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金花,作家,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天堂高度》、长篇散文《魅力天堂》、短篇小说《绿色》、《谎花》、《十字路口》等及诗歌、散文数百万字文学作品。1980年进藏,1997年调回山东济南,现供职济南报业集团。
进藏是为了生活
记者: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你转发西藏的风光照,很美,美得惊世骇俗。当初你是因为高原的美,才去西藏的吗?
杨金花:是为了生活进藏的。当时高考落榜,复课准备来年再考时,西藏到山东招机要员,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面试录取后,我才告诉家人,我妈吓坏了,她说你知道西藏有多远吗?我说多远?我妈说听说坐汽车要走七天七夜!然后我也吓坏了(笑)。
当时我还不到十七岁。
记者:是很远,那时交通也不方便吧?
杨金花:是啊。乘汽车,只能走川藏或青藏线;坐飞机,也只有两条航线,西安到拉萨,成都到拉萨。第一次进藏,我和机要员同学走的是青藏线。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青藏铁路,航线也多了。
奢侈又幸福
记者:为什么选择写作而不是其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杨金花:对我来说当时好像没有别的选择。那时候的高原,物质和文化生活都不太丰富。进藏时有人嘱咐我们多带点卫生纸等日用品,高原上不太好买。进藏后,事实没有那么耸人听闻,但也确实不丰富。进藏的第二年,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偶尔有小型交谊舞会,不久有一惊一乍的绯闻传来,听而畏之,知道那些活动不适合自己。读书便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记得我每天晨跑后背诵唐诗,并且越背越快,一早晨能背四首小诗,很有成就感。后来就开始写诗了。
记者:你是写仿古诗?
杨金花:是啊,抑制不住啊!动不动就拽两首,也不懂平仄对仗什么的,所以也不敢往外投。也写小说,只给朋友和关系好的同事看。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的?
杨金花:工作四五年后吧。那时候,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心里的一些情绪越来越丰沛,很需要一个出口。当时我看到一本叫《拉萨河》的杂志,整本全是现代诗!哇噻,诗歌竟然可以这样写!用白话写出的诗歌竟然可以如此美!我被深深震撼,从此我的情感有了寄托。
记者:读你那时候的诗,感觉有些忧伤,你那时不快乐吗?
杨金花:应该是青春期的忧郁吧!那时候读的、写的都是些偏忧伤的文字,我就喜欢那种文字,感觉很好。现在有心理学家让患者通过写作进行心理疏导,那时我是不是在进行心理自救(笑)。不过通过写作,我离忧郁的情绪越来越远,最终没有形成什么“症”。
记者:你是说,通过读书写作你得到了成长?
杨金花:是的。读书写作是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奢侈又幸福。小说的世界是虚拟的,但我认为比眼下互联网中的虚拟世界真实得多。从别人的作品中可以经历、习得、成长,在自己的作品里可以经历、成长、反思,并且大多数作品都是向善朝阳的。记得一位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说过,人需要读书,如果一个人读过三百本好小说,他至少不会成为小人。这话,我信。
期待一种化学反应
记者:你的几本大部头的书,好像都是从西藏调回山东后写的,是这样吗?
杨金花:是的。距离和思念是灵感的最好催化剂,心中笔下的高原更加清晰,山川更加秀美挺拔,感情也更加醇厚饱满。爱在高原,已成为我不变的生命主题之一。
记者:你现在还进行文学创作吗?
杨金花:一直没搁笔。当一种爱好成为习惯,就会成为身心循环营养系统的一部分,我很珍惜这种存在。每当看过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或自己写出好的文字时,我都会慨叹:喜欢文学真好!
记者:你对今后的创作,有什么计划吗?
杨金花:有一个大方向。近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感觉这是一门智慧、人性、温暖的学科,我非常喜欢。我不知道,文学加上心理学在我的文字里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但是我很期待。
记者:也有心理学家搞文学创作的。写《当尼采哭泣》的亚隆就是很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很喜欢他的文学作品。
杨金花:他的化学反应就很成功(笑),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我想我的创作范围还是青春期的忧郁,过去是描绘讲述,今后我会去寻找根源深入挖掘,但愿这不是一种妄想(笑)。
记者:祝你成功,加油!
