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五行”题,五德终始,五行相生,禅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64—03
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2题为: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为: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土德
以上试题(本文简称“五行”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赞成者认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了传统文化;反对者认为教材中没有这一知识点,太偏太怪。笔者认为,这两道“五行”题所体现的创新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但试题本身不能成立,它既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容易使人对五德终始说(又称五德转移说)产生错误的认识。
要答对以上试题,学生首先要了解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克说(又称五行相胜说)的顺序,相生说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相克说的顺序为土、木、金、火、水。事实上,不作专门查询,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两个顺序的。有老师“曾问过四位在读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搞古代史的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与朝代更替的知识,其他三位甚至连五行如何相生相克都不知道”,因此感叹此题“冷僻艰深”。但一提到五行,普通人都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一顺序,巧合的是,它的火、土、金的顺序与相生说中的火、土、金的顺序是一样的,而以上试题暗示的正是相生说。因此,学生即使不知道相生说的顺序,也可依照其所掌握的“金、木、水、火、土”这一惯用语“蒙”对,即汉代为火德,曹魏应为土德;曹魏为土德,西晋应为金德。也难怪学生尽管对五行说知之甚少,有的省份的答对率仍接近50%。问题是,如果学生要靠“蒙”来答题,试题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呢?
问题还不止于此,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两道题所暗含的逻辑前提是否成立,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逻辑前提是:五行相生说与五行相克说是参用的,登位者可以在二者中选择。到底选择五行相生说或还是五行相克说,要根据登位的方式来决定,是和平禅让则采用五行相生说,是武力夺位则采用五行相克说。正因为暗含这个逻辑前提,所以老师们认为解题的关键词是“禅让”,“‘禅让’一词表明应该是相生关系。根据五行的相生关系,土生金,所以,(全国卷I第12题的)答案为A”。那么,这个逻辑前提成立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各朝实际制定德运的情况。
秦汉:秦水、西汉先水后土、新土、东汉火。五德终始说由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创立,当时他所依据的是五行相克说,即土、木、金、火、水依次被克,周而复始,得到五德的王朝也跟着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他还安排了以往帝王的德运,即黄帝土德、禹木德、汤金德、文王火德,其后继者应为水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这一学说,自认为得水德,这样秦始皇便成为将五德终始说应用于实践的第一人。汉朝建立后,刘邦、张苍也认为汉得水德,否定了秦的合法性。汉文帝时,贾谊、公孙臣提出异议,认为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汉武帝时采纳其说,于是将汉改为土德。除了五行相克说外,西汉还存在五行相生说,如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中既有“五行相胜”篇,也有“五行相生”篇,但那时还没有将五行相生说运用于德运的制定。西汉末年,王莽在刘歆的帮助下,开始采用五行相生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依次产生,周而复始,并据此重新安排了以往王朝的德运,即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等(黄帝前后还被添加了许多帝王)。王莽自认为得土德,火生土,因此将汉改成了火德。东汉建立后,“始正火德”,火德说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可见,在秦及西汉前期,只有五行相克说被实际运用于德运制定;新莽自定为土,东汉自定为火,这是五行相生说被官方运用于德运制定的开始。
魏晋南朝:曹魏土、孙吴土、蜀汉火、晋金、刘宋水、南齐木、萧梁火、陈土。其中孙吴和曹魏一样,也认为自己得到了土德,蜀汉火德是东汉火德的复兴,除去二者,魏、晋、宋、齐、梁、陈的德运依次为土、金、水、木、火、土,相生顺序非常清楚。
