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绘新图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520y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支部的致富经
  车出贺兰县城向东南方向行驶不远,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这便是金贵镇银河村——远近闻名的贺兰县“菜篮子”基地。
  银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振锋,是银河村温棚蔬菜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十多年来,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温棚蔬菜品种的引进、技术指导与销路拓展上,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大棚书记”。
  2002年,贺兰县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银河村党支部率先行动,决心依托银河村群众擅长种植、经商的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温棚。实施过程中,许多群众由于既无技术、又缺资金、又看不到市场前景,半信半疑,行动缓慢。面对困难,马振锋书记一面带领村干部挨家做群众的工作,一面身先士卒,拿出全部积蓄,带头建起了20栋设施蔬菜温棚,亲自学技术、选品种,精种植、跑销售。半年下来,马书记的温棚种菜纯收入比大地种菜收入翻了几倍。经济效益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也给村民吃了“定心丸”。
  马泽红是银河村最早开始养牛贩牛的,由于养牛贩牛投入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银河村开始温棚种植后,他敏锐地看到了前景,也在村里建起温棚种起了蔬菜。由于肯学习、能吃苦,短短几年,家里的面貌变了样。不仅买了小轿车,还在县城买了楼房。住在县城,天天开着小汽车回村种菜,在银河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进入2016年,银河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牵头组建了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依托全村现有设施蔬菜大棚基地,建起了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和蔬菜交易集散中心,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温棚入股等形式,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抱团经营”,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的温棚蔬菜种植。借助“两个中心”,“金贵”牌无公害蔬菜远销到了上海、浙江、青海等地,银河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菜篮子”。2017年,银河村集体经济收入3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银河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红色银行”富移民
  假如你在秋天走进贺兰县南梁台子农牧场管委会枸杞产业基地,目之所及,鲜红的果子挂满枝头,红红的枸杞已然成为移民群众的“红色银行”。
  从2000年开始,来自西吉、泾源等县的移民先后搬迁到南梁台子安家落户。面对生活基础薄弱、生产技术缺乏的现状,确保移民群众致富有产业、就业有岗位、收入有来源,安下心来谋发展,成为摆在贺兰县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最初的几年,立足南梁台子的土地和灌溉优势,贺兰县委、政府在积极引导移民种植水稻的同时,引导移民养殖黄牛,进行劳务输出。经过艰苦努力,移民群众生活虽有明显好转,但收入依然不高,群众渐渐认识到,只有向土地要产出效益,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才是致富的法宝。
  2012年,南梁台子农牧场管委会决定整理辖区内大片荒地,推广枸杞种植,鼓励农户承包整理后的土地发展枸杞产业。短短的几年,就建起了4个枸杞园区,栽植优质枸杞4000多亩,枸杞种植成了移民群众的主导产业。
  铁西村三队的李学智是早期搬迁到南梁台子的移民。见到他时,他正在家里忙活。当问起种植枸杞给他带来的变化时,李学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刚搬来时,这里的地碱性大,种不成小麦,玉米和稻子产量也很低。后来养过牛,也出去打过工,但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这几年我开始种枸杞,几年下来,盖了新房,添置了家电,院子也收拾得越来越干净漂亮。”目前,李学智家种了20亩枸杞,2016年一年的净收入就有6万多元。在南梁台子,李学智的收入只是一般水平,年净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不在少数。靠着枸杞种植,南梁台子的移民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小康路。
  最近几年,随着枸杞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枸杞的价钱有所下降,市场风险有所增加。如何“抱团取暖”,联合起来,走枸杞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道路,增加枸杞的附加值,保证枸杞种植既能增产、又能增收,成了移民群众发展枸杞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铁西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国珍带领村干部按照“科技+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率先成立了枸杞专业合作社,尝试进行枸杞加工、包装与销售。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每个采摘期都以高于市场1~2元的价格收购种植户的枸杞,保证农户每亩多收入500多元左右。同时,还以较低的价格为农户提供枸杞烘干和冷藏服务,缩短枸杞晾晒时间,减少枸杞损失。枸杞采摘、晾晒、冷藏等服务,还为10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挣钱提供了便利。2016年,合作社收购、加工枸杞达120万斤,并利用电商平台将南梁枸杞销往了全国各地,打造出了“贺兰农园”特色枸杞招牌。
