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纳河回来的摄影师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0日,卢晟担任摄影的两部电影获得上海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的《玩酷青春》和投资3000万的悬疑片《绝命岛》上线。
  从法国国际声音与画面学院毕业回国发展的五年间,卢晟完成了《绝命岛》、《公园》、《皇家刺青》、《爱的是你》等电影作品,而他本人也即将拍摄自己第一部个人导演作品《Here, there》。
  
  执著电影梦的文艺青年
  
  1997年的夏天,卢晟考上了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卢晟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孤身前往文艺之都巴黎,只为了圆自己的电影梦。用卢晟的话说:那时候思维简单,就想学自己想学的真东西。
  法国是摄影师和艺术家的天堂,更是很多世界知名的电影学院所在地。经过了反复比较与课程的对比,最终卢晟考上了法国排名第三的法国国际声音与画面学院的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摄影,“国外学校有课程表分类,你能知道想学的是什么,等了解更多信息,就能比较明确地知道你想在哪个学校里学什么内容。既然出国学,就选最想学的。”
  现在的留学生生活条件比起以前来说要好了很多,可一年六至七万元人民币的学费还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在法国的四年间,卢晟参与了大量的广告、纪录片、短片的拍摄,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出国虽然昂贵,但物有所值。“出国四年最大的收获是思维的开拓,毕竟在国内有局限性,而老师大部分传授的是很传统的理论。而那些传统的理论背后有它自己的演变,其实电影最早的拍摄模式是纪录片,“当在国外看到很多早期纪录片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影像是在国内看不到的。”
  虽然所学的专业是电影摄影,但是对卢晟而言,“开阔视野”比“学到技术”要重要得多。“技术是完成艺术的手段,但是技术是在不断更新的。”卢晟认为,摄影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也不会脱离“机械”二字,所以技术只是很简单的一个事,而通过技术如何来表达才是最重要的。“我以前也比较迷恋于技术,但当把技术弄明白后就发现这并非电影的全部,技术毕竟是完成想法的手段。就像电影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剧本而服务的,电影技术也一样。”
  
  盘子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
  
  卢晟所在的电影学院课程,除了最后一年的具体分专业外,前三年课程都是统一的,是为了打下基础,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知道自己想学的究竟是什么,最后一年深造需要看三年后拿出的作品才能做选择,而并不像国内从一开始就界定专业。其实又有多少高三的学生明白什么叫电影呢?“上灯光课的时候,老师拿来了四个800瓦的灯和一张A1大小的海报要求我们练习给这张海报打灯光。每个人都要去试,我是第五个,试完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即使是表达同样的东西老师也会告诉你没有什么是一定的,这时会发现中国人有一个问题:盘子都是圆的。中国传统没有方盘子,所有的盘子都是圆的。大学之前没有时间去领悟什么叫电影;上了大学老师总给大家看拿奖的影片,那么我拍电影就应该按照这样做。中国人很多方式就是某一个‘大家’做完之后,我们跟着模仿,但是大家需要明白模仿不是为了模仿,而只是为了学习借鉴。”卢晟说,国外的教学方式是让自己思考需要表达的情绪,先找到想要表达的情绪,再去寻找拍摄的角度。
  “不要解释你的电影是商业片、文艺片、类型片还是悬疑片,你要做的只是让观众在电影里面感到想笑或者想哭。在此之前什么都不要去想。”卢晟的老师这样对他说,而这句话一直让他铭记于心。
  
