦计划”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高中三年须在县及县以下中学就读,且必须为应届农村户口考生。在删除了“三代无大学生”条件的同时,“圆梦计划”提高了成绩门槛,平时学业成绩由排名前10%提高到前5%。具有推荐资格的学生须向所在中学提出申请,并由中学校长实名向人大推荐。2011年底,福建省学生胡国贡因为家里没出过大学生而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的录取机会。他表示:“非常幸运。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取消了下一年度入学学生家里没有大学生的规定,我要是2013年毕业的话,可能就得不到这个机会了。我会努力学习证明自己的能力,为寒门学子争一口气。”
“圆梦计划”是纪宝成主政时,在2011年底推出的一项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主招生优惠计划。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考试资格的考生无需参加该校自主招生初试,直接参加复试。获得预录资格的考生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参加高考,如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批录取控制线,学校将予以录取。学校还将资助获得“圆梦计划”考试资格、家中经济确有困难考生的考试费用。
“圆梦计划”推出后,因限定“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条件引发热议。有人肯定其意在让“寒门能出贵子”;也有人质疑“很雷人”。面对“雷人”的质疑,中国人民大学的解释是:“限定在县及县以下地区高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是为了让最弱势和没有话语权的群体受益。”中国人民大学这一措施是考虑到在招生比例越来越高的名校自主招生面前,自农村地区的贫困考生很吃亏——由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较弱,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具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解释并不被社会接受。同样来自农村的家长也提出该计划不公平——“圆梦计划”本身已经面对县以下农村学校,再在这些基层农村学生里划分阶级阶层,是人为制造矛盾。户籍在城镇的家长则质疑说,如果说官二代、富二代更多进入大学是血统论,那么穷三代被特殊照顾不也是血统论吗?在非议声中,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圆梦计划”去掉了三代内没有大学生的规定。
北大版“圆梦计划”
2011年,北京大学应共青团广东省委的邀请,推出了自己的“圆梦计划”。在2011年5月和2012年5月,共青团广东省委两次面向广东省遴选符合相关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进入北京大学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参加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公共课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后可取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电子注册资格。
北京大学是共青团广东省委推出“圆梦计划”的第一个合作高校,主办方有意将北京大学的“圆梦计划”项目打造成示范项目,兼具探索性、示范性、导向性、可复制性。在2011年该项目招收了100名学生,2012年扩大到150名。
进入北京大学100项目的学员可以主修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专业,还将学习党团知识和进行社会工作能力培训。学习方式除了网上远程教育 面授的形式,主办方还提供共青团的培训场所作为第二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是学成毕业后,主办方都为学员提供学习保障和就业支持,并将他们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入选北京大学“圆梦计划”项目的学员学费全免。对北京大学来说,参加这个合作得到的收获不只是2011年的100名和2012年的150名免费学生,还有第一年4168名和第二年超过万人的远程教育缴费生。
共青团广东省委开创的“圆梦计划”旨在探索门槛较低、成本较低、学习便捷、有效提高文化素养的高等教育模式,定向帮助农民工得到国内名校的高等教育机会。有意参加这个项目的广东省内农民工统一向共青团广东省委报名,被录取的学员免费,没有被录取的学员也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减免学费就读的机会。其带来的数以千计的缴费生则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众多名校的认同和合作。
网络教育新渠道
在和北京大学的合作带来了4168名缴费学院之后,2011年9月广东省发布的扩大版“圆梦计划”招收了890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广东省内的合作高校学习。由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广东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实施的这个公益项目,重点资助在粤务工青年参加以网络远程教育为主的高等学历教育。2011年秋季招生的名额为1万名,在北京大学之后,参与学校新增了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
由于招生数量多、社会影响好,各方面均很满意,在201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资助1万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读高等学校”列入2012年全省10件民生实事,继续大力支持“圆梦计划”的开展。2012年广东省有超过45000人报名参与“圆梦计划”,其中,超过39000人通过审核入学全国10余所高校。
