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在选项课教学模式下开展教学时体育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本校师资情况和体育设施条件合理选择安排;对一些损伤发生概率较高的项目和教学内容要适当调整;要注重提高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并根据各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运动损伤、充满快乐的体育课堂。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项课 运动损伤 发生 预防
引言
当前国内各普通高校体育课大部分是以体育选项课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开展的,在按体育项目开展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较传统教学模式下运动损伤发生有所异同。我通过访谈法,同广东省部分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及学生交流后发现,在按项目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体育课项目的安排没有充分结合本校体育师资情况与具体体育设施条件,导致个别项目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和教师教学教法不当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专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所教体育项目的特点而采取的专门损伤预防措施。我结合教学实践和一些运动损伤发生的真实案例,就如何在选项课教学模式下预防和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阐述一些个人的认识与观点,以期与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共同交流提高,在今后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运动损伤、充满快乐的体育课堂。
1.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1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不当。
普通高校体育课在选项课模式下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各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安排过程中,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上体育课的人数相应增多,使得体育选项课项目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开始兼任一些并非自己系统学习过的体育项目的课,在对兼任项目教学尚未完全熟悉和掌握的情况下,就会在一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过程中缺乏周全细致的考虑和细节性的把握甚至会出现教法不当的问题,加之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我通过访谈法调查过广东省的几所高校,由于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体育课课时量相应增多。为了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各个高校都在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体育选项课的项目种类。其中,除了传统的球类、田径项目外,还设有钓鱼、高尔夫等较休闲的课程,也设有拳击、散打、跆拳道等对抗性较强的课程,另外还设有健身、瑜伽、攀岩、舞龙舞狮等课程。设置的项目较多,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有的教师所教并非自己系统学习过的专业,而又缺乏继续教育,如果还让其担任对抗性或者危险系数较高项目的教学工作,就会增加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也有的教师太过于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运动适量和难度适中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运动损伤的发生。
真实案例:散打课上,在缺乏必要护具、并且学生掌握技能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盲目安排实战课,导致一名学生在摔倒后被对手肘部压断锁骨。
1.2课堂突发事件造成的损伤。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特殊问题。在体育教学中,突发事件根据其结果可分为对身体有伤害性的危险事件和不具有危险性的干扰事件。很显然前者造成的后果要比后者严重,而且前者较难控制、难处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具有场地范围比较大,需借助一些运动器械和器材的特点,并且学生通常是在开放式的自由状态下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又往往会有对抗和肢体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预测的因素就会比较多,教学危险隐患时刻潜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学环境不够熟悉或者思想存在麻痹,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就难免会有学生损伤事件的发生。
1.3对预防损伤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通常和体育教师、学生对预防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专项技能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加上一些学生好胜心强,不顾主客观条件可能,盲目进行练习、比赛,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发生损伤后又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有些学生进校前对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本没有接触过,对于该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更是缺乏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如果教师再不强调这方面的安全教育,就难免会有运动损伤发生。
1.4针对性不强,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运动过程中损伤的发生最典型的就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或者不合理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准备活动不够重视,或者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专项教学内容没有有机结合而缺乏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在学生神经系统和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生理机能未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就进行大强度的练习或者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就会很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有时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前已感疲劳,当进入正式的体育学习或锻炼时,也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1.5场地等因素造成损伤的发生。
近年来,各高校在校园运动场地的修建和翻新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修建的塑胶类跑道和各类人造草足球场,硬塑胶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较多,这类场地有美观、干净、弹性大、比较平整的特点,但也有弊病。如人造草场地,其材料一般为塑料纤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倒地,触地的皮肤很容易会被擦伤流血,并且这种擦伤很容易反复感染较难结疤。一些硬塑胶场地学生运动较集中的地方很容易磨损,有些材料会变得非常光滑,如果学生不注意就很容易滑倒或拉伤。还有些材料会小范围脱落,造成局部场地凹凸不平,如果不及时修补,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就会有关节扭伤的隐患。规范的服装也很重要,例如在足球选项课上,经常会有学生穿硬塑钉的皮质足球鞋来上课,这种鞋在学生足球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场地比较硬的情况下,很容易给自身踝关节造成运动损伤,更容易在对抗过程中对其他同学造成损伤。
2.运动损伤的预防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在体育课项目的设置和安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合理安排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带头,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和教法,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损伤发生概率较高的项目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并做到严格把关。教学督导尽可能安排本专业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这样才能在检查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对教师教学能力做出客观评价,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有效减少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因素。
任课教师要适时提高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兼任的非主修项目的教学能力。杜绝思想松懈,做到每次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理清思路,知道如何突破重难点,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做到了然于胸,有备无患。
2.2对突发事件要有预见性和预案。
2.2.1要有预防心理。
从事故预防心理学角度分析,事故预防是有规律可循的。孤立考察第一次事故发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全面系统地分析众多事故后,就会发现偶然性背后存在着必然性,都是事出有因的,这些“因”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提前观察好上课的场地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存在或天气已经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好教学内容,就可以避免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性。
2.2.2要有预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会采取很多的预防措施,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较激烈的项目对抗中往往还是避免不了损伤的发生。因此,还要准备预案,这样当损伤事情发生后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的处置办法。
2.2.3要有准备。
体育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运动医学、医务监督一类的课程,懂得一些急救和救护的知识,所以一些简单的急救用品应该随身携带,比如创口贴、止血纱布、绷带等,这样就可以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现场处理。