  从事喜欢的行业是幸福的事
  
  曾经在学校的一个开放日里,卢晟认识了一个年轻的中国男孩,准备从预备班开始读,攀谈之下了解到这个男孩是北京大学自动化专业的高材生,读完了大学之后决定出国从头开始学习电影。这个人给了卢晟很大的精神鼓励:放弃了本来拥有的光环头衔,独自到国外学习,而且是从预备班开始,从零起步,学习电影。作为一个同样热爱电影的人来说,他无疑更能体会到这个年轻人的心情,虽然日后失去联络,但是这件事情还是成为了卢晟坚持电影梦想的一个原因。
  卢晟的同学中,有很多回国后从事其他行业,有开酒吧的,有开公司的。他说这样也很好。不是每个学电影的人都能成为张艺谋,如果知道什么行业适合自己即使改行也很潇洒。
  “其实我也梦想着开个餐馆,至少自己老婆孩子吃饭可以到自己馆子里吃。”卢晟调侃道,从他的言谈话语间也可以看到他对电影这个行业深深的热爱。
  “你喜欢这个行业,从事这个行业,还能以此为生,这个很难的一件事情。而我刚好是有幸能这样。”
其他文献
上一期《DV:业余身份的专业影像艺术——获奖DV短片的专业探讨》中讲到:“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观赏大众数字影像短片的人不在乎你的身份是不是专业的,而关注的是你的DV影像艺术作品能不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更有人对你作品的视觉、听觉、拍摄制作、主题表现等方面投注了更多的目光。”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并通过对视觉、听觉的把握与表现来表达你的影像主题呢?   我们通过学习电影大师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手法
期刊
对于广大影人来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静态照片、动态视频,动静结合,摄影人可以使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影像作品,让艺术才华得到全方位的施放。  最近,网络上热传一条视频,名叫“别了,Moto”,一位署名Allan的人用饱含感情的视频画面,展示了摩托罗拉这个全球企业巨头的曾经辉煌,分析了企业衰败的原因,如今,人们都对摩托罗拉的拆分抱以震惊和惋惜,但是聪明的Allan却用他的DV短片,诠
期刊
2010年的6月2日,北京学生文化创意国际交流活动之第八届“半夏的纪念”大学生国际影像节的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从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当时名称为北京广播学院)的学生们的自发组织展映,到如今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学生影像展映。   本届影像节短短两个多月的征片期,就征得了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台湾艺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伦敦电影学院等众多高校的400多
期刊
日前,德国某电影学院招生,虽然两个月的学费为10万元人民币,但主办方并不担心生源。对于一个准备在国内学院进修影像艺术的人来说,虽然一年的学费才3-4万元,但和这个去德国学电影的项目相比,可能会选择后者——因为这是在德国本地,由在电影史上留有大名的世界级著名导演亲自授课。   无论一百多年前法国人到底是出于玩乐还是创业的初衷发明了电影,反正这一个多世纪以来,动态影像在世界上的发展早已不仅停留在“电影
期刊
纵观中国的百年电影史,有过留学经历的电影人不胜枚举。有的人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回来的人则带回了当时国内最需要的电影技术或者电影观念。本文试图以断代史的方式,简要介绍一下历史上曾经有过出国学习电影经历的中国电影人的事迹。看看他们出国去都学了什么,又给那时的中国电影带回了怎样的新鲜动力。    孙瑜   留学美国 学习摄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代表人物    从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看,中国早期电影
期刊
在高清逐步普及的今天,用户拥有一台高清DV摄影机已经不是难事,为了抢占高清市场,几大主流摄影机生产商都纷纷跑马圈地,推出属于自己的“高清理念”,用户购买前面对着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格式,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后期制作的问题。    索尼、Panasonic主推1920×1080格式,JVC、佳能定义的是1440×900格式,而且同一品牌下的不同机型还有储存介质的区别:磁带、硬盘、卡,这对用户来说带来了一
期刊
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像器材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各大影像设备厂商越来越重视中国客户的需求和使用体验,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反馈的各个环节都很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特别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近年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过几款中国型号,比如目前正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的XDCAM摄录一体机PDW-539P和DVCAM家族的DSR-PD198P,它们的身影在广电、行业、教育、政府等影视制作和宣传领域都能看到。  今年BIRT
期刊
电影刚刚传到中国时,被人们称为“西洋镜”,这表达了当时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于活动影像世界的最初印象。而“西洋”二字,则标明了电影作为“舶来品”的内在含义。从“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到“活动摄影机”的发明,电影无论作为一种带有新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还是一个具体可见的机械装置,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浓重的异国色调。   当年,卢米埃尔派遣的摄影师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将活动摄影技术传播进来的时候,一定未曾想到,如今中
期刊
从做风险投资转向做电影,工科学士学位的舒浩仑所用的方法是考一个电影编导方向的MFA学位。  由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拥有专业电影编导硕士课程,没有专业背景但对电影满怀热情的舒浩仑决定去美国。  在申请到的几所学校里,舒浩仑选择了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这里曾经走出过拍摄了《暴雨将至》的天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    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系统学习    申请学校的时候,舒浩仑自己
期刊
游飞于1989年获得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导演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在峨眉电影制片厂艺术室担任导演。   面对当时许多项目无法投入的现状,已近而立之年的游飞教授决定出国继续深造。    当现实阻碍了梦想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高校的电影创作类专业刚刚起步,除了北京电影学院等少数院校有这个专业,而大部分院校还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因此,被称为“世界电影王国”的美国,不论是在电影创作理念、体制、技术等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