  “以前一到春天,自己既不知道种啥好,更为秋后收上的粮食愁销路。现在跟上合作社种枸杞,有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卖的价比市场价高。樹上的枸杞,就像我们的银行,我们只管往腰包里揣钱。”村民杨平忠的话,说出了南梁台子移民群众的心里话。
  “村企联姻”谋前景
  2013年春天,习岗镇五星村党支部为了给村民闯出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决定在传统露地蔬菜基础上,集中流转土地,建设温棚,引进企业进行规模化蔬菜生产。习惯于自种自销旧模式的村民,听说要集中流转土地建温棚种蔬菜,顾虑重重。为了打消村民的心结,五星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率先集中流转土地100亩建设温棚,种植西蓝花、西芹等,第一年就带来了20万元的纯收入。支部做给农民看,干部带着农民干。在党支部的努力下,2013年底,五星村迅速建成了二代温棚1600亩、700余栋,建成500亩以上园区2个,引进全农、鲜丰等6家公司。经过4年多发展,五星村二代温棚规模达到了1800亩,招商引企发展供港蔬菜2000亩,民间投资发展苗木花卉近800亩,成立了3个农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全村基本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集中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盘活了土地资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民也从土地上解脱了出来,“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已凸显效益。   “以前,我们只知道自种自销,现在发展了‘村企互动’就可以利用供港蔬菜基地技术、销售渠道优势,由企业、村集体引导党员群众参与蔬菜种植。还可以联系企业开展技术互助、信息互享、资金互融、销售互带活动,也能以贷款互保、生产互助等多种形式,为党员群众共同化解资金不足问题和市场风险,实现互惠互利。”五星村党支部书记王占祥一番话,既说出了几年来村党支部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思路、决心,也反映了五星村村民的心声。65岁的村民王保山说起村里土地流转后带来的变化,向我们晒起了自家的“幸福账”:“前几年,家里有22亩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不到2万元。土地流转后,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就有1.6万元,既不用投种子、化肥、也不用费工操心,还有钱花,老百姓都说这个事办得好。”
  为了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增加农业附加值。2016年,五星村争取自治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果蔬种植采摘休闲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占地60亩、投资192万元的17栋高标准温棚相继投入运营。温棚中种植的葡萄、西红柿和黄瓜等反季节有机果蔬,既增加了土地单位产出效益,又可以做休闲采摘园,吸引游客入园采摘,体验农家生活。运营一年,就为村里带来50多万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双增双富”。
  村子的发展越来越有前景,但五星村党支部一班人却仍不满足:“依托果蔬基地,发展有机农业,争取种植、休闲农业齐头并进;依托互联网,线上、线下一齐发力,一定要把五星村的休闲农业、果蔬品牌打响,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私人订制”到田间
  远离都市喧嚣,走进美丽乡村,这是城里人向往的休闲生活,也是农村有机农产品扩大销路的商机。立岗镇通义村党支部书记马瑞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在心里打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算盘。
  2012年,贺兰县农村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看着周边村子土地流转热火朝天,马瑞宁不是跟风效仿凑热闹,而是开辟新路,在怎样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想方设法让农户享受更多的红利。
  “村里有1万多亩地,230多亩鱼塘,我们的想法是由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把农户的土地流转过来,集中种植,集中管理,按订单种植粮食、蔬菜,按订单生产生态绿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对绿色生态食品的需要。”听到马瑞宁的想法,起初村里并没有多少人支持,他就先跑市场、找企业、找订单。功夫不负有心人,看到一份份有机大米、有机瓜果蔬菜订单和纷纷跑到村里签订协议的客户,村民们终于认可了村党支部的想法,开始积极与村党支部合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村民们的大力支持下,绿色食品“私人订制”基地迅速见到成效:村民既可以每年按时拿到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又可以就近种地打工挣钱,村里的绿色生态粮食、蔬菜也有稳定的销路与收入。2017年通义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5万元。
  “春耕还没开始,优质生态大米已被订制一空,订购价远远高于一般大米。以前1亩水稻也就收入1400元左右,现在种1亩水稻比过去多收入1200多元,我们只需要种好、管好,再送到客户家,其他啥心都不用操。”
  借助“私人订制”发展生态种植、乡村旅游的东风,2016年,通义村完善生态休闲旅游设施,建成集采摘、垂钓、生态养殖、野营烧烤、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乡村游体验中心,让城里人走进农村体验田园生活。村里引进农大科技公司,种植绿色健康生态水稻,施行种植、加工、物流一条龙服务,客户只需确定订制数量、金额,就可成为农场主,种植、管理则全部由合作社负责。银川市民陆瑞雪是通义村“私人订制”的铁杆“粉丝”。通义村的“私人订制”生产模式一开始推广,她就认购了10亩地种植水稻和蔬菜,每年都会把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过来订制绿色食品。陆瑞雪说:“安装在田间地头的监控设施与我的手机连通,可随时察看水稻的生长情况,闲暇时会带着家人、亲戚朋友来这里体验稻田插秧、蔬菜采摘,这不但实现了我亲自种地的梦想,还能在村里的农家乐品尝美食,在鱼塘边挥竿垂钓。住住农家屋,吃吃农家饭,参加村里组织的亲子运动会,这才是舒心惬意的生活。”
