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以庆的纪录片是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典型代表,在创作上既忠于现实又创造现实,使纪录片呈现出陌生化的主观表达。他的纪录片从不停留于现实表层,而是更多聚焦于现代人的内。世界,实现了心理写实。保持独特的“嗓音”,张以庆在纪录片创作中不断深入探索,使作品呈现出新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 陌生化手法 表现艺术
在中国纪录片不断崛起的时代,张以庆作为独树一帜的创作者在中国乃至国际纪录片界备受瞩目。他的作品不仅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视角独特、画面精致,还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生命审视精神和冷静犀利的批判精神,这些都构成了张以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从对主体对象关照到艺术呈现形式再到主题表达和情感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一贯性、统一性和独创性。深层分析更可以感受到张以庆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韵味。
人文式关怀:对生命的独特关照
在人文纪录片中,人是艺术表现的重点对象。“人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纪录片重要的命题。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记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作为不断发展的变体,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是纪录片表现的重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精神的书写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个体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反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人的生命的关照就成为张以庆纪录片永恒的主题。
张以庆的纪录片将人作为聚焦对象,即使是表现动物也将其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他的作品表现的主体都是人们眼中的“特殊群体”,或是对现实充满梦想的智障儿童,或是在闹世中离群索居的驯养员和大熊猫,或是备受人们关注却又最不被了解的儿童。对于观众来说,这些“特殊群体”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但张以庆并未刻意去满足人们这种猎奇心理,而是将其重点放在对残疾人、异类、幼儿的生命状态的展现和内心情感的挖掘中。在表面隐蔽深层却无处不再的社会空间里。张以庆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融呈现,使观众在观赏和思考中得到独特的生命感悟、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对生命给予尊重,把人的尊严还给人”是张以庆在纪录片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贯穿其整个作品。还通过情、意、象三种艺术表现方式。即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表现对象的思想价值判断、表现对象的审美升华三个方面得以全面体现。
情——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是张以庆作品蕴涵的情感基调
在《舟舟的世界》中,张以庆将“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作为开篇题记,使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感的基调。作品表达舟舟沉醉与艺术,在摄影表现上采取了微微仰起或大仰的视角,结合舞台中唯美的光线,将舟舟笼罩在浪漫而写意的光环中,表达了作者的对舟舟的尊重和美化。处理该类题材,作者并未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将舟舟视为同情对象或弱者,而是通过排练中的投入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赞美了舟舟对艺术超乎常人的热爱与执着。“舟舟是一个没有太多功利色彩的人,只要给一个乐音,他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尽管这种美好无人喝彩”。“在重大问题上。舟舟是一个很严肃的人,正式演出前,和所有人一样,舟舟的准备工作一丝不苟”。在作者的眼里舟舟才是艺术世界中的强者。舟舟对艺术这种无功利的质朴恰恰是美的表现,也是作者所慨叹,现代人正在逝去的精神世界。“舟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与和谐”。无论在乐团还是剧团,在商场还是演出现场,舟舟和大家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给予,而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的画面自然就成了一首动人的音乐和感人的诗。在《幼儿园》中,同样平视的视角不仅使孩子成为视觉中心,也使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得以审视社会和我们自己。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自然袒露。谈论个人、集体、社会的价值观念,张以庆把孩子被剥夺话语权还给孩子,不去干涉或评判,而是让观众在默默注视或倾听的位置上,看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感受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内蕴的力量使张以庆的作品情感细腻、韵味十足。
意——对衰现对象的思想价值判断是张以庆作品中凸显的文化品性