十六国北朝:前赵水、后赵水、前燕先水后木、前秦木或火、后秦火、西夏金、北魏先土后水、北齐木、北周木。不难看出,十六国北朝的德运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重复,二是先后不一。比如曾为水德的就有前赵、后赵、前燕、北魏四个政权,因为他们都宣称自己上承晋朝,晋为金,金生水,于是自己得到了水德。如前赵“以水承晋金行”,后赵“承金为水德”,前燕“承晋为水德”。至于先后不一,主要是因为对正统的确定有变化。如前燕开始“承晋为水德”,韩恒提出应为木德,于是后来改为“承石季龙水为木德”。北魏最初定为土德,学界或认为是上承汉的火德,或认为是上承前秦的火德,孝文帝时改为水德,则是改承晋的金德。北魏最终确定的水德被当作传承的根据,北齐和北周都承魏为木德。前秦从史书记载来看,并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德,后秦姚苌认为自己“以火德承苻氏木行”,则前秦是上承后赵水德为木德;北魏高闾认为前秦是火德;则是上承前燕的木德。尽管传承关系比较复杂,但各政权在制定自己的德运时,基本上是采用相生说。唯一的例外是西夏,夏主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其颂德的刻石中有“金精南迈”之语,似乎定自己为金德。果真如此,则他的金德是夏禹金德的复兴,与相生相克没有关系。
隋唐以后:隋火、唐土、武周火、后梁金、后唐土、后晋金、后汉水、后周木、辽水、赵宋火、金先金后土。隋朝官方认可的德运次序为“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将十六国北朝的其他政权及南朝政权全部视为僭伪,从而确立了西晋至隋的正统。以后的唐、五代、宋的德运都是按相生说来制定的,只是后唐复兴李唐的土德,中间有所重复。而武周的火德是复兴邹衍所说的周文王的火德,据说辽的水德源自契丹族生于辽水,金的金德得之于国号,与相生相克的顺序无关。北宋中期以后,儒学复兴的思潮高涨,郑獬的《五胜论》、欧阳修的《正统论》等对五德终始说提出了有力的批驳,五德终始说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动摇。金朝后期,朝廷曾两次讨论德运,结果改继宋火德为土德,这是秦汉以来官方最后一次讨论德运问题,五德终始说在政治上就此终结。以后的元、明、清虽然时有议论,但五德终始说已不再被官方当作一种政治武器了。
如上所述,各朝官方在实际制定德运时,秦、西汉都采用五行相克说,王莽以后都采用五行相生说,只有西夏、武周、辽、金前期没有理会相生相克的顺序,因此不存在选择相生说还是相克说的问题。对于2010年高考全国卷“五行”题而言,考生只需要知道是王莽之前,还是王莽之后,就知道各朝是采用相克说还是相生说了。其中所谓的关键词或题眼“禅让”,不仅多余,而且让人误以为和平禅让则采用五行相生说,武力夺位则采用五行相克说。其实,这只是学术界在分析德运中的相生相克说产生原因时的一种解释,并不是运用于各朝制定德运的历史实际。王莽最初采用五行相生说,应该说与禅让确实是有关系的,问题是相生说的古史系统一旦产生,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它是成了正统了!它是成了偶像了!它是成了大权威者了!”此后的德运制定者几乎没有不沿袭的,已与禅让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禅让登位的固然采用相生说,如魏晋南朝诸政权;而通过武力登位的,也同样也采用相生说,如十六国诸政权。正因为如此,“五行”题对魏晋而言似乎是适用的,但一更换朝代,就显得很别扭了。试将题目变更一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西晋被定为“金德”,此后通过征伐建立的前赵应为
A 土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请问,应该选择哪一项呢?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魏云鹏,张广杰,2010年高考全国卷“五行说”试题商榷[J],历史教学,2010(15)
[2]刘辉,宋红丽,为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2题叫好田,历史教学,2010(15)
[3]王俊伟,2010年全国文综I卷历史试题评析(上)[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4]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A],古史辨(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历史研究,1992(3)
[8]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J]冲国史研究,2004(3)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64—03
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2题为: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2题为: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土德
以上试题(本文简称“五行”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赞成者认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了传统文化;反对者认为教材中没有这一知识点,太偏太怪。笔者认为,这两道“五行”题所体现的创新理念还是值得肯定的,但试题本身不能成立,它既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容易使人对五德终始说(又称五德转移说)产生错误的认识。
要答对以上试题,学生首先要了解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克说(又称五行相胜说)的顺序,相生说的顺序为木、火、土、金、水,相克说的顺序为土、木、金、火、水。事实上,不作专门查询,一般人是不知道这两个顺序的。有老师“曾问过四位在读文科类硕士研究生,只有一位搞古代史的知道五行相生相克与朝代更替的知识,其他三位甚至连五行如何相生相克都不知道”,因此感叹此题“冷僻艰深”。但一提到五行,普通人都知道金、木、水、火、土这一顺序,巧合的是,它的火、土、金的顺序与相生说中的火、土、金的顺序是一样的,而以上试题暗示的正是相生说。因此,学生即使不知道相生说的顺序,也可依照其所掌握的“金、木、水、火、土”这一惯用语“蒙”对,即汉代为火德,曹魏应为土德;曹魏为土德,西晋应为金德。也难怪学生尽管对五行说知之甚少,有的省份的答对率仍接近50%。问题是,如果学生要靠“蒙”来答题,试题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呢?