  看着村里的变化,立岗镇镇长马国峰不无感慨:“这种现代农业的新业态,备受都市人青睐,也让绿色生态食品‘私人订制’基地充满生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村而言,就是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将休闲旅游、食品加工等融合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拓展出越来越多产业融合的‘供给侧’。”
  农田转身变“画廊”
  5年前,位于贺兰县城西北的常信乡四十里店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但短短几年时间,四十里店村依靠“稻渔空间”休闲农业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一跃成为宁夏首批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
  村上产业少,村民收入少,生活水平低,这一切让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存有看在眼里,愁在心上。为了给四十里店村找出一条发展新路,从2012年春季开始,王存有一边协调争取政府的项目资金、扶持資金,一边积极引进企业进村实地考察,寻找合作项目。经过艰苦的努力,广银米业、科海渔业、马莲湖农庄等一些颇具规模的水稻、蔬菜种植企业陆续进驻四十里店村,利用流转土地发展制种产业,搞现代化新型农业建设。“村支部引领、带动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合作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四十里店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广银米业等现代企业的入驻,将农户家零散的田地整理成整齐平坦的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将不同颜色的水稻交错种植,稻田中显现出鲜艳美观的文字、熊猫、五环等图案,把庄稼“种成”了巨幅的工艺品,将农田作物变成了吸引游客参观欣赏的艺术画廊,让游客在欣赏“艺术创作”、享受渔村休闲垂钓的同时,还能参与劳作,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滋味,让久居城市的人对农业生产有个全新的感受。
  更为可喜的是,新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过去的一份收入,一下变成了土地流转费和打工两份收入。看到土地流转的好处,村民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1.5万多亩土地,已经流转了8000多亩。2016年,四十里店村集体经济收入10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还多,村民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问及今后的打算,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张立充满信心地描述道:“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完善四十里店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稻田景观观光廊、菜畦体验观光园、农耕文化主题村等‘一心、两廊、三园、四村’的观光休闲项目和设施,让村民在传统农业向休闲等农业的转换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移民村里话幸福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走进贺兰县移民新村欣荣村的巾帼扶贫车间,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刺绣品,妇女们边忙活着手中的绣品,边聊着身边的新鲜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位于贺兰县洪广镇北3公里的欣荣村,是一个移民村,全村1817户8273人,大多来自原州区、西吉县。5年前,这些还在大山深处靠天吃饭、靠广种薄收艰难度日的村民,短时间内就过上了住有砖瓦房、走有水泥路、喝用自来水、老人孩子不出村就能上学看病的全新生活。力农羊业、中银绒业、北方乳业等现代企业的入驻,为村民发展种养业、务工挣钱提供了便利。农民人均收入已经增长到了近7000元,“空壳村”一跃变为村集体年收入30多万元的“活力村”。
  在欣荣村,妇女占很大的比例。一些妇女既要照顾孩子、老人,也想找份来钱的门路。为了让这些妇女不离乡土也能挣到钱,欣荣村党支部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社区刺绣扶贫車间,通过刺绣加工,既让妇女过上了“集体生活”,有了归属感,也增加了她们的收入。虎莲花是位刺绣能手,现在的刺绣生活,让她感到心情舒畅:“我现在在这里绣花,一天做好几件,不但自己挣上了钱,娃娃老人也能照看上,现在的生活不知比过去好上多少倍。”
  金富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是欣荣村另一个热闹的地方。每到下种、采收时节,常常会有数十名务工人员集中在合作社,接洽务工事宜。村民仇风成是栽种菌菇的熟练工人,已经在合作社干了两三个年头,她说:“我每天可以挣70元,去年断断续续干了4个多月,挣了8000多元。我这样一个60多岁的老人,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在老家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把企业引到村里发展,让移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几年来,欣荣村形成了食用菌种植为主导,蔬菜、肉兔、肉鸽特色种养殖业和刺绣等为辅助的产业结构,绿色有机农产品搬上了城市人的餐桌,鼓了移民的钱袋子,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村民杨尚贤2016年初开始试着养殖肉兔,一年下来,就收入了不下10万元。算算一年的收入,杨有贤对发展肉兔养殖业充满信心,他决心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路。