“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张以庆的纪录片总是充满着自省精神,他把对社会、人生的困惑与思考通过客观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激发观众产生新的思考。在《英和白》中。作者将英——从事表演艺术的大熊猫与自——有意大利血统的驯养员之间的感情进行了细腻的刻划。“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时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在题记中,作者留有空白。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生命的追问深入呈现。英和白栖身闹市却历经抗拒现实—孤独逃离——随遇而安——相互依恋的选择过程,不正是人类所面临生存境遇吗?拟人化表现熊猫的人化及爱欲情感,作者充分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依偎反衬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反省了深层社会原因对人和动物造成的异化。一间接近封闭的屋子、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个微观的世界。而铁笼的意象则暗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作者通过现实展开自己对表现主体的思想价值判断,将问题的答案留给每位观众。
象——对表现对象审美的升华是张以庆作品弥散的美学韵味
张以庆偏爱日常化叙述,更注重浪漫化抒情表现。以实为虚、化实为虚等艺术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和诗化韵味。《舟舟的世界》中,一次彩排结束,舟舟迟迟不肯离去,而是坐在椅子上朗诵诗歌。通过长推镜头,作者将舟舟的世界浪漫化了,解说词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浪漫主义是舟舟性格中的基调。他有时候像个诗人,所不同的是他比抽象派更抽象,比朦胧派还朦胧派”。此刻,舟舟在舞台纵深处柔和的灯光中,主观的音乐犹如他心灵的独奏,无声的朗诵使他成为孤独的诗人,美的意境使他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作者通过细节的捕捉,利用声、光、画、影等丰富的视听元素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将舟舟超越个体化为一种形象——在现实中被淹没仍不放弃的理想主义者,而观众也通过这独特的审视,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与自我的比照、对美的体验。这种美学韵味在《幼儿园》中更为突出,张以庆五次使用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抒情和审美升华。在女声轻柔的演唱声中,日常化叙事具有了新的韵味,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的生命瞬间得到放大和诗化留给观者的强烈的情感呼应。此外,开放的生命观使张以庆的作品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他常常把表现对象放在社会巨大的投射下观察,使对象和自然万物一同经历选择、竞争和成长的循环,冷静而内倾的生存哲学也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美学韵味。
陌生化叙事:对人类的另种审视
在中国纪录片届,有人认为张以庆的纪录片比较异类,他的异常之处并不在于异常的题材和主题,而在于异常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一方面。张以庆的作品坚持将个体价值、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比较和分析,使人或物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他并不聚焦于现实世界的原生态和日常化,而是剖开现实生活的表层去透视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陌生化叙事是张以庆实现其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陌生化效果是在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它的特点是对常见的表现对象采取异常化的表现方式,造成阅读或审美的延迟或阻拒,避免观众沉溺其中而是与作品保持距离,从而消解套板反应并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我的初衷就是要在形式上有新鲜感、听觉上和视觉上得到愉悦、情绪被感染、思想被激发”。所以,张以庆通过陌生化视角、陌生化对象、陌生化行动、陌生化空间等方式将强烈的主观意图隐藏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之中,使观众在参与中观察。用表现对象反照社会和人类自身,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审视精神和批判意识。
1 陌生化视角
《英和白》的开场,作者就用这样“奇异化”的视角将观众吸引。在前景为虚化的铁栏杆的室内,电视是倒置的,女主人公——白的入画让我们确认画面是上下颠倒的。偶尔虚实变化的焦点增加了画面的吸引力,英(熊猫)的出场交代了视线发出者的存在。在这里,作者利用熊猫的视点不仅使画面生成新的意义,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观赏体验。那么这种体验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作者利用观看经验,使观众对铁栅栏——监狱,笼子——牢笼等形象引发联想并形成意象:其次,通过叙述者——熊猫——观众三着视点的巧妙合一,作者有效实现思想表达并隐匿了主观性,使观众认同接受;再次,陌生化效果所产生的震撼有效阻据并延长了审美过程,使观众与作品产生距离,从而更好地体会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陌生化视角在这部作品中被多次运用。陌生化叙事产生的吸引力和震撼力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观看方式和思考方式,使我们得以从动物——陌生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人类自身。在讯息泛滥的时代,电视用方寸空间将政治风云变幻、军事冲突不断、经济危机加剧、文化消费诱惑轮番上演,使媒介的创造者——人处在尴尬的接受者位置并安干接受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角色。作者通过陌生化视角对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
2 陌生化主体