问题还不止于此,进一步分析,会发现这两道题所暗含的逻辑前提是否成立,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个逻辑前提是:五行相生说与五行相克说是参用的,登位者可以在二者中选择。到底选择五行相生说或还是五行相克说,要根据登位的方式来决定,是和平禅让则采用五行相生说,是武力夺位则采用五行相克说。正因为暗含这个逻辑前提,所以老师们认为解题的关键词是“禅让”,“‘禅让’一词表明应该是相生关系。根据五行的相生关系,土生金,所以,(全国卷I第12题的)答案为A”。那么,这个逻辑前提成立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顾一下各朝实际制定德运的情况。
秦汉:秦水、西汉先水后土、新土、东汉火。五德终始说由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创立,当时他所依据的是五行相克说,即土、木、金、火、水依次被克,周而复始,得到五德的王朝也跟着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他还安排了以往帝王的德运,即黄帝土德、禹木德、汤金德、文王火德,其后继者应为水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这一学说,自认为得水德,这样秦始皇便成为将五德终始说应用于实践的第一人。汉朝建立后,刘邦、张苍也认为汉得水德,否定了秦的合法性。汉文帝时,贾谊、公孙臣提出异议,认为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汉武帝时采纳其说,于是将汉改为土德。除了五行相克说外,西汉还存在五行相生说,如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中既有“五行相胜”篇,也有“五行相生”篇,但那时还没有将五行相生说运用于德运的制定。西汉末年,王莽在刘歆的帮助下,开始采用五行相生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依次产生,周而复始,并据此重新安排了以往王朝的德运,即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等(黄帝前后还被添加了许多帝王)。王莽自认为得土德,火生土,因此将汉改成了火德。东汉建立后,“始正火德”,火德说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可见,在秦及西汉前期,只有五行相克说被实际运用于德运制定;新莽自定为土,东汉自定为火,这是五行相生说被官方运用于德运制定的开始。
魏晋南朝:曹魏土、孙吴土、蜀汉火、晋金、刘宋水、南齐木、萧梁火、陈土。其中孙吴和曹魏一样,也认为自己得到了土德,蜀汉火德是东汉火德的复兴,除去二者,魏、晋、宋、齐、梁、陈的德运依次为土、金、水、木、火、土,相生顺序非常清楚。
十六国北朝:前赵水、后赵水、前燕先水后木、前秦木或火、后秦火、西夏金、北魏先土后水、北齐木、北周木。不难看出,十六国北朝的德运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重复,二是先后不一。比如曾为水德的就有前赵、后赵、前燕、北魏四个政权,因为他们都宣称自己上承晋朝,晋为金,金生水,于是自己得到了水德。如前赵“以水承晋金行”,后赵“承金为水德”,前燕“承晋为水德”。至于先后不一,主要是因为对正统的确定有变化。如前燕开始“承晋为水德”,韩恒提出应为木德,于是后来改为“承石季龙水为木德”。北魏最初定为土德,学界或认为是上承汉的火德,或认为是上承前秦的火德,孝文帝时改为水德,则是改承晋的金德。北魏最终确定的水德被当作传承的根据,北齐和北周都承魏为木德。前秦从史书记载来看,并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德,后秦姚苌认为自己“以火德承苻氏木行”,则前秦是上承后赵水德为木德;北魏高闾认为前秦是火德;则是上承前燕的木德。尽管传承关系比较复杂,但各政权在制定自己的德运时,基本上是采用相生说。唯一的例外是西夏,夏主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其颂德的刻石中有“金精南迈”之语,似乎定自己为金德。果真如此,则他的金德是夏禹金德的复兴,与相生相克没有关系。
隋唐以后:隋火、唐土、武周火、后梁金、后唐土、后晋金、后汉水、后周木、辽水、赵宋火、金先金后土。隋朝官方认可的德运次序为“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将十六国北朝的其他政权及南朝政权全部视为僭伪,从而确立了西晋至隋的正统。以后的唐、五代、宋的德运都是按相生说来制定的,只是后唐复兴李唐的土德,中间有所重复。而武周的火德是复兴邹衍所说的周文王的火德,据说辽的水德源自契丹族生于辽水,金的金德得之于国号,与相生相克的顺序无关。北宋中期以后,儒学复兴的思潮高涨,郑獬的《五胜论》、欧阳修的《正统论》等对五德终始说提出了有力的批驳,五德终始说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动摇。金朝后期,朝廷曾两次讨论德运,结果改继宋火德为土德,这是秦汉以来官方最后一次讨论德运问题,五德终始说在政治上就此终结。以后的元、明、清虽然时有议论,但五德终始说已不再被官方当作一种政治武器了。
如上所述,各朝官方在实际制定德运时,秦、西汉都采用五行相克说,王莽以后都采用五行相生说,只有西夏、武周、辽、金前期没有理会相生相克的顺序,因此不存在选择相生说还是相克说的问题。对于2010年高考全国卷“五行”题而言,考生只需要知道是王莽之前,还是王莽之后,就知道各朝是采用相克说还是相生说了。其中所谓的关键词或题眼“禅让”,不仅多余,而且让人误以为和平禅让则采用五行相生说,武力夺位则采用五行相克说。其实,这只是学术界在分析德运中的相生相克说产生原因时的一种解释,并不是运用于各朝制定德运的历史实际。王莽最初采用五行相生说,应该说与禅让确实是有关系的,问题是相生说的古史系统一旦产生,如顾颉刚先生所言:“它是成了正统了!它是成了偶像了!它是成了大权威者了!”此后的德运制定者几乎没有不沿袭的,已与禅让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禅让登位的固然采用相生说,如魏晋南朝诸政权;而通过武力登位的,也同样也采用相生说,如十六国诸政权。正因为如此,“五行”题对魏晋而言似乎是适用的,但一更换朝代,就显得很别扭了。试将题目变更一下: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西晋被定为“金德”,此后通过征伐建立的前赵应为
A 土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请问,应该选择哪一项呢?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魏云鹏,张广杰,2010年高考全国卷“五行说”试题商榷[J],历史教学,2010(15)
[2]刘辉,宋红丽,为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2题叫好田,历史教学,2010(15)
[3]王俊伟,2010年全国文综I卷历史试题评析(上)[J],中学历史教学,2010(7)
[4]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A],古史辨(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J]历史研究,1992(3)
[8]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J]冲国史研究,2004(3)
[9](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