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形成和树立,中学生在追求学校体育现实的健身效益的同时,已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对其将产生的长远利益,即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健身、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升学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所以,为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加速旧的传统教学理念向新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以“达成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及良好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寻求一条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为“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平稳、迅速地过渡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唐山市开平区育才学校、二十三中、四十六中、四十九中、五十八中5所学校初、高中650名男、女在校学生。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法:发放“中学生体育兴趣”和“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与心态”调查问卷650份,收回582份,回收率89.5%。
2.文献资料法:阅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认真分析与整理。
3.数理统计法:对获取资料进行统计、百分比计算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与态度
(1)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经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来源主要是从兴趣、爱好而生。从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5%,有30%的学生持中间态度,仅有9.5%的学生表示反感。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持否认态度的只占总人数的14.9%,持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6.9%。在理论课比重方面,同意增加理论课比重的占总人数的23.7%,不同意的占总人数的43.6%,持有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32.7%,这说明目前还没有被学生充分认识。赞同将学习态度和考勤作为评定成绩内容的占总人数的68.6%,持有否认态度的占总人数的9.6%,持有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1.8%。(表1)
以上四项主要指标充分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从学生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的指标看,也充分说明了《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为主线、为载体来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前瞻性与正确性。
(2)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倾向
为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心态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兴趣倾向于球类和游戏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兴趣倾向于武术的占总人数的20.46%;兴趣倾向于舞蹈与健美操的占总人数的25.18%;兴趣倾向于田径的占总人数的3.36%。学生尤其对田径中跑的教材不感兴趣。(表2)
表2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倾向调查表
2.中学生对体育课厌学态度的分析
形成中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原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至。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过程,以“身体活动的技术教学”为主的方式,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重复训练,用“运动训练”的规律去统帅体育课的教学领域,将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混淆起来,把教学的目标死死地盯在体育达标的任务上,以达标率的定向指标去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因而,致使“教”与“学”双方都围绕着“五项身体素质”达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屡屡出现“身体不适”“病假”“见习”的“心理防卫”现象。
五、总结与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为使“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平稳、迅速地过渡,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我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适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摸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应探寻按不同形式的分组进行锻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组织的“运动处方”式的教学尝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身体机能、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设置现代学生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教学项目和内容(球类、游戏、舞蹈、健美操等),以满足中学生不同学段的娱乐,改善形体和强身健体的需求,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应灵活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宜地把握组织形式和教法、手段与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乐趣,感受到身体练习中的成功与喜悦,切忌把学习目标统一化和绝对化。
4.将体育考核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
评价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教师考勤、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程度,结合学生掌握动作的质量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评出等级”。让每个学生通过评价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新的学习目标,减轻学生对体育考核的压力,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活跃的气氛中锻炼身体。
5.加强体育知识与安全知识教育,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过去,体育教学理论部分的内容都是与技术有关,缺乏健康知识的传授。因此,尝试在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医学、运动生理、保健康复、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等知识内容,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教育重点正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教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理解、尊重、民主、平等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会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终身体育思想的逐步形成和树立,中学生在追求学校体育现实的健身效益的同时,已开始重视追求学校体育对其将产生的长远利益,即注意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健身、健美和体育娱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以适应将来升学就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所以,为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加速旧的传统教学理念向新的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以“达成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增强学生体质,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及良好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寻求一条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途径,为“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平稳、迅速地过渡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
唐山市开平区育才学校、二十三中、四十六中、四十九中、五十八中5所学校初、高中650名男、女在校学生。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法:发放“中学生体育兴趣”和“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与心态”调查问卷650份,收回582份,回收率89.5%。
2.文献资料法:阅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认真分析与整理。
3.数理统计法:对获取资料进行统计、百分比计算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与态度
(1)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经调查分析得知,目前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来源主要是从兴趣、爱好而生。从表1可以看出: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0.5%,有30%的学生持中间态度,仅有9.5%的学生表示反感。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持否认态度的只占总人数的14.9%,持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6.9%。在理论课比重方面,同意增加理论课比重的占总人数的23.7%,不同意的占总人数的43.6%,持有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32.7%,这说明目前还没有被学生充分认识。赞同将学习态度和考勤作为评定成绩内容的占总人数的68.6%,持有否认态度的占总人数的9.6%,持有中间态度的占总人数的21.8%。(表1)
以上四项主要指标充分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体育活动的,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从学生对学习技术、技能持有肯定态度的占总人数的58.2%的指标看,也充分说明了《體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为主线、为载体来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前瞻性与正确性。
(2)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倾向
为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我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心态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兴趣倾向于球类和游戏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兴趣倾向于武术的占总人数的20.46%;兴趣倾向于舞蹈与健美操的占总人数的25.18%;兴趣倾向于田径的占总人数的3.36%。学生尤其对田径中跑的教材不感兴趣。(表2)
表2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倾向调查表
2.中学生对体育课厌学态度的分析
形成中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原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至。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多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过程,以“身体活动的技术教学”为主的方式,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进行重复训练,用“运动训练”的规律去统帅体育课的教学领域,将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混淆起来,把教学的目标死死地盯在体育达标的任务上,以达标率的定向指标去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因而,致使“教”与“学”双方都围绕着“五项身体素质”达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久而久之,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屡屡出现“身体不适”“病假”“见习”的“心理防卫”现象。
五、总结与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为使“竞技”体育教学向“健康第一”体育教学平稳、迅速地过渡,迎合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心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我提出以下建议。
1.构建适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摸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应探寻按不同形式的分组进行锻炼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组织的“运动处方”式的教学尝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身体机能、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设置现代学生喜欢的项目和内容
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教学项目和内容(球类、游戏、舞蹈、健美操等),以满足中学生不同学段的娱乐,改善形体和强身健体的需求,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让学生自行确定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应灵活确定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宜地把握组织形式和教法、手段与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身体练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乐趣,感受到身体练习中的成功与喜悦,切忌把学习目标统一化和绝对化。
4.将体育考核变目标管理为过程管理
评价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是由教师考勤、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程度,结合学生掌握动作的质量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评出等级”。让每个学生通过评价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和新的学习目标,减轻学生对体育考核的压力,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活跃的气氛中锻炼身体。
5.加强体育知识与安全知识教育,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过去,体育教学理论部分的内容都是与技术有关,缺乏健康知识的传授。因此,尝试在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医学、运动生理、保健康复、心理健康、安全防护等知识内容,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我国教育重点正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教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理解、尊重、民主、平等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会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