在《舟舟的世界中》,作者典型选取了舟舟的艺术天赋和他善良、真诚、友善而又孩子气的多个侧面,表现了立体化的人。每次演奏,作品并未着重表现幕前的艺术家,而总是把关注的目光和掌声送给幕后或台下的投入表演舟舟。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舟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表现对象的陌生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观赏空间和思考角度。在《英和白》中。作者将动物拟人化。将人拟物化,使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人与人之间陌生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再现并创造了一个异化的空间,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里。语言已经退化,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人在被外界的异己的力量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控制自身或他物,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孤独的人类正陷入生存困境。通过对陌生化主体的审视。张以庆一面批判现实,一面悲观地透视未来。娟(孩子)作为未来的意指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通过平行剪辑和隐喻蒙太奇,将英(熊猫)与娟(孩子)进行了类比,暗示了牢笼中的英(熊猫)的命运也将是娟一未来孩子的命运。在《幼儿园》中。孩子不再是在成人话语世界中被误读的一群。而是具有个性、尊严,敢于成人式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情感、价值观的“大人”。作品有两条叙事线索;一个是小班孩子入园适应新生活的成长,另一个是大班孩子正努力学习的变化。两条时空相互交织产生了戏剧性的对比;小班孩子从入园懂得生活规则开始获得了成人一秩序世界的合法性认可,大班孩子在努力获取智慧的同时却逐渐丧失孩童的天真。“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陌生化的主体通过局部暗示了整体,通过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思考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
3 陌生化行动
张以庆的纪录片不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但他通过日常化的细节叙事,刻化人物、表达情感,仍然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和观赏性。在《舟舟的世界》中,当心理咨询师测定舟舟为智障儿童时。舟舟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张以庆却欲扬先抑,随后让舟舟在乐团中有了一个“漂亮”的出场从舟舟的座位—画画——用铅笔指挥是一串生动的细节,解说词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细腻地展现了舟舟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绘画也不是舟舟的专业,但是他把它做的很专业”;“舟舟是个十分强调形式的人,尽管这枚印章不过是一块橡皮”:“不过舟舟的笔不是用来画画的……”,在平淡中掀起波澜,与不动声色中触发情感是张以庆艺术创作的魅力。在舟舟学习表演的段落中,作者将舟舟对艺术学习的渴望和自身的残疾形成了对比。触发了观众内心对舟舟的情感认同和深深敬意。在《幼儿园》中,作者注重通过孩子日常生活行为展开思考;第一次入园的痛苦流涕,第一次吃饭时的狼狈,第一个午觉的新鲜狂欢,第一次等待父母接回家的焦急。作者将镜头深入到孩子微观的心灵世界里,将孩子的行动在生命的进程中放大,留给观众的是内心的触动和无限的回味。这种陌生并不真的是孩子行动的奇异,而是我们从通过如此表现注视过孩子的世界。数钞票、谈论金钱、谈论爱、评论911、观看世界杯、用越来越造句,孩子的行动就是成人世界行动的翻版或投映,正因为如此,作品更具有讽刺性。张以庆使每位观众在评判和思考作品时都会找到自己,并且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升华。
4 陌生化空间
任何影片的叙事都脱离不了空间。任何空间也都是叙事的空间。大多数纪录片在空间表现上突出写实性,以自然光、自然声为主,但是张以庆在空间的表现上却偏向主观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存在两个空间的对立《英和白》的空间实境为封闭,虚境为开放。从封闭上讲是因为英和白所生活的小屋在造型上基本是封闭的。作者采用照明设备,使室内空间充满了写意色彩。夜晚,英和白的生活空间时而如舞台,美轮美奂朦胧如梦境:时而被笼子巨大的投影包围充满了黑色的冷酷。白天,室内的过度明亮使室外曝光,外部的空间除了微弱的表现外几乎缺席。作者在空间表现上,尽量排除外部空间的无关干扰而夸张了英和白所生活世界的封闭、压抑和孤立。因此,短暂的开窗或者开门都成为富有意味的表达,使观众的内心与表现对象一起得到短暂的释放或沟通。另外,从虚境上来说,这个空间又是开放的。因为在英和白的空间里,有一扇隐蔽的窗户,就是电视所代表的媒体,它是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透过它 的缩放,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完整世界。所以说,尽管在画面中外面的世界是空白的,但这个空间却通过观众的联想而得以补全。独特的构思使熟悉的生活空间产生了陌生化的象征意义。《幼儿园》的空间在画面中是封闭的,在观念是开放的。封闭的幼儿园,偌大的房门将孩子围在一个充满秩序的世界:而室外的世界是开放的,那里才是孩子的天然世界,但那里却遥远、虚化和写意,只能通过对画面的想象来实现。同样。《舟舟的世界》中的空间是浪漫、温暖的艺术空间和残酷、冷漠的现实空间的对比。当舟舟在温暖的乐团、剧团里。空间是诗化的,大量唯美的近景表现了舟舟内心世界的快乐;但在室外的现实空间里,全景之中,舟舟成为一个渺小的点,他在城市里奔走。残酷的现实却将他包围。陌生化的空间表现既包含了张以庆的创作智慧和美学追求,也包含了他对人类生存的深层透视和理性批判。
情感的物化:心灵的别样诗意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张以庆的纪录片着重对日常现实在再现基础上进行主观表现。侧重于追求心理的真实,注重情感的物化。高鑫教授认为,张以庆这种顽强进行“主观表现”的纪录片对以往的创作理论进行了颠覆,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更值得我们思索。张以庆的纪录片虽然惯于主观表现,但是却始终保持在一个恰当的尺度内干预现实。用张以庆的话说就是“纪录的过程往往成为记录者们掩藏自己的比赛,谁掩藏的彻底就是一个好的记录者”,他通过各种电影化手段,使作品既忠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1 声音
