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oel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比较容易学习,但知识点较多且多为记忆性的内容。如果观察不到实物或者不联系生活,过一段时间容易遗忘;学生对死记硬背的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去记忆。教学中要设法增加实验、制作模型、探究活动、小组讨论等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提供契机。
  【关键词】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56-01
  一、教学内容分析
  “细胞的增殖”是高中生物必修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细胞增殖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与细胞其他生命历程(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息息相关;还是学习减数分裂、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理解可遗传变异、生物育种和选修三胚胎工程、细胞工程的知识支撑。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能与第三章所学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掌握以往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命现象。
  本节主要内容是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是细胞各部分结构协调作用的结果,是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要理解清楚需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因为细胞内发生巨大的变化不易观察到,这对理解知识造成一定的障碍。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规律性的变化,是细胞有丝分裂动态变化的核心;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分子的数量变化,能说明通过有丝分裂可以实现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等分配等本质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得。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及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虽然学习了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但并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前五章学生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本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的变化很难理解,对于有丝分裂各个过程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学生可能仍无法想象清楚,或无法将几个时期的事件串联成连续的动态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可用动态效果分步和连续演示的方式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连续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用学案中的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准备-引领-探究-建构”的设计思路,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准备”:课本上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还配备了丰富的图片,学生利用课本自学这部分内容,并在制作各时期模型,学生能学以致用,兴趣极高。
  “引领”:采用创设情境(如媒体图片、文字、表格、情境等)层层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导入教学内容。利用草的生命轮回为引子,学生就不难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课本可利用资源较少,用于新课的学习更好,我采用人的生命历程引入新课,并以受精卵的分裂来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探究”:将有丝分裂的重难点内容拆分为五个探究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一: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探究二:DNA与染色体的计数关系;探究三:画出动物有丝分裂过程中DNA与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探究四:辨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并排序;探究五: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以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分析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不断的提高个人的生物学修养,养成科学严谨,学以致用的好习惯和好态度。
  “构建”:有丝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让学生只借助书上的几幅挂图去理解染色体的变化,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与染色体行为变化相关的染色体复制、姐妹染色单体等新概念较多,也很抽象。学生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后,通过动态效果分步和连续演示、构建模型(制作物理模型、画图、建构数学模型),升华课堂,将感性直观的认识上升为理论,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教学反思
  (1)教师要“善变”,学生才能应“万变”
  本节课注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本以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为例来介绍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我做了大胆的调整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预习中,鼓励学生自学后制作模型,并相互在QQ群中课前进行交流,使聊天工具变为学习平台。把课本讲解相对较少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来作为课堂学习内容,引领学生从中构建数学模型,升华课堂内容,充分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的内容,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和展示,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快乐的学习,使学习内容不再枯燥无味。作业形式也需要多样化,不再是一道道习题,而是问题的思考、绘图、资料的搜集等,有利于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活跃并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问题引领要有“度”和“序”
  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考题及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把握从易到难的原则,为每个学生都留有学习的空间。在学生已经自学了植物有丝分裂对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已经初步了解,所以课上主要侧重引领学生对染色体行为及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化的分析。先从图片分析DNA、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的关系,然后画出各时期一条染色体的变化,进而分析两对染色体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数目变化,最后迁移为N对染色体的细胞。
  参考文献:
  [1]唐谨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5(Z2)
  [3]朱君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4(12)
其他文献
以酪氨酸为原料,乙二胺为钝化剂,采用绿色、简便的微波辅助水热法制备了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的碳点.通过调节乙二胺的加入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碳点尺寸进行调节.所得碳点可以
以正十二烷作稀释剂,研究了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次膦酸(D2EHDTPA)对HNO3溶液中Am^3+和Eu^3+的萃取行为.考察了酸度、萃取剂及NO-3浓度和皂化度对萃取的影响.在考察的pH范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55-01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省时省力,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把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教师轻松快乐的敎,
当今的数学课堂早已不是以前的“填鸭式”教学,而应当是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能调动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文介绍了用高压控制注浆结合旋喷工艺加固地下软弱下卧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实践论证了该法的有效性.为类似地层条件的加固处理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火力发电作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主力军,不但要与其他发电企业在电价电量上竞争,还在能源领域受到新能源的冲击,而且近年来国家对发电企业的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