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的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二十几年的时光从我身边悄悄走过,唯有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初心始终不曾改变。孩子们率性聪慧,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着人间真爱。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肯定,一个拥抱,都能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品尝到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更明白一个幼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只有用心地去了解孩子,去感染家长,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成果。
一、“为什么不贴我孩子的画”
一天下午,孩子们离园后,我也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正整理办公桌时,涵涵妈妈领着孩子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老师,我太生气了,我就想问问为什么!”见状,我赶紧让保育员带着孩子出去玩,并请涵涵妈妈坐下来,递上一杯水,认真地聆听她的诉说。“我家涵涵确实比其他孩子小一点,可是美术老师也不能不让她画画啊,上次画廊里就没有她的画,这次又没有。越是不画,不就越落后吗?我问了班级里的老师,老师说贴了涵涵的画,可是我根本没有找到啊……”涵涵妈妈一口气把所有的抱怨都发泄了出来。我静静地听完,安抚了她的情绪,并向她保证,幼儿园会将事情调查清楚,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
家长们或许很难理解任课老师在协调集体活动时的难度,但是,班级里的任何一个老师都不会区别对待孩子,这其中一定是有什么误会。于是,我找来了美术老师,她也很委屈,为什么明明张贴好的画却不翼而飞了?为什么家长就是不相信老师呢?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才是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关键点。我组织了一场针对所有任课教师的“直播会”,大家在多媒体教室中共同观看“幼教三六五”平台上的专家直播讲座“有话好好说——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技巧”。然后,我请老师思考几个问题:家长生气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孩子的作品在展出后消失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做到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当家长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时,又该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二、大家一起找涵涵的画吧
第二天,晨间活动时,我问小朋友们:“大家有没有看到涵涵的画呀?”“涵涵的画就贴在我的画旁边呀!”小机灵鬼曹云轩抢着回答。这时,我注意到涵涵低着头不敢看我,我顿时明白了,很有可能是她自己把画藏起来了!趁着还有时间,我带着所有小朋友来到画廊前,发动大家—起帮涵涵找画。谁料,涵涵挣脱了我的手,跑到娃娃区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了自己的画。我一看,笑着对她说:“涵涵,你画得真棒,可是,老师昨天没在画廊上看到你的画,真是太遗憾了!”“老师,我的作品被小老鼠叼走了,张老师说我的颜色涂得不好看,所以我拿给小老鼠,让它把我的画藏起来。”我仔细看了看涵涵的作品,涂色确实有点乱,只好拉着她的小手说:“下次,你可不可以用画笔沿着这条线来画呢?张老师下次肯定会给你点赞的!”涵涵点了点头,天真的眼睛中满是开心。
下午离园时,我将涵涵妈妈再次请进办公室,美术老师用诚恳的态度先向家长道了歉,随后跟家长描述了涵涵的绘画特点。我又将晨间活动时涵涵自己找到画的过程详细地对家长解释了一遍,涵涵妈妈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误会老师了。她感动地说:“没想到老师们这么快处理我反馈的问题,这件事情是我错怪老师了,真是对不起!”
“涵涵丢画”事件虽然告一段落,我却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家长完全不会与孩子沟通。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老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保姆式家长”了。我只好耐心地向家长强调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向她推荐了“学前在线”微信公众号,告诉她每天只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通过手机,从资讯栏目中了解新闻速递、专家视点、园所传真、幼教彼岸等信息。家园共育栏目中还有一些完全可以直接參考的内容,如亲子活动、儿歌故事、成果展示等。一周后的家长会上,我将涵涵妈妈推选为家长委员会代表。现在的她已经成为了“幼教三六五”平台的常客,经常将科学育儿经验和活动分享到班级微信群、QQ群。
三、“熊孩子”变成了“能孩子”
家长的变化应当作用在孩子身上,对涵涵的美术课程学习,我也十分在意。有一次,我参与到美术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听到其他小朋友告状:“老师,涵涵画到我的纸上啦!”在一次次的提醒之后,涵涵并没有多大改变,看着其他孩子都在自主地画画,有的画房子,有的画恐龙,涵涵却左顾右盼,魂不守舍。我只好悄悄地走到她身边:“涵涵,想不想放学的时候,让妈妈看到你的作品呢?如果你画得很漂亮,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张贴画哦!”一向在美术课上不被肯定的涵涵一听,顿时眼睛一亮:“老师,我也可以贴小贴画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几分钟后,我再次走到涵涵所在的小组,只见她认认真真地拿着彩笔,时不时地问旁边的小朋友“用几种颜色”“涂什么颜色好看”。活动结束后,我真的看到了涵涵的用心,也遵守承诺,给了她一张贴画作为奖励。离园的时候,涵涵特别兴奋,拉着妈妈的手去看她的作品。趁着这个机会,我也向家长提议,让家长周末陪孩子一起完成亲子作业,并且上传到平台上。从此,涵涵在美术课上都会一笔一画地仔细勾线,小心翼翼地涂色,绘画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在家园配合下,“熊孩子”变成了“能孩子”。
四、家园共育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一)学会欣赏和宽容