声音是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在纪录片中,声音的作用常常被忽略,而张以庆却非常擅长将声音作为作品叙事的重要线索,抒情的重要手段。《舟舟的世界》中,汇集了交响乐演奏、钢琴演奏、戏曲表演、电子琴演奏。还有掌声、演讲声、表演声、电视声、音响声。这些声音的巧妙运用为舟舟的存在形成了合理化的环境空间,为舟舟的内心情感表达提供了物化的载体。在《卡门序曲》中,舟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心灵燃起无数的渴望与梦想:在乐队排练声中,舟舟找到自己情感可以依靠的港湾和精神家园;在温暖的掌声中,舟舟获得了自我心灵上的满足;在演讲声中,舟舟个人表演欲望得到了升华。在人声、音乐和环境声音的巧妙运用中,作者总是巧妙在现场声和主观音乐之间化入化出。使画面实现流畅性转换;在表达寓意上又从实到虚。从客观——主观,使舟舟内心世界和情感得以找到合适之物得以外化,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媒体的声音在张以庆的作品中承担重要角色。媒体不仅能够传达信息、折射现实世界,还是一个隐蔽的意识形态工具。它剥夺了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在《英和白》中。语言退化了的空间里,媒体的声音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充斥着整个空间,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媒体是个冰冷的工具却将世界变得火热。只能传播而不能交流,一元论的封闭空间里,人们已经无可逃脱只能变得更加顺从、孤独和沉默。在这种无与有的默默对抗中,观众感受到这种异化力量的无所不再。相反,音乐是张以庆作品中对抗异化,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元素。在《英和白》中,白打开音响收听意大利歌曲的时刻是惬意的;清新的早晨,白的在曼妙的音乐中晨练是美妙的;千禧年听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是令人激动的;澳门回归之前听《七子之歌》与主人公的内心是呼应的。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将声画巧妙结合,利用有声源音乐实现由客观叙事到主观表达的过渡。音乐成为白唯一能够释放内心情感的声音,也是观众可以感受白的内心世界的通道,音乐使人物与观众情感实现交流并得到升华。
2 字幕
字幕作为一种语言,在早期电影中曾经发挥重要的叙事作用。而今,在更加强调画面和声音作用的纪录片中,字幕功能逐渐淡化,多数只是充当交代和说明作用,但是在张以庆的纪录片中,字幕却成为一种鲜活的表意手段。马尔丹认为,字幕比画外音更为客观,它是作者主观意图的隐蔽表现。字幕容易使观众在读取中自觉地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
张以庆的三部纪录片都使用字幕作为重要的叙事、表意手段。其中主要有补充交代、解释说明、点明主旨引发兴趣、表达观点引发思考、抒发情感促进叙事是主要的六种功能,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在三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他都利用字幕作为题记。与富有创意的引子共同构成了新颖开篇,这是张以庆作品的标签;(2)在《英和白》中,一些字幕起到抒发情感促进叙事的作用。例如,“白说这个世上其实谁也不理解她,正像没有人能理解英一样。但她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形体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懂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转述主人公的语言直接、客观地表达了白的情感,深化了主题,增强作品的可信性;(3)“或许是与沉默的英常年相处的原因,这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很少用语言来完成”。字幕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孤独而尴尬的生存境遇;(4)在《幼儿园》中,字幕起到连缀情节、推进叙事的作用,“大班的袁老师要当妈妈了”——“即将升入大班的中班开始用筷子了”——“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字幕的巧妙运用将零散的日常化片段连接成统一的整体,留给观众无限的回味;(5)《舟舟的世界》中结尾:“每个人都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与开头的。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形成呼应,深化主题,引发观众深思,形成开放结构;(6)《英和白》结尾,“谨对本片涉及英的隐私,向英们表示深深的歉意”表达了独特的人文关怀。张以庆将字幕和画面、声音完美结合。动静交替互动,将作品浸润默片的韵味。使画面成为一首灵动的诗。
3 虚化与升格 定格与无声
在纪录片的表现中,创作者对光学特技等手段的运用都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这些主观性较强的元素使用不当便会画蛇添足,破坏作品本身的意境。但是在张以庆在纪录片却大胆采用一些情感化表现手段使作品奇特精致。
虚化是张以庆在《幼儿园》中广泛使用抒情表现手段。例如:在片头字幕出现教师带领孩子的画面。在孩子做一叶知秋的游戏快乐玩耍的场面,雨后孩子户外活动的快乐场面。冬雪飘飞的场面。伴随画面升格和抒情的音乐,张以庆巧妙利用虚化手段,实现了从现实时空到想象时空的完美过渡。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化实为虚的表达。同时,他利用这种虚化的浪漫抒情特点,不动声色地将观众引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感气氛中。而这一虚化系列是孩童们成长与自然交替的阶段,也是人生的轮回,作者运用诗意画面谱写了生命的咏叹。在《舟舟的世界》片头引子中,张以庆采取一连串的短镜头快速剪切,与节奏鲜明的乐曲共同形成富有冲击力的蒙太奇序列。定格是时间放大和情绪的升华,能够使观众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在《幼儿园》中,观看911事件的新闻报道时,作者省略了电视画面并隐去了一切声音,而是关注孩子们惊讶、震撼、惋惜的真实反映。无声胜有声,这沉默与此前孩子们高喊“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画面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发差。不拘泥于陈规、大胆而有创意的探索使张以庆纪录片的画面充满了张力和灵魂。
