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分析题是指给出材料,要求学生应用相关原理予以解析的试题。这种题型相对灵活,可以比较准确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而深受命题者青睐,在试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然而在考试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选择题做得很好,分析题却失分较多;还有的学生碰到材料分析题有畏难情绪,不知从何处下手。那么如何运用解题技巧最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呢?下面笔者以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8题为例,谈谈此类题的解题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例: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13分)
材料二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针对我国青蒿素产业的现状,说明如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12分)
(3)培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10分)
解析:这道题的文字量比较大,还附以表格,主要考查企业的经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场调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描述阐释事物、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充分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第(1)题,回答时要抓住设问的两个角度:一是生产要素,主要结合自然资源、劳动者及其素质、科技等因素分析;二是市场需求,实质上是指消费需求,也就是消费的反作用。第(2)题,解答时要抓住设问角度“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基本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法的要求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审清题目要求后,接下来的具体分析就不难了。第(3)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政府角度,主要从政府的工作方法、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等方面说明;二是公民角度,主要从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等方面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影响青蒿素产业发展的四种因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蒿素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尽管遇到一些难题,但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该产业的发展。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该产业在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又要看到在营销、相关产业支撑等方面的劣势,改善薄弱环节。④树立创新意识。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更新青蒿素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青蒿素产业的竞争力。
(3)①政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②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这道例题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既能引导学生平时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克服“死读书”的不良习惯,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对于这样分值比较大、考查面比较广的材料分析题,笔者认为解答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读材料,确定主题
读懂材料,准确获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和前提。材料是试题的血肉,主题是隐含其中的灵魂。不论材料怎样复杂多变,试题的每一问必有一个主题,答题时必须围绕主题展开。材料至少应该读两遍:读第一遍,明白材料的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和介绍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二遍,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
二、找准原理,把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
论证主题必须运用相关原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找准原理,不可张冠李戴。在论证过程中,不论是根据材料归纳原理,还是运用原理分析材料,都要力求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力求论据与论题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将材料分段并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如果材料是分句,要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如果材料是图表,要看清图表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分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与课本知识必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知识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内容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
3.找出材料与问题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问题放到材料中进行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或从问题的行文中重新获取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问题到材料,再从材料到问题,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注意逻辑顺序,分清主次
解答材料分析题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般地说,应当按照先主后次的原则罗列论据,同时尽量避免在内容上的交叉,以使层次分明。对于某些复杂的试题,还可以对论据进行新的论证。若想做好这一点,答题前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线条的构思,以此规范解题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四、答题要全面,要立足课本、体现创新
1.要列出要点及分析思路,重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辩证性和全面性。答题时要做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统一,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否则,会因答案不准确而造成失分。
2.要做必要的展开。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解答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做适当的展开。因为对任何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可能存在理解上的主观差异,而且阅卷人通常是按点给分。
3.一些半开放性、开放性的命题,虽然没有现成答案,但答案“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不脱离课本”,因此我们要以课本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题目的实际问题进行答题。
4.答题要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气息,揭示社会主题,进行综合评价。
俗话说得好:“无根不实。”要答好材料分析题,还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相信,只要基础扎实了,再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我们一定能解答好材料分析题。[S]
例: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 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13分)
材料二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针对我国青蒿素产业的现状,说明如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12分)
(3)培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10分)
解析:这道题的文字量比较大,还附以表格,主要考查企业的经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市场调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描述阐释事物、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较大,充分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第(1)题,回答时要抓住设问的两个角度:一是生产要素,主要结合自然资源、劳动者及其素质、科技等因素分析;二是市场需求,实质上是指消费需求,也就是消费的反作用。第(2)题,解答时要抓住设问角度“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基本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法的要求主要是指创新意识。审清题目要求后,接下来的具体分析就不难了。第(3)题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政府角度,主要从政府的工作方法、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等方面说明;二是公民角度,主要从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等方面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把影响青蒿素产业发展的四种因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蒿素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尽管遇到一些难题,但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该产业的发展。③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该产业在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又要看到在营销、相关产业支撑等方面的劣势,改善薄弱环节。④树立创新意识。创新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更新青蒿素产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提高青蒿素产业的竞争力。
(3)①政府: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②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这道例题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既能引导学生平时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克服“死读书”的不良习惯,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对于这样分值比较大、考查面比较广的材料分析题,笔者认为解答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读材料,确定主题
读懂材料,准确获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基础和前提。材料是试题的血肉,主题是隐含其中的灵魂。不论材料怎样复杂多变,试题的每一问必有一个主题,答题时必须围绕主题展开。材料至少应该读两遍:读第一遍,明白材料的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和介绍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人物等),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从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二遍,提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范围的词语或句子;另一种是与要求回答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
二、找准原理,把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
论证主题必须运用相关原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找准原理,不可张冠李戴。在论证过程中,不论是根据材料归纳原理,还是运用原理分析材料,都要力求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力求论据与论题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将材料分段并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如果材料是分句,要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关键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如果材料是图表,要看清图表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分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与课本知识必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知识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内容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
3.找出材料与问题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离不开材料。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问题放到材料中进行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问题的信息,或从问题的行文中重新获取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问题到材料,再从材料到问题,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注意逻辑顺序,分清主次
解答材料分析题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般地说,应当按照先主后次的原则罗列论据,同时尽量避免在内容上的交叉,以使层次分明。对于某些复杂的试题,还可以对论据进行新的论证。若想做好这一点,答题前应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粗线条的构思,以此规范解题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四、答题要全面,要立足课本、体现创新
1.要列出要点及分析思路,重在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辩证性和全面性。答题时要做到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统一,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否则,会因答案不准确而造成失分。
2.要做必要的展开。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解答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做适当的展开。因为对任何一道材料分析题,都有可能存在理解上的主观差异,而且阅卷人通常是按点给分。
3.一些半开放性、开放性的命题,虽然没有现成答案,但答案“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不脱离课本”,因此我们要以课本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题目的实际问题进行答题。
4.答题要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气息,揭示社会主题,进行综合评价。
俗话说得好:“无根不实。”要答好材料分析题,还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相信,只要基础扎实了,再结合有效的解题方法,我们一定能解答好材料分析题。[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