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及时地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有时候老师一个欣赏的眼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成为点燃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幼儿阶段,孩子犯点错在所难免,调皮、好动更是他们的天性,老师应耐心引导、主动教育培养。对待孩子的不足,宽容显然比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有力量,能促使孩子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二)让家庭成为教育的主角
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家庭既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角。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有着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的责任,在家长来访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调查结果,为自己工作的不到位道歉,获得家长的谅解。在一日生活中,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站在孩子的角度,洞悉孩子的心灵,发现个别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坏习惯,以解答困惑的方式和家长单独交流沟通,恳请家长发表看法,帮忙献策,在真情互动中达成家园同步教育的共识。
(三)利用网络资源实时沟通
幼儿园“天使宝宝”校园电视台定期制作播报校园新闻、家园共育、保教活动、安全卫生等节目,以图文并茂、声像皆备、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及幼儿发展状况。班级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聊天”功能,及时反馈幼儿的在园表现,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教师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提供幼儿教育的相关经验和策略,增强家园育人合力;通过“群空间”功能,建立班级QQ群相册,将幼儿在园吃饭、睡觉、做游戏等情景拍成照片上传到群相册,记录幼儿成长轨迹;定期在“群活动”栏目发布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家园共育话题,邀请家长—起参与讨论,实现家园协同教育。
(四)开展亲子活动,提升家教质量
幼儿园持续依托“家园共育”示范园项目,实施“幸福七日”(周一独立日、周二探索日、周三阅读日、周四创意日、周五祖孙日、周六爸爸日、周日家庭日)系列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加每周“幼教三六五”平台推出的亲子活动,通过网上“晒照片”,晒出亲子幸福,增进亲子感情,提升陪伴质量。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孩子们不但获得了知识、经验和技能,也收获了快乐的体验。活动还促进了孩子人际交往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品尝到了幼儿教育工作的酸甜苦辣,更明白一个幼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只有用心地去了解孩子,去感染家长,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成果。
一、“为什么不贴我孩子的画”
一天下午,孩子们离园后,我也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正整理办公桌时,涵涵妈妈领着孩子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老师,我太生气了,我就想问问为什么!”见状,我赶紧让保育员带着孩子出去玩,并请涵涵妈妈坐下来,递上一杯水,认真地聆听她的诉说。“我家涵涵确实比其他孩子小一点,可是美术老师也不能不让她画画啊,上次画廊里就没有她的画,这次又没有。越是不画,不就越落后吗?我问了班级里的老师,老师说贴了涵涵的画,可是我根本没有找到啊……”涵涵妈妈一口气把所有的抱怨都发泄了出来。我静静地听完,安抚了她的情绪,并向她保证,幼儿园会将事情调查清楚,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
家长们或许很难理解任课老师在协调集体活动时的难度,但是,班级里的任何一个老师都不会区别对待孩子,这其中一定是有什么误会。于是,我找来了美术老师,她也很委屈,为什么明明张贴好的画却不翼而飞了?为什么家长就是不相信老师呢?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教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才是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的关键点。我组织了一场针对所有任课教师的“直播会”,大家在多媒体教室中共同观看“幼教三六五”平台上的专家直播讲座“有话好好说——有效沟通的策略与技巧”。然后,我请老师思考几个问题:家长生气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孩子的作品在展出后消失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做到面向全体和关注个体?当家长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时,又该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二、大家一起找涵涵的画吧
第二天,晨间活动时,我问小朋友们:“大家有没有看到涵涵的画呀?”“涵涵的画就贴在我的画旁边呀!”小机灵鬼曹云轩抢着回答。这时,我注意到涵涵低着头不敢看我,我顿时明白了,很有可能是她自己把画藏起来了!趁着还有时间,我带着所有小朋友来到画廊前,发动大家—起帮涵涵找画。谁料,涵涵挣脱了我的手,跑到娃娃区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了自己的画。我一看,笑着对她说:“涵涵,你画得真棒,可是,老师昨天没在画廊上看到你的画,真是太遗憾了!”“老师,我的作品被小老鼠叼走了,张老师说我的颜色涂得不好看,所以我拿给小老鼠,让它把我的画藏起来。”我仔细看了看涵涵的作品,涂色确实有点乱,只好拉着她的小手说:“下次,你可不可以用画笔沿着这条线来画呢?张老师下次肯定会给你点赞的!”涵涵点了点头,天真的眼睛中满是开心。
下午离园时,我将涵涵妈妈再次请进办公室,美术老师用诚恳的态度先向家长道了歉,随后跟家长描述了涵涵的绘画特点。我又将晨间活动时涵涵自己找到画的过程详细地对家长解释了一遍,涵涵妈妈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误会老师了。她感动地说:“没想到老师们这么快处理我反馈的问题,这件事情是我错怪老师了,真是对不起!”