结语
张以庆的纪录片不仅具有一种文化品格,还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形成这种意义的关键就是张以庆纪录片的独特“嗓音”。张以庆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感染观众、激发观众,他突破创作的困境、展开对现实的思考、实现对生命的关照。使我们能够通过他眼中的现实观察生活、审视自身、思考生命。他不仅激活观众的审美意识,还激活了观众的社会意识,他用经典的作品诠释了纪录精神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 陌生化手法 表现艺术
在中国纪录片不断崛起的时代,张以庆作为独树一帜的创作者在中国乃至国际纪录片界备受瞩目。他的作品不仅构思巧妙、立意深远、视角独特、画面精致,还表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强烈的生命审视精神和冷静犀利的批判精神,这些都构成了张以庆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幼儿园》从对主体对象关照到艺术呈现形式再到主题表达和情感升华都具有鲜明的一贯性、统一性和独创性。深层分析更可以感受到张以庆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和美学韵味。
人文式关怀:对生命的独特关照
在人文纪录片中,人是艺术表现的重点对象。“人的主题,是当今中国纪录片重要的命题。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记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作为不断发展的变体,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是纪录片表现的重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精神的书写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个体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反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人的生命的关照就成为张以庆纪录片永恒的主题。
张以庆的纪录片将人作为聚焦对象,即使是表现动物也将其进行拟人化的处理。他的作品表现的主体都是人们眼中的“特殊群体”,或是对现实充满梦想的智障儿童,或是在闹世中离群索居的驯养员和大熊猫,或是备受人们关注却又最不被了解的儿童。对于观众来说,这些“特殊群体”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吸引力。但张以庆并未刻意去满足人们这种猎奇心理,而是将其重点放在对残疾人、异类、幼儿的生命状态的展现和内心情感的挖掘中。在表面隐蔽深层却无处不再的社会空间里。张以庆将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交融呈现,使观众在观赏和思考中得到独特的生命感悟、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
“对生命给予尊重,把人的尊严还给人”是张以庆在纪录片所呈现出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不仅贯穿其整个作品。还通过情、意、象三种艺术表现方式。即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表现对象的思想价值判断、表现对象的审美升华三个方面得以全面体现。
情——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是张以庆作品蕴涵的情感基调
在《舟舟的世界》中,张以庆将“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作为开篇题记,使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感的基调。作品表达舟舟沉醉与艺术,在摄影表现上采取了微微仰起或大仰的视角,结合舞台中唯美的光线,将舟舟笼罩在浪漫而写意的光环中,表达了作者的对舟舟的尊重和美化。处理该类题材,作者并未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将舟舟视为同情对象或弱者,而是通过排练中的投入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赞美了舟舟对艺术超乎常人的热爱与执着。“舟舟是一个没有太多功利色彩的人,只要给一个乐音,他就能画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尽管这种美好无人喝彩”。“在重大问题上。舟舟是一个很严肃的人,正式演出前,和所有人一样,舟舟的准备工作一丝不苟”。在作者的眼里舟舟才是艺术世界中的强者。舟舟对艺术这种无功利的质朴恰恰是美的表现,也是作者所慨叹,现代人正在逝去的精神世界。“舟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与和谐”。无论在乐团还是剧团,在商场还是演出现场,舟舟和大家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与彼此给予,而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的画面自然就成了一首动人的音乐和感人的诗。在《幼儿园》中,同样平视的视角不仅使孩子成为视觉中心,也使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得以审视社会和我们自己。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自然袒露。谈论个人、集体、社会的价值观念,张以庆把孩子被剥夺话语权还给孩子,不去干涉或评判,而是让观众在默默注视或倾听的位置上,看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感受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内蕴的力量使张以庆的作品情感细腻、韵味十足。
意——对衰现对象的思想价值判断是张以庆作品中凸显的文化品性