  从搬出大山,艰难起步,到以粮为主,种养结合;从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到企业、市场与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联合7家合作社成立欣欣向荣农民专业联合社和劳务公司,蔬菜、菌菇种植,肉兔、肉鸽、牛羊养殖等,多个产业齐头并进,5年时间,欣荣村在发展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谢 斌
其他文献
西夏区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处银川平原西部,是银川平原的生态屏障,现为银川市市辖三区之一。自古以来,西夏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1941年,宁夏新增置永宁县,今西夏区辖地隶属永宁县管辖。1951年,划归银川市管辖。1958年,随着包兰铁路通车以及宁夏向西开辟工业用地,现今西夏区辖地各项事业逐步起步发展,城区面积逐步扩大。1961年4月,中共银川市委决定成立新城人民委员会,设立新城区;2002年10月
期刊
永宁县是“塞上江南·神奇宁夏”首府银川的郊区县,行政区域面积934平方公里,共有5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国有农场、66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23.8万人(农村户籍人口4.2万户15万人),回族人口占20.8%。全县地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核心区,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中国西部四季鲜果之乡,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被誉为东方的“波尔多”。先后荣获全国现代农业示范
期刊
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绘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号角,更为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华电宁夏公司业务集中在火电、风电、光伏以及煤炭、铁路等领域,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作为中央企业,我们始终
期刊
牛爾惠,1971年生,现就职于宁夏银川镇北堡影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诗词协会会员。2008年作品获第二届全国草书入围展、2009年作品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入围展、2011年作品入选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2012年作品获全国第三届青年入围展、2012年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张芝奖”。  2009年编著出版《擦亮金牌的诗书》一书引起好评。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生前曾动情地书赠“经营能手
期刊
葡萄产业是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1984年起步到如今历经33年的发展,宁夏葡萄产业已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小酒庄、大产区”发展路子,得到了国际葡萄酒界的普遍认可,由小葡萄串起的紫色产业带已成为宁夏继“红色名片”枸杞、“黑色名片”煤炭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银川市西夏区地处宁夏西线黄金旅游带和被誉为“东方波尔多”的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的中心地段,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区位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培训是培养好干部的重要手段。抓住人这个关键核心要素,夯实基层组织这个战斗堡垒,才能为实现脱贫富民战略提供坚强有力支撑。因此,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
期刊
就业难是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宁夏,由于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有数据显示,几年来,宁夏普通高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率仅有40%左右,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如何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宁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宁夏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
期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宣示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和主线是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期刊
在新疆工作的张女士退休后定居户籍所在地银川,因患高血压等疾病多次住院治疗。2017年2月8日,因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病在宁夏医科大学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急诊入院,3月31日办理出院手续,医疗总费用17353.93元,其中医保统筹基金支付13033.05元,个人自付4320.88元。张女士的儿子高兴地说:“以前老母亲在宁夏生病住院费用无法直接结算,先要全额垫付医疗费,出院后将住院资料及证明带回新疆报销
期刊
黨建工作处处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