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女性的身份困境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8899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分别创作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年代,但其中都透过一个风尘女子,即玛格丽特和王琦瑶的爱恨情仇反映出各自时代、国家的现实状态,也批判了社会的精神虚无和道德腐败对于女性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本文从风尘女子这一边缘女性身份困境的根源、消解和再度迷失,来揭示旧式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对边缘女性的迫害与毁灭。
  关键词:《茶花女》 《长恨歌》 风尘女子 身份困境
  “风尘女子”多指以出卖色相与肉体来谋生的一类女子群体,但本文不单指这些,还包括饱经风霜、命苦福薄、颠沛流离、被社会排挤而处于社会边缘的一类女子。《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压迫,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名妓女;而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走出来的“上海小姐”,但两者都成了当时社会里的边缘女性。
  小仲马和王安忆的这两部作品,相似的地方很多,但作品取材存有较大差异。小仲马的《茶花女》在一开始就向读者据理力争这部作品故事的真实性,并说明除女主人公外,其他所有的人物尚在人世;而王安忆的《长恨歌》“素材来源是小报故事”a,主人公王琦瑶的人物原型就是由此而来。而其中社会历史发展造就的现实生活,主人公的性格、抉择及反抗,故事情节走向以及结局的悲剧性恰恰反映出了中西方边缘女性的身份困境。
  一、妓女与交际花:身份困境的根源
  (一)男权文化
  小仲马生活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的没落时期,社会物欲横流,道德腐败不堪,下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种境况也没有唤醒资产阶级泯灭的良知,更不能阻止他们的压迫和剥削。由此,他笔下的玛格丽特沦为上流社会的妓女,而其实“在各种卖淫的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失业和低收入所引起的贫困”b。但相较其他妓女,玛格丽特在上流社会的流转中具有更多选择权。更引人发笑的是,这个权限也是上流社会男性地位、权威和绅士的象征。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大都市,在全国都忙于革命的同时,上海的社会率先接纳了自由开放的观念。但是,由于千百年封建男权社会的禁锢与压迫,冲出牢笼的上海女性也迷失了方向,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王琦瑶也不例外,虽然她向往平凡安逸的生活,但她摆脱不掉浮华的社会赋予她的欲望。她从弄堂里的小女孩成为上海小姐,与程先生暧昧不清,成为李主任的情妇等,无一不是由于欲望的驱使和男权的指引。
  (二)职业文化
  上流社会妓女的身份使得玛格丽特的生活愈加奢靡,每年高额的花销令人瞠目结舌。即使被有财有权的人供养,玛格丽特在物质上的需求也依旧不能被满足。玛格丽特长期浸淫在上流社会荒淫无耻的堕落生活中,受到腐朽阶层的潜移默化,所以其物质欲望不断膨胀。此外,她对物质的需求也是为了维持上流社会妓女该有的装束和行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那些公爵、伯爵继续为她痴迷。
  而王琦瑶通过选美成为“上海小姐”,就再也不是以前弄堂里待字闺中的小女儿了。住进爱丽丝公寓后,她实则也过上了交际花的生活。“‘交际花’是唯有这城市才有的生涯,它在良娼之间,也在妻妾之间,它其实是最不拘形式,不重名只重实。它也是最大的自由,是城市里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涯,公寓是像营帐一样的避风雨,求保暖。”c这样的生活满足了她那颗爱慕虚荣的心,但她亦深陷欲望的旋涡,难以自拔。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风尘女子都是伤风败俗、淫乱不堪的。所以风尘女子这个身份虽然带给她们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她们始终不被社会所接纳,成为社会的边缘女性。正如《茶花女》中所说:“这个世界为了要显示它的强大,故作严厉,我们也就顽固地接受了它的成见。”d
  二、女性的自我寻求:身份困境的消解
  (一)从精神从属到物质从属:玛格丽特的爱情经历
  玛格丽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大都是在荒淫无度的日夜里度过的,而她做过最勇敢的事情就是爱上阿尔芒,因为她清楚只有和阿尔芒才会生产生精神层面的碰撞。于是,她对以往的生活做了告别。但是,以往奢靡的生活習惯使她的生活变得拮据,而她宁愿当掉自己的首饰,忍受阿尔芒的诘难,也不想他们之间的爱情掺进杂质。不管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再继续,欲望总是无止境的,正如小说中“人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不断的欲望,灵魂只不过是维持爱情圣火的守灶女神”这句话。物质基础才是情感的基点,匮乏的物质生活也预示了两人爱情的破裂。最终,玛格丽特又回到原点,做回了物欲的仆人——妓女。
  (二)从精神从属到物质从属:王琦瑶的爱情经历