“我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私人化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张以庆的纪录片总是充满着自省精神,他把对社会、人生的困惑与思考通过客观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激发观众产生新的思考。在《英和白》中。作者将英——从事表演艺术的大熊猫与自——有意大利血统的驯养员之间的感情进行了细腻的刻划。“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时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在题记中,作者留有空白。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生命的追问深入呈现。英和白栖身闹市却历经抗拒现实—孤独逃离——随遇而安——相互依恋的选择过程,不正是人类所面临生存境遇吗?拟人化表现熊猫的人化及爱欲情感,作者充分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依偎反衬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反省了深层社会原因对人和动物造成的异化。一间接近封闭的屋子、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个微观的世界。而铁笼的意象则暗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作者通过现实展开自己对表现主体的思想价值判断,将问题的答案留给每位观众。
象——对表现对象审美的升华是张以庆作品弥散的美学韵味
张以庆偏爱日常化叙述,更注重浪漫化抒情表现。以实为虚、化实为虚等艺术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和诗化韵味。《舟舟的世界》中,一次彩排结束,舟舟迟迟不肯离去,而是坐在椅子上朗诵诗歌。通过长推镜头,作者将舟舟的世界浪漫化了,解说词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浪漫主义是舟舟性格中的基调。他有时候像个诗人,所不同的是他比抽象派更抽象,比朦胧派还朦胧派”。此刻,舟舟在舞台纵深处柔和的灯光中,主观的音乐犹如他心灵的独奏,无声的朗诵使他成为孤独的诗人,美的意境使他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作者通过细节的捕捉,利用声、光、画、影等丰富的视听元素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意境,将舟舟超越个体化为一种形象——在现实中被淹没仍不放弃的理想主义者,而观众也通过这独特的审视,获得对生命的感悟、与自我的比照、对美的体验。这种美学韵味在《幼儿园》中更为突出,张以庆五次使用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实现抒情和审美升华。在女声轻柔的演唱声中,日常化叙事具有了新的韵味,孩子们的喜、怒、哀、乐的生命瞬间得到放大和诗化留给观者的强烈的情感呼应。此外,开放的生命观使张以庆的作品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他常常把表现对象放在社会巨大的投射下观察,使对象和自然万物一同经历选择、竞争和成长的循环,冷静而内倾的生存哲学也形成了他作品的独特美学韵味。
陌生化叙事:对人类的另种审视
在中国纪录片届,有人认为张以庆的纪录片比较异类,他的异常之处并不在于异常的题材和主题,而在于异常的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一方面。张以庆的作品坚持将个体价值、生存权利和生命尊严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比较和分析,使人或物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他并不聚焦于现实世界的原生态和日常化,而是剖开现实生活的表层去透视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陌生化叙事是张以庆实现其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陌生化效果是在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它的特点是对常见的表现对象采取异常化的表现方式,造成阅读或审美的延迟或阻拒,避免观众沉溺其中而是与作品保持距离,从而消解套板反应并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我的初衷就是要在形式上有新鲜感、听觉上和视觉上得到愉悦、情绪被感染、思想被激发”。所以,张以庆通过陌生化视角、陌生化对象、陌生化行动、陌生化空间等方式将强烈的主观意图隐藏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之中,使观众在参与中观察。用表现对象反照社会和人类自身,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审视精神和批判意识。
1 陌生化视角
《英和白》的开场,作者就用这样“奇异化”的视角将观众吸引。在前景为虚化的铁栏杆的室内,电视是倒置的,女主人公——白的入画让我们确认画面是上下颠倒的。偶尔虚实变化的焦点增加了画面的吸引力,英(熊猫)的出场交代了视线发出者的存在。在这里,作者利用熊猫的视点不仅使画面生成新的意义,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观赏体验。那么这种体验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作者利用观看经验,使观众对铁栅栏——监狱,笼子——牢笼等形象引发联想并形成意象:其次,通过叙述者——熊猫——观众三着视点的巧妙合一,作者有效实现思想表达并隐匿了主观性,使观众认同接受;再次,陌生化效果所产生的震撼有效阻据并延长了审美过程,使观众与作品产生距离,从而更好地体会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陌生化视角在这部作品中被多次运用。陌生化叙事产生的吸引力和震撼力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观看方式和思考方式,使我们得以从动物——陌生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人类自身。在讯息泛滥的时代,电视用方寸空间将政治风云变幻、军事冲突不断、经济危机加剧、文化消费诱惑轮番上演,使媒介的创造者——人处在尴尬的接受者位置并安干接受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角色。作者通过陌生化视角对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犀利的批判。
2 陌生化主体