“涵涵丢画”事件虽然告一段落,我却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家长完全不会与孩子沟通。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老师,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保姆式家长”了。我只好耐心地向家长强调家庭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向她推荐了“学前在线”微信公众号,告诉她每天只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通过手机,从资讯栏目中了解新闻速递、专家视点、园所传真、幼教彼岸等信息。家园共育栏目中还有一些完全可以直接參考的内容,如亲子活动、儿歌故事、成果展示等。一周后的家长会上,我将涵涵妈妈推选为家长委员会代表。现在的她已经成为了“幼教三六五”平台的常客,经常将科学育儿经验和活动分享到班级微信群、QQ群。
三、“熊孩子”变成了“能孩子”
家长的变化应当作用在孩子身上,对涵涵的美术课程学习,我也十分在意。有一次,我参与到美术老师的授课过程中,听到其他小朋友告状:“老师,涵涵画到我的纸上啦!”在一次次的提醒之后,涵涵并没有多大改变,看着其他孩子都在自主地画画,有的画房子,有的画恐龙,涵涵却左顾右盼,魂不守舍。我只好悄悄地走到她身边:“涵涵,想不想放学的时候,让妈妈看到你的作品呢?如果你画得很漂亮,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张贴画哦!”一向在美术课上不被肯定的涵涵一听,顿时眼睛一亮:“老师,我也可以贴小贴画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几分钟后,我再次走到涵涵所在的小组,只见她认认真真地拿着彩笔,时不时地问旁边的小朋友“用几种颜色”“涂什么颜色好看”。活动结束后,我真的看到了涵涵的用心,也遵守承诺,给了她一张贴画作为奖励。离园的时候,涵涵特别兴奋,拉着妈妈的手去看她的作品。趁着这个机会,我也向家长提议,让家长周末陪孩子一起完成亲子作业,并且上传到平台上。从此,涵涵在美术课上都会一笔一画地仔细勾线,小心翼翼地涂色,绘画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在家园配合下,“熊孩子”变成了“能孩子”。
四、家园共育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一)学会欣赏和宽容
在指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及时地捕捉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有时候老师一个欣赏的眼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成为点燃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幼儿阶段,孩子犯点错在所难免,调皮、好动更是他们的天性,老师应耐心引导、主动教育培养。对待孩子的不足,宽容显然比严肃的批评教育更有力量,能促使孩子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二)让家庭成为教育的主角
在家园共育工作中,家庭既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角。幼儿园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有着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的责任,在家长来访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调查结果,为自己工作的不到位道歉,获得家长的谅解。在一日生活中,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站在孩子的角度,洞悉孩子的心灵,发现个别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坏习惯,以解答困惑的方式和家长单独交流沟通,恳请家长发表看法,帮忙献策,在真情互动中达成家园同步教育的共识。
(三)利用网络资源实时沟通
幼儿园“天使宝宝”校园电视台定期制作播报校园新闻、家园共育、保教活动、安全卫生等节目,以图文并茂、声像皆备、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及幼儿发展状况。班级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聊天”功能,及时反馈幼儿的在园表现,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教师认真解答家长的提问,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提供幼儿教育的相关经验和策略,增强家园育人合力;通过“群空间”功能,建立班级QQ群相册,将幼儿在园吃饭、睡觉、做游戏等情景拍成照片上传到群相册,记录幼儿成长轨迹;定期在“群活动”栏目发布与孩子成长有关的家园共育话题,邀请家长—起参与讨论,实现家园协同教育。
(四)开展亲子活动,提升家教质量
幼儿园持续依托“家园共育”示范园项目,实施“幸福七日”(周一独立日、周二探索日、周三阅读日、周四创意日、周五祖孙日、周六爸爸日、周日家庭日)系列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加每周“幼教三六五”平台推出的亲子活动,通过网上“晒照片”,晒出亲子幸福,增进亲子感情,提升陪伴质量。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探讨“育儿经”,孩子们不但获得了知识、经验和技能,也收获了快乐的体验。活动还促进了孩子人际交往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