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体验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培养 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师把现实的问题与与生活相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我就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课堂一下就沸腾了,大家都说财主太狡猾,这样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的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学习元、角、分互换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起来就会十分起劲。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克、你的体重大约(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走完同一段路,小明需8分钟,小华需5分钟,谁的速度快?甲乙两队修一段路,甲独修需10天,乙独修需8天,谁的工作效率高?高百分之几?像上述这类题目,教师如果只上课分析或板演用图示法等对后进生来说无法接受,如安排一节游戏课就好了。跑一百米分5人一组,由学生来计时间(计时员轮流当)要求计时同学说出每人所跑时间和谁最快,谁最慢,一人作记录。这个活动对多数后进生来说有取胜的信心,因此特别感兴趣,注意力也很集中。通过这次活动再由学生来解答上述两道应用题,学生就容易得出:总量一定时,时间和效率成反比,即路程和总量一定,时间越多,速度或效率较低。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就要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线段”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 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 “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培养 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师把现实的问题与与生活相联,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实现“架设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比如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我就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故事: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课堂一下就沸腾了,大家都说财主太狡猾,这样不公平。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使学生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的进入了新知的探求过程。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可创设学生去商店买学习用品,担当售货员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买卖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学习元、角、分互换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起来就会十分起劲。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 )克、你的体重大约( )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如:走完同一段路,小明需8分钟,小华需5分钟,谁的速度快?甲乙两队修一段路,甲独修需10天,乙独修需8天,谁的工作效率高?高百分之几?像上述这类题目,教师如果只上课分析或板演用图示法等对后进生来说无法接受,如安排一节游戏课就好了。跑一百米分5人一组,由学生来计时间(计时员轮流当)要求计时同学说出每人所跑时间和谁最快,谁最慢,一人作记录。这个活动对多数后进生来说有取胜的信心,因此特别感兴趣,注意力也很集中。通过这次活动再由学生来解答上述两道应用题,学生就容易得出:总量一定时,时间和效率成反比,即路程和总量一定,时间越多,速度或效率较低。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就要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线段”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又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如学习了“按比例分配” 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是多少;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学习完“比例尺”一节的知识后,让学生绘制 “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等等,其对图表内容的丰富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感叹!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