2.3培养学生建立预防损伤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预防损伤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如在练习前能够主动检查场地、器材情况,并主动使用一些护具与装备来保护自己。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及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经常进行一些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确参加该项运动时损伤率发生较高的部位及原因,从而加强对专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另外,还要搞好专项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统计调查工作,分析受伤的原因,积累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专项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各种致伤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的目的。
2.4准备活动要科学合理。
准备活动是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前所做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和心理准备,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肌肉升温,缩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剧烈运动时的生理功能差距,这是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需要有个克服生理惰性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重视准备活动的必要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既要有常规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准备活动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
2.4.1做好常规性的准备活动。
常规性准备活动是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出发,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的准备活动。常规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能增加人体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天气状况和教学内容及本次课运动量,本着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好常规性的热身运动和关节、肌肉、韧带的准备活动,适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做好准备。
2.4.2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针对性准备活动是根据专项课的具体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而组织安排的与专项有关的准备活动。针对性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专项特点和本次课具体身体练习的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专项素质方面的专门性练习,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使之与要开展的专项运动所需的技术要求相适应。从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来看,损伤的易发部位大多是某专项负荷量集中的部位,或身体潜在弱点部位。因此,要预防创伤的发生,必须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根据各专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以提高薄弱部位的生理机能。
结语
高校体育课在按项目开展教学时,由于学生身体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承受的力量负担不同,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与各体育项目的特点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按体育项目开展教学时运动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本校师资情况和体育设施条件的实际合理安排;各项目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心理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各专项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思想上首先要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根据各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在开展本项运动时身体主要的受力关节和肌肉的发力特点,在热身和专项素质练习时有所侧重。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把握学生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的个性,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运动损伤、充满快乐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任廷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
[3]张和平.孙会文体育教学设计如何避免课堂突发事件[J].搏击(武术科学),2006.
[4]任慧一.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琼州大学学报,2005,(02).
[5]钟汉华,田文林,王宏.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与预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项课 运动损伤 发生 预防
引言
当前国内各普通高校体育课大部分是以体育选项课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开展的,在按体育项目开展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较传统教学模式下运动损伤发生有所异同。我通过访谈法,同广东省部分高校的体育工作者及学生交流后发现,在按项目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体育课项目的安排没有充分结合本校体育师资情况与具体体育设施条件,导致个别项目存在教学内容不合理和教师教学教法不当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专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所教体育项目的特点而采取的专门损伤预防措施。我结合教学实践和一些运动损伤发生的真实案例,就如何在选项课教学模式下预防和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阐述一些个人的认识与观点,以期与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共同交流提高,在今后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运动损伤、充满快乐的体育课堂。
1.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1教学内容选择和安排不当。
普通高校体育课在选项课模式下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各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安排过程中,由于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上体育课的人数相应增多,使得体育选项课项目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开始兼任一些并非自己系统学习过的体育项目的课,在对兼任项目教学尚未完全熟悉和掌握的情况下,就会在一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准备过程中缺乏周全细致的考虑和细节性的把握甚至会出现教法不当的问题,加之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就会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损伤事故的发生。
我通过访谈法调查过广东省的几所高校,由于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体育课课时量相应增多。为了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各个高校都在现有体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体育选项课的项目种类。其中,除了传统的球类、田径项目外,还设有钓鱼、高尔夫等较休闲的课程,也设有拳击、散打、跆拳道等对抗性较强的课程,另外还设有健身、瑜伽、攀岩、舞龙舞狮等课程。设置的项目较多,但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有的教师所教并非自己系统学习过的专业,而又缺乏继续教育,如果还让其担任对抗性或者危险系数较高项目的教学工作,就会增加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也有的教师太过于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运动适量和难度适中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运动损伤的发生。
真实案例:散打课上,在缺乏必要护具、并且学生掌握技能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盲目安排实战课,导致一名学生在摔倒后被对手肘部压断锁骨。
1.2课堂突发事件造成的损伤。
课堂突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一些事先不曾预料的特殊问题。在体育教学中,突发事件根据其结果可分为对身体有伤害性的危险事件和不具有危险性的干扰事件。很显然前者造成的后果要比后者严重,而且前者较难控制、难处理。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具有场地范围比较大,需借助一些运动器械和器材的特点,并且学生通常是在开放式的自由状态下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又往往会有对抗和肢体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预测的因素就会比较多,教学危险隐患时刻潜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学环境不够熟悉或者思想存在麻痹,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就难免会有学生损伤事件的发生。
1.3对预防损伤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通常和体育教师、学生对预防损伤的认识不足有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专项技能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运动安全意识的培养,加上一些学生好胜心强,不顾主客观条件可能,盲目进行练习、比赛,就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在发生损伤后又不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有些学生进校前对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本没有接触过,对于该项目运动损伤的预防更是缺乏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如果教师再不强调这方面的安全教育,就难免会有运动损伤发生。
