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理综甲、乙卷天体运动试题评析与启示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wf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1年高考全国理综甲、乙卷分别对天体运动进行了考查.甲卷在展示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同时,要求估算“天问一号”远火点距离;乙卷在介绍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的同时,要求估算银河系中黑洞的质量.两题在方法立意及学科素养的要求上惊人相似.同为单项选择题,均考查生活实践情境,并对开普勒定律进行考查.在建构模型、推理论证等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层级基本相同.研究试题,知微见著,给教学的启示有:走出考纲,走进课程标准;建构模型,发展科学思维;推理论证,提高推演能力.
  关键词:高考理综;试题评析;模型建构;推理论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7-0044-03
  作者简介:许冬保(1963-),男,江西九江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考试命题及其评价;
  朱文惠(1965-),男,江西赣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育.
  2021年高考全国理综甲、乙卷中分别出现了天体运动试题.两道试题情境、设问不同,但立意与学科素养的要求惊人相似.两道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均以生活实践情境(科技发展前沿)呈现,均对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考查,建构模型、推理论证等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层级基本相同.研究试题,知微见著,2021年天体运动试题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教学启示呢?
  1 全国甲卷试题分析
  1.1 试题呈现
  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甲卷第18题,原题如下:
  2021年2月,执行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成功实施三次近火制动后,进入运行周期约为1.8×105s的椭圆形停泊轨道,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近距离约为2.8×105m.已知火星半径约为3.4×106m,火星表面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约为3.7m/s2,则“天问一号”的停泊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约为
  A.6×105m B.6×106m
  C.6×107m D.6×108m
  1.2 试题分析
  不计火星自转,在火星表面自由落體的物体,有 GMmR2=mg.
  对于椭圆形停泊轨道,半长轴a为
  式中,R=3.4×106m,d1=2.8×105m,d2为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
  对于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探测器而言,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有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对于椭圆轨道,圆周半径r等于椭圆轨道半长轴a.联立解得
  1.3 试题评价
  试题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为依托,主要考查“科学思维”学科素养中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要素.试题涉及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及圆周运动等内容,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模型建构能力以及数学运算能力.
  1.4 试题背景
  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在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即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1].
  2 全国乙卷试题分析
  2.1 试题呈现
  全国高考理科综合乙卷第5题,原题如下:
  科学家对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恒星S2进行了多年的持续观测,给出1994年到2002年间S2的位置如图1所示.科学家认为S2的运动轨迹是半长轴约为1000AU(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AU)的椭圆,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超大质量黑洞.这项研究工作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若认为S2所受的作用力主要为该大质量黑洞的引力,设太阳的质量为M,可以推测出该黑洞质量约为
  A.4×104M B.4×106M
  C.4×108M D.4×1010M
  2.2 试题分析
  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半径为r,周期为T.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有
  设黑洞质量为M′,恒星S2的质量为m,绕黑洞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同理,有
  设恒星S2绕黑洞做椭圆运动的半长轴为a.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对于椭圆轨道,r′=a.
  据题意,恒星S2绕黑洞做椭圆运动,由图1可知,S2运动周期T′≈2002-1994×2y=16y.
  2.3 试题评价
  本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情境化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科学思维”学科素养中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等要素.试题涉及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试题以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项为依托,信息新颖、情境别致.要求能通过简化的天体运动模型求得黑洞的质量.试题所给数据真实,符合实际情况.试题以恒星S2绕黑洞运动的时间标度呈现观测信息,基于极坐标下,极角的变化获得周期.该题对考生收集信息、分析论证、模型建构等方面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查.
  2.4 试题背景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三位获奖者.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证明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直接产物;德国科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和美国科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则发现,在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看不见的、质量极大的天体控制着周边恒星的轨道,该天体的唯一解释就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在近30年的观测中,根策尔和盖兹的团队不断完善观测技术,追踪观测区域内众多恒星中一批最亮恒星的运动轨迹.其中一颗恒星在不到16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围绕星系中心的完整运行,科学家们得以绘制出它的完整轨道.两个研究团队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观测后得出一致结论: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质量非常大且看不见的天体,在不超过太阳系的空间中聚集了约400万个太阳的质量,使周边恒星急速旋转.这个看不见的天体,即黑洞[2].
  3 教学启示
  两道试题均以最新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成果为载体,考查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试题所给数据真实,最后结果均为估算,是近年高考天体运动试题中比较精彩的试题,给我们今后的物理教学带来重要的启示.