这个全国入学版的广东省“圆梦计划”以网络教学为主,为农民工大学生提供大学教育。在经费上采取“政府给一点、学校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企业帮一点、产业工人出一点”的形式,每名“圆梦计划”学生由广东省财政补助2000元,市级财政和社会募集资金统筹解决2000元,被录取学员只需支付1000元,就可接受2至3年的本科或大专层次继续教育。由于带来了大量生源,该计划得到了一些名校的积极合作。
韩永继是2011年入学的华南师范大学“圆梦计划”学生。他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自己虽然向往大学学习生活,但是一直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和途径。对于他这样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来说,根本不知道还有远程教育这种入学渠道,团系统组织的“圆梦计划”提供了入学机会也减免了学费,更重要的是把机会送到了自己面前。 全国性“寒门特招”
在各方面的带动之下,从2012年起,在国家层面也出现了“寒门特招”政策。
201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该专项计划是在原有计划安排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增加1万名用作专项计划。这多出来的1万个大学入学名额并没有侵占非贫困地区考生的录取机会。报考专项计划的学生必须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3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按照该计划,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为了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为贫困地区建设发展发挥作用,专项计划也做出一些特别的规定。如:专项生入学报到时不迁转户口,户籍暂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就业报到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工作所在地区;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与其他学生同等享受奖助学金政策;对毕业后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的专项生,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优惠政策。
初衷虽好但不乏异议
有教育界人士提出,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是择优录取。中国人民大学“圆梦计划”的最大问题是把择优这个环节省略了。自主招生分为笔试和复试,“圆梦计划”参与者不参加笔试,只参加考察综合素质为主的复试,违背了高校招生要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漪表示,自主招生考试应加强科学性和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通过考试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考试者的成绩分布梯度越多,区分度越高。于漪认为,自主招生不能只出偏题怪题,甚至对某一特定人群(如“圆梦计划”)免于测试,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大学选材。自主招生考试太过随意会使得结果既不公平也不科学。自主招生考试必须尽量符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学生学到什么水平,就检测到什么水平,不能不考察。招考内容要植根于教育的土壤。题目难度应在难、中、易阶段都有分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测验有较高的鉴别力。
于漪以自己当年的考试为例,她说:“我们当年考大学分数低得很,有的同学只考了30多分就被录取了。题目虽然很难,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有区分度的。现在的高考和自主招考的区分度都在下降。自主招生考试的题目、面试等要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标准不统一,施行起来也比较随意。在这个前提下还要对一小部分人免试,就完全不符合高校招生要择优录取的基本原则。”
对“寒门特招”的质疑一直存在。很多人担心,贫困县里未必都是穷学生——1万个名额均分到680个县,每个县不超过15人,这有限的名额很有可能被当地非官即富者的子女占用。更有人引用英国的案例表明,对贫困学生特招会害了他们。英国高校招生系统中普遍使用“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理念,在高校招生系统中照顾来自最穷困地区的考生,录取时不光看考试成绩,还把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作为考虑因素。英国有三分之二的一流高校都采用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已引起了英国教育监督部门的质疑。
英格兰教育及儿童服务与技能标准局是英国教育监督当局,负责检查评估全国大中小学和幼儿看护教育质量。2012年10月,该机构负责人迈克·威尔肖(Sir Michael Wilshaw)指出:“对富家子弟和穷困学生采取两种入学标准的做法不可取。家境贫穷的考生不应该享受‘特殊照顾’,以低于富家子弟的考分被大学录取。”
威尔肖说,许多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参加特殊培训班,突击强化面试和交流技能;这样,在大学入学申请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表述水平就不会输给那些私校和文法学校的毕业生。威尔肖表示,降低穷考生的入学标准看上去是为他们好,实际上可能反而害了他们,并且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让贫困学生从投机取巧中受益,将来他们成长为社会骨干人物后,其所作所为将会导致社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