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的慈善之家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笔者遇到了全国政协特邀委员陈光标。陈光标也许不是中国首富,但却是行善最高调的一个。他曾宣布“裸捐”,也曾在2011年春节前夕募捐1.27亿,再演“钱墙秀”……面对种种议论,陈光标更爱谈起的是家人对他的支持。
  陈光标说,他之所以如此高调地做慈善,是父母给他的启发。陈光标曾把父母接到城里同住,可他们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坚持要回安徽乡下老家,每天都要到自家的几亩地里侍弄一番。2005年之前,陈光标一直默默行善,一次回家,父亲问他:“与其你一个人默默无闻地行善,何不通过你的行动影响、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宁就像你小时候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样,做一个榜样人物。”父亲的话让他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应该借助公众的力量解决更多社会问题。那以后,他开始大张旗鼓地做慈善。2010年9月,陈光标决定“裸捐”之前打电话回老家征求意见。父亲听说后,几乎想也没有想就同意了:“光标,你这样做很有意义,不仅给中国的富翁们带了一个好头,也激励我的两个孙子今后发愤图强,自力更生,我和你妈都支持你!”
  父母不但给了陈光标吃亏吃苦的精神,也同样这样教育其他子女。陈光标的弟弟陈景标在酒店当一名保安,妹妹陈春华当餐厅服务员,虽然收入很低,但都能自食其力。在外人眼里,陈光标完全应该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陈光标没有这样做,他说:“我虽然是他们的哥哥,但我没有义务给他们财富,我也曾安排他们到我的公司工作,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能胜任。我觉得他们应该靠勤劳的双手去找工作、去生活,而不是成為不劳而获的人。起初,弟弟妹妹见我对别人出手大方,对他们却特别抠门,心中多少有些怨言。但后来,他们看到我并没有把这些钱用来自己享乐,而是捐给了那些比他们更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渐渐地理解并支持我的做法。”
  陈光标对待弟弟妹妹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他们的孩子则慷慨解囊,承担了所有的学费、杂费、医药费。他说,弟弟和妹妹是被生活的磨难耽误了前程的,帮助他们的孩子,才是帮助他们的未来。
  陈光标和妻子张婷可以说是闪婚,1997年,他用张婷的3万元积蓄和从娘家借来的6万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年,公司盈利20万元,陈光标将其中3万元用于救治安徽芜湖一位身患重病的女孩;第二年赚了不到60万,他又拿出28万元为偏远农村修了一条4.7公里的乡村公路。他问张婷:“我把咱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了出去,你就不心疼宁”张婷说:“我欣赏的就是你这份爱心和责任感!”
  2010年9月初,陈光标接到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将在北京举办一场慈善晚宴的邀请函。当晚,他组织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酝酿已久的一个决定:在离开这个世界时,将95%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剩下的5%留给两个儿子。张婷十分支持:“只要两个孩子继承‘靠双手吃饭’的精神,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应该不会有问题。”
  读初中的大儿子陈启正是陈光标和前妻生下的孩子,他一心想留下一部分财产补偿长子。没想到,孩子主动说:“我要像你一样白手起家,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之后不久,孩子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当父亲宣布‘裸捐’后,我将告别‘富二代’身份了。对此,我没有一点悲伤和遗憾,相反还有一些轻松和自豪……”陈光标读后感到特别欣慰。
  陈光标的家人热心慈善,陈光标对自己也特别“抠”。他一般都是在员工食堂用餐,身上的衣服都是从夫子庙大市场花几十元买布自己做的,穿的鞋也是几十元一双;身上最贵重的东西也就是一部价值一千多元的手机,而且已经用了好几年。只要时间允许,他一律骑自行车上班,每次去机场,如果没有重要客人,他都坚持乘出租车。他说:“作为一名商人,我也重利,因为这是行善的根基。但与‘利’相比,我更看重‘名’,更喜欢荣誉。我希望历史与后人能记住陈光标是个好人,就像记住雷锋一样,我的此生便足矣!”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江苏扬州的女教师于月琳从教20年,是学生和老师们公认的好老师。但是,这样一位众口称赞的好老师,却将剧毒品投入了一个4个月大婴儿的奶粉中,致其惨死。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她不仅自己以身试法,还将年幼的女儿拖进了罪恶的深渊……    一    人已中年的于月琳,是江苏省扬州市某中学的数学教师。从教20年来,上进、好强的于月琳是学校师生眼里公认的好教师,曾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于
期刊