在《舟舟的世界中》,作者典型选取了舟舟的艺术天赋和他善良、真诚、友善而又孩子气的多个侧面,表现了立体化的人。每次演奏,作品并未着重表现幕前的艺术家,而总是把关注的目光和掌声送给幕后或台下的投入表演舟舟。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舟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表现对象的陌生化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观赏空间和思考角度。在《英和白》中。作者将动物拟人化。将人拟物化,使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人与人之间陌生关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再现并创造了一个异化的空间,在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里。语言已经退化,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人在被外界的异己的力量控制的同时又反过来控制自身或他物,面临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孤独的人类正陷入生存困境。通过对陌生化主体的审视。张以庆一面批判现实,一面悲观地透视未来。娟(孩子)作为未来的意指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通过平行剪辑和隐喻蒙太奇,将英(熊猫)与娟(孩子)进行了类比,暗示了牢笼中的英(熊猫)的命运也将是娟一未来孩子的命运。在《幼儿园》中。孩子不再是在成人话语世界中被误读的一群。而是具有个性、尊严,敢于成人式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追求、情感、价值观的“大人”。作品有两条叙事线索;一个是小班孩子入园适应新生活的成长,另一个是大班孩子正努力学习的变化。两条时空相互交织产生了戏剧性的对比;小班孩子从入园懂得生活规则开始获得了成人一秩序世界的合法性认可,大班孩子在努力获取智慧的同时却逐渐丧失孩童的天真。“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陌生化的主体通过局部暗示了整体,通过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思考着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
3 陌生化行动
张以庆的纪录片不具有较强的情节性,但他通过日常化的细节叙事,刻化人物、表达情感,仍然使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张力和观赏性。在《舟舟的世界》中,当心理咨询师测定舟舟为智障儿童时。舟舟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但张以庆却欲扬先抑,随后让舟舟在乐团中有了一个“漂亮”的出场从舟舟的座位—画画——用铅笔指挥是一串生动的细节,解说词和画面的完美结合细腻地展现了舟舟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绘画也不是舟舟的专业,但是他把它做的很专业”;“舟舟是个十分强调形式的人,尽管这枚印章不过是一块橡皮”:“不过舟舟的笔不是用来画画的……”,在平淡中掀起波澜,与不动声色中触发情感是张以庆艺术创作的魅力。在舟舟学习表演的段落中,作者将舟舟对艺术学习的渴望和自身的残疾形成了对比。触发了观众内心对舟舟的情感认同和深深敬意。在《幼儿园》中,作者注重通过孩子日常生活行为展开思考;第一次入园的痛苦流涕,第一次吃饭时的狼狈,第一个午觉的新鲜狂欢,第一次等待父母接回家的焦急。作者将镜头深入到孩子微观的心灵世界里,将孩子的行动在生命的进程中放大,留给观众的是内心的触动和无限的回味。这种陌生并不真的是孩子行动的奇异,而是我们从通过如此表现注视过孩子的世界。数钞票、谈论金钱、谈论爱、评论911、观看世界杯、用越来越造句,孩子的行动就是成人世界行动的翻版或投映,正因为如此,作品更具有讽刺性。张以庆使每位观众在评判和思考作品时都会找到自己,并且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升华。
4 陌生化空间
任何影片的叙事都脱离不了空间。任何空间也都是叙事的空间。大多数纪录片在空间表现上突出写实性,以自然光、自然声为主,但是张以庆在空间的表现上却偏向主观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存在两个空间的对立《英和白》的空间实境为封闭,虚境为开放。从封闭上讲是因为英和白所生活的小屋在造型上基本是封闭的。作者采用照明设备,使室内空间充满了写意色彩。夜晚,英和白的生活空间时而如舞台,美轮美奂朦胧如梦境:时而被笼子巨大的投影包围充满了黑色的冷酷。白天,室内的过度明亮使室外曝光,外部的空间除了微弱的表现外几乎缺席。作者在空间表现上,尽量排除外部空间的无关干扰而夸张了英和白所生活世界的封闭、压抑和孤立。因此,短暂的开窗或者开门都成为富有意味的表达,使观众的内心与表现对象一起得到短暂的释放或沟通。另外,从虚境上来说,这个空间又是开放的。因为在英和白的空间里,有一扇隐蔽的窗户,就是电视所代表的媒体,它是连接外部世界的窗口。透过它 的缩放,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生活的这个完整世界。所以说,尽管在画面中外面的世界是空白的,但这个空间却通过观众的联想而得以补全。独特的构思使熟悉的生活空间产生了陌生化的象征意义。《幼儿园》的空间在画面中是封闭的,在观念是开放的。封闭的幼儿园,偌大的房门将孩子围在一个充满秩序的世界:而室外的世界是开放的,那里才是孩子的天然世界,但那里却遥远、虚化和写意,只能通过对画面的想象来实现。同样。《舟舟的世界》中的空间是浪漫、温暖的艺术空间和残酷、冷漠的现实空间的对比。当舟舟在温暖的乐团、剧团里。空间是诗化的,大量唯美的近景表现了舟舟内心世界的快乐;但在室外的现实空间里,全景之中,舟舟成为一个渺小的点,他在城市里奔走。残酷的现实却将他包围。陌生化的空间表现既包含了张以庆的创作智慧和美学追求,也包含了他对人类生存的深层透视和理性批判。
情感的物化:心灵的别样诗意
纪录片的创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张以庆的纪录片着重对日常现实在再现基础上进行主观表现。侧重于追求心理的真实,注重情感的物化。高鑫教授认为,张以庆这种顽强进行“主观表现”的纪录片对以往的创作理论进行了颠覆,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更值得我们思索。张以庆的纪录片虽然惯于主观表现,但是却始终保持在一个恰当的尺度内干预现实。用张以庆的话说就是“纪录的过程往往成为记录者们掩藏自己的比赛,谁掩藏的彻底就是一个好的记录者”,他通过各种电影化手段,使作品既忠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1 声音