  3.1 走出考纲 走进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全国理综甲、乙卷天体运动试题,均涉及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然而,在2019年以前的考试大纲中,开普勒第三定律未列入考查内容.多年来高考命题坚守不超越考纲的原则,开普勒第三定律从未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出现.而今年该知识点的出现,表明今后的高考命题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下的考试大纲的约束.事實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2019年之后不再颁布考试大纲,显然命题设计与此是相匹配的.
  物理课程标准在选修1模块中,基于“物理学与人类认识”主题下的内容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解古希腊的宇宙观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了解哥白尼日心说对宇宙观的冲击.了解开普勒定律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作用[3].”可见,开普勒定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
  综上,开普勒定律的考查,意味着传统考纲约束下的命题已成为过去,以后的高考命题将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为考查范围.因此,走进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已成定势.
  3.2 建构模型 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在物理学中,建构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构建易于研究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和物理概念的过程.建构模型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要素,加深对概念、过程和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思维[4].
  天体运动中的模型主要有,天体的自转模型、行星(或卫星)模型、同步卫星模型以及多星模型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能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甲卷考查了不计自转条件下,行星表面重力与引力的关系模型及“天问一号”在停泊轨道上运动的模型;乙卷考查了恒星S2绕黑洞运动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模型.此外,在建构相关运动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天体的质点模型.可以说,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相关模型不断建构、批判、修正、重构的过程;而物理问题的分析就是建构模型、应用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模型建构表现在能够分析模型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使用模型解释物理现象和过程,阐明物理概念和原理,在真实的情境中具有构建模型的意识和能力等[4].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建构模型的教学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
  3.3 推理论证 提高推演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思维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科学思维包含的要素是构建物理科考试关键能力的重要基础.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将科学思维中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合并为“推理论证能力[5]”.
  科学推理不仅包括逻辑上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及类比推理,而且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式,还包括控制变量及组合推理、概率推理、相关推理、因果推理等推理形式.科学论证要求考生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4].
  甲卷中半长轴的计算及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及圆周运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推理得出“天问一号”的停泊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由于结果为1位有效数字,因此,通过推理论证、近似估算即可获得答案;乙卷中恒星S2绕黑洞运动周期是关键证据,要求考生具有强烈的证据意识,通过观察从题给的图示中获取答案,所考查的知识点与甲卷基本相同.考生的文字推理及数据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两道试题均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与数学推演的能力.同时,数学运算能力与信心在考生答题中同样重要.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应当重视和加强文字推演及数据运算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艺涵.“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J].中国设备工程,2021(05):3.
  [2]蔡荣根,曹利明,李理,杨润秋.时空奇点和黑洞——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J].物理,2021(01):1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程力,李勇.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物理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38-44.
  (收稿日期:2021-06-19)
其他文献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传统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学生自主学习不足、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出将翻转课堂理念融入BOPPPS教学模式,将该模式原本的课堂前测前置
我国基础教育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科凝炼了学科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结构,编制了新版高中教材.新版物理教材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章节结构以及课后习题两方面,其
摘 要:针对教材中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改进方案:首先,用重锤线和圆盘上的水平线,帮助准确判断杠杆是否处于水平状态;其次,通过探究直臂杠杆在水平和非水平位置平衡及曲臂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平衡条件能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再次,通过曲臂杠杆及改变直臂杠杆上的动力方向使两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力臂的概念.最后,实验的改进在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要求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高中物理关键能力包含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中的主要内容,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物理高考加大了关键能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小学育人过程中要秉承着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学科为要的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从物理学科德育内涵、物理学科德育目标、物理学科德育内容、物理学科德育实施路径四个方面阐释如何充分挖掘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进行育人教育,积极挖掘和发挥物理学科德育功能,帮助学生习得做
教材是每位教师和学生手中备有的学习资料,如何使用好教材,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欣赏的眼光阅读教材、实践的眼光阅读教材、研究的眼光阅读教材以及质疑的眼光阅读教材等
以“万有引力定律”元质量为例,探讨了该元质量的评价标准,尝试了该元质量对应的科学方法显化和以元质量为突破口的学业动态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在学生日常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并
摘 要:本文通过体验活动“骑车发电”引入,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探究,归纳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电能;电功;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8-0052-0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
摘 要:以“熔化和凝固”为例,基于传感器技术进行实验改进,结合电脑进行图像分析;利用平板实时上传图像,记录、保存实验过程;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初中物理;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18-0061-03  作者简介:法国清 (1975-),女,山东胶南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
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四核四翼”,评价物理学科素养在2021年6月浙江物理选考的考查方式或内容,结合选考卷的特点,提出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的启示,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