  生活在大都市上海里的王琦瑶也并不自由,她背负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不管是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对金钱的沉迷,还是对平凡生活的执念,都不是王琦瑶这个边缘女子可以承受的。在爱丽丝公寓的生活让她以为李主任是她的命中注定,但是她的一厢情愿换来的是无尽等待的空虚生活。与康明逊的相遇让她再次相信了爱情,但是,在旧时门当户对的观念下,她显然也不会被对方的家庭接受。上海最具独特性的地方就是弄堂,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最有烟火气,而弄堂也最容易传播是非。正如《长恨歌》里写道:“上海的弄堂如果能够说话,说出来的就一定是流言。”所以,从最初与程先生你来我往的暧昧,到成为军政界大人物李主任的“金屋藏娇”,再到与阿二的惺惺相惜,以及与康明逊没有结果的感情和萨沙的出国等,这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失望,以及围绕着她的是非,使王琦瑶渐渐沦为物欲和虚荣的奴隶。
  三、人物的悲剧命运:身份认同的迷失
  (一)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体缺失
  玛格丽特经历了阿尔芒父亲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指责,假惺惺的请求和言不由衷的恭维后,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但这样的结果注定使两人备受折磨。阿尔芒的嫉妒心和报复心使得玛格丽特痛不欲生,而玛格丽特选择了缄口不言。玛格丽特罹患的结核病也成为她内心痛苦挣扎的隐喻,此时,“悲伤和结核病成了同义词”e。在父权的压迫下,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爱情破灭了,但真正发人深省的是玛格丽特在离开了阿尔芒后又恢复了以前荒淫堕落的生活,她习惯了依附和从属于他人,而不是以一个有尊严的独立女性的身份去生活。而她的爱情悲剧正如小说中所说:“当上帝允许一个妓女萌发爱情的时候,这个爱情,开始时好像是一个宽恕,后来几乎总是变成一种对她的惩罚。”   (二)王琦瑶的女性主体缺失
  同样逃脱不掉悲剧命运的还有王琦瑶。在爱丽丝公寓时,她并没有过着美满的生活,而是日日等待李主任的回归,仿佛只有这时她才是完整的。在平安里时,隐藏上海小姐身份的王琦瑶和在夹缝中生存的康明逊皆是孤独、无聊,只着眼于眼前的欢爱,虚无度日。两人在奸情败露后,竟然不是捍卫自己的爱情,而是怀着苟且之心和侥幸之意。王琦瑶在怀孕之后,对康明逊的不明态度一再退让,甚至想要为了康明逊的名誉去隐瞒孩子的来历。所以,在这段感情中,王琦瑶忽视了自我。即使她得到了物质的满足,她的生活也是聚散无常、寝食不安的,她的精神也始终是孤独的、没有归宿的。
  在这两部作品中,“男人在语言中占主体位置,把自己设计为话语或行动的主体,而女人则倾向于把男人和世界放在前面而消隐自己,她们在语言中的自我表现是缺乏的”f。正如索绪尔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一的一样,玛格丽特和王琦瑶既然没有话语权,那么她们在爱情受阻后沒有竭力反抗,而是选择了无言的牺牲或沉默,也就使得她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不可避免。
  四、结语
  玛格丽特和王琦瑶这两个风尘女子,虽然同为社会边缘女性,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存的韧性。玛格丽特悲伤致病,最终罹患肺结核凄惨离世,带给人们的始终是惋惜;而王琦瑶在经历了一桩桩起起伏伏的事件后,以一种近乎和解的姿态苟活于世。这两部作品中边缘女性的身份、困境及其生存的韧性对于当下女性主义的建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 张怡微:《反讽·童话·赘聚——重读〈长恨歌〉》,《扬子江评论》2018年第6期,第95页。
  b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页。
  c 王安忆:《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11页。(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法〕亚历山大·小仲马:《茶花女》,王振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本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e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f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2页。
  基金项目: 牡丹江师范学院2020年科技创新项目一般项目“比较《茶花女》与《长恨歌》的女性主义叙事”(项目编号:kjcx2020-119mdjnu)
  作 者: 苏芮,牡丹江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柄谷行人将绘画与文学的类比视为考察日本现代文学建构机制的方法,畅明几何透视法不仅作为一种处理线性关系的绘画技法,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关联到文学表达方式、叙述人称、文学类型变迁。因此,几何透视法的作图法成为现代文学装置构建法则的“根隐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以西欧风景画“裁剪”风景的技法隐喻现代文学“描写”手法、将“第三人称客观描写”视为透视法之视点,把“写生文”类比作布鲁内莱斯基的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基础,对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安东尼·多尔的小说进行了整合研究。本文从分析多尔小说空间形式的建构方式入手,探讨多尔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认为其小说中的空间化叙事和“想象空间”的建构实现了小说结构和丰富内涵的统一,体现了接受美学的结构化特征,凸显出小说创作的自省性,以及对读者参与作品诠释积极性的调动。  关键词:空间叙事 想象空间 多尔  引言  安东尼·多尔(Anthony