声音是影视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在纪录片中,声音的作用常常被忽略,而张以庆却非常擅长将声音作为作品叙事的重要线索,抒情的重要手段。《舟舟的世界》中,汇集了交响乐演奏、钢琴演奏、戏曲表演、电子琴演奏。还有掌声、演讲声、表演声、电视声、音响声。这些声音的巧妙运用为舟舟的存在形成了合理化的环境空间,为舟舟的内心情感表达提供了物化的载体。在《卡门序曲》中,舟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心灵燃起无数的渴望与梦想:在乐队排练声中,舟舟找到自己情感可以依靠的港湾和精神家园;在温暖的掌声中,舟舟获得了自我心灵上的满足;在演讲声中,舟舟个人表演欲望得到了升华。在人声、音乐和环境声音的巧妙运用中,作者总是巧妙在现场声和主观音乐之间化入化出。使画面实现流畅性转换;在表达寓意上又从实到虚。从客观——主观,使舟舟内心世界和情感得以找到合适之物得以外化,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媒体的声音在张以庆的作品中承担重要角色。媒体不仅能够传达信息、折射现实世界,还是一个隐蔽的意识形态工具。它剥夺了人们自由思考的权利。在《英和白》中。语言退化了的空间里,媒体的声音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充斥着整个空间,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媒体是个冰冷的工具却将世界变得火热。只能传播而不能交流,一元论的封闭空间里,人们已经无可逃脱只能变得更加顺从、孤独和沉默。在这种无与有的默默对抗中,观众感受到这种异化力量的无所不再。相反,音乐是张以庆作品中对抗异化,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元素。在《英和白》中,白打开音响收听意大利歌曲的时刻是惬意的;清新的早晨,白的在曼妙的音乐中晨练是美妙的;千禧年听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是令人激动的;澳门回归之前听《七子之歌》与主人公的内心是呼应的。在这些段落中,作者将声画巧妙结合,利用有声源音乐实现由客观叙事到主观表达的过渡。音乐成为白唯一能够释放内心情感的声音,也是观众可以感受白的内心世界的通道,音乐使人物与观众情感实现交流并得到升华。
2 字幕
字幕作为一种语言,在早期电影中曾经发挥重要的叙事作用。而今,在更加强调画面和声音作用的纪录片中,字幕功能逐渐淡化,多数只是充当交代和说明作用,但是在张以庆的纪录片中,字幕却成为一种鲜活的表意手段。马尔丹认为,字幕比画外音更为客观,它是作者主观意图的隐蔽表现。字幕容易使观众在读取中自觉地接受并认同作者的观点。
张以庆的三部纪录片都使用字幕作为重要的叙事、表意手段。其中主要有补充交代、解释说明、点明主旨引发兴趣、表达观点引发思考、抒发情感促进叙事是主要的六种功能,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1)在三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他都利用字幕作为题记。与富有创意的引子共同构成了新颖开篇,这是张以庆作品的标签;(2)在《英和白》中,一些字幕起到抒发情感促进叙事的作用。例如,“白说这个世上其实谁也不理解她,正像没有人能理解英一样。但她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形体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懂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转述主人公的语言直接、客观地表达了白的情感,深化了主题,增强作品的可信性;(3)“或许是与沉默的英常年相处的原因,这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很少用语言来完成”。字幕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孤独而尴尬的生存境遇;(4)在《幼儿园》中,字幕起到连缀情节、推进叙事的作用,“大班的袁老师要当妈妈了”——“即将升入大班的中班开始用筷子了”——“大班毕业后的第二周。袁老师产下一个男孩,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字幕的巧妙运用将零散的日常化片段连接成统一的整体,留给观众无限的回味;(5)《舟舟的世界》中结尾:“每个人都构成别人世界的一部分”与开头的。每个生命都具有尊严”形成呼应,深化主题,引发观众深思,形成开放结构;(6)《英和白》结尾,“谨对本片涉及英的隐私,向英们表示深深的歉意”表达了独特的人文关怀。张以庆将字幕和画面、声音完美结合。动静交替互动,将作品浸润默片的韵味。使画面成为一首灵动的诗。
3 虚化与升格 定格与无声
在纪录片的表现中,创作者对光学特技等手段的运用都是比较谨慎的,因为这些主观性较强的元素使用不当便会画蛇添足,破坏作品本身的意境。但是在张以庆在纪录片却大胆采用一些情感化表现手段使作品奇特精致。
虚化是张以庆在《幼儿园》中广泛使用抒情表现手段。例如:在片头字幕出现教师带领孩子的画面。在孩子做一叶知秋的游戏快乐玩耍的场面,雨后孩子户外活动的快乐场面。冬雪飘飞的场面。伴随画面升格和抒情的音乐,张以庆巧妙利用虚化手段,实现了从现实时空到想象时空的完美过渡。完成了从客观到主观,化实为虚的表达。同时,他利用这种虚化的浪漫抒情特点,不动声色地将观众引入作者所营造的情感气氛中。而这一虚化系列是孩童们成长与自然交替的阶段,也是人生的轮回,作者运用诗意画面谱写了生命的咏叹。在《舟舟的世界》片头引子中,张以庆采取一连串的短镜头快速剪切,与节奏鲜明的乐曲共同形成富有冲击力的蒙太奇序列。定格是时间放大和情绪的升华,能够使观众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在《幼儿园》中,观看911事件的新闻报道时,作者省略了电视画面并隐去了一切声音,而是关注孩子们惊讶、震撼、惋惜的真实反映。无声胜有声,这沉默与此前孩子们高喊“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的画面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发差。不拘泥于陈规、大胆而有创意的探索使张以庆纪录片的画面充满了张力和灵魂。
结语
张以庆的纪录片不仅具有一种文化品格,还表现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形成这种意义的关键就是张以庆纪录片的独特“嗓音”。张以庆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感染观众、激发观众,他突破创作的困境、展开对现实的思考、实现对生命的关照。使我们能够通过他眼中的现实观察生活、审视自身、思考生命。他不仅激活观众的审美意识,还激活了观众的社会意识,他用经典的作品诠释了纪录精神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