责任编辑:佘学先
进藏是为了生活
记者:在朋友圈经常看到你转发西藏的风光照,很美,美得惊世骇俗。当初你是因为高原的美,才去西藏的吗?
杨金花:是为了生活进藏的。当时高考落榜,复课准备来年再考时,西藏到山东招机要员,我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面试录取后,我才告诉家人,我妈吓坏了,她说你知道西藏有多远吗?我说多远?我妈说听说坐汽车要走七天七夜!然后我也吓坏了(笑)。
当时我还不到十七岁。
记者:是很远,那时交通也不方便吧?
杨金花:是啊。乘汽车,只能走川藏或青藏线;坐飞机,也只有两条航线,西安到拉萨,成都到拉萨。第一次进藏,我和机要员同学走的是青藏线。现在就不一样了,有了青藏铁路,航线也多了。
奢侈又幸福
记者:为什么选择写作而不是其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杨金花:对我来说当时好像没有别的选择。那时候的高原,物质和文化生活都不太丰富。进藏时有人嘱咐我们多带点卫生纸等日用品,高原上不太好买。进藏后,事实没有那么耸人听闻,但也确实不丰富。进藏的第二年,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偶尔有小型交谊舞会,不久有一惊一乍的绯闻传来,听而畏之,知道那些活动不适合自己。读书便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记得我每天晨跑后背诵唐诗,并且越背越快,一早晨能背四首小诗,很有成就感。后来就开始写诗了。
记者:你是写仿古诗?
杨金花:是啊,抑制不住啊!动不动就拽两首,也不懂平仄对仗什么的,所以也不敢往外投。也写小说,只给朋友和关系好的同事看。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的?
杨金花:工作四五年后吧。那时候,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心里的一些情绪越来越丰沛,很需要一个出口。当时我看到一本叫《拉萨河》的杂志,整本全是现代诗!哇噻,诗歌竟然可以这样写!用白话写出的诗歌竟然可以如此美!我被深深震撼,从此我的情感有了寄托。
记者:读你那时候的诗,感觉有些忧伤,你那时不快乐吗?
杨金花:应该是青春期的忧郁吧!那时候读的、写的都是些偏忧伤的文字,我就喜欢那种文字,感觉很好。现在有心理学家让患者通过写作进行心理疏导,那时我是不是在进行心理自救(笑)。不过通过写作,我离忧郁的情绪越来越远,最终没有形成什么“症”。
记者:你是说,通过读书写作你得到了成长?
杨金花:是的。读书写作是我成长的一种方式,奢侈又幸福。小说的世界是虚拟的,但我认为比眼下互联网中的虚拟世界真实得多。从别人的作品中可以经历、习得、成长,在自己的作品里可以经历、成长、反思,并且大多数作品都是向善朝阳的。记得一位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学家说过,人需要读书,如果一个人读过三百本好小说,他至少不会成为小人。这话,我信。
期待一种化学反应
记者:你的几本大部头的书,好像都是从西藏调回山东后写的,是这样吗?
杨金花:是的。距离和思念是灵感的最好催化剂,心中笔下的高原更加清晰,山川更加秀美挺拔,感情也更加醇厚饱满。爱在高原,已成为我不变的生命主题之一。
记者:你现在还进行文学创作吗?
杨金花:一直没搁笔。当一种爱好成为习惯,就会成为身心循环营养系统的一部分,我很珍惜这种存在。每当看过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或自己写出好的文字时,我都会慨叹:喜欢文学真好!
记者:你对今后的创作,有什么计划吗?
杨金花:有一个大方向。近几年来我阅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感觉这是一门智慧、人性、温暖的学科,我非常喜欢。我不知道,文学加上心理学在我的文字里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但是我很期待。
记者:也有心理学家搞文学创作的。写《当尼采哭泣》的亚隆就是很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很喜欢他的文学作品。
杨金花:他的化学反应就很成功(笑),我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我想我的创作范围还是青春期的忧郁,过去是描绘讲述,今后我会去寻找根源深入挖掘,但愿这不是一种妄想(笑)。
记者:祝你成功,加油!
责任编辑:佘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