1.4针对性不强,准备活动不充分。
体育运动过程中损伤的发生最典型的就是由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或者不合理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准备活动不够重视,或者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专项教学内容没有有机结合而缺乏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在学生神经系统和其它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的水平,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生理机能未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就进行大强度的练习或者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就会很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有时如果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运动前已感疲劳,当进入正式的体育学习或锻炼时,也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1.5场地等因素造成损伤的发生。
近年来,各高校在校园运动场地的修建和翻新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修建的塑胶类跑道和各类人造草足球场,硬塑胶的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较多,这类场地有美观、干净、弹性大、比较平整的特点,但也有弊病。如人造草场地,其材料一般为塑料纤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倒地,触地的皮肤很容易会被擦伤流血,并且这种擦伤很容易反复感染较难结疤。一些硬塑胶场地学生运动较集中的地方很容易磨损,有些材料会变得非常光滑,如果学生不注意就很容易滑倒或拉伤。还有些材料会小范围脱落,造成局部场地凹凸不平,如果不及时修补,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就会有关节扭伤的隐患。规范的服装也很重要,例如在足球选项课上,经常会有学生穿硬塑钉的皮质足球鞋来上课,这种鞋在学生足球技术尚不成熟,并且场地比较硬的情况下,很容易给自身踝关节造成运动损伤,更容易在对抗过程中对其他同学造成损伤。
2.运动损伤的预防
2.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在体育课项目的设置和安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风险性,合理安排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带头,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和教法,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损伤发生概率较高的项目和教学内容适时调整,并做到严格把关。教学督导尽可能安排本专业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这样才能在检查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对教师教学能力做出客观评价,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有效减少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的因素。
任课教师要适时提高自身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兼任的非主修项目的教学能力。杜绝思想松懈,做到每次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理清思路,知道如何突破重难点,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做到了然于胸,有备无患。
2.2对突发事件要有预见性和预案。
2.2.1要有预防心理。
从事故预防心理学角度分析,事故预防是有规律可循的。孤立考察第一次事故发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全面系统地分析众多事故后,就会发现偶然性背后存在着必然性,都是事出有因的,这些“因”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有预见性,要提前观察好上课的场地是否有不安全因素存在或天气已经发生变化,及时调整好教学内容,就可以避免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者减轻事件造成的危害性。
2.2.2要有预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会采取很多的预防措施,但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较激烈的项目对抗中往往还是避免不了损伤的发生。因此,还要准备预案,这样当损伤事情发生后就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合理的处置办法。
2.2.3要有准备。
体育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运动医学、医务监督一类的课程,懂得一些急救和救护的知识,所以一些简单的急救用品应该随身携带,比如创口贴、止血纱布、绷带等,这样就可以对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现场处理。
2.3培养学生建立预防损伤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预防损伤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如在练习前能够主动检查场地、器材情况,并主动使用一些护具与装备来保护自己。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及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经常进行一些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确参加该项运动时损伤率发生较高的部位及原因,从而加强对专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另外,还要搞好专项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统计调查工作,分析受伤的原因,积累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专项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消除各种致伤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的目的。
2.4准备活动要科学合理。
准备活动是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前所做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和心理准备,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肌肉升温,缩小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从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剧烈运动时的生理功能差距,这是因为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运动状态需要有个克服生理惰性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重视准备活动的必要性,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既要有常规性,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准备活动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
2.4.1做好常规性的准备活动。
常规性准备活动是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出发,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的准备活动。常规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能增加人体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天气状况和教学内容及本次课运动量,本着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好常规性的热身运动和关节、肌肉、韧带的准备活动,适当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为正式练习做好准备。
2.4.2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
针对性准备活动是根据专项课的具体内容,为了有效提高学生专项身体素质而组织安排的与专项有关的准备活动。针对性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根据专项特点和本次课具体身体练习的内容,适当地安排一些专项素质方面的专门性练习,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使之与要开展的专项运动所需的技术要求相适应。从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来看,损伤的易发部位大多是某专项负荷量集中的部位,或身体潜在弱点部位。因此,要预防创伤的发生,必须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根据各专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易伤部位的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以提高薄弱部位的生理机能。
结语
高校体育课在按项目开展教学时,由于学生身体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承受的力量负担不同,造成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与各体育项目的特点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按体育项目开展教学时运动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本校师资情况和体育设施条件的实际合理安排;各项目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心理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各专项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思想上首先要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根据各体育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在开展本项运动时身体主要的受力关节和肌肉的发力特点,在热身和专项素质练习时有所侧重。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把握学生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针对不同的个性,进行适当、及时的指导,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运动损伤、充满快乐的体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任廷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
[3]张和平.孙会文体育教学设计如何避免课堂突发事件[J].搏击(武术科学),2006.
[4]任慧一.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琼州大学学报,2005,(02).
[5]钟汉华,田文林,王宏.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与预防[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