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抓住生活细节表现人物
细节能够传神地反映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史记》也很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史记》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物生活琐事的描写,另一类则是对重大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史记》写的人物生活琐事一般是人物未发迹之前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及人物的行为方式做了铺垫。《李斯列传》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李斯是上蔡人,家庭并不富裕,乃“闾巷布衣”,后来的职业也不好,只是一个小吏,他对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总想着离开。在李斯办公的场所附近有一个厕所,经常有老鼠出没,老鼠见人来了转身就跑,十分胆小。有一天,李斯在粮库也见到了老鼠,但它们看见人也不跑,吃住都在粮仓里,长得又肥又大。李斯想:同样是老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于是他由老鼠联想到人,总结出“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看他的环境如何。李斯又由此想到自己,于是他把追名逐利树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他投靠吕不韦,后来又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完成了人生三级跳,从郡小吏到郎、长吏,后又升为客卿。之后,李斯进入了秦国政坛,辅佐秦王嬴政,结束了各诸侯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然而,因其“老鼠哲学”思想,晚年间,他助纣为虐,杀了许多无辜之人,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项羽本纪》的开头,也有两处写项羽生活琐事的。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受到叔父的批评,他为自己辩解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到秦始皇,对叔父说“彼可取而代也”。从前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第二件事不但可以看出他少年大志,而且可以看出他性格直率、粗犷不驯,而这种直率也正是他后来功败垂成,成为悲剧英雄的原因之一。
另外,像《留侯世家》中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忍受胯下之辱,《酷吏列传》中张汤劾鼠掠治,这些生活琐事都十分有力地展现了人物性格。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人物形象互现法”“环境烘托法”“铺陈夸张法”等。
二、嚴谨而又灵活的结构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全书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五种体例相互区别又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历代变革,十表、八书是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叙述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空中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通过这五种体例,《史记》把各朝各代历史内容囊括书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传记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布局谋篇。其中,人物传记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大部分篇章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例如,《商君列传》一文就是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源于变法,他的人生悲剧也源于此。文中详写了商鞅以刑名之学游说君王,在掌权后主持变法,后又因变法走投无路的事迹,变法贯穿了商鞅命运的始终。
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司马迁往往详写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对事件的结果则一笔带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完璧归赵”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该片段中,司马迁详写了缪贤如何推荐蔺相如,蔺相如如何应答;而对事件的结果,司马迁只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一笔带过。另外,对已经详细交代的,再提时就一笔带过。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作了详细描写,因此在《高祖本纪》中就只作了简单交代。这样做既保证了史实的完整,又不损害主题的表达。
3.每篇文章后都有“太史公曰”表明看法
《史记》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篇后面都有“太史公曰”,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太史公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总结历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如要顺应民意,重用人才等;二是考察人物功业成败的原因,如客观形势、主观失误等;三是褒贬人物,评判其是非功过,这是一种道德评判,带有司马迁鲜明的感情色彩。
这些评论表明司马迁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叙述,而是深入思考,找出了其中是非成败的根本。针对项羽自刎前“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著名改革家吴起以乱箭穿身而终,司马迁认为这是因为他“刻暴寡恩”,这些都是非常有深度的评论。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司马迁的评论也有犯唯心主义错误的地方。
三、精练、准确、通俗、生动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有很大的创造性,备受后代推崇。司马迁之前的一些散文家如邹阳、枚乘、贾谊往往推重铺陈排比,司马迁摒弃了他们的做法,形成了淳朴简洁,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代造成起了很大影响,很多人把《史记》当作语言的典范来学习。
《史记》的语言非常精练准确,有时一字之别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味。例如《项羽本纪》中是这样描写汜水之战后楚汉双方阵容的:“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楚汉鸿沟之约后,项王引兵解而东归,张良、陈平劝谏汉王时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此后发生的“垓下之围”,司马迁是这样写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其中“兵罢食绝”和“兵少食尽”是描写同一处境中的楚军的,“绝”强调已没有来源,“尽”则是描写现状,角度不同,意味不同。“兵少食尽”中一个“少”字表明本来疲惫的士兵也所剩无几,项羽的处境更加危险。
在记事的过程中,《史记》引用了大量的民谣、谚语和俗语,增强了《史记》的通俗性,使《史记》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如《淮南衡山列传》中引用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来讽刺汉文帝和诸王兄之间的手足相残;《李将军列传》中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说明李广虽不自我炫耀,但他的品行和功绩已传播四方。《史记》还引用了古代材料,但引用时司马迁都把它们翻译成了当时通行的书面语言,这保证了《史记》语言的通俗易懂。
不管在历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史记》都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史记》,研究《史记》,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的底子。