19世纪60年代末,我随着百万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當年我20岁。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有苦闷,也有欢乐。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让我永生难忘。  事情就发生在我所在的五十团五连。当时,我们连东边隔河与五十七团相邻。五十七团是以朝鲜族老职工为主的连队,被我们称为朝鲜屯。当时三江平原上的很多农场都因战备需要而归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朝鲜屯也因此分去了很多来自大
期刊
今年恰逢抗美援朝61周年,在纪念之余又不禁感慨万千!  从小我就喜欢文艺,经常给大人们唱歌、跳舞。13岁考上了女子中学,由于有这方面的天赋,被学校选为全校学生会康乐部部长(文艺负责人)。那时经常组织同学们搞文艺宣传演出。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0月25日打响了第一仗,从此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我当时上初中二年级,得知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赴朝鲜
期刊
一    董艳珍出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山咀子乡南梁子村,董家有着家传独门绝技——步法追踪,爷爷董世玉更是远近闻名的“足迹神探”。  小时候,董艳珍就对爷爷的“步法追踪”产生了兴趣,但董世玉却不肯教孙女,爷爷不教,董艳珍就偷偷地揣摩。一天,她趁父母不在家,就把家里不多的白面拿出来,用水搅拌后制作起足迹模型来,然而,面干后她却什么也没看清楚。  母亲回家后,看见女儿摆弄着一块块的面疙瘩,苦笑着对她说:“
期刊
偶然发现老人死亡后留下的遗嘱,继承人拿着遗嘱欲提取老人在银行的存款,却遭银行拒绝。存款人死后,继承人遇到“不打官司拿不到钱”的法律怪圈。      遗嘱突然现世    2002年1月6日,刘奇文老人在银行储蓄存款2.3万元人民币,方式为自动转存,存期为一年,年利率为2.25%。不幸的是,当年11月26日,刘奇文撒手人寰,老人没有法定继承人。他的姨侄张苏庆为老人操办了后事,谁知在送走老人8年后,他偶
期刊
还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院里住着一个小男孩儿名字叫援朝。于是“抗美援朝”将我们连在一起了,尽管我连他是什么样子都没有印象。后來我上学了,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广州,总能遇上和我同名的同学。究竟有多少人的名字叫抗美,我不知道,想来必定不会少。  我有一个好朋友也叫抗美,她是抗美援朝结束后才出生的。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了,可她老家当时消息太闭塞,以为志愿军还在朝鲜打仗呢,就给她起了这个名字,可
期刊
美国社会经常被描绘为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那似乎是个人情冷漠的国家,法律规定子女无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分居,他们在生活难以自理时,可选择入住养老院。子女与父母似乎无亲情可言,更无孝顺可讲,我从前也这样看。但我在美国生活9年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以前的印象。  从我接触的美国家庭看,不同家庭的老人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儿女是孝顺的。
期刊
兔年的春天到了,今年是我和丈夫结婚59年,我们复婚也有21年了……    我叫王文翔,丈夫叫张有才。我的一生离过两次婚,不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好,而是因为夫妻感情太深了。    一    我第一次离婚是在“文革”期间,那时我已经是4个孩子的妈妈了。  我在1952年结婚,1955年冬天,我被分配到川西北高原的黑水县,参加了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工作队,担任秘书工作。其间,我与8个同志不慎被叛匪抓走,被关押了
期刊
一到春光烂漫的日子,我就想起壮美辽阔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1968年,我在哈达吐大队插队,附近有个黄花谷。谁到了那里,都会被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萱草花给“震”住:那时大片大片的被俗称黄花菜的萱草鹅黄滚滚,一直铺满了整个山谷。黄花的碧绿叶片又宽又厚,盛开的黄花和我的手掌心差不多大。最神奇的是所有的黄花的高度完全一样,远远望去,下边是碧绿的叶,中间是葱绿的茎,上边一截则是金灿灿的黄花,三层界限分明,宛
期刊
女教授吴玉梅在妹妹的热心介绍下与一个美籍华人结了婚。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妹妹竟然是自己丈夫的情人……    一    吴玉梅、吴玉玉两姐妹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吴玉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大她13岁的姐姐吴玉梅对这个小妹妹宠爱有加。吴玉梅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一所大学任教,2001年与丈夫分手。  2003年11月的一天,已到中年的吴玉玉偶然看到一则征婚启事:“美籍华人陈明诚,男,194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