期刊
摘 要: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阐述了技术对艺术发展的革命性作用。进入21世纪的数字复制时代,复制技术的提高和大众的参与使“灵韵”具备重现的可能;生产、复制、流通与消费过程的同步化缩短整个生产链条,复制成为时刻进行的动作。艺术品和复制品间的界限开始逐步模糊:复制品拥有与艺术品原作争夺独立价值的能力,复制品与艺术品原作混淆难辨,复制品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品。这个变化将指向艺术发展好坏的两极,
期刊
摘 要:《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小说中的佳作之一,常被认作是“谴责小说”的典范,有“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评价,这种看法实出于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后人对此亦多有反思,部分学者提出《老残游记》并非“谴责小说”的看法。结合鲁迅先生可能阅读到的版本和后世版本,本文认为按照鲁迅先生自己的定义和阅读文本,“谴责小说”的说法仍有合理性,但不应认作是典型的“谴责小说”。  关键词:《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
期刊
摘 要:河北当代女作家唐慧琴的长篇小说《日头日头照着我》植根于冀中平原的农村,以一个基层乡镇女干部的视角,真实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与发展中凸现的深层问题以及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与艰辛、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小说中的一系列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浸透着唐慧琴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河北地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民俗书写 文化认同 女性意识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
期刊
摘 要: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民间熟语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这些熟语可窥见孝义历史上商贸兴盛、农工商兼营等历史概貌。  关键词:孝义 民间熟语 历史文化  民间熟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具有较强的社会史料价值。孝义地处山
期刊
摘 要:根据庆山同名小说改编、由曾国祥执导的电影《七月与安生》采用故事片所惯常使用的“秩序——失序——重归秩序”的叙事模式,以一种反俄狄浦斯轨迹式的女性对自我的凝视,呈现出女孩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关于自我与本我之间的残酷较量与相互爱恋,以及完成这一成长进而认识自我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一部充满青春的伤痛与迷惑,并伴随着自我审视的“青春残酷物语”。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青春成长 自我 本我 女性视角
期刊
摘 要:在告别20世纪大历史的小时代,人们一边享受着商品社会的安稳,一边又渴望逃离这个缺乏激情的荒原。穿越剧《步步惊心》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分别提供了不同的“逃离”模式,来诠释小时代中的这种情感症候。逃离,是告别革命之后的一种文化想象,也是在后现代都市困境中建构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步步惊心》 《来自星星的你》 小时代 逃离  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在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
期刊
摘 要:恩古齐·瓦·提安哥是当今文坛影响最大的非洲作家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一粒麦种》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英国白人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时,主要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在文化冲突的影响下,受殖者与殖民者在殖民地产生的心理异化。  关键词:《一粒麦种》 后殖民 心理异化  
期刊
摘 要: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都挺好》遵循了“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但其结局的改编失败显现出剧作本身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间离。面对这一难题,可以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者的价值判断、媒介的赋权与收权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方面获得启示,找寻影视改编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影视改编 现实主义 《都挺好》  2015年,由“Fresh果果”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花千骨》收视率
期刊