(完)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
细节能够传神地反映人物心理,展现人物性格。《史记》也很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史记》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人物生活琐事的描写,另一类则是对重大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史记》写的人物生活琐事一般是人物未发迹之前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物命运的发展及人物的行为方式做了铺垫。《李斯列传》开头写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李斯是上蔡人,家庭并不富裕,乃“闾巷布衣”,后来的职业也不好,只是一个小吏,他对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总想着离开。在李斯办公的场所附近有一个厕所,经常有老鼠出没,老鼠见人来了转身就跑,十分胆小。有一天,李斯在粮库也见到了老鼠,但它们看见人也不跑,吃住都在粮仓里,长得又肥又大。李斯想:同样是老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于是他由老鼠联想到人,总结出“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看他的环境如何。李斯又由此想到自己,于是他把追名逐利树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激励下,他投靠吕不韦,后来又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完成了人生三级跳,从郡小吏到郎、长吏,后又升为客卿。之后,李斯进入了秦国政坛,辅佐秦王嬴政,结束了各诸侯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然而,因其“老鼠哲学”思想,晚年间,他助纣为虐,杀了许多无辜之人,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
在《项羽本纪》的开头,也有两处写项羽生活琐事的。项羽少年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受到叔父的批评,他为自己辩解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秦始皇巡游会稽,项羽见到秦始皇,对叔父说“彼可取而代也”。从前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项羽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第二件事不但可以看出他少年大志,而且可以看出他性格直率、粗犷不驯,而这种直率也正是他后来功败垂成,成为悲剧英雄的原因之一。
另外,像《留侯世家》中张良为圯上老人进履,《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忍受胯下之辱,《酷吏列传》中张汤劾鼠掠治,这些生活琐事都十分有力地展现了人物性格。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许多,如“人物形象互现法”“环境烘托法”“铺陈夸张法”等。
二、嚴谨而又灵活的结构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全书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五种体例相互区别又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历代变革,十表、八书是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叙述网络,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空中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通过这五种体例,《史记》把各朝各代历史内容囊括书中,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传记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布局谋篇。其中,人物传记结构的主要特点有:
1.大部分篇章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例如,《商君列传》一文就是以任法为线索,司马迁认为这是决定商鞅命运的根本原因,他的成功源于变法,他的人生悲剧也源于此。文中详写了商鞅以刑名之学游说君王,在掌权后主持变法,后又因变法走投无路的事迹,变法贯穿了商鞅命运的始终。
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司马迁往往详写事情发生的起因,而对事件的结果则一笔带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完璧归赵”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该片段中,司马迁详写了缪贤如何推荐蔺相如,蔺相如如何应答;而对事件的结果,司马迁只用“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一笔带过。另外,对已经详细交代的,再提时就一笔带过。如“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作了详细描写,因此在《高祖本纪》中就只作了简单交代。这样做既保证了史实的完整,又不损害主题的表达。
3.每篇文章后都有“太史公曰”表明看法
《史记》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篇后面都有“太史公曰”,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太史公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总结历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如要顺应民意,重用人才等;二是考察人物功业成败的原因,如客观形势、主观失误等;三是褒贬人物,评判其是非功过,这是一种道德评判,带有司马迁鲜明的感情色彩。
这些评论表明司马迁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叙述,而是深入思考,找出了其中是非成败的根本。针对项羽自刎前“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司马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著名改革家吴起以乱箭穿身而终,司马迁认为这是因为他“刻暴寡恩”,这些都是非常有深度的评论。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司马迁的评论也有犯唯心主义错误的地方。
三、精练、准确、通俗、生动的语言
《史记》的语言有很大的创造性,备受后代推崇。司马迁之前的一些散文家如邹阳、枚乘、贾谊往往推重铺陈排比,司马迁摒弃了他们的做法,形成了淳朴简洁,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这种风格对后代造成起了很大影响,很多人把《史记》当作语言的典范来学习。
《史记》的语言非常精练准确,有时一字之别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味。例如《项羽本纪》中是这样描写汜水之战后楚汉双方阵容的:“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楚汉鸿沟之约后,项王引兵解而东归,张良、陈平劝谏汉王时说:“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此后发生的“垓下之围”,司马迁是这样写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其中“兵罢食绝”和“兵少食尽”是描写同一处境中的楚军的,“绝”强调已没有来源,“尽”则是描写现状,角度不同,意味不同。“兵少食尽”中一个“少”字表明本来疲惫的士兵也所剩无几,项羽的处境更加危险。
在记事的过程中,《史记》引用了大量的民谣、谚语和俗语,增强了《史记》的通俗性,使《史记》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如《淮南衡山列传》中引用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来讽刺汉文帝和诸王兄之间的手足相残;《李将军列传》中引用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说明李广虽不自我炫耀,但他的品行和功绩已传播四方。《史记》还引用了古代材料,但引用时司马迁都把它们翻译成了当时通行的书面语言,这保证了《史记》语言的通俗易懂。
不管在历史学界还是在文学界,《史记》都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史记》,研究《史记》,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